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魏徵: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2018-05-09 06:07:16天一
月讀 2018年5期
關鍵詞:魏徵李淵貞觀

天一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二十三

魏徵(580—643),字玄成,祖籍河北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學家。《舊唐書》卷七十一、《新唐書》卷九十七均有專傳。魏徵的前半生專心讀書,默默無聞;后半生則經歷了隋末“喪亂”和唐初“大治”兩個階段。隋末“喪亂”之時,魏徵兩次投身農民軍隊伍,最終歸附了唐朝,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任太子洗馬一職?!靶溟T之變”后,李世民賞識其才華,不計前嫌,委以重任。魏徵則直言進諫,直陳主張,輔佐唐太宗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大業(yè),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和一代名相。

中國古代社會,由“大亂”到“大治”的歷史時期是很值得研究的。唐初“貞觀之治”就是一個典型。我們談論“貞觀之治”,除了贊揚唐太宗的歷史功績,還有一位輔弼之臣不能不提,他就是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魏徵。

經歷亂世

魏徵,字玄成,祖籍河北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生于北周大象二年(580),次年楊堅代周建立了隋朝。魏徵的父親叫魏長賢,早年曾在洛中(今河南洛陽)學習儒家經典,準備做官。北魏政權分裂,魏長賢徙居鄴城(今河南安陽),以博通經史、文才出眾聞名。北齊建立后,他被征召任著作佐郎,掌管編纂國史。史書記載,當時的社會是“賦斂日重,徭役日繁”,“官由財進,獄以賄成”,搞得民不聊生。魏長賢對此感到不滿,于是上了一份奏疏,譏諷北齊統(tǒng)治者的黑暗統(tǒng)治,結果遭到了貶官的處分,降為上黨屯留縣縣令。這件事,在當時震動很大,有魏家的親故認為魏長賢太過耿直,便寫信勸他不要再發(fā)這種議論,還希望他茍安一時,以求高官厚祿。魏長賢接到這封信,立刻做了回答。他認為:為官之人應當講氣節(jié),以仁道為先,對“大臣持祿而莫諫,小臣畏罪而不言”的現(xiàn)象,不能“默默茍容”。他以“去一惡,樹一善”為己任,絕不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更不茍且偷安,庸庸碌碌。

不幸的是,魏徵年少時其父魏長賢就去世了,魏家的生活狀況急轉直下。幸運的是,此時正值隋文帝統(tǒng)治時期,社會較為安定,經濟也比較繁榮,這給魏徵提供了專心讀書、研究學問的良好環(huán)境,對其后來的人生發(fā)展很有好處。

隋文帝死后,隋煬帝繼位。煬帝以奢侈殘暴著稱,他大興土木,征發(fā)無度,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對高麗發(fā)動戰(zhàn)爭,勞民傷財,最終引發(fā)了農民大起義。面對農民起義,魏徵最初的選擇是逃避,他當了道士,企圖過一種隱士的生活。然而,一段時間后,魏徵深感這種無所作為的生活毫無意義,與他此前的理想抱負格格不入。于是,他斷然離開廟宇,投奔郡丞元寶藏,成為了幕僚。后來,元寶藏歸附了李密的瓦崗軍,李密對魏徵的才學和能力十分賞識,授予他瓦崗軍文學參軍之職,掌管軍中的典制文告。

魏徵對李密的為人以及瓦崗軍的實力早有了解,他希望李密的勢力不斷壯大,以結束中原紛爭,恢復社會秩序。因此,他向李密提了十條建議,全面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意見。李密對魏徵的見識贊嘆不已,只可惜沒有付諸實行。

歸附唐朝

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被殺。同年五月,李淵在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不久,李密由于驕傲輕敵,強大一時的瓦崗軍在北邙山下被王世充的軍隊打敗。李密不得已只好率領隊伍西投李淵,魏徵也由此到了長安。

此時,唐朝建國已有五個多月了,以李淵為首的統(tǒng)治集團以關中為根據(jù)地,積蓄和發(fā)展自己的實力,并不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對于東方各種勢力的斗爭,采取“徐觀鷸蚌之勢,以收漁人之功”的方法;對關中附近的起義軍,則盡力加以籠絡,促其歸附。李淵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指責隋煬帝的罪行,宣布廢除隋朝的暴政,賑濟貧民,安撫人心;另一方面團結有能力和才干的人,優(yōu)禮鄉(xiāng)里耆老,擴大統(tǒng)治基礎。

魏徵認為,李淵建立的唐朝力量強大,大有可為,便主動提出求見李淵,陳述自己的抱負,并請求出使山東(泛指今河北、河南及山東部分地區(qū)),勸群雄歸降唐朝。從結果看,魏徵的勸降活動是成功的,李淵的軍隊未發(fā)一兵一卒就取得了山東的大部分地區(qū),從而為唐朝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然而,公元619年,竇建德組織十萬大軍,南下黎陽,打敗了唐朝的軍隊,魏徵被俘。竇建德對魏徵的才能也很賞識,任命他為起居舍人。

此后,李淵之子李世民在東方戰(zhàn)場接連取得勝利,虎牢關一役,竇建德被李世民擊敗并被俘,戰(zhàn)爭形勢朝著有利于唐朝的方向發(fā)展。當時,竇建德的部將唐旦留守洛州,在魏徵等人的勸說下,他們最終歸附了唐朝。

武德四年(621),魏徵重新回到長安,他寫了一首《述懷》詩描述自己這幾年的心情:“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v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請纓系南粵,憑軾下東藩。郁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既傷千里目,還驚九折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這首詩表達了他決心像季布一樣,一諾千金,一心擁護唐朝;還要以信陵君的門客侯嬴為榜樣,為統(tǒng)治者

盡忠。

歸順唐朝的魏徵,受到了太子李建成的青睞,當了太子洗馬,成為輔佐太子的官員。隨著唐朝統(tǒng)治的日益鞏固,李淵諸子之間爭奪最高統(tǒng)治大權的斗爭愈演愈烈。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為一派,秦王李世民為另一派。李世民策劃了太原起兵,并為李淵稱帝和唐朝平定割據(jù)勢力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淵還任命他為尚書令,掌握全國的行政大權。隨著李世民勢力的不斷增長,李建成覺得自己的太子之位時刻有被奪去的危險,于是他開始擴大影響,提高威望。魏徵在這方面當然也為太子做了不少工作。

最終,兩派斗爭的結果就是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殺。不久,李世民又以皇太子的身份讓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即唐太宗,年號貞觀。

“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曾氣憤地責問魏徵:“你為什么要挑撥我們兄弟的關系?”魏徵從容地說道:“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也不會死在這場禍事上。”李世民賞識魏徵的坦率和忠節(jié),而且對他的才能也早有耳聞。所以李世民沒有記恨魏徵,反而任命他為太子詹事府主簿,掌管東宮日常行政和文秘工作。

取得勝利的李世民深知,憑借武力把兄弟鏟除,在道義上會受到譴責,而且流散到地方的李建成一派的人,仍然心存恐懼。這樣很不利于鞏固國家的統(tǒng)治。李世民為此下達了寬大的赦免令,但他認為這還不夠,便決定派人前往地方招撫。這就涉及到了人員的選派問題。在李世民看來,魏徵是比較理想的人選,因為他過去是太子手下的官員,而且本人既有才能,又有威信,可以承擔大任。于是,魏徵以特使的身份被派往山東地區(qū),負責解釋李世民的方針政策,優(yōu)禮招撫李建成集團的官員。

魏徵出使山東,路遇地方官押解前太子千牛(太子侍衛(wèi)官)李志安、齊王府護軍李思行進京。魏徵對他的副使李相客說:“在我們受命出使的時候,朝廷就發(fā)布詔令,赦免東宮和齊王府的舊人,可是現(xiàn)在又把他們押赴京城,這怎能不使人起疑心呢?如果我們對此事不聞不問,仍然到地方開展招撫工作,人家是不會相信的?!蔽何⒄J為,為了國家的根本利益,個人要負起責任,去執(zhí)行國家的既定方針,這樣既可以伸張正義,又可使人心悅誠服。因此,他決定釋放李志安等人,并寫了一份書面報告給李世民,李世民對他忠于職守的精神表示了肯定。

魏徵的出使工作很有成效,回朝廷后,李世民改任他為諫議大夫,從此開啟了被傳為佳話的唐太宗與魏徵的君臣之路。

輔佐唐太宗創(chuàng)立“貞觀之治”

遇到唐太宗這位君主,魏徵很高興,史書記載說他“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為唐太宗創(chuàng)立“貞觀之治”貢獻了全部的力量和才智。

太宗剛即位,面臨著百廢待舉、百亂待治的局面。君臣們圍繞著“自古政化得失”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按髞y”之后究竟能否“大治”?不少人持猶疑的態(tài)度。魏徵則信心滿滿地說:“亂后易教,猶饑人易食也”,“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應如響,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為難,三年成功,猶謂其晚?!保ā敦懹^政要·政體》)這是很有見識的言論。

可是,大臣封德彝則說:“三代之后,澆詭日滋。秦任法律,漢雜霸道,皆欲治不能,非能治不欲。”(《新唐書·魏徵傳》)意思是秦漢都沒把國家治理好,唐代也很難治理好,這是對國家迅速治理缺乏信心。他甚至當著唐太宗的面厲聲指責:“魏徵書生,未識時務,若信其虛論,必敗國家?!保ā顿Y治通鑒》卷一九三)魏徵也毫不客氣,援古論今,考之史籍,反復說明亂后“致太平”的事例很多,他強調:“若言人漸澆訛,不返純樸,至今應悉為鬼魅,寧可復得而教化耶?”(《貞觀政要·政體》)駁得封德彝啞口無言。最后,唐太宗采納了魏徵的建議,制定了“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資治通鑒》卷一九二)的治國方針。

回顧唐太宗和魏徵的君臣之路,魏徵的政治理念和功績主要體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魏徵提出“德禮誠信”是國之大綱。這里的“德”指“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他說:“焚鹿臺之寶衣,毀阿房之廣殿,懼危亡于峻宇,思安處于卑宮,則神化潛通,無為而理。德之上也?!保ā杜f唐書·魏徵傳》)值得注意的是,魏徵把力戒奢侈、切忌擾民,作為了“德”的中心內容。他還把“德”提升到關系國家“治”“亂”的高度,說:“自古未有因百姓逸而敗?!保ā顿Y治通鑒》卷一九五)一個王朝的衰敗,都是由于統(tǒng)治者的驕奢淫逸所致。隋朝滅亡的原因,在于隋煬帝的驕逸以及暴政,歷代統(tǒng)治者的腐朽沒落,也都是從腐化奢侈開始的。唐朝初年,正逢大亂之后,國窮民敝,再也經不起折騰了,因此魏徵主張與民休息,崇尚節(jié)儉,反對奢靡。可以說這一觀點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另外,魏徵認為僅僅重“德”是不夠的,還必須講“誠信”。他說:“為國之基,必資于德禮;君子所保,惟在于誠信?!保ā杜f唐書·魏徵傳》)他還指出:“不信之言,無誠之令,為上則敗德,為下則危身?!保ā杜f唐書·魏徵傳》)這里魏徵又把“誠信”作為重“德”的必要條件,意思是說重“德”就必須講“誠信”。那么,“誠信”又是指什么呢?魏徵引文子的話說:“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舊唐書·魏徵傳》)意思是:同樣的言論,有人說出來別人就相信,這表明說話之前,說話人必定是人們信得過的;同樣的法令,有的人執(zhí)行就行得通,這表明法令之外,還必須看執(zhí)法者本身是否誠信。因此,講“誠信”,就必須說到做到,絕不能言行不一,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其次,魏徵提出選賢任能、擇優(yōu)錄用的選人用人原則。選拔官吏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唐太宗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他曾問道:“看過隋煬帝文集之后,就知道他是個有才華的人,而且學識淵博。隋煬帝也欣賞堯舜的風度而鄙視桀紂的言行,可辦起事來,怎么言行不一呢?”魏徵回答說:“自古以來,受人贊賞的君主,在于有帝王的器量,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善于使用人才,所以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戰(zhàn)。隋煬帝雖有才華,但無帝王器量,既不能發(fā)現(xiàn)人才,也不能使用人才,最終走向了滅亡?!笨梢哉f,這是魏徵對隋朝滅亡教訓的一個總結。因此,他提出國家“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舊唐書·魏徵傳》),必須選拔忠誠正直的官員來從政,這樣才能實現(xiàn)國家的大治。對于選拔官員的標準,魏徵提出:“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則非才行兼?zhèn)洳豢捎靡??!保ā顿Y治通鑒》卷一九四)現(xiàn)在“喪亂既平”,就要選德才兼?zhèn)渲?,而首重德行。他說:如今想要求得人才,就必須了解和審查他的德行。假如這個人才能不足,還不會有太大損失,但如果品德不好,即使他精明強干,危害也不能低估。魏徵的這個思想實際上成為唐太宗的用人標準。貞觀時期,唐太宗確實任用了一批有才干、有德行的文臣武將,這對于社會的安定、國家的發(fā)展起了巨大作用。

第三,魏徵提出要依法執(zhí)政,做到公平公正。他引用管子的話說“圣君任法不任智,任公不任私”(《貞觀政要·論誠信》),這樣國家才能得到治理??梢姟胺ā焙汀肮痹谖横缧闹姓加袠O其重要的地位。所謂“法”,就是法律、法令。魏徵說:“法者,國之權衡也,時之準繩也。權衡所以定輕重,準繩所以正曲直?!保ā敦懹^政要·論誠信》)魏徵要求無論是量刑輕重,還是判斷曲直,都應當以法為根據(jù)。他還強調要依法辦事,反對法無定科,反對憑個人喜怒而定罪,應該說這在當時是很有見地的觀點。所謂“公”,指公正、公道。魏徵說:“貞觀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裰镏疅o私,故甘心而不怨?!保ā敦懹^政要·論誠信》)“一一于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公正??梢哉f“法”和“公”,對保證當時社會的安定起到了積極作用。魏徵對于自己的主張,也是身體力行。都官薛仁方不畏權勢,公正執(zhí)法,拘捕了為非作歹的皇親楊譽(蜀王妃之父),太宗對此大為不滿,當即下令“杖仁方一百,解所任官”。對太宗的這一舉動,魏徵進言說:“薛仁方既然是履行自己的職責,能夠為國家執(zhí)行法紀,怎么可以對他濫加刑罰,而助長外戚的私欲呢?陛下這樣放縱皇親,此例一開,就會招來各種事端,將來后悔莫及,要改變也就困難了?!碧铺诼犃诉@些話,內心受到觸動,赦免了薛仁方。

最后,魏徵提出要“兼聽則明”,勸君納諫,自己則犯顏直諫,這是他一生政治活動中最突出的表現(xiàn),也是最為后人稱道的精神。唐太宗曾問魏徵:“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魏徵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保ā顿Y治通鑒》卷一九二)唐太宗對此非常贊賞,鼓勵群臣“極言規(guī)諫”。魏徵的進諫,真的是不顧皇帝面子,不怕觸犯皇帝尊嚴,也不見風使舵,全憑是否對國家和百姓有利。史書記載,一次,唐太宗下朝后發(fā)怒道:“會須殺此田舍翁。”意思是我一定要殺了這個莊稼漢。長孫皇后問要殺誰,太宗說:“魏徵每廷辱我。”長孫皇后道賀說:“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保ā顿Y治通鑒》卷一九四)太宗的怒氣這才平息下去。即使這樣,魏徵也沒有畏懼,而是進諫如故。魏徵的進諫與那些阿諛奉承者、追名逐利者的進諫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他被后人稱為“諍臣”,是當之無愧的。據(jù)統(tǒng)計,從貞觀元年到貞觀十七年(627—643)魏徵病故為止,十七年間,他圍繞國家的一些重大問題,前后進諫達二百余事,為鞏固唐王朝的統(tǒng)治做出了巨大貢獻。

此外,魏徵還提出統(tǒng)治者不能大興土木、濫征徭役,而要減輕賦稅,重視百姓的生活,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由于以魏徵為首的大臣們的輔佐,以及唐太宗的勵精圖治,唐朝出現(xiàn)了“大治”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對此,唐太宗曾評價說:“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后,盡心于我,獻納忠讜,安國利民,犯顏正諫,匡朕之違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保ā杜f唐書·魏徵傳》)

《諫太宗十思疏》:力阻太宗朝政的衰退

貞觀中期以后,隨著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繁榮,太宗皇帝開始沉醉于自己的才能和功績中,自以為功高過人,甚至夸耀說:“我的功業(yè),怎能用竹帛所能寫完!”在為政上,他變得獨斷專行,漸惡直言。不僅聽不進去意見,甚至處罰勸諫的官員。

對于這種情況,魏徵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背后隱藏著的危機,于是不顧個人安危頻繁勸諫和上書,以阻止太宗朝政的衰退。這其中最有名也最有影響的奏疏就是《諫太宗十

思疏》。

這篇奏疏寫于貞觀十一年(637)。當時,魏徵“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

二疏”。

魏徵所諫“十思”,是以“居安思?!睘榫V。他正確地總結了歷朝歷代盛衰興亡的教訓,并對禍福、安危、吉兇、治亂、存亡的關系有著辯證的認識,既看到兩者的矛盾、對立,又看到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互相轉化。他提出“思所以?!保瑒t可轉危為安;“思所以亂”,則可理亂達治;“思所以亡”,則可興亡圖存。總之,就要“居安思?!?。奏疏中提出的“十思”,其中“見可欲”“將有作”“樂盤游”,可以歸結為思戒奢以儉;“念高?!薄皯譂M溢”“恐懈怠”“慮壅蔽”“想讒邪”,可以歸結為思戒驕則正身黜惡、虛心納諫;“恩所加”“罰所及”,可以歸結為思戒濫則慎刑賞。魏徵認為君主應該正確地“思”,以總結歷史教訓;應該經常地“思”,以警示自己。

奏疏中所諫“十思”,并非空言,而是有的放矢。如思戒奢以儉這幾條,是針對太宗皇帝求珍覓奇、興作日盛、畋獵失度而發(fā)的。對唐太宗封禪、筑飛山宮、行幸洛陽,魏徵曾用隋朝的前車之鑒予以規(guī)鑒。又如思戒驕則正身黜惡、虛心納諫這幾條,是針對唐太宗“重君子也,敬而遠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貞觀政要·論慎終》),以及不愿納諫的現(xiàn)象而發(fā)的。

唐太宗看了奏疏,猛然警醒,并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

貞觀十三年(639),魏徵恐唐太宗不能克終儉約,又寫了《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zhí)政初到當前為政態(tài)度的十個變化,即在十個方面不能善始善終的缺點,以此提醒統(tǒng)治者要居安思危,繼續(xù)保持貞觀之初的優(yōu)良作風。

應該說,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國家能夠保持穩(wěn)定,社會能夠進一步發(fā)展,魏徵功不可沒。

諫臣之外,還是良史

魏徵不僅是杰出的諫臣,還是著名的史臣。唐朝建立以后,對于修史十分重視,專門設置了史館,集中著名學者,由當時主要大臣主持、參與修撰前代史?!岸氖贰敝杏邪瞬浚ā读簳贰蛾悤贰侗饼R書》《周書》《隋書》《晉書》《南史》《北史》)都成于這個時期。魏徵對其中《隋書》的編纂貢獻最大。

魏徵親歷了隋朝興亡和唐朝興起的歷史巨變,他身處亂世,幸遇良主,希望唐朝能長治久安,不蹈隋朝速亡的覆轍,因而形成了“以隋為鑒”的思想。魏徵不但隨時隨地以隋朝警諫唐太宗,而且在他主編的《隋書》中,也以隋為鑒,以隋亡為訓。

為修《隋書》,魏徵在搜集史料方面花費了很大力氣,不輕信記載,不取孤證。為了解決史料不足的問題,他多次親訪遺老,搜集見聞,如多次求訪“藥王”孫思邈,“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睹”(《舊唐書·孫思邈傳》)。纂修《隋書》,先后參加的有顏師古、孔穎達、李延壽等人。魏徵則“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存簡正”(《舊唐書·魏徵傳》)。特別是魏徵親自寫了序十四篇、論五十三篇,“論”是魏徵的精心之作,反映了他的歷史觀和政治思想,表明了他對國家興亡的看法和修史資治的主張。

對于朝代的興亡,相比之下,魏徵更注重隋亡的原因和教訓,他認為“鑒國之安危,必取于亡國”(《舊唐書·魏徵傳》)。所以,在《煬帝紀》和楊玄感、李密、宇文化及等人的傳記中,以及《高麗傳》《南蠻傳》《食貨志》中,魏徵寫的序或論,篇幅最長,著墨最多。他是從政治腐敗、橫征暴斂、窮兵黷武幾個方面,探討隋亡的原因的。

后人評價說,魏徵主編的《隋書》,在史學發(fā)展中的地位雖比不上“前四史”,但在唐初所修的八部正史中,卻是較好的一部,它據(jù)事直書,敘事簡練,特別是序、論部分,針砭得失,多所深識。魏徵被稱為“良史”,是當之無愧的。

尾 聲

貞觀十七年(643),魏徵因病去世。唐太宗親自到他家中吊唁,悲痛萬分。一次,太宗臨朝時,想起了魏徵,于是對侍臣說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保ā杜f唐書·魏徵傳》)

歷史事實證明,魏徵確是一位才能出眾的政治家,他具有憂國如家、忠言敢諫的精神;他目光敏銳,頭腦清醒,堅持原則,不與奸邪同流合污;他高瞻遠矚,安不忘危,注意總結歷史教訓,敢于正視現(xiàn)實問題;他為唐朝國家的統(tǒng)一,社會的發(fā)展,以及“貞觀之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事跡和品格影響至今。

猜你喜歡
魏徵李淵貞觀
不因有恩于人而自矜
Quantum-enhanced optical precision measurement assisted by low-frequency squeezed vacuum states
不因有恩于人而自矜
分析唐朝貞觀之治的當代啟示
魏徵:千古“諍臣”第一人
李淵:我只是個孤獨的老父親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文史博覽(2018年3期)2018-03-30 08:00:38
李淵起義
唐貞觀年間“罷大都督府”事考辨
黑龍江史志(2015年5期)2015-11-07 08:25:22
沙坪坝区| 石台县| 剑河县| 左云县| 通渭县| 高州市| 通化县| 金昌市| 营口市| 德阳市| 清水河县| 堆龙德庆县| 富宁县| 顺平县| 安新县| 汉川市| 博罗县| 巴塘县| 玉林市| 吉木萨尔县| 兰西县| 柘城县| 砀山县| 论坛| 紫阳县| 华亭县| 静宁县| 白玉县| 烟台市| 泗洪县| 庄浪县| 阳谷县| 金秀| 南漳县| 石泉县| 满洲里市| 天全县| 丰台区| 石嘴山市| 安新县|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