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林,田曉麗,喬茹斐,白敦卓,仇東旭
(1.中北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 太原 030051; 2.豫西工業(yè)集團, 河南 南陽 473000;3.山東特種工業(yè)集團, 山東 淄博 255201)
彈丸發(fā)射時發(fā)射藥產生的火藥氣體壓力直接作用在藥筒上,迫使藥筒發(fā)生彈、塑性變形;當壓力下降時,隨著炮膛的彈性恢復,會給藥筒施加反向壓力,影響藥筒的退殼。因此,研究藥筒在不同發(fā)射階段的力學特性有著重要的意義。由于許多學者致力于藥筒的研究,近年來從黃銅藥筒、焊接鋼質藥筒到鋁合金藥筒,從可燃藥筒到塑料藥筒[1-4],藥筒的材料和性能均得到大幅度提升。此外,郭振宇[5]從藥筒發(fā)射過程中的慣性力著手,推出藥筒運動的微分方程;田曉麗等[6]研制了專用的藥筒有限元分析前處理軟件系統(tǒng);衛(wèi)豐等[7]利用有限元軟件模擬了藥筒的發(fā)射應力和抽殼力。
本文以焊接藥筒為例,對藥筒在發(fā)射過程中各部分的應力、應變進行分析求解,得到其變化規(guī)律,計算其抽殼力。再通過LS-DYNA軟件對此過程進行數(shù)值仿真,將仿真結果與理論計算結果進行比較,驗證其正確性,對藥筒研究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般藥筒底端均有封口,但在彈丸發(fā)射過程中這一端被閂體擋住,使藥筒沿軸向位移很小,應變沿軸向為零。對筒體而言,由于藥筒與炮膛的長度均遠大于其外徑,從構件的幾何形狀和受力特點,可將問題簡化為平面應力問題。而由于藥筒內的應力分布對稱于藥筒的中心軸線,所以它又是一個軸對稱問題。
基于分析問題的特點,建立極坐標系統(tǒng)(徑向為r,軸向為z并與藥筒中心軸重合),如圖1。在該坐標系統(tǒng)中,橫截面內的位移分量均對稱于坐標原點分布,其徑向位移u和環(huán)向位移w均與θ無關[8]:
其中,r1、r2為藥筒內、外半徑,R1、R2為炮膛內、外半徑,藥筒與炮膛初始間隙為U0,藥筒內壁受到膛壓P的作用。
彈丸發(fā)射時,根據(jù)火藥氣體壓力的變化和藥筒變形特點,可以將藥筒和炮膛的受力變形狀態(tài)分為三個階段:貼膛前變形階段,貼膛后變形階段和卸載階段。貼膛前,隨著膛壓的升高,藥筒發(fā)生彈性變形,當膛壓大于屈服極限后,藥筒發(fā)生塑性變形;貼膛后,藥筒繼續(xù)塑性變形,而炮膛在膛壓和藥筒作用下發(fā)生彈性變形。當彈丸拋出后,藥筒和炮膛同時進入卸載階段。如圖2是彈丸發(fā)射時,膛壓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設貼膛前膛壓為P1,0≤P1≤Pt,Pt為貼膛時膛壓。
在這個階段,根據(jù)薄壁圓筒理論,可知藥筒的徑向應力、環(huán)向應力、軸向應力分別為:
(1)
根據(jù)廣義胡克定律可知:
(2)
藥筒的徑向彈性位移為:
(3)
其極限徑向彈性位移為:
(4)
其中:tb=r2-r1是藥筒的壁厚,σs為藥筒屈服應力,E1為藥筒彈性模量。
設貼膛后膛壓為P2,Pt≤P2≤Pm,Pm為最大膛壓。
藥筒緊貼炮膛后,在膛壓的作用在炮膛發(fā)生彈性變形。根據(jù)厚壁圓筒理論,可知炮膛的徑向應力、環(huán)向應力、軸向應力分別為:
(5)
炮膛的徑向位移為:
(6)
其中:E2為炮膛的彈性模量,μ2為炮膛的泊松比。
貼膛后炮膛發(fā)生彈性變形,不應該發(fā)生塑性變形,則極限膛壓為:
(7)
炮膛的最大徑向位移為:
(8)
藥筒緊貼炮膛后,隨著炮膛一起變形。藥筒最大徑向位移Um=U0+Ut。
藥筒的環(huán)向應變?yōu)椋?/p>
(9)
應變可以分解為彈性應變和塑性應變。即εφ=εφc+εφp。根據(jù)式(2)可得彈性應變,進而求得塑性應變。
設卸載膛壓為P3。
在膛壓降到大氣壓的過程中,藥筒與炮膛產生彈性收縮。由于材料性能和加工硬化的影響,炮膛可以逐步恢復到變形以前的狀態(tài),而藥筒不能完全恢復到變形以前的狀態(tài),保持一定的變形量ΔU。若ΔU≤U0,藥筒可直接退殼;反之,藥筒與炮膛之間會發(fā)生過盈,相互擠壓,產生接觸壓力,需要一定的抽殼力才能完成抽殼。炮膛的彈性位移為Ur=Ut-U1,可通過式(6)反求出藥筒與炮膛之間的壓力,為:
(10)
對于整體式藥筒,由于斜肩部的過渡,使得筒體與筒口半徑相差較大,為計算方便,將藥筒分為兩個區(qū)域,即一區(qū)和二區(qū),如圖3。
抽殼力F=F1+F2
Fi=2πfiliRiPg,i=1,2
(11)
其中:fi為第i區(qū)藥筒與炮膛間的動摩察因數(shù),li為第i區(qū)藥筒與炮膛的接觸長度,Ri為第i區(qū)藥筒與炮膛的作用半徑,Pg為藥筒與炮膛接觸壓力,為:
(12)
在藥筒變形過程中筒底有一特殊段始終無法貼膛,這使得藥筒根壁起始處與筒底受到很大的剪力作用,并使貼膛臨界處膛壁產生局部彈性變形,相應地產生很大的集中反力,該集中反力對筒底產生相應的彎矩。此時,藥筒根部不貼膛段的受力變形與彈性基礎梁的彎曲相似,該梁的微分方程和撓度方程為:
(13)
(14)
根據(jù)文獻[8],可得撓度方程解為:
(15)
撓度y是一條迅速衰減的波狀曲線,該特殊段的彎曲變形也是一波狀曲線。撓度方程二階導數(shù)為:
(16)
任意截面的彎矩為:
(17)
最大彎矩發(fā)生在βx=π/2截面,x=π/2β;最大彎曲應力σmax=Mmax/W,W=t2/6,是筒底這一段的抗彎截面模量。
藥筒最底端一直受到火藥氣體的壓力,使其向外運動。藥筒底端中心面是一個受內壓的壓蓋。
在底端中心面處:
σz=P
σr=σφ=0
(18)
其對應的應變?yōu)椋?/p>
(19)
在藥筒底部邊緣處由于圓弧段受壓,使其一直受到彎矩作用。隨著藥筒口部及體部與炮膛緊貼,藥筒底部不斷振動。
建立焊接藥筒的幾何模型時,為了節(jié)省計算時間,根據(jù)藥筒結構的對稱性和彈丸發(fā)射過程中膛壓作用的對稱性,文中將分析模型簡化為二維平面對稱模型。按照焊接藥筒的設計理論,把藥筒分為六個區(qū),分別為筒底部、筒底環(huán)、藥筒緣焊縫、藥筒環(huán)、藥筒體部和藥筒口部。藥筒和身管的幾何模型如圖4。
設藥筒為理想彈塑性材料,本模擬中采用(PLASTIC_KINEMATIC)狀態(tài)方程。將身管45號鋼看成彈性材料,本文采用(ELASTIC)狀態(tài)方程。具體材料參數(shù)見表1。
表1 材料參數(shù)
1) 通過使用LS-DYNA后處理器觀察藥筒在不同時刻的變形,得到不同時刻的局部應力云圖,如圖5。
2) 對藥筒體部和炮膛各取一單元進行分析,其具體尺寸為:r1=77.3 mm,r2=79.5 mm,R1=80.052 mm,R2=139.47 mm,U0=0.552 mm,將仿真計算值與理論計算值進行對比,如圖6。
貼膛時膛壓為0.039 MPa,由式(4)計算得極限徑向彈性位移為0.005 14 mm,小于初始間隙。貼膛時藥筒已經(jīng)發(fā)生塑性變形。由式(8)計算得貼膛后炮膛的最大彈性位移為0.311 mm。
3) 從仿真結果中取藥筒底部環(huán)形焊縫處單元和最底端單元,得到其應力變化曲線,如圖7和圖8所示。
由于有不貼膛段存在,環(huán)形焊縫處一直有應力集中,所以應力較大,可能導致藥筒斷裂。
4) 繪制抽殼時刻藥筒各單元殘余應力分布圖,如圖9。由式(11)計算得抽殼力為4.237 kN。
1) 由于膛壓作用,藥筒沿軸向抖動,造成軸向應力有小幅度波動。
2) 藥筒貼膛后,與炮膛組合成厚壁圓筒,造成仿真結果與實際測量值有誤差,在膛壓最大時誤差最大。
3) 藥筒貼膛后,藥筒底部向后運動被閂體擋住,使筒底不貼膛段形成懸臂梁,不斷振動。
4) 藥筒底部環(huán)形焊縫處應力最大。在生產實踐中應該注意環(huán)形焊縫的焊接速度。
5) 不同的抽殼時刻,藥筒的變形和受壓狀態(tài)不同,所以抽殼力的大小與抽殼時刻有重要關系,即藥筒的受力和變形均會影響到藥筒的退殼。
參考文獻:
[1] 何清.焊接鋼質藥筒設計理論與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05.
[2] 尹兆杰.藥筒CAE理論與技術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07.
[3] ROBBINS F W,COLBURN J W,ZOLTANI C K.Combustible Cartridge Case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J].Combustible Cartridge Cases Current Status & Future Prospects,1992.
[4] 李華.工程塑料在彈藥部件上的應用及發(fā)展趨勢[J].工程塑料應用,2007,35(8):70-72.
[5] 郭振宇.火炮藥筒在發(fā)射狀態(tài)下的工作過程及其基本參量[J].兵工學報,1981,2(3):34-39.
[6] 田曉麗,楊黎明,何清,等.藥筒有限元分析前處理軟件系統(tǒng)研究與應用[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9,17(4):636-642.
[7] 衛(wèi)豐,張光.藥筒發(fā)射應力和抽殼力的有限元分析[J].爆炸與沖擊,2001,21(1):72-75.
[8] 卓衛(wèi)東.應用彈塑性力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9] 陶春達,戰(zhàn)人瑞.沖擊內壓作用下厚壁圓筒彈性動力分析[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2(2):77-79.
[10] 談樂斌,蔡糅,袁人樞.厚壁圓筒動態(tài)強度的有限元分析和實驗研究[J].彈道學報,2010,22(4):86-88.
[11] 李敏,劉百慧,馬秋生.承壓薄壁容器應力分析的討論[J].力學與實踐.2011,33(2):82-84.
[12] 張相炎,鄭建國,袁人樞.火炮設計理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