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朱麗波
摘要:針對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效果差、知識點混亂以及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等問題,文章提出將知識結構圖運用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以“Word文字處理”模塊為例,首先根據(jù)知識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構建知識結構圖,然后根據(jù)知識結構圖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最后進行測驗得出:該方法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知識結構圖;《大學計算機基礎》;知識點;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8)08-0103-03
1概述
1.1《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存在的問題
(1)學生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
《大學計算機基礎》雖然是必修課,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都抱有一種應付的心態(tài),對課程學習不夠重視,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即使完成了教學計劃,但是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學生對知識點記憶效果差,沒有形成有效的知識結構體系
學生在學習時單純按照課本的教學順序進行學習,沒有主動去構建課程知識體系和完整框架,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下一節(jié)知識點時已經(jīng)忘記了上一節(jié)的知識點,對知識點的記憶效果差。
(3)缺乏科學指導方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
學習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的指導方法,學生在學習中對知識點只是死記硬背,沒有真正將其理解、消化。自我反思和總結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習效果得不到及時的反饋,從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2知識結構圖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意義
知識結構圖作為一種思維工具,已經(jīng)運用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國知識上以“知識結構圖”、“教學”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有很多學者已經(jīng)開始研究知識結構圖在教學中的運用,重要作用可想而知。
(1)有利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發(fā)展
將知識結構圖運用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可以避免教學方式的單一,符合教學改革的要求,從另一個新穎的角度為該課程的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當今教育提出,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運用好知識結構圖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以及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知識結構圖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構建課程知識體系,對知識點深入理解并鞏固記憶,從而使整個學習過程變得科學、系統(tǒng),使學生增添了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得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2《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Word文字處理”的知識結構圖
2.1知識結構圖的相關概念
(1)知識結構圖的概念
知識結構圖指以某一主題知識為中心,將所有知識點用系統(tǒng)性完整性的圖示表示出來,用節(jié)點表示知識點,用連線表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它能夠直觀地、有層次地表征課程與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明確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主要有三種類型:樹狀式、金字塔式、括號式。
(2)知識結構圖的一般設計步驟
2.2《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介紹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我校大一學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學分為2學分。本課程采用一種全新的基于SPOC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使用的平臺是“師大學堂”(mooc.imnu.edu.cn),該平臺是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與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合作的研究交流和成果應用平臺。課程的評價方式采用結業(yè)成績=單元測試占30%+平臺學習表現(xiàn)(出勤10、作業(yè)與實驗10、MOOC學習表現(xiàn)10)30%+考試占40%。本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分為6個模塊:
2.3“Word文字處理”的知識結構圖
本文以模塊4“Word文字處理”為例,根據(jù)其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設計出知識結構圖。
3知識結構圖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設計與應用
3.1研究對象的選取
本文以我校外國語學院2017級商務英語專業(yè)(實驗班)、日語專業(yè)(對照班)兩個班級為例。實驗班采用知識結構圖的方式進行教學,對照班則采用原本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為盡可能的排除影響因素,兩個班的基本情況(任課教師、課程進度、教學內(nèi)容、教學環(huán)境等)全部相同。
3.2研究方法與過程
(1)課前測試
在實驗前,發(fā)放《“Word文字處理”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學前問卷》,該問卷共有9個大知識點,包括30個小題。對兩個班學生的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初步調(diào)查,對調(diào)查結果進行整理并分析發(fā)現(xiàn),實驗班和對照班對“Word文字處理”的知識掌握情況基本一致。
(2)教學實驗過程
對照班的教學過程按照我校原本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但是這種授課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較為被動,學生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實驗班的教學過程除了按照原本的教學模式之外,還將知識結構圖運用到了教學中。這樣不僅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對教學效果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3.3數(shù)據(jù)整理與分析
為了更加清晰準備地了解實驗效果,本文采取課堂行為表現(xiàn)、問卷調(diào)查、作品分析、考試測驗等方法多方面多角度深入分析了將知識結構圖運用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效果、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的變化。
(1)課堂行為表現(xiàn)
通過觀察對照班和實驗班的課堂行為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相比于對照班按部就班、被動的學習模式,以及沉悶的課堂氣氛,實驗班由于在教學中引入了新概念——知識結構圖,學生自身也參與到了知識結構圖的建構中,能夠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討論,很大的增強了學習興趣,課堂氣氛非?;钴S。
(2)問卷調(diào)查
為了更加科學準備地了解學生在運用知識結構圖前后的感受與學習效果,對課后問卷進行調(diào)查分析,發(fā)放的問卷全部有效回收,有效率達100%。分析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運用知識結構圖學習之后,實驗班學生對該課程感興趣的百分比從42.5上升到了86;有92%的學生愿意使用知識結構圖進行學習;認為知識點容易記憶的學生提高了40%,并有79%的學生從死記硬背轉變?yōu)榻栌弥R結構圖進行記憶;認為知識點不混亂的學生提高了55.2%,并有68.8%的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思考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有80%的學生表示愿意自己建構知識結構圖,并與同學互相交流分享。
(3)作品分析
對學生的課后作業(yè)“Word小報”作品進行評價,為保證公平公正,排除作品評價的主觀性,評價采用“成績=教師評*50%+小組互評*30%+自評*20%”。對兩個班的作品成績進行比較得出:
比較兩個班的作品成績,可以看出實驗班的作品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因此,知識結構圖能夠幫助學生在設計小報作品時更加全面地、熟練地將各知識點運用到作品中。
(4)課堂測驗
為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學習完每個模塊之后教師都會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測驗,對兩個班的課堂測驗成績通過SPSS進行成績均值比較,得出:
比較兩個班的平均分,看出實驗班的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因此利用知識結構圖進行教學的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成績,增強教學效果。
4小結與反思
通過本實驗發(fā)現(xiàn),將知識結構圖運用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有很多優(yōu)勢,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提高教學效果。
(1)培養(yǎng)了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2)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理清了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增強了對知識點的記憶效果。
(3)幫助學生將知識可視化,有針對性地學習,提高了學習成績,增強了學習效果。
(4)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自主合作能力、知識建構能力。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由于時間的有限性以及筆者知識水平的局限性,且運用知識結構圖對各方面有很嚴格的要求,知識結構圖在該課程中的運用還沒有達到完美的效果,這就告訴我們運用知識結構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日后的教學中,我們還需要慢慢實踐、改進并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