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作為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的巔峰之作,《雪國》這部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川端康成這位醉心于文學(xué)的真誠作家對理想和美的追求的艱苦歷程。作品中完美地融入悲傷、愛情、死亡、純真以及虛無等因素,成功地將作者對“美”的理解詮釋在作品中,這是一部文學(xué)史上關(guān)于“美”這個主題的大成之作。
從《雪國》這部作品中,人們不難看出川端康成對于“美”這個主題研究之透徹,作為一名觀察力極為細(xì)致的天才作家,他對筆下的文章總是要反復(fù)推敲,并且有一種盡善盡美的執(zhí)著追求,像對待一件藝術(shù)品一樣,極力修飾白紙上的文字。一篇僅僅8萬字的小說,前后花去14年的時間進(jìn)行創(chuàng)作和修訂,其創(chuàng)作時間之長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改動力度是日本文學(xué)史上極為罕見的。
一、悲與美
“平安朝的風(fēng)雅、物哀成為日本美的傳統(tǒng)”,川端康成在《日本美的展現(xiàn)》中作出過這樣的結(jié)論,對于這一結(jié)論,他極為推崇,也一直將其延續(xù)在創(chuàng)作中。在日本的傳統(tǒng)美學(xué)觀念中,人只有在苦悶和悲傷等非常不順的環(huán)境中,才可以感受到美學(xué)里最深的那片角落,真正地讀懂美。這是一種悲傷的美,川端康成甚至認(rèn)為悲哀這個詞,是與美相通的。正是由于對美學(xué)的這種理解,川端康成才一直苦苦地追求著這種悲傷美學(xué)。
悲與美的結(jié)合是一種至情,情到深處發(fā)現(xiàn)美的真諦,這本就是一種大膽的假設(sh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大都充滿了濃濃的哀傷和憂郁。哀傷,落寞,滄桑,失意,在他的作品中,美的靈魂便是這種悲情色彩。
《雪國》這部作品塑造出葉子形象,將她的美集中地反映在這種悲傷的基調(diào)上。小說一開頭,島村的眼睛和車窗的玻璃便直擊人心的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極盡溫柔卻又充滿哀怨的情感。這種感覺觸動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神經(jīng),使得這個少女形象立刻嵌入到對文章的品閱過程中。
葉子的美像極了空谷中的精靈,古典、優(yōu)雅,充滿詩意。她方一出場就以優(yōu)美到近乎悲戚的聲音為人們的聽覺中注入了對于美感的聯(lián)想。置身車窗之下的纖細(xì)身子,又在視覺方面為人們提供了完美的詮釋。她美得像一株水仙,純潔、善良又不染微塵。作為姐姐,她對弟弟寫在骨子里的疼愛和關(guān)懷,對行男毫無抱怨的真誠侍奉,每日在行男墓前的憑吊以及在愛情中的忠貞不渝,這些具體的品格都為她的形象注入了濃濃的悲傷色彩。不幸的遭遇,美麗的水仙在絕望下瀕臨崩潰的精神,內(nèi)心深處歇斯底里的吶喊,在殘酷的生活下,葉子小小的身體周圍籠罩了更深更濃的悲傷。
葉子就像一輛奔行在暮靄之下的火車,在昏暗的山野燈光之下,讓人們的腦海中有一種虛無縹緲的恍惚迷離之感,那是一種無法用語言完全解讀的悲傷之感,沉淀在人們的心中,片刻聯(lián)想,便揮散不去。葉子的哀怨是《雪國》之中讓人們最痛心的美,結(jié)合著她憂郁的性格,讓人們心生憐惜。
二、死與美
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有死亡的那一刻,死亡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歸宿。在日本人的審美目光中,死亡的結(jié)局并不是黑暗中永恒的沉積,而是走向流轉(zhuǎn)的生。在這種思想里,死亡并不值得畏懼,反倒顯得可愛,死亡是另一種形式的生。死亡的美是另一種境界,是極致的永恒。
川端康成的人生中,對于死亡有著深深的體會。作為一個在10歲前便相繼失去幾乎所有親人(祖母、雙親和姐姐相繼去世)的作家,在15歲僅剩的親人——他的祖父也離他而去。一個少年,孤零零地在這個世界上尋找著生存的希望。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看著自己最重要的親人——心靈僅存的依托,一步步離自己而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死亡便成了屢見不鮮的因子。主人公的死亡,在他的作品中,并不會讓人們感受到絕望中的恐懼,而是被他賦予了另一種獨特的審美意義。他的作品大肆渲染著悲傷的氛圍,卻將美的最高境界定格為死亡。
《雪國》這部作品,是川端康成將死亡境界詮釋得最成功的作品。作品中對死亡的情緒、解脫、期待描寫得淋漓盡致。恰似時光流逝,人們握之不及,生命無常,輪回不會因人而異。駒子和葉子的命運歸宿,展現(xiàn)了川端康成對死亡問題的深思。葉子的死亡被寫得很慘,這是川端康成生死觀里最盡情的宣泄。在熊熊的烈火中面對死亡,原本應(yīng)有的絕望和痛苦被他刻意回避掉,留下的只有葉子在死亡的剎那綻放出的那最后的美。葉子的死亡,讓人們看到的只有美輪美奐。從二樓落下,周身被火光圍繞,身體在空中舒展的姿勢顯得那么柔軟,迷人的雙眼緊閉,哪有一點死亡所該有的痛苦,反倒像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對解脫的欣慰。
三、自然與美
行遍山川大地,游遍萬水千山,足跡踏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心中最魂牽夢縈的卻是那平凡的故土。在川端康成的思想里,日本的山水樹木都是最美的。他的作品中,人們很容易讀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他為自然注入了人的思想感情,人的精神將自然塑造成了具有靈動思維的個體,將主觀色彩融入自然景物之中,果真做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川端康成對于自然色彩的描寫有著獨特的手法,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點微聲都可以被他賦予情感。
雪國的大地,在夜空下一片瑩白,瑩白的雪國代表著愛情的美好。隨之而描寫的,火車開到那里,雪光就給黑暗吞沒,雪光吞沒的是駒子與島村的愛情,留下的是一個不幸的結(jié)局。
深秋的初雪,隆冬的暴雪,早春的殘雪,雪景在這部作品中留下了太多的痕跡。雪中糅雜著人性的純美,在雪中透著人性的本質(zhì),兩者恰到好處地融合,成為一體。
四、少女的美
少女是世上最純潔的圣靈。川端康成對少女的純潔有一種近乎癡狂的崇拜,他的畢生作品中都是在創(chuàng)造著女性的純情美,尋找著女性的圣潔美。文人的內(nèi)心是孤獨的,越是醉心其中,越是無法自拔。
川端康成筆下構(gòu)建出的少女形象,其實并不只是服務(wù)于他對美的追求,更是在展現(xiàn)著他對美好人性的向往。他從對少女內(nèi)心深處美好人性的挖掘,展現(xiàn)自己對于人生愛情的追求。在無法規(guī)避他們悲慘命運的同時,將自己的同情、憐憫融入作品中,凸顯出他對生活的憤慨,以及對美的呼喚和
企盼。
柔弱而又美麗的女性,是內(nèi)心孤寂的作家內(nèi)心最佳的伴侶。她們的悲哀使作家生出保護(hù)欲,奮力地 為她們辯證,她們的美是作者內(nèi)心奮發(fā)的動力。
五、結(jié)語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人們可以發(fā)掘到太多種類的美,這些美無一不是他對自己生活的宣泄。多舛的命運是他生命的悲哀,但也是他思維的源泉。他的作品中不只《雪國》一部上品,卻以這篇小說對美的描述層次最高。一部作品的成功與否在于它是否能夠為后世傳頌,毫無疑問,《雪國》做到了,川端康成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