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苗, 魯 虹,2, 程夢琪
(1. 東華大學 服裝與藝術(shù)設(shè)計學院, 上海 200051; 2. 東華大學 現(xiàn)代服裝設(shè)計與技術(sh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上海 200051)
人體整個機體溫度的分布可看成雙層結(jié)構(gòu),分為體殼和體核2部分。人體的外周組織即表層,包括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等,其溫度稱為表層溫度。表層溫度不穩(wěn)定,各部位間的差異較大。人體表層最外層的溫度,叫做皮膚溫度,也稱為體表溫度。人體通過對流、輻射和汗液蒸發(fā)等形式從環(huán)境中獲得或向環(huán)境散發(fā)熱量[1]。體溫正常是人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前提,因此,人體必須維持產(chǎn)熱和散熱之間的平衡,從而保持正常體溫。體表各部位的溫度差值較大,波動幅度也相差較大,受環(huán)境、衣著、皮下脂肪厚度和局部血流量等的影響。服裝舒適感覺主要是指熱感覺,是主觀現(xiàn)象,是環(huán)境、人體、服裝多種因素的綜合,既與客觀因素有關(guān),又受明顯的個體差異影響[2-3]。
本文挑選16位年齡在20~25歲的女性作為受試者,分別測試其穿著統(tǒng)一的緊身上衣時,在溫度為15 ℃,相對濕度為50%的環(huán)境中靜止、運動10、20、30 min后服裝的表面溫度和主觀熱感覺。通過紅外熱像儀對3位受試者上身溫度分布進行測量,根據(jù)其溫度分布情況將上身劃分為30個區(qū)域,再通過分析其他13位受試者30個部位的溫度和主觀熱感覺平均值,以及運動30 min后各部位溫度和主觀熱感覺與靜止狀態(tài)、運動10、20 min后的溫度和主觀熱感覺的線性相關(guān)性進行研究。
選擇日常運動頻率相似,體型(身高為160 cm左右,體重為50 kg)相似的16位受試者(M1~M16),其基本數(shù)據(jù)及受試情況見表1。M1~M3的 3位受試者參與預實驗,通過溫度測試根據(jù)其溫度分布情況確定區(qū)域的劃分。M4~M16為正式受試者,既參與溫度測試, 又參與主觀熱感覺測試。
表1 受試者基本情況
根據(jù)實驗進行時外界的溫度和濕度,將溫度設(shè)為15 ℃,相對濕度為50%,與當時的天氣情況相適應(yīng)。實驗在東華大學穿著評價實驗室進行。
目前,人體表面溫度的測量方法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2種。接觸式大都采用醫(yī)用熱敏電阻溫度計、醫(yī)用電子接觸式溫度計或鼓膜溫度計。非接觸式大都采用手持式額溫計、紅外體溫監(jiān)測儀、醫(yī)用紅外熱成像儀等[4]。本文采用紅外熱像儀對人體服裝表面溫度進行測量。
受試者穿著統(tǒng)一的貼身服裝,在環(huán)境溫度為15 ℃,相對濕度為50%的實驗室中靜坐10 min,用紅外熱像儀拍攝其服裝正、背面紅外圖像。在同一環(huán)境中,先選用3位受試者分別在跑步機上以 6 km/h勻速運動10、20、30 min后,再分別用紅外熱像儀拍攝其服裝正、背面紅外圖像,根據(jù)3人的溫度分布情況將人體劃分為30個區(qū)域;隨后再對其他13個受試者進行相同的操作,并對4種狀態(tài)下 30個區(qū)域主觀熱感覺進行評分。
人體熱舒適在美國暖氣及通風工程師學會(ASHRAE)標準中定義為人對熱環(huán)境表示滿意的意識狀態(tài)[5]。從這個角度來看,熱舒適感覺是環(huán)境與人之間相互作用后,人的主觀評價。熱舒適主觀評價方法中用于評價人體熱舒適和熱感覺的指標有多種:ASHRAE從1966 年開始使用熱感覺 7 級指標;1936年 Bedford 提出了熱舒適(包含熱感覺)的 7級評價指標[6];另外,還有只針對熱舒適的 4級指標,Gagge與 Hardy 等采用了這種指標[7]。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綜合客觀實驗條件,采用 5級指標,其等級評分表如表2所示。
表2 主觀熱感覺等級評分表Tab.2 Score of subjective thermal sensation degree
就人體溫度分布區(qū)域劃分而言:Uenatsu[8]測量了90位健康人的熱像圖,將人體分為40個部位;彭見曙等[9]將人體分為頭、臂、前身、后身和腿5個解剖學部位,測量其體表平均溫度,但測溫點較少;爐慶洪等[10]對人體體表溫度測量及分布特征的研究較為全面,將人體分為21個區(qū)域。幾位學者對人體區(qū)域的劃分主要從生理解剖學角度出發(fā),本文從服裝與人體溫度角度出發(fā),將人體上身分為30個區(qū)域,通過對每個區(qū)域的溫度變化情況進行分析,為人體與服裝的熱舒適性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礎(chǔ),使服裝各部位的熱舒適性更加貼合人體相應(yīng)部位的熱舒適性。
實驗用的紅外熱像儀可根據(jù)不同溫度顯示出不同的色彩,因此,通過匯總分析了3位受試者運動前后人體表面紅外熱像圖,將人體按照色彩顯示(即中心溫度高低情況)以及人體對稱特點分為30個區(qū)域:其中區(qū)域1、2位于人體胸部;區(qū)域3、4位于人體乳房;區(qū)域5、6、7、9位于人體脅肋處;區(qū)域8位于人體腹部,區(qū)域10、11、12、13、14、15、25、26、27、28、29、30位于人體上肢處,其中區(qū)域10、13、25、28位于上肢上臂處,區(qū)域11、14、26、29位于上肢肘部,區(qū)域12、15、27、30位于上肢手腕處,區(qū)域16、17位于肩胛骨處,區(qū)域18、19、20位于人體脊椎處;區(qū)域21、23位于人體背部,區(qū)域22、24位于人體腰部。人體溫度區(qū)域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人體溫度區(qū)域分布圖Fig.1 Regional distribution map of human body temperature.(a) Front side; (b) Back side
3.1.1實際溫度相關(guān)性分析
圖2示出運動前后人體各區(qū)域?qū)嶋H溫度分布??芍?,當人體處于溫度為15 ℃,相對濕度為50%的環(huán)境中保持靜止狀態(tài)時,人體溫度較低,運動10、20、30 min后溫度逐漸升高。
圖2 運動前后人體各區(qū)域?qū)嶋H溫度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actual temperature of each part of human body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對人體靜止狀態(tài)各部位溫度(X1)、運動10 min后各部位溫度(X2)、運動20 min后各部位溫度(X3)與運動30 min后溫度(Y)用Origin6.0進行線性擬合分析,可知:X1與Y的顯著性p值小于 0.000 1,二者具有相關(guān)性,其線性擬合方程為:
Y=8.111+0.678X1
對二者進行T檢驗-雙總體檢驗可知,t=-14.821 58,p=4.571 79×10-15,二者的均值具有顯著性差異,即運動30 min后各部位溫度相較于靜止狀態(tài)各部位客觀溫度變化較為明顯。
X2與Y的p值小于0.000 1,二者具有相關(guān)性,其線性擬合方程為:
Y=4.661+0.799X2
對二者進行T檢驗-雙總體檢驗可知,t=-5.201 78,p=1.447 68×10-5,二者的均值具有顯著性差異,即運動30 min后各部位溫度相較于 10 min后各部位溫度變化較為明顯。
X3與Y的p值小于0.000 1,二者具有相關(guān)性,且呈正相關(guān),二者的線性擬合方程為:
Y=2.878 73+0.878 01X3
對二者進行T檢驗-雙總體檢驗可知,t= -4.044 72,p=3.542 72×10-4,二者的均值具有顯著性差異,即運動30 min后各部位溫度相較于運動 20 min后各部位溫度變化較為明顯。
總結(jié)可知,因變量Y與自變量X1、X2、X3均具有相關(guān)性,對Y與自變量X1、X2、X3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可知,Y與X1、X2、X3之間的關(guān)系式為:
Y=4.443+0.252X1+0.306X2+0.266X3
3.1.2主觀熱感覺相關(guān)性分析
圖3示出運動前后各部位主觀熱感覺分布曲線。可知,當人體處于溫度為15 ℃,相對濕度為50%的環(huán)境中保持靜態(tài)時,人體主觀熱感覺為冷,運動10、20、30 min后主觀熱感覺逐漸升高,且運動 10 min后主觀熱感覺升高較為明顯,運動20、30 min后主觀熱感覺升高幅度較小。
圖3 運動前后人體各部位實際主觀熱感覺分布圖Fig.3 Distribution of actual subjective thermal sensation of each part of human body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通過對人體靜止狀態(tài)各部位主觀熱感覺(S1)、運動10 min后各部位主觀熱感覺(S2)、運動20 min后各部位主觀熱感覺(S3)與運動30 min后主觀熱感覺數(shù)值(R)用Origin6.0進行相關(guān)性分析可知:S1與R的p值為0.763 86,二者不具有相關(guān)性;對S1與R進行T檢驗-雙總體檢驗可知,t=-34.337 53,p=3.079 23×10-40,二者的均值具有顯著性差異,即運動 30 min后各部位主觀熱感覺相較于靜止狀態(tài)各部位主觀熱感覺變化較為明顯;S2與R的p值為 0.002 77,二者具有相關(guān)性,其線性擬合方程為:
R=0.897+0.448S2
對S2與R進行T檢驗-雙總體檢驗可知,t=-6.150 48,p=1.054 92×10-6,二者的均值具有顯著性差異,即運動30 min后各部位主觀熱感覺相較于運動10 min后各部位主觀熱感覺變化較為明顯。S3與R的p值為0.005 28,二者不具有相關(guān)性,對S3和R進行T檢驗-雙總體檢驗可知,t=1.101 82,p=0.275 09,二者的均值不具有顯著性差異,即運動30 min后各部位主觀熱感覺相較于運動20 min后各部位主觀熱感覺變化不明顯。
由上述分析可知,運動30 min后的數(shù)值僅與運動10 min后各部位主觀熱感覺數(shù)值具有線性相關(guān)性;運動30 min后的主觀人體感覺相較于靜止狀態(tài)、運動10 min后的數(shù)值均有顯著性變化,但是相較于運動20 min后主觀熱感覺數(shù)值沒有顯著性變化,也就是在運動20 min后,各部位主觀熱感覺相對于運動30 min沒有發(fā)生顯著性變化。
3.2.1實際溫度分布分析
根據(jù)4種狀態(tài)下服裝表面溫度分布情況,本文用8種灰色梯度的顏色來進一步直觀的描述。 圖4~7 分別為靜止狀態(tài)、運動10、20、30 min后人體客觀溫度分布圖。
圖4 靜止狀態(tài)人體溫度分布Fig.4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of human body on stationary state. (a) Front side; (b) Back side
圖5 運動10 min后人體溫度分布Fig.5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of human bady after 10 min of exercise. (a) Front side; (b) Back side
由圖4可知:人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整個上身從上至下溫度呈遞減模式,其中肩胛骨處、胸部溫度較高;正面溫度相比于背面,溫度較低的區(qū)域較多,正面溫度較低的區(qū)域呈等腰梯形,其中腹部最低;背面低溫區(qū)域呈等腰三角形,脊椎底部溫度最低。
圖6 運動20 min后人體溫度分布Fig.6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of human body after 20 min of exercise. (a) Front side; (b) Back side
圖7 運動30 min后人體溫度分布Fig.7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of human body after 30 min of exercise. (a) Front side; (b) Back side
由圖5可知,運動10 min后,整體溫度相對于靜止時有所上升,整個上身溫度從上至下仍呈逐漸遞減模式,正面低溫區(qū)域比背面多,且呈等腰梯形分布,其中胸部和肩胛骨處溫度較高,脅肋處、后腰處、手腕處溫度最低。背面軀干部分溫度升高幅度比正面大,升溫幅度較大區(qū)域呈等腰三角形,其中區(qū)域18升溫幅度最大,手臂和手腕處溫度變化幅度較小。
由圖6可知:運動20 min后人體客觀溫度繼續(xù)上升,其中正面的胸部和肩胛骨處溫度較高,此時正面區(qū)域的溫度呈不對稱形式;與運動10 min后溫度變化幅度相比有所降低,其中手腕處、脊椎底部溫度升溫幅度較大,正面胸部、腹部后背肩胛骨、脊椎上中部溫度幾乎沒有變化,背面溫度變化較小區(qū)域呈倒等腰梯形形狀。
由圖7可知:運動30 min后整體溫度雖較比靜止狀態(tài)高,但升溫幅度相比于運動10、20 min后有所降低,溫度逐漸趨于穩(wěn)定;肩胛骨處的溫度相比于運動10、20 min后有所下。脊椎底部的溫度相比于運動20 min后亦有所下降;正背面手臂處、腹部、脅肋處溫度有所上升。
通過對不同運動狀態(tài)條件下人體溫度分析可知: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人體溫度總體呈上升趨勢,而升溫幅度逐漸減小。后背肩胛骨處、后腰中部在運動20 min后溫度開始下降。人體在4種狀態(tài)下,正面的胸腔處、上臂處溫度較高,胸部溫度較低,可能與穿著文胸時其有一定的熱阻有關(guān);腹部、手腕處溫度較低;背面的肩胛骨處、上臂處溫度較高;脊椎底部、手腕處溫度較低。
3.2.2主觀熱感覺分布分析
根據(jù)穿著統(tǒng)一服裝時處于4種狀態(tài)下的主觀熱感覺,本文用8種灰度不同的顏色來描述分布情況。圖8~11為靜止狀態(tài)、運動10、20、30 min后客觀溫度分布人體主觀熱感覺圖。
圖8 靜止狀態(tài)人體主觀熱感覺分布Fig.8 Distribution of subjective thermal sensation on stationary state. (a) Front side; (b) Back side
圖9 運動10 min后主觀熱感覺分布Fig.9 Distribution of subjective thermal sensation after 10 min exercise. (a) Front side; (b) Back side
圖10 運動20 min后主觀熱感覺分布Fig.10 Distribution of subjective thermal sensation after 20 min exercise. (a) Front side; (b) Back side
圖11 運動30 min后主觀熱感覺分布Fig.11 Distribution of subjective thermal sensation after 30 min of exercise. (a) Front side; (b) Back side
由圖8可知:靜止狀態(tài)下,整體熱感覺數(shù)值為-1.385,整體熱感覺為冷;此時胸部、右臂后背處主觀熱感覺稍高;正面脅肋處、腹部主觀熱感覺較低,正面主觀熱感覺較低區(qū)域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后背肩胛骨處、脊椎處主觀熱感覺較低,背面主觀熱感覺較低區(qū)域呈T字型分布。
由圖9可知:運動10 min后整體主觀熱感覺數(shù)值為1.308,整體熱感覺為熱,此時的熱感覺較靜止狀態(tài)上升較為明顯,且熱區(qū)域分布較為集中;部位1主觀熱感覺最高,左右兩肢上臂處、右肢手腕處溫度較低;此時正面熱感覺變化較為明顯的區(qū)域為靜止狀態(tài)熱感覺較低的三角形區(qū)域,背面熱感覺變化較為明顯的區(qū)域為靜止狀態(tài)熱感覺較低的T字區(qū)域。
由圖10可知:運動20 min后,整體主觀熱感覺數(shù)值為1.615,整體熱感覺為熱;主觀熱感覺高的區(qū)域增多,尤其是代表最高熱感覺的區(qū)域增加數(shù)量較為明顯。人體正面的左部(區(qū)域1、4、5、7、8)熱感覺較高,右臂背面肘部熱感覺較低。
由圖11可知:運動30 min后,整體主觀熱感覺值為1.769,整體熱感覺為熱。運動30 min后整體熱感覺比前面3種狀態(tài)都高,此時只有2種填充效果,正面右部胸部、乳房處熱感覺上升幅度較大,背部肩胛骨、后腰處熱感覺變化較為明顯;背面熱感覺變化較為明顯的區(qū)域形狀呈倒L字型。但是區(qū)域7、8的熱感覺相比于運動20 min后有所降低。
通過對不同運動狀態(tài)下人體主觀熱感覺可知: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主觀熱感覺逐漸增加,隨后趨于穩(wěn)定,運動后總體熱感覺為熱。其中左胸部、脊椎中下處、背面左上臂處主觀熱感覺數(shù)值較高;區(qū)域5、7、8主觀熱感覺運動10 min上升幅度較為明顯,但是運動30 min后區(qū)域7、8的熱感覺相比于運動20 min后有所降低。
通過對人體各部位在靜止狀態(tài)、運動10、20、30 min 后的服裝表面溫度和主觀熱感覺研究可知,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人體各部位溫度與主觀熱感覺整體均呈上升趨勢,但上升幅度逐漸減小。
人體在4種運動狀態(tài)下,胸腔、肩胛骨、上臂處客觀溫度較高,左胸部、脊椎中下處、背面左上臂處主觀熱感覺數(shù)值較高;胸部、腹部、脊椎底部、手腕處客觀溫度較低,右臂背面的肘部、脅肋處、腹部主觀熱感覺相對較低。胸部之所以溫度較低,可能與穿著文胸時文胸有一定的熱阻有關(guān),因此,在設(shè)計服裝熱舒適性時可適當加大區(qū)域16、17、1、2、11、25的降溫力度、透氣性,相反,加大8、9、19、20的保暖性。
FZXB
參考文獻:
[1] 鄭停全. 活動水平對人體熱感覺的影響[D]. 重慶:重慶大學, 2014: 17.
ZHENG Tingquan. Effect of activity level on human thermal sensation[D]. 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 2014: 17.
[2] 馮士雍, 李仁欣, 唐世君. 服裝主觀熱感覺的統(tǒng)計分析[J]. 數(shù)理統(tǒng)計與管理, 1994(2): 1-7.
FENG Shiyong, LI Renxin, TANG Shijun. The statistic analysis of subjective thermal sensation on clothing[J]. The Statistics and Administration, 1994(2): 1-7.
[3] 劉麗英. 著裝人體熱感覺預測模型[J]. 青島大學學報(工程技術(shù)版), 2006(4): 14-18.
LIU Liying. The predicting model of body thermal sensation on wearing[J].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 2006(4): 14-18.
[4] 張飛.長期規(guī)律性運動對人體體表溫度分布于變化調(diào)節(jié)的影響[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2011:11.
ZHANG Fei. The influence of long-term regular exercise to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regulation on human skin temperature [D]. Fuzhou: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 11.
[5] 丁勇花. 基于人體熱感覺的服裝熱舒適研究[D]. 西安:西安工程大學, 2015: 1-4.
DING Yonghua. Thermal comfort research on clothing based on human bodies′ thermal sensation [D]. Xi′an: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5: 1-4.
[6] 趙榮義. 關(guān)于“熱舒適”的討論[J]. 暖通空調(diào), 2000, 30(3):25-26.
ZHAO Rongyi.Discussion on thermal comfort[J].Journal of HV&AC, 2000, 30(3): 25-26.
[7] 彭煥良.熱成像技術(shù)發(fā)展綜述[J]. 激光與紅外, 1997, 27(3): 131-136.
PENG Huanliang.Review of thermal imaging techno-logy[J].Laser and Infrared, 1997, 27 (3): 131-136.
[8] UENATSU S.Symmetry of skin temperature comparing one side of the body to the other[J].Thermology, 1985, 1: 4-7.
[9] 彭見曙, 夏雅琴, 林兆娣.體表溫度及其總體平均值的測量與統(tǒng)計分析[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 1994: 20(1): 49-51
PENG Jianshu, XIA Yaqin, LIN Zhaodi. The measuring and statistic analysis of mean skin temperature[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994, 20(1): 49-51.
[10] 爐慶洪, 謝樹森. 基于紅外熱成像技術(shù)的健康青年體表溫度分布特征[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2006:29-35.
LU Qinghong, XIE Shusen. Skin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healthy youth by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D]. Fuzhou: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2006: 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