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金龍
晚清名臣曾國藩頗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鴻章等名臣。
某次,李鴻章帶了三個人請曾國藩任命差遣,當時曾國藩剛吃飽飯正在散步。他有飯后緩行三千步的習慣,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鴻章請他接見那三人,曾國藩卻說不必了。李鴻章很驚訝,曾國藩說道:“在散步時,那三個人我都看過了,第一個低頭不敢仰視,是一個忠厚的人,可以給他保守的工作;第二個喜歡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轉(zhuǎn)身,便左顧右盼,將來必定陽奉陰違,不能任用;第三個人雙目注視,始終挺立不動,他的功名,將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來三人的發(fā)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開發(fā)臺灣有功的劉銘傳。
緩行三千步,不過一小時的光景。就這一小時的光景,決定了三個人的命運。有人也許要說,曾國藩也太絕對了吧。其實,一個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從他細微的形態(tài)動作中看出來的。
多維品讀
1.細節(jié)里見品格。用人以德為先,但一個人的品德在最初往往也最難觀察。小到結交朋友,大到國家用人,其實都面臨著一個“德”的問題。如何識“德”,進而識人,曾國藩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以及分析判斷的能力。
2.勇于擔當,攻堅克難。三個人,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完成了一次未被通知的人生考試,三人的外在表現(xiàn)其實都是出于本性。曾國藩的高明就在于在緩步的過程中不動聲色地閱了一遍“人”,從他們細微的動作中,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在的品質(zhì),以“品”論人,毫厘不爽。
3.要善于抓細節(jié)。魯迅曾說,寫一個人,要善于寫他的眼睛。曾國藩觀察這三個人,也抓住了“眼睛”這一心靈的窗口?!安桓已鲆暋薄白箢櫽遗巍薄半p目注視”,恰是三人內(nèi)心的寫照,不是偽裝得了的。抓住了“眼睛”這一細節(jié),也就為準確識人奠定了基礎。
【適用話題】識人與用人;德與才;學會觀察……
黃山的花崗巖,像一切石頭一樣,是地殼的礦物質(zhì)硬塊。如裸露于天地間,太陽曬,大風刮,植物是很難生長于此的。黃山松偏不!它們與石為伍,或破石而出,或抱崖并立,看似猛虎臥崗,又如美女披發(fā),鋪展出一道道奇特的風景。
如果對黃山松與巖石作一番科學考察,大致情況是這樣:松樹一旦在巖石間扎根成長,它的根系能分泌一種有機酸,慢慢溶解巖石,把石中的礦物鹽類分解出來,為己所用;另外,松與石又同外界自然密切聯(lián)系,時有塵埃加入其中,空中飄忽而至的花草枝葉,腐爛之后,又添加了另一種營養(yǎng)源。
黃山松不畏艱險,選定在黃山巖石叢這種難以見容、與己為敵的環(huán)境里生長,海拔高達一千六七百米,名松的樹齡都以數(shù)百年計。這些松樹因抗風御霜,針葉短粗,冠平如削,綠色深沉,枝干堅韌且富彈性,一株株顯得生氣勃勃,十分頑強。世界聞名的迎客松挺立在青獅石旁,玉屏峰與天都峰的風口上,壽逾千年,兩只巨臂斜出近十米,向四海賓客致意。石頭依然是石頭,卻因松樹得到某種滋潤和照應;而松樹依舊是松樹,它從巖溶里吸取養(yǎng)分。松石之間已經(jīng)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這樣一種頑強而優(yōu)美的交織,實在也是來之不易。
多維品讀
1.和諧共生。松樹不因巖石的堅硬而氣餒,巖石不因松樹的介入而抗拒。松石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包容的體現(xiàn)。因包容而和諧,因和諧而美麗,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亦然。
2.雙贏的智慧。黃山松虬枝勁節(jié),黃山石虎踞龍盤,都令人為之嘆為觀止。松因石而有了奇崛堅韌之美,石因松增添了生機與活力,生存的最高智慧不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而是雙贏,是各取所需,是協(xié)同發(fā)展,是共同實現(xiàn)生命之價值。
3.成長的環(huán)境。黃山松給了我們強烈的象征意味,可以說,艱苦的環(huán)境成就了黃山松,我們由此聯(lián)想,艱苦的環(huán)境也能砥礪一個人,一個人在困苦中踏實肯干,無憂無懼,昂揚向上,自會像黃山松一樣,把力與美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適用話題】付出與收獲;包容之美;奮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