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兆輝
壓瘡是因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而出現(xiàn)的持續(xù)性營養(yǎng)不良、缺氧、缺血所致的組織潰爛與壞死[1-2]。目前,如何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術中壓瘡,已成為手術室護理人員研究與關注的焦點[3]。為了進一步保證手術室護理服務質量,提高患者的就醫(yī)效果,現(xiàn)研究對手術室壓瘡的發(fā)生原因進行分析,并總結護理對策,以期為完善手術室護理方案提供有利的參考。
選擇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552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310例,女242例;年齡18~78歲,平均(48.8±5.8)歲;手術類型:神經(jīng)外科192例,骨科158例,普外科202例;手術時間2~8 h,平均(3.8±1.2)h;術中體位:平臥位302例,側臥位160例,俯臥位90例。選擇2016年1—12月我院收治的552例手術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15例,女237例;年齡18~75歲,平均(47.2±6.3)歲;手術類型:神經(jīng)外科188例,骨科160例,普外科204例;手術時間2~7.5 h,平均(3.7±0.8)h;術中體位:平臥位298例,側臥位162例,俯臥位92例。在上述一般情況對比中,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組患者均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方法,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與生命體征;配合醫(yī)生開展術中操作;合理調節(jié)室內溫濕度,做好術中保溫措施。研究組針對對照組手術室壓瘡的發(fā)生原因進行分析,制定并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對策,具體方法如下。
1.2.1 手術室壓瘡的發(fā)生原因 (1)評估不足:對患者年齡、基礎疾病、手術時間評估不足,未對高危人群采取有力的干預措施。(2)護理人員重視度不足:部分護理人員未對壓瘡給予足夠的重視,甚至認為無法主動預防壓瘡,導致預防性護理措施缺失。(3)護理人員不良習慣:①術中體位放置不當致使局部長時間受壓,繼而影響血液循環(huán)而誘發(fā)壓瘡。②血液、消毒液、沖洗液未清理或干透便將患者調整為平臥體位,致使其皮膚受潮,降低保護能力,為皮膚細菌繁殖創(chuàng)造了條件。③鋪術巾不平整致使局部皮膚受力不均勻。④電線與管道放置不規(guī)范。
1.2.2 針對性護理對策 (1)壓瘡知識教育:通過培訓、晨會等多種形式加強護理人員對手術室壓瘡的重視度,并著重強調壓瘡是評估手術室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4]。同時,將手術室壓瘡護理工作落實到個人,并與其考核掛鉤。在術間貼上壓瘡警示標識,增強護理人員對壓瘡護理工作的重視度。(2)重視術前評估:通過術前訪視全面評估患者的皮膚情況,識別出高危壓瘡人群,指標包括:心理狀態(tài)、營養(yǎng)情況、手術與體位、預計手術時間、麻醉方式、是否需要術中輸血等,并對高危人群做好標記與交接班工作,必要時可在壓瘡好發(fā)區(qū)貼上泡沫敷料或透明貼,以緩解局部壓力。(3)合理擺放體位:術中體位擺放原則為保持患者正常呼吸循環(huán)功能、利于術中操作、充分暴露術野,在此基礎上注意固定肢體與預防移動,并保證患者的舒適度。仰臥體位時注意保護骶尾部、枕部與足跟,側臥位時注意保護肩部、耳部、膝關節(jié)內外側、髖部、內外踝,俯臥位時注意保護耳廓部、面頰、男性生殖器、女性乳房、膝部、肋緣突出部、足趾部。手術床墊盡量選擇水凝膠墊,以便改善皮膚氧分壓,強化局部供氧供血,減少受壓處的摩擦力與剪切力。(4)防潮措施:術前合理調節(jié)室內溫濕度,術中提醒操作者及時吸引體液與血液,避免體液外滲浸濕皮膚,或在不影響手術的前提下及時更換潮濕床單[5]。(5)糾正護理人員的不良習慣:巡回護士與洗手護士共同參與鋪術巾,確保術巾的平整。在患者手術切口處放置接液袋,使沖洗液、血液可以及時流入袋中,避免皮膚受潮。使用預先備好的溫蒸餾水或鹽水沖洗體腔。針對硬膜外麻醉與腰麻患者,在消毒液干透后再改為平臥體位。術前再次檢查各管道通暢度,及時排除堵塞與故障。
(1)觀察對比兩組術中壓瘡(手術中~手術后6 d內出現(xiàn)的壓瘡)發(fā)生率。(2)自擬護理滿意調查問卷,評價兩組患者對本次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問卷滿分為100分,內容包括護理效果、護理效率、護理技術、人性化服務4個方面,70分以上即為護理滿意。
研究采用SPSS 15.0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研究組術中壓瘡的發(fā)生率為0.36%,低于對照組的1.81%(P<0.05)。見表1。
研究組548例患者對本次手術室護理服務滿意,滿意率為99.28%;對照組535例患者對本次手術室護理服務滿意,滿意率為96.92%;研究組手術室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χ2=8.204,P<0.05)。
壓瘡是臨床常見的并發(fā)癥,不僅給患者的身心帶來了嚴重的痛苦,同時還可以加重病情,影響手術質量,增加醫(yī)療費用[6-7]。據(jù)相關資料統(tǒng)計,壓瘡的發(fā)生率約占外科手術患者的5%~10%,其中神經(jīng)與血管外科的發(fā)生率最高[8]。有研究指出,術中壓瘡的發(fā)生不僅與患者自身情況有關,更為主要的原因是手術室護理人員對壓瘡認知不足,缺少應對策略,監(jiān)管不到位,繼而導致執(zhí)行力降低,壓瘡事件頻發(fā)[9]。
表1 兩組術中壓瘡的發(fā)生率對比[n(%)]
為了進一步保證手術室護理服務質量,提高患者的就醫(yī)效果,現(xiàn)研究對手術室壓瘡的發(fā)生原因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影響手術室壓瘡的原因主要為術前評估不足、護理人員重視度不足、護理人員不良習慣。針對性護理對策中壓瘡知識教育可以強化護理人員對壓瘡的認知與重視度;重視術前評估能夠有效識別出高危壓瘡人群,使護理工作更具針對性[10-11];合理擺放體位在保證患者術中操作的基礎上增強了舒適度,減少受壓處的摩擦力與剪切力[12-13];防潮措施避免了體液外滲浸濕皮膚,保證皮膚的干燥與清潔;糾正護理人員的不良習慣則完善了手術室各項護理細節(jié)[14-17]。現(xiàn)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中壓瘡的發(fā)生率為0.36%,低于對照組1.81%(P<0.05)。結果可見,分析手術室壓瘡的發(fā)生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對策可以有效降低手術室壓瘡的發(fā)生率,保證患者的手術效果。從患者角度來看,研究組手術室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針對性對策進一步完善了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繼而增強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總之,分析手術室壓瘡的發(fā)生原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對策可以進一步降低壓瘡發(fā)生率,保障患者的手術質量與安全。
[1] 孫曉敏,姚英,汪虹,等. 手術患者壓瘡風險預控系統(tǒng)的建立與應用研究 [J]. 護士進修雜志,2018,33(2):108-111.
[2] 高艷,曹陽,劉旺華,等. 手術室急性壓瘡形成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研究 [J]. 臨床護理雜志,2017,16(6):62-65.
[3] 林靜. 品管圈活動對降低手術室壓瘡高危患者預防措施缺失率的影響 [J]. 華夏醫(yī)學,2017,30(5):110-112.
[4] 繆月琴,唐秀芳. PDCA循環(huán)管理在手術室患者壓瘡護理中的應用 [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6):126-127.
[5] 李莉,劉靜云. 手術室專科護理熱點問題研究現(xiàn)狀[J]. 中國護理管理,2017,17(8):1009-1013.
[6] 李靜,師文,強惠婷,等. 知信行理論模式在手術室壓瘡風險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1):95-97.
[7] 趙體玉,郭月,趙快樂,等. 手術患者術中壓瘡的監(jiān)測分析與質量改進 [J]. 護理學雜志,2016,31(24):22-25.
[8] 鐘愛玲,戴紅霞,常后嬋,等. 三級質控護理管理模式在手術室中的應用 [J]. 廣東醫(yī)學,2016,37(23):3641-3642.
[9] 徐紅文,俞惠. 標準化護理管理對急性壓瘡患者的控制效果研究 [J]. 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16,17(11):869-871.
[10] 王曼. 手術室壓瘡的常見原因及預防性護理措施[J]. 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16,31(11):103-104.
[11] 高玲,郭單. 6例手術患者術中壓瘡相關原因回顧性分析[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20):93-95.
[12] 張軍花,鐘奕,馮嵐. 手術室及病房護士共同參與骨科手術患者皮膚管理的效果 [J]. 護理學雜志,2016,31(16):16-17.
[13] 賈愛珍. Braden壓瘡風險評分表在手術室護理中的運用[J]. 江蘇醫(yī)藥,2016,42(13):1530-1531.
[14] 黃維健,曲華. 集束化干預策略在手術相關壓瘡跟蹤管理的應用 [J]. 護理學雜志,2016,31(8):36-37.
[15] 郭曉杰. 手術室患者發(fā)生壓瘡的相關原因及護理對策分析[J].遼寧醫(yī)學雜志,2016,30(1):45-46.
[16] 馬瓊,錢萍,高興蓮,等. 開展品管圈活動降低術中壓瘡發(fā)生風險 [J]. 護理學雜志,2015,30(24):47-48.
[17] 黃潤,陳海斌,李思. 手術室壓瘡風險因素評估量表在預防手術患者壓瘡中的運用[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7,8(21):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