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章玲 劉吟舟
摘 要:關于芥川龍之介徹底的自我否定精神,主要展現(xiàn)在兩方面,對自己人生價值的否定和對自己創(chuàng)作價值的否定。通過對芥川龍之介的自傳性質小說,如《大導寺信輔的半生》、《齒輪》、《某傻子的一生》等的分析,研究芥川對自己人生價值的否定;通過對比芥川龍之介前后期的寫作風格的變化,研究芥川龍之介對自己創(chuàng)作價值的質疑。
關鍵詞:芥川龍之介;人生;創(chuàng)作;否定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康章玲(1993-),女,碩士,哈爾濱理工大學在讀,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學;通訊作者劉吟舟(1962-),女,哈爾濱理工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2
高宣揚在《后現(xiàn)代論》中曾說人類文化只有達到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意識,也就是說只有不斷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和虛無的本質,才能真正了解自身的本質。[1]那么,芥川龍之介的懷疑精神和自我否定精神可能源于芥川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人生和創(chuàng)作中的不足,源于他深刻地了解到自己人生和創(chuàng)作的本質。
一、芥川龍之介對自己人生的否定
芥川龍之介在《大導寺信輔的半生》中袒露他從來沒有吃過母乳,為自己只知道瓶裝牛奶從未吃過媽媽的奶而感到難堪。芥川的生母芥川富久在生下芥川龍之介的八個月后,精神失常,導致芥川沒能吃母乳長大,只能喝瓶裝牛奶。母乳在芥川眼里象征著母親的愛,芥川嫉妒喝母乳長大的孩子,其實是源于對母愛憧憬卻求而不得的失落感。芥川龍之介在《點鬼簿》中直言他的母親個瘋子,他從來沒有得到母親的照顧,自己一出生就到了養(yǎng)父母家,對父親也沒有什么感情。很小的時候父親為了把他領回去,一邊買冰激凌給他吃,一邊勸說他逃回家。芥川并沒有這樣做,因為他愛養(yǎng)父母。但是,芥川在《致小穴隆一》中說:“自己是個養(yǎng)子。在養(yǎng)父母家里,從未說過任性的話,做過任性的事(與其說是沒說過、沒做過,倒不如說是沒法說、沒法做更適合)”[2]。在芥川十二歲的時候,生父新原敏三廢去芥川龍之介的長子繼承權,于是芥川正式成為了舅舅芥川道章的養(yǎng)子。雖然有親生父母,但是母親是瘋子,父親也并沒有給予芥川真正的父愛,作為養(yǎng)子又難以在養(yǎng)父母面前撒嬌任性。從某種程度而言,芥川缺乏與雙親之間愛的交流和健康的互動方式,而這樣的成長起來的小孩容易沒有安全感,對未來也容易感到不安。芥川在《給一個老友的信》中提到:“我之所以要自殺,僅因有種隱約的不安,對未來隱約有某種不安”。芥川的不安其實多源于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在成長過程中既沒有與親生父母搭建相互關愛的親情模式,也沒能夠與養(yǎng)父養(yǎng)母搭建坦誠相互信任的交流機制,導致芥川的人生在一開始就沒能形成穩(wěn)定的根基,這也是為什么芥川會時時感到不安的根本原因。芥川在35歲的時候結束自己生命的做法是芥川對自己出身家庭的否定的表現(xiàn)。
芥川龍之介出身于東京本所,這里是木匠鋪、粗點心鋪、舊家具店等聚集的平民區(qū),到處是泥濘不堪的道路和散發(fā)著惡臭的水溝。芥川在描述自己家庭的貧窮時,袒露這種窮不是像住在簡陋平房的下層階級的那種窮,而是為了面子必須受苦的窮,是由虛偽而必須忍受的窮,如一家五口人靠養(yǎng)父一個人的養(yǎng)老金糊口,每個人很少穿新衣,父親的樂趣是晚上喝一點不好意思用來款待客人的劣質的酒,母親用外套遮蓋腰帶上的補丁,家人總是為了撐臉面而操心。中下層的階級出身使芥川龍之介內心深處充滿自卑感,這與芥川在文壇成名后產生的自豪感相矛盾,導致芥川既因自身才華所帶來的優(yōu)越感而自負又因為出身于貧窮的中下階層而自卑。芥川向往有物質基礎支持的藝術生活,刻意遺忘和逃避中下階層出身的事實,想憑借自身才華打破出身階層的束縛,跳出出身階層的限制,然而,每當現(xiàn)實生活給予芥川沉重一擊時,他便不得不正視自己的出身,宣布逃脫計劃破產。
芥川龍之介曾在《某個傻瓜的一生》中提到“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芥川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一方面說明芥川應是十分喜愛波德萊爾的詩集,大抵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詩那般精彩,另一方也可以看出芥川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持否定的態(tài)度。另外,芥川在《某個傻瓜的一生中》還曾寫道“偶然在一家舊貨店看見一只制成標本的天鵝。雖然天鵝昂首直立,可是連發(fā)黃的羽毛都已經蟲蛀。他想起自己的一生,情不自禁涌上淚水和冷笑,他的前面只有兩條路:發(fā)瘋或自殺”[3]芥川龍之介回想自己的人生,既為自己的人生感到難過,又為自己人生感到諷刺。認為等待自己的結果只有發(fā)瘋或是自殺,1927年,芥川龍之介確實走上了自殺的道路,徹底地否定了自己的存在價值。
二、芥川龍之介對自己創(chuàng)作價值否定
芥川龍之介的創(chuàng)作時期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的歷史小說階段(1916--1919),代表作有《羅生門》《鼻》《戲作三昧》等;中期的現(xiàn)實小說階段(1920--1924),代表作有《舞會》《秋》等;晚期的自傳性質小說階段(1925--1927),代表作有《齒輪》《某傻瓜的一生》等。每一個階段的轉型,都代表著芥川對前一階段創(chuàng)作方式的懷疑和否定。
前期的歷史小說重視小說的結構形式,試圖通過寫作技巧使小說達到奇詭的效果。初登文壇時憑借《鼻》《羅生門》等作品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但也因此,引起了部分同行作家的不滿和質疑。認為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幾乎都取材于古典書籍,不是作家本人辛苦創(chuàng)作的結晶;認為芥川龍之介過于注重寫作技巧,是靠玩弄花哨的技巧來引起讀者興趣的作家。關于芥川龍之介的材源問題和過于注重寫作技巧的問題,確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雖然持有這種看法的同行多出于嫉妒心理、不夠客觀,卻對芥川龍之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芥川龍之介心理埋下懷疑自己創(chuàng)作能力和創(chuàng)作價值的種子。再加之,芥川龍之介是一位十足的懷疑論者。他從提筆開始,就審視和質疑著自己的作品,所以當他寫作不順時,很容易懷疑自己的才華。芥川龍之介曾在致佐佐木茂索信中寫道:“……我自己卻毫無寫作欲望,已是江郎才盡……”[4]。由此可知,芥川龍之介從歷史題材小說轉向現(xiàn)實題材小說創(chuàng)作的原因是復雜的。除了想向質疑他的同行證實自己不僅能創(chuàng)作歷史題材小說還能創(chuàng)作現(xiàn)實題材小說以外,芥川龍之介還想打破“江郎才盡”的窘境,證實自己的創(chuàng)作才華,維持自己在文學領域的自信心和優(yōu)越感。于是,芥川龍之介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現(xiàn)實題材小說。當時,日本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期,正積極接受、吸收西洋的在政治文化,不僅熱衷于學習西洋文化,甚至盲目地推崇西洋文化。芥川龍之介在注意到日本過激的西洋化進程后,以此為契機創(chuàng)作了取材于現(xiàn)實題材的《舞會》《手帕》《秋》《阿富的貞操》等作品。其中《舞會》的發(fā)表,再次在日本文壇引起了芥川熱,而《秋》的發(fā)表則為芥川帶來了極大信心,堅定了他的寫作道路。事實上,這一時期芥川并沒有停止歷史題材小說的創(chuàng)作,甚至大部分作品仍屬于歷史題材小說的類型,如該時期發(fā)表的《秋山圖》《奇遇》《竹林中》等。不過由于現(xiàn)實題材的小說夾在歷史題材小說中過于突出,于是有的研究者便將該時期劃分為現(xiàn)實題材小說階段。嚴格來說,中期現(xiàn)實題材小說階段屬于芥川創(chuàng)作前期和后期的過渡階段,與早期的歷史小說階段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所不同,但區(qū)別并不是很明顯。從1925年開始,芥川龍之介陸續(xù)發(fā)表了自傳性小說《大導寺信輔的半生》《點鬼簿》《齒輪》《某個傻瓜的一生》等,除此,也涉及一些夢境與現(xiàn)實相穿插的現(xiàn)代性小說,如《海邊》《玄鶴山房》《還是蜃樓》《河童》等。該時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前期完全不同,在芥川龍之介的最后兩年人生中,幾乎沒出現(xiàn)過歷史題材的小說,似乎芥川徹底拋棄、否定了前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對于原因,可以考究芥川寫于1927年2月的《文藝過于文藝》,文章中芥川龍之介對志賀直哉的創(chuàng)作風格給予了高度評價,言談之中流露出他對志賀直哉的肯定和羨慕之情。事實上,芥川龍之介與志賀直哉是不能進行比較的兩位作家,因為兩者是不同類型的作家:芥川是短篇小說家,志賀直哉是長篇小說家;芥川喜歡從歷史典籍中尋找題材,志賀直哉擅長從現(xiàn)實生活中取材;芥川寫作手法較西洋化,注重小說的結構形式,志賀直哉寫作手法較東洋化,趨向平實質樸的寫作風格。芥川向往志賀直哉的寫作方式,實質上是對自己創(chuàng)作價值的否定,因為對自己創(chuàng)作方式充滿質疑,才會傾慕與自己創(chuàng)作風格相反的志賀直哉。如芥川龍之介在文章中對志賀直哉高度贊揚的三個特質,正是芥川不具備或是遺失的特質:
首先,“道德上的清潔”的志賀直哉的作品內容因為精神生活被附加上道德屬性后顯得廣闊;其次,在文學描寫方面,志賀直哉是不依賴空想的現(xiàn)實主義者,且現(xiàn)實主義的細密度程度不落后于前人,甚至比托爾斯泰還要細致入微;除此,志賀直哉將立足于東洋傳統(tǒng)文化基礎的“詩的精神” 注入現(xiàn)實主義之中等。[5]
芥川在他后期自傳性小說《齒輪》和《某個傻瓜的一生》中都有提及“復仇”之事,在《齒輪》中芥川龍之介坦白了他之所以惶惶不安的原因正是由于“復仇之神正盯著我已經微駝的后背”。[6]而這里的“復仇之神”其實是指他和一個瘋子的女兒的不倫之戀帶來的道德譴責。事實上,芥川龍之介并沒有他自認為的那么灑脫,不在乎道德倫理,相反,他才是真正被道德框架束縛的人,否則“復仇之神”是不會找到他,更不會讓他感到恐懼和害怕。芥川羨慕志賀直哉“道德上的干凈”,本質上,是他對自己的“不道德”的懺悔,對“走入歧途”的自己的否定。至于羨慕志賀直哉的是個“不依賴空想的現(xiàn)實主義者”,也是他否定自己在寫作上是個“虛構主義者”的表現(xiàn)。另外,芥川也非常欽佩志賀直哉在作品中注入傳統(tǒng)東洋文化的做法。芥川在1927年的遺稿《河童》中曾寫道:我今天的樣子無論在誰看來都像壽陵余子。[7]芥川把自己比作壽陵余子,意思是說自己學西洋未成卻忘了東洋,暗諷自己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從芥川晚期對志賀直哉的羨慕之情可以看出芥川龍之介對自己晚期作品也不甚滿意。
三、結語
芥川龍之介的原生家庭沒能給芥川帶來足夠的安全感,且在與養(yǎng)父母相處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對養(yǎng)父母足夠的信任,逐漸形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再加之,中下層的階級出身帶來的自卑感,使芥川龍之介成為了一個懷疑論者,懷疑世界上的一切客觀存在。青年時期,初戀遭遇家人反對后無疾而終,進一步加深了他的懷疑精神,他懷疑世界上是否存在純粹的愛。隨著年齡的增長,懷疑精神發(fā)展成為了否定精神,否定精神不停地激發(fā)芥川的創(chuàng)作熱情,致使芥川不斷地擴張自己的創(chuàng)作野心和想要擺脫中下層階級出身的束縛,然而,一旦現(xiàn)實生活或是寫作不順時,否定精神便成了擊潰芥川龍之介的有力武器。1927年,芥川龍之介身體健康狀況非常差,創(chuàng)作靈感也日漸枯竭,再加上要為姐姐一家償還舉額高利貸的生活壓力,致使芥川龍之介精神越來越脆弱,在否定精神地推動下,他質疑和否定自己的創(chuàng)作價值和人生價值,最終否定自己的存在,選擇了死亡。
參考文獻:
[1]高宣揚. 后現(xiàn)代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2]芥川龍之介(著).鄭民欽,魏大海,侯為等(譯). 芥川龍之介全集(第5卷)[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
[3]芥川龍之介(著).鄭民欽,魏大海,侯為等(譯). 芥川龍之介全集(第2卷)[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P843.
[4]芥川龍之介(著).鄭民欽,魏大海,侯為等(譯). 芥川龍之介全集(第5卷)[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P327.
[5]芥川龍之介(著).鄭民欽,魏大海,侯為等(譯). 芥川龍之介全集(第4卷)[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P330--333.
[6]芥川龍之介(著).鄭民欽,魏大海,侯為等(譯). 芥川龍之介全集(第2卷)[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P801.
[7]芥川龍之介(著).鄭民欽,魏大海,侯為等(譯). 芥川龍之介全集(第2卷)[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P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