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慧龍
(忻州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山西 忻州 034000)
中國晉盾蚧(Shansiaspissinensis)俗稱柳干蚧,主要危害旱柳,亦危害垂柳、沙柳等,受害樹木輕者樹皮局部壞死,樹勢衰弱;重者出現枯梢或者主枝枯死,繼而引起腐爛病,導致樹木死亡。為進一步掌握該蟲在我國的危險性,筆者對中國晉盾蚧的風險性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以期為開展中國晉盾蚧的防控與管理提供參考。
1.1.1 分布情況
中國晉盾蚧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等省(區(qū))。內蒙古伊盟南部、陜西北部的毛烏素沙區(qū)為中國晉盾蚧危害重點地區(qū),輕者有47%~71%的枝條干枯,重者整株枯死。
1.1.2 防治措施
在苗木出圃和調運前實施檢疫和除害措施,防治蟲害傳播擴散,擴散期進行化學防治。中國晉盾蚧常寄生于嫩枝上,由于柳樹萌枝力強,所以可人工剪除蟲枝以達到控制蚧蟲的目的,同時要保護天敵。
1.2.1 寄生植物
中國晉盾蚧主要危害旱柳。旱柳是我國西北地區(qū)常見的鄉(xiāng)土樹種之一。該樹種在年平均氣溫2 ℃,極端最低氣溫-39 ℃,極端最高溫度40 ℃時均能正常生長;喜光,不耐陰,在輕度鹽堿地上也能正常生長。在河灘、溝谷、低濕地的土壤上生長迅速,10 a~15 a可成檁材,是北方重要的水土保持樹種。其萌芽力強,常用于生產椽材。
1.2.2 適生性分析
中國晉盾蚧的環(huán)境適生性很強,越是環(huán)境污染嚴重的地方,蚧蟲危害越嚴重。旱柳在我國分布廣泛,中國晉盾蚧又是旱柳的專性寄生昆蟲。因此,在全國適生范圍很廣。
1.2.3 傳播渠道
中國晉盾蚧的傳播渠道主要為自然傳播和人為傳播。自然傳播有2種形式,即爬行傳播(主要在初孵擴散期)和借風力傳播;人為傳播主要是隨苗木調運傳播。
據調查,中國晉盾蚧主要有3種天敵昆蟲。紅點唇瓢蟲和日本方頭甲是其重要捕食者,對蚧蟲捕食率很高。另一種天敵是寄生蜂(跳小蜂),但對中國晉盾蚧的控制力不大,對種群無明顯制約作用。
1.4.1 經濟方面
中國晉盾蚧危害旱柳,造成枝條干枯或整株枯死,柳條采收量降低,林農收入減少,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1.4.2 非經濟方面
中國晉盾蚧危害旱柳后會引起腐爛病,使整株枯死,嚴重影響了旱柳的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降低了群眾防沙治沙的積極性。
蚧蟲一般體形較小,危害較輕時不易被人們發(fā)現,危害嚴重時已造成損失,故對檢疫要求較高。蚧蟲由于身披蠟質,一般農藥難以滲入。所以一旦發(fā)生,鏟除難度較大,應當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依據上述定性分析,參照全國林業(yè)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指標體系和評判標準開展定量分析。
中國晉盾蚧分布面積占其寄主(包括潛在寄主)面積的百分率<5%,P1=2.1.
中國晉盾蚧定殖和擴散的可能性P2=1.874,
中國晉盾蚧潛在危害性P3=1.06,
中國晉盾蚧受害寄主經濟重要性P4=12,
中國晉盾蚧危險性管理難度P5=1.733,
中國晉盾蚧在我國的風險性R值:
方案1:加強產地和調運檢疫。除因自然因素造成中國晉盾蚧擴散外,人為活動也是造成其遠距離傳播的重要原因。應加強對中國晉盾蚧的檢疫,嚴禁調運攜帶中國晉盾蚧的苗木。
方案2:加強發(fā)生區(qū)疫情除治。利用寄主植物萌芽能力強的特點,去除側枝,集中焚毀,可以有效降低蟲口密度。其次應保護天敵,發(fā)揮天敵對中國晉盾蚧的控制作用。局部發(fā)生嚴重時,可選用內吸性藥劑進行化學防治。
方案3:加強監(jiān)測。對未發(fā)生區(qū),特別是中國晉盾蚧發(fā)生區(qū)的周邊地區(qū),應加強監(jiān)測和調入復檢工作,嚴防中國晉盾蚧傳入。
方案1是防止危險性有害生物傳出最有效的辦法。
方案2可以有效降低發(fā)生區(qū)的蟲口密度,延緩中國晉盾蚧傳播的速度和風險,并充分發(fā)揮天敵的控制作用,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
方案3可以有效防止中國晉盾蚧傳入新區(qū),通過監(jiān)測和復檢,一旦發(fā)現該蟲傳入,可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將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謝映平.山西林果蚧蟲[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8.
[2] 蕭剛柔.中國森林昆蟲[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2.
[3] 楊振學.遼陽地區(qū)危險性林業(yè)有害生物松縱坑切梢小蠹蟲風險分析[J].林業(yè)科技,2016,4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