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以賽 錢丹丹
摘 要:練習密度是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它反映了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實際身體活動時間,針對體育課堂練習密度普遍低下、運動量不足的現(xiàn)狀,筆者查閱多篇文獻,發(fā)現(xiàn)目前提高體育課堂練習密度的策略主要側重于理論方面。而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fā),提出提高體育課堂練習密度的幾點策略,通過課堂實例對比分析證明策略的實效性。
關鍵詞:體育課;練習密度;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2-0047-02
體育課練習的密度、次數(shù)、時間是評價有效課堂的重要指標。近年來較多學者對提高練習密度進行研究,但目前發(fā)表的論文主要傾向于理論方面,大部分研究者從影響課堂練習密度的因素出發(fā)提出幾點建議,例如唐軍良老師在《提高中學體育課堂練習密度的策略》中,采用“三化”方式從教學語言精練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方法多元化三點出發(fā),提出提高練習密度的策略;朱建紅老師在其論文中則提出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需上下緊扣,以及巡回指導和互助學練的方法。以上研究者提出的觀點都是提高課堂練習密度的方法,本文將通過幾個課堂案例的對比分析,將這些觀點融于實踐教學中,總結提高課堂練習密度的策略。
一、改變隊形組織,提高練習密度
如要提高練習密度,首先是在同一時間里增加練習次數(shù)。其中一種方法是在每一個練習過程中單個或單組的練習方式,應盡量向全班同時練習方式靠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選擇既能適合教師的調(diào)控和輔導,又能適合全班練習的隊形,來增加練習次數(shù),提高練習密度。案例如下,見圖1、圖2。
【案例一】蹲踞式起跑及起跑后的加速跑教學
對于蹲踞式起跑及起跑后的加速跑這個教材,兩堂課采用了同樣的練習手段,但是在隊形設計方面略有不同。本班共48名學生,蹲踞式起跑后的加速跑教學手段在課的基本部分設置6分鐘練習時間。課堂一隊形組織形式:在100米起點,8人一組共同出發(fā),跑過30米后,從兩側緩緩走回,同時下一組再出發(fā),每6組一輪次,6分鐘共練習2次。課堂二采用“十”字隊形,全班同學同時出發(fā),6分鐘練習6次。另外在學習蹲踞式起跑教學過程中,課堂一采用八列橫隊,課堂二采用的菱形隊形也更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動作的觀察和及時糾正輔導。
通過兩個課堂的對比,同樣的練習人數(shù)、練習時間、練習手段,不同的隊形組織不僅對課堂練習密度的提高起著很大的作用,減少不必要的隊形變換,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全方位地觀察學生動作。所以體育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應全面地考慮場地現(xiàn)狀,充分利用場地,創(chuàng)新隊形。
二、新授結合復習,提高練習密度
新授課的學習過程中,因場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在練習過程中需要多人次分成一個小組進行學習。在同一小組的練習過程中因依次練習,導致出現(xiàn)學生等待練習或者有休息時間的情況。在這一空閑時間里,應充分利用其他器材,復習上一內(nèi)容,來提高練習密度。案例如下,見圖3、圖4。
【案例二】連續(xù)跨過3~4個低欄教學
在連續(xù)跨過3~4個低欄的第二課次學習中,將起跨腿的蹬、疊、拉設為本課的重點。本班共有48名學生,考慮場地、器材等因素,將本班學生分成8個小組學習。課的基本部分手段一同樣設計為復習擺動腿的技術。課堂一在學習起跨腿技術中,各種手段連續(xù)跨過3~4個低欄后,都是從欄架的兩側緩緩地走回,然后排在本組隊伍的最后面。課堂二則在欄架的兩側分別增設兩排各5塊的小墊子,連續(xù)過欄架后,在返回的途中復習擺動腿連續(xù)跨過墊子的技術。本課在連續(xù)跨過3~4個低欄的練習時間里兩堂課都近25次返回,課堂二的方法使整課密度提高了8%左右。
通過兩堂課的對比,課堂一在返回途中不算課的練習密度,課堂二巧妙地增設墊子,將休息時間進行復習內(nèi)容練習,不僅提高練習密度,同時也大大地鞏固了擺動腿的技術,使得課堂更加高效。
三、技能學習融入體能練習,提高練習密度
近些年“課課練”從淡化、退出到重現(xiàn)、回歸,說明“課課練”具有為完成新授課打下身體基礎、快速全面發(fā)展體能,以及彌補體育課某些教材的運動量和密度的不足等功能。不少體育教師習慣在課的基本部分留出5~10分鐘時間進行體能練習,結果使主教材的練習時間大大地減少。教師應在不改變“課課練”的目的和功能前提下,將其融入主教材的練習時間里,提高練習密度,案例如下。
【案例三】遠撐前滾翻教學
屬體操技巧類教學,具有練習過程中運動強度相對較小的特點。在遠撐前滾翻教學中,由于器材有限將本班48名學生分成8個小組,每組6名學生。課堂一主教材學習時間設置22分鐘,前滾翻、不同方式的遠撐前滾翻共練習了25次,最后預留5分鐘的時間進行體能練習。課堂一每名學生每一次滾翻練習后,排到隊伍的末尾等待下一次的練習開始,基本部分練習密度約28%。課堂二教師設計主教材學習時間27分鐘,本課每名學生前滾翻、不同遠度的遠撐前滾翻共練習了32次。課堂二教師充分利用學生排隊等待時間設計各種體能練習,一堂課學生實際體能練習時間約為12分鐘,基本部分練習密度約56%。
兩堂課相比,提高的不僅僅是課的練習密度,而且在技能學習上練習的次數(shù)也有明顯增加,這更利于技術的掌握,同時體能的練習時間也大大地增長,更有效地促進身體素質(zhì)的發(fā)展。利用空閑練體能要注意,有了補償性體能的練習,還需要考慮怎么安排比較合適。主教材與體能練習兩者之間,應以前者為主,后者為輔,在不影響前者學習的情況下,充分發(fā)揮體能練習的價值。遵循技術關鍵,安排的內(nèi)容最好與主教材的技術動作有聯(lián)系,既能發(fā)展體能,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主教材技術動作,達到動作的正遷移。另外教師在巡回指導學生主教材學習過程中,要時刻監(jiān)督學生的體能練習,防止動作質(zhì)量下降。
參考文獻:
[1]徐蘭芳.如何把握體育課堂中的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J].當代體育科技,2014(28):50-50.
[2]唐軍良.提高中學體育課堂練習密度的策略[J].青少年體育,2015(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