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星
一個人做件好事容易,但年年做就很難了。朱豫剛做到了。為零距離接觸他,在江西完成采訪后,我特意從南昌坐動車到長沙,然后訂了和他同一個航班的飛機,并選在他身旁的位置坐了下來。
畢竟軍人出身,朱豫剛整個人的精氣神和普通人很不一樣,言語間充滿底氣和自信,他的微信朋友圈里,也都是滿滿正能量。
“正能量”這樣的詞匯,過去,我沒有太多感覺,但接觸朱豫剛以及他說過的“這個社會最大的力量是相信的力量”時,我相信了。
曾幾何時,每個考學的孩子,哪個不曾自信滿滿,他們無一不相信自己,相信未來,也相信讀書的作用。
正是這種近乎盲從和無條件的相信,陸續(xù)成就他們的人生。
但出了社會,見識太多和過去想象不一樣的東西,人會慢慢改變。理想和現(xiàn)實也確有脫節(jié),甚至還可能會被現(xiàn)實狠狠扇了幾巴掌。有人因此消沉氣餒,有人依舊堅信前行,最后就出現(xiàn)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學會懷疑的人,可能對現(xiàn)實有精準判斷和認知能力,但恰恰是這種精準研判的能力和“看得開”的胸懷,一次次毀掉了他們的未來??吹锰靼祝腿狈^斗的動力和意義。
正如朱豫剛談到的:相信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成長,并助推他們走向成功。而失敗,往往是從學會懷疑開始。
某種意義上,朱豫剛的說法不一定科學和準確,但卻可以使一個人在他有限生命中,走向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究竟是樂呵呵走完,還是愁眉苦臉地熬盡?
這就是相信與否所產生的力量。學會相信并不是說這個人盲目樂觀,看不到現(xiàn)實還存在著的諸多問題,而是這個人在看到諸多問題后,還能保持樂觀和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這不是這個人缺心眼、缺智慧、看不明白,而是他的人生充滿了大智慧。
這次來到中越邊境的烈士陵園采訪,在里面看到故鄉(xiāng)和他鄉(xiāng)的孩子,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出身不同家庭,卻都在17-23歲這個年齡段里,共同靜默和長眠于中越邊城的這一座座半山腰上,感觸頗深。
如今,這些英雄們已在烈士陵園里長眠近40年,如果他們健在,如今也都是50-60歲的人,也是被他們孩兒和孫輩纏繞著的爺爺。
當年的老兵侯志國今年已60歲,他告訴我,“我們是幸存者,不是幸運者。如果說幸運,那就辱沒這幫已犧牲的弟兄了。”
侯志國說,他們這代人,當初剛恢復高考時,他們趕赴戰(zhàn)場,沒有多少文化,退役后,很多人分到了一些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但這些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競爭力弱,很多人早早被迫下崗。此后的人生路上,他們遇到很多困難,“但和烈士相比,我們至少還活著,他們是敢于為戰(zhàn)友、為國家和人民擋子彈的人,所以戰(zhàn)友間的情懷,很多沒經(jīng)歷過軍隊熔爐錘煉和戰(zhàn)場的人,很難理解。”
老兵相信,他們的付出是值得的,他們的付出可以給國家?guī)砼d旺,給人民帶來安寧。正是這種相信的力量,助推著國家和自身前行。
朱豫國退役后,在艱苦打拼的歲月里,始終沒向國家提出任何要求和補償,他說:“和戰(zhàn)友們相比,我還活著,這就足夠了!我還可以自食其力,為什么還要向國家伸手?”
即便物質再貧窮,精神也極端富有,這就是軍人的情懷,他們的行為影響到的,不光是他們的子女,還有很多人的子女!
而今,又一年清明節(jié)到來,向英烈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