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一種方式,它是獲得消息效率相對比較高的一種行為。學習未必一定是指閱讀,一切高效獲取信息的方式都可以稱之為學習,并且這種獲取信息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自我反省,可以實現自我迭代。
如今,大家都能夠感受到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之前受限于物理條件,我們不可能隨時隨地帶一大堆書報刊來閱讀,所以普通人的閱讀量不會很高。與此同時,我們的閱讀場景也被互聯網分散了。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一方面在消弭系統(tǒng)學習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不得不說的是容易造成你在學習的假象,而且對我們的視力損傷也很大。
閱讀與偏見
1.偏見的誕生
偏見是如何誕生的?真正的偏見因為已知而非未知。無知的人是不知道偏見的。我們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形成一般的偏見,但是杰出的認知,優(yōu)秀的認知和結論,在被大眾接受之前,都是偏見。好多新的理論結論,包括今天我們廣為流傳的關于人類歷史和未來的一些結論,在很長時間里都是一種偏見。但是,大眾意義上的偏見,則多數是產生沖突的原因,所以,如何理性地分得清真知和偏見,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
2.文化的質感
很多人說讀書多就會有知識,有知識就是有文化。其實不然。我們過去被所謂的有才華,或者有知識,有文化的某些偏見所迷惑?!凹核挥?,勿施于人”,就是對他人的尊重。如果你的知識越多你越傲慢,你越有偏見,那這樣的知識還是不要的好。
有人說我們中國人并不是喜歡閱讀的民族,平均每年不到10本這樣一個非常低的閱讀量,遠遠低于猶太人的平均64本。今天的社會學在中國是非常熱的,但其實這在美國并不是很主流,美國市場沒有特別流行,中國人非常焦慮,非常關心我們未來如何發(fā)展,所以這樣的書在中國大熱。
3.閱讀和文化的質感之間的關系
文化的質感并不是把大量的知識裝在大腦里就行了。有文化和有知識,是一定要把對未知世界的認知,在大腦里形成認知系統(tǒng),去指導人去獲得幸福的生活和更加有質量的人生,以及人因為獲取這些知識能不能給人類社會帶來正向回饋,這才是有文化、有知識的重要的部分。
閱讀的理念
1.閱讀的層次
我們看微信公眾號和熱文花費的時間,占了我們大部分的閱讀時間,那些有學問的學者,他們不太受社交化和社會化媒體的引導,他們在自己的世界整合自己的知識網絡,他們和流行保持清醒的距離。
我這里將信息分為四種形態(tài),第一是基本信息,第二是知識,第三是文化,第四是文明。閱讀資訊類的信息是很消耗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這會對你閱讀質量有很大的不利影響。所以,我們的認知系統(tǒng)中需要有一定邏輯的知識,就是主題信息。
2.閱讀的可能
在中國,應試教育是非常泛濫的,我們大量出版物市場里面賣的比較多的還是教材、教科書,這是發(fā)展中國家非常重要的特色。但是無用之用也是有用,一個是短期直接價值,無用是長期復雜的價值。中國經過大概三四十年的高速發(fā)展之后,應該稍微步調放的優(yōu)雅一些。包括中國的創(chuàng)新為什么沒有西方世界那么給力,就因為中國的文化“有用”和想法太多了。
我們中國對無用的容納之心很低,我們對失敗的看法是偏頗的,如果沒有很好的看待失敗的態(tài)度,對于無用失敗的容納度不夠的話,創(chuàng)新在中國將來的速度自然會非常緩慢。今天我們在這個時候盡可能對無用和失敗給予更多的關注,這樣我們才可能獲得更多的創(chuàng)新可能。我們應該把閱讀的無用看成一種常識,不要時時想著短期的所謂有用。閱讀的常識有兩面,一個是用來對抗無知,一個是用來對抗無聊。娛樂也是人類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面。閱讀并不是通向學而優(yōu)則仕,則商,則演……純粹的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答案,有時候途徑就是到達。
3.閱讀的疆界
大家閱讀需要有個合理的標準與疆界。
對此我個人的看法就是:
第一,要對新知保持適度的警惕。新知在探索當中是有很多盲區(qū)和錯誤的,所以盡可能跟熱點新知保持一定的距離。第二,對經典的適度揚棄。雖然你不能理解經典,但是對周邊人的認識讓你對經典一知半解,誤讀經典產生的影響會更差。第三,是對原創(chuàng)與否適度放寬。如果讀演繹的作品對我們閱讀認知會有很大的好處的話,也未必一定要只讀原著。第四,不要一定追求讀所謂高雅的陽春白雪內容。我們生活中不一定都是干糧,一些簡單的娛樂性的閱讀也是重要的選擇,順其自然即可。
閱讀的技術
怎么閱讀更加有效率呢?
有的要逐字逐句精讀,有的隨意瀏覽翻閱速讀,有的隨時記筆記,你必須在自己的大腦里建立一個數據庫,哪一類知識歸檔到這類,你分門別類分裝你自己的知識。
首先,建立自己的知識樹。這棵知識樹,是我們歸檔信息的處理系統(tǒng)。沒有這個系統(tǒng)的錨定,我們很難建立起有效的認知系統(tǒng)。其次,知識存儲要有必要的難度。對你來說學習起來越難的東西,經過反復的訓練獲得的知識積累,你最后的提取效率反而越高。再之,是文化和文明,系統(tǒng)認知和兼容性認知。系統(tǒng)性和兼容性,是產生知識碰撞的前提,沒有碰撞不會產生新知,如果只有碰撞沒有兼容,碰撞的方向和質量都會出問題。接下來,經典著作的系統(tǒng)性閱讀的技術,要速讀、精讀、交叉閱讀反復進行。正文閱讀與附文注釋與參考文獻結合閱讀的方法特別重要。注釋與索引是作者向你呈現了他如何獲得認知的推理,你按照這個框架再研究一遍,就得出這個作者為什么和如何得出這個結論,這對有效的閱讀經典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系統(tǒng)性認知就會迅速建立起來,我們必須按照從易到難的學習方法,才可能讓自己的知識樹變得更加結實、茁壯。最后,閱讀與行動。社會上有很多現象。其一是讀書就是讀書。讀書就是意義,你愿意跟先賢交流,與不同的大腦交流也是可以的。其二是學以致用。如果閱讀之后不能塑造你的行為,不能改變你和世界的關系,改變自己和改變世界,這樣的閱讀效率是比較低的,你必須要讓閱讀和你自己成長結合起來。
閱讀與認知系統(tǒng)迭代
閱讀需要打造不斷升級的思考模型,閱讀一定要促進你閱讀認知模型的迭代。
我們必須通過閱讀重塑我們的認知模型,我們的認知模型質量越高我們的行動能力也就越高,我們的認知能力越高,我們改變生活,改變自己、重塑自己可能性就越大。
大量影響改變世界轉變方向的人都是認知框架和認知模型跟我們不一樣的,那些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或者是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們這些人都是認知模型跟我們不太一樣的。更好的認知模型肯定是信息輸入的方式和質量導致的,所以我們要更加注重閱讀的品質、技術和方法。
對于社會上的好多現象,人人都振振有辭,人人都自視正確,我認為這是落后認知系統(tǒng)導致的結果。事實上就是我們的認知系統(tǒng)不夠開放,你很難知道你的位置在哪里,你的閱讀質量怎么樣,而不是說你自認為你對,你那個想贏的沖動,其實就代表了認知的程度是不夠的,你應該放在更大的知識視野里面才能夠獲得有效認知。
錯讀的危害大于不讀。
你懂得多,但你懂的內容質量很差,甚至是謬誤,對人的影響比對社會的低效能的內耗對你產生的損傷更大。這種錯誤認知導致全球性的災難也是很常見的,比如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引發(fā)的全人類的災難,我們始終都不會忘記。
我們必須通過閱讀獲得更加開放的系統(tǒng),讓我們跟這個世界交集,變得越來越美好,讓我們重塑自己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這就是閱讀帶給我們的一種終身學習的狀態(tài),這是我的理解,我愿與大家共勉。
摘自思想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