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苗苗
和山石渾然一體的尋樂書巖。
與“尋樂書巖”這般雅致的名字相比,當地人似乎更愿意用“賈家洞”這種接地氣的詞匯來命名一處距離四川蒼溪縣城16公里的山洞。如此稱呼,一是習慣使然,簡單方便;二是為了紀念那位惠及一方百姓的晚清鄉(xiāng)賢賈儒珍。
賈儒珍的前半生,讀過書,經過商,辦過戲班,當過小官。母親去世后,賈儒珍丁憂守制歸家,又將后半生的心血都奉獻給了家鄉(xiāng)、奉獻給了一處本不起眼的洞穴,時人感念他的付出,贊之“賈善人”。
川北地區(qū)有數不清的人工山洞,當地人統(tǒng)一稱之“蠻子洞”。部分“蠻子洞”是鄉(xiāng)民們利用懸崖峭壁和坍塌的巖石,加以開鑿,用來避難的藏身之所,而尋樂書巖的前身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蠻子洞”。
清嘉慶元年春(1796年),因白蓮教戰(zhàn)亂,在一名當地老人的建議下,由鄉(xiāng)民寇自順牽頭,寇、賈、王三家大戶共同出資在附近的山崖邊開鑿石室。石室只能通過繩梯出入,在植被的掩護下遠遠望去和山石渾然一體。鄉(xiāng)民們在此安然度過戰(zhàn)亂時期后,又搬回了村里。
幾十年后,回到家鄉(xiāng)的賈儒珍接管了石屋,大刀闊斧地進行擴建、改造,不僅將這里當做辦學的場所,還四處尋求書法大家的墨寶,鐫刻于此。賈儒珍認為,山水調心、學儒正心、修道清心、禮佛明心,洞中鐫刻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們得到一些啟示。于是,原本普通的避難之所,在他多年的苦心經營下被賦予了文化的非凡意義,得以憑借強大的生命力傳承至今,精魂延綿不息。
賈儒珍生于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年少時勤思好學。18歲時父親去世,他只能在處理家事的閑暇中堅持讀書。兩年后,賈儒珍前往成都闖蕩,他廣交文士,也遍訪名師,做過生意,也曾開辦戲班。流寓多年,賈儒珍積累了不少財產和人脈,后來出任某地布政司都事,直到其母逝世。
賈儒珍為官的事跡暫未見于任何書本文獻,只存有一塊刻著“布政司都事正七品賈公儒珍字聘侯號山亭壽藏”的墓碑表明其曾入仕途。后人無從得知賈儒珍為官的政績,但他歸家后的人生態(tài)度十分豁達。他常說:“花無百日紅,人無三輩富?!痹谒磥?,錢財最好的去處是用來做善事,福澤鄉(xiāng)梓。他興辦義學,修橋砌堤,鑿泉捐田,鄉(xiāng)人亦受惠良多。因傾盡所有家產施惠鄉(xiāng)鄰了,賈儒珍逝世時沒有給子孫留下什么財產,只有墳塋一座供后人祭奠。
賈儒珍之墓在“文革”被人破壞,有人見賈儒珍的棺材較大,以為棺中藏有值錢的東西便撬棺搜尋,結果卻發(fā)現除了腳底的一個空盒子外,別無他物。
棺中沒有賈儒珍的珍寶,但他的珍寶確實存在,至今還有部分能在蒼溪縣東青鎮(zhèn)看到呢!尚存的農善橋、同善橋、五曲溪堤、清惠泉、養(yǎng)正泉……可不就是他留下的無價之寶嗎?其中興辦義學的基礎——尋樂書巖就是那最具歷史文化價值、也最令人驚奇稱道的寶貝。
一路行來,聽了許多故事與介紹,可初入尋樂書巖,我們還是被這別有乾坤的一方天地震撼。入目之處,凡是可以用來刻字的地方,幾乎都被鐫刻上了各種書法作品。據統(tǒng)計,洞中行、楷、隸、篆各種書法作品共122幅,約17600字,浮雕5處,神像35尊,壁畫9幅,是迄今為止西南地區(qū)最大、國內罕見的清代洞藏摩崖書法石刻寶庫。而其中的文字,細細讀來,真可謂是教人讀書、做人、為官的精神寶藏。
尋樂書巖正門刻有一對楹聯(lián):“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化用了《周易》的“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和《孟子》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都強調了君子之正。不管是做官還是做學問,首先要先學會做人,做有正氣的人。賈儒珍將這對楹聯(lián)放在書巖門口,“正”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進入洞中,抬眼望去,東面石壁上刻有巨大的“慎獨”二字,朱紅的填色頗為醒目。洞之深處還有一篇賈儒珍親自題寫并勒石而刻的文章,以“慎獨”為題,告誡人們在獨處之時要格外注重個人的道德品質修養(yǎng),不能光做表面功夫給他人看。
沿洞中木梯而行,兩側佳聯(lián)相擁:“下學人事上達天理,進將有為退必自修”的修身自勉;“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半點塵”的純粹廉潔;“讀圣賢書行仁義事,盡人物性立天地心”的自覺擔當;“個里只憑德行,暗中自有權衡”的自誡自查……靜心感受之下,字里行間做人、為官的淡泊豁達之意悄然流溢而出。
書巖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是一面融有三位書家作品的石壁,背后的故事頗具浪漫主義色彩。
相傳,當時尋樂書巖聲名漸起,一個乞丐慕名而來,賈儒珍和友人沒有嫌棄他的身份,好好招待了他。酒酣之時,乞丐詩興大發(fā),起身去旁邊的洞穴找學生借紙筆,沒想到卻被不懂事的學生奚落嘲笑,認為他附庸風雅、不自量力。乞丐也不生氣,撿起墻角的掃把沾墨揮動:“天風蕭颯下蓬萊,黃鶴青山夜月開。海上有人吹玉笛,凌虛飛過鳳凰臺。”一詩罷了,署上“一只鶴”之名,便仰天大笑而去。
賈儒珍和友人聞聲跑來,只見墻上詩句仙風逸蕩,字跡飄如游云。他連忙出門去尋,卻不見任何蹤跡。賈儒珍的友人們有感此事,在一只鶴的詩兩側留下了“剛日讀經柔日讀史,無酒學佛有酒學仙”和“知過必改德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算作告誡。
賈家的祠堂和祖宅與尋樂書巖相距不遠。祠堂如今已無存,所幸祖宅院后一面高2米,長7米,刻有《賈氏九思祠合族公建碑序》和《九思祠家訓戒規(guī)》的巨大石壁,在鄉(xiāng)人的保護下,至今完整。
從碑文來看,賈儒珍始終以“正”貫穿家風家規(guī),強調“父母宜孝”“兄弟宜和”“族人宜睦”“詩書宜讀”,也特別注重“公廉”。不管是族長的選用,還是財務的管理,賈儒珍都要求做到公正廉潔。
一只鶴及賈儒珍友人的作品。
他在《族間有人為官須作忠臣良相說》一文中寫道:“如有不學而仕者,誤國病民、貪贓枉法……凡我族人,生不與之同族,沒不與之同祠?!币源司押笕?。賈儒珍還總結了當官的四法:公、廉、勤、慎,這四法,至今仍值得為官者深思借鑒。
尋樂書巖是享天然樂趣、品人間悲樂的思索之地,是煮酒論道、揮毫灑墨的閑適之地,是興辦義學、弘道養(yǎng)正的教育之地。如今,在地方政府的籌劃下,建成了以尋樂書巖為核心,以“書巖奇觀、山水田園、以文會友、尋樂鄉(xiāng)村”為主題,包括賈家祖宅、竹橋齋等多處景點的旅游景區(qū)。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賈儒珍的畢生心血重現于世,人們體會其中乾坤玄妙的同時,想必也能得到不少讀書、做人、為官等方面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