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華
一般來說。古代論述類散文寫的是作者對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等的看法,標題中往往有“論”“辯”“說”等字眼??忌梢园凑找韵挛鍌€步驟閱讀古代論述類散文。
1.細品標題。知論述范圍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古人在寫作的時候,非常注重標題的選擇。論述類散文的標題一般很簡潔,往往少許幾個字,就基本上能夠概括文章的寫作范圍。如《朋黨論》,一看標題,就知道本文論述的內容與“朋黨”緊密相關。
2.尋找論點。明主要方向
為了明哲保身,古人在寫作諷諫類散文(即奏章)的時候,大多比較隱晦含蓄。除此之外,論述類散文一般開門見山,直抒胸臆。也就是說,往往在文章的開頭部分,考生就能尋找到文章的中心論點。找到了中心論點,也就抓住了這篇文章的綱。如《朋黨論》,開頭就是“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即“退小人之朋,用君子之朋”。需要強調的是,有些文章的標題是論題也是論點,像賈誼的《過秦論》,更具體地展示了要論述的內容。
3.理清層次。析文章結構
論述類散文的文章結構一般比較簡單。大多采用的是“總一分”或“總一分一總”結構。而且,一個段落一個層次,絕不拖泥帶水,給人條理清楚、言簡意賅的感覺。如《師說》一文,第一段,提出論點,強調了師存在的必要性和普遍性:第二段。抨擊當時社會不從師的現(xiàn)象;第三段,主要講的是圣人無常師;第四段,對李蟠的褒獎。四個段落順暢自然,不拖泥帶水,不橫生枝節(jié)。
4.賞析方法。學論證技巧
古人在寫作論述類散文的時候。會運用一些論證方法,力求文章深入淺出。如《六國論》中的“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就運用了比喻論證法?!稁熣f》則運用對比論證法、舉例論證法和引用論證法等,使得文章說理透徹,氣勢磅礴,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5.知人論世,悟寫作意圖
在閱讀論述類散文的時候??忌詈弥苏撌?。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背景進行解讀。即使是史論文,也要聯(lián)系“當下”,因為他們指摘歷史。目的還是著眼現(xiàn)實,還是讓現(xiàn)實的統(tǒng)治者能夠從中吸取教訓。并興利除弊。如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跟蹤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問題。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爵。布履星羅,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扦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陵夷迄于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厥后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閱讀古代論述類散文的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于陪臣之邦,國殄于后封之秦。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之守宰據(jù)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shù)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漢興,天子之政行于郡,制其守宰。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怙勢作威,無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且漢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馮唐,聞黃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復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設使?jié)h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明譴而導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之,締交合從之謀,周于同列,則相顧裂眥,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則削其半。削其半,民猶瘁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圣賢生于其時,亦無以立于天下,封建者為之也。豈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勢也?!?/p>
(節(jié)選自《封建論》,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之守宰/據(jù)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
B.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之/守宰據(jù)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
C.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之/守宰據(jù)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
D.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之守/宰據(jù)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等五種爵位。
B.六合有地名、十二生肖等解釋,文中指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C.合從指戰(zhàn)國時,蘇秦游說六國諸侯聯(lián)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國地處南北,故稱合從,后泛指聯(lián)合。
D.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古時的君主每年都要祭祀土神和谷神,后來人們就用社稷來代表國家。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一開始,作者就列舉周朝的例子,詳細地分析了周朝由盛到衰的過程,為后文的議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B.第二段剖析了采用郡縣制的秦朝滅亡的原因,強調秦朝是第一個采用郡縣制的朝代,郡縣制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
C.第三段采用了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把封建制(即分封制)和郡邑制(即郡縣制)相比,進一步論證郡縣制的進步性。
D.第四段,作者進一步分析了封建制的嚴重弊端,表明自己堅決擁護唐代實行秦以來的郡縣制,即中央集權制。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
(2)削其半,民猶瘁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責任編校/曾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