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秀
中秋節(jié),又稱八月節(jié)、追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團圓節(jié)等,是我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每到中秋節(jié),人們總會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而出,與家人歡聚一堂,吃月餅、賞明月、談天說地。這一天,人們“把酒問青天”,慶祝美好生活,享受著濃濃的親情。當然也會有“月圓人未圓”的情況,在外的游子則對月思念故鄉(xiāng)及親人,與遠在故鄉(xiāng)的家人“千里共嬋娟”。親愛的“創(chuàng)粉”,在中秋節(jié)里,你是否感受到了那濃濃的人情味兒呢?
離開家鄉(xiāng)后,每逢中秋佳節(jié),我都會想起兒時過中秋節(jié)的情景,并為那流傳了一代又一代的鄉(xiāng)俗而陶醉。
兒時的中秋節(jié),沒有奢靡風氣的侵染,沒有花樣翻新的晚會,只有自古以來就打上中秋烙印的習俗——做糍糕、分月餅、燒火塔。
制作糍糕的主原料是大米,在中秋節(jié)前兩三天,媽媽就開始浸泡大米,然后用篾筐將大米盛起瀝干,中秋節(jié)的前一天上午,媽媽會用“石對窩”這種原始的工具,把米舂成米粉。到了晚上,在媽媽的巧手下,形態(tài)各異、或咸或甜的應(yīng)節(jié)糍糕便變戲法般地現(xiàn)身了。
最讓媽媽花心思的是中秋節(jié)貢品中的“重頭戲”——“禾胎”糍糕,它長如筷子,兩頭尖細,蒸熟后通體如凝脂般雪白,口感極佳。“禾胎”這一名字可是有來由的呢!中秋正值水稻抽穗揚花過后的“灌漿結(jié)實期”,這個時期的水稻俗稱“禾胎”。媽媽特地將“禾胎”糍糕做得形象夸張,旨在祈禱成熟在即的水稻能增產(chǎn)豐收。
兒時,月餅沒有精致、華麗的包裝,都是用粗糙的草紙卷成筒狀包裹起來的,餡兒也只有冬蓉、豆沙、錦肉這“老三樣”,每筒月餅四個,不過幾角錢。每逢中秋,媽媽都會買上一筒。
全家六口人共享四個月餅,每次只切一個,分成六等份,每當媽媽吆喝“吃月餅啰”,我們兄妹便趕緊圍住媽媽。雖然每次只能分到一小塊,但我仍覺得很開心,舍不得一口吃掉,寶貝似的用紙將屬于自己的月餅包住藏起來,饞的時候就掰一點放到嘴里品嘗,那香甜味兒真是無法形容。在那樣的時刻,我覺得世上再也沒有比月餅更好吃的東西了。
如今,我吃過月餅無數(shù),卻怎么也吃不出當年月餅的味兒來了。
最令我難忘的還有燒火塔。中秋節(jié)下午,我就和小伙伴們忙開了,我們四處撿拾瓦片,然后在家門前的空曠地上畫一個圓圈,再將瓦片一層層壘疊上去,最后形成半人多高的圓錐形瓦塔。
天黑月圓時分,我們便在塔內(nèi)燃起柴火,火越燒越旺,火舌從瓦片縫隙中竄出,伸著紅色的觸手,跳著豐收的舞。待塔體被燒得內(nèi)外通紅,火焰和塔的輪廓融為一體后,我便從塔尖自上而下一把一把地撒谷糠。溫度極高的塔體遇上谷糠,“轟”地騰起耀眼的火焰,再撒上一層鹽巴,鹽巴在高溫作用下噼噼啪啪爆開來?;鹚紵梦禐閴延^,預(yù)示秋收紅紅火火、熱熱鬧鬧。
火越燒越旺,我和小伙伴們手拉手圍著火塔又蹦又跳,又唱又笑,把節(jié)日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靜謐的山村也跟著沸騰了。
兒時如童話般的過節(jié)情景雖已遠去,但那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那吃糍糕、分月餅、燒火塔給我?guī)淼目鞓?,仍常常縈繞在我的夢里。
重慶市萬州區(qū)天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