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新福
古今中外的文學(xué)大家,都善于根據(jù)人物的不同性格,在作品中賦予人物性格化的語言,“使讀者由說話看出人來”。(魯迅語)《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就是這樣一位運用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大師,我們不妨細(xì)細(xì)品讀“草船借箭”這一章節(jié)的語言描寫: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zhǔn)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么打算,回來報告我?!?/p>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nèi)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濒斆C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p>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p>
沒有動作,沒有神態(tài),也沒有相應(yīng)的人物心理描寫,但言簡意賅,寥寥數(shù)“語”,就不光讓我們了解了故事情節(jié)——周瑜以三天內(nèi)造十萬支箭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向忠厚的魯肅求助,用妙計向曹操“借箭”;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妒賢嫉能、用心險惡的周瑜,忠厚守信、顧全大局的魯肅,知人善用、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心性多疑、用兵謹(jǐn)慎的曺操。傳神語言不需多,作者僅憑三言兩語便讓文中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然而,我們不少同學(xué)在寫作文時,總愛替人物說話,不問人物身份、性格而千人一“語”,影響了文章的表達(dá)效果。
正如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人的性格不同,他們的語言必然也是不同的。因此,同學(xué)們寫人敘事時,要根據(jù)表達(dá)的需要讓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語言,就像著名作家郭沫若老先生所說:“對話部分要看你所寫的是什么人,要適合于他的身份、階級、年齡、籍貫、性別,而盡量地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