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柳州市柳江區(qū)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45100
該病的病原體為豬沙門氏菌。沙門氏菌是革蘭氏陰性菌,對外界環(huán)境有較強的抵抗力,具有很強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能在糞便與土壤中存活長達半年之久。對干燥、腐敗、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對一般的消毒藥劑抵抗力較弱,3%~5%的石碳酸、福爾馬林、來蘇兒及10%的石灰乳能夠有效將其滅活。
(1)該病主要易感2~4月齡的豬,6月齡以上的豬只一般不易感染。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病原通過流產物和糞尿排出,主要由消化道感染,仔豬食入被病原污染的飲水和飼料后致病。
(2)豬舍擁擠、飼養(yǎng)密度大、通風不良、豬舍及周邊環(huán)境差、潮濕寒冷、飼養(yǎng)管理不善和飼料突然更換,以及長途運輸?shù)?,均是誘發(fā)該病的重要原因。此外,當感染豬瘟、流感及圓環(huán)病毒時,也會破壞豬體內的淋巴防御系統(tǒng)和繼發(fā)該病。
該病的潛伏期通常為3~30天。急性敗血型病例體溫高達41~42℃,腹瀉,排粥樣腥臭味糞液,呈黃綠色。嘔吐,四肢、腹下及耳根等部位皮膚發(fā)紺,有紫斑。多于2~3天死亡。耐過豬多數(shù)營養(yǎng)不良,成為僵豬。臨床上多見慢性型(小腸結腸炎型)病例,病初癥狀不易察覺,隨著病情發(fā)展出現(xiàn)下痢、寒顫及精神頹廢之癥狀。病豬喜擠堆,長期臥地,便秘與下痢交替出現(xiàn),排灰白色或灰綠色糞便。體表皮膚充血發(fā)紅,高度消瘦,往往于數(shù)周后死亡。
對病死豬進行剖檢,可見急性型病死豬主要為敗血癥變化,表現(xiàn)為腸胃急性炎癥,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大,腸黏膜增厚,呈局限性;肺、心外膜及腎皮質等部位有出血點,脾臟和淋巴結出血、水腫。慢性型病死豬主要病變集中于盲腸與結腸。其回腸后段、盲腸以及結腸黏膜壞死,表面有糠麩狀及彌漫性壞死物質,腸壁肥厚,有潰瘍。肝臟有壞死點,呈灰白色或黃灰色,肺部有壞死灶呈干酪樣。
通過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采集病死豬肝臟、脾臟或淋巴結組織涂片,并進行革蘭氏染色,典型的沙門氏菌可見兩端鈍圓呈小桿狀,革蘭氏陰性,無芽孢和莢膜。無菌采取病死豬的肝、脾和心血,分別接種于營養(yǎng)瓊脂和麥康凱培養(yǎng)基上,37℃培養(yǎng)24小時后觀察。在營養(yǎng)瓊脂平板上生長出光滑、無色、半透明、似米粒大小的菌落,在麥康凱培養(yǎng)基上生長出無色、半透明、圓形、邊緣整齊、濕潤隆起的菌落。取上述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接種于肉湯培養(yǎng)基,置于37℃下24小時后觀察,可見肉湯液渾濁,試管底部有少量白色沉淀,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小桿菌。
此外,臨床上該病要同其他疾病做好鑒別診斷工作。豬痢疾流行期較長,傳播較慢,糞便呈棕色或黑色,帶有黏液和血液,持續(xù)下痢。對病死豬剖檢可見大腸黏膜表層有彌漫性壞死,而仔豬副傷寒為深層壞死。豬瘟則不同年齡的豬均可發(fā)病,病豬精神高度頹廢,皮膚有小出血點,剖檢時可見脾臟有出血性梗死,但不腫大,也沒有壞死灶,回盲口周邊常見紐扣狀潰瘍。
對發(fā)病仔豬應及時隔離治療,采用地塞米松磷酸鈉3mL和慶大霉素或卡那霉素40萬單位混合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4天?;蜢o脈注射5%葡萄糖鹽水150mL和25%氟哌酸5mL,每天1次,連用3天,可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中藥可用白頭翁10g,金銀花6g,黃連、龍膽草各5g,共研細末,煎水喂給5~10kg的豬只,每天1劑,連服3天。針對慢性病例,可用白頭翁50g,陳皮、連翹、金銀花、黃柏、黃連 30g,共研細末,煎水喂給10~20kg的斷奶仔豬,每天1劑,連用7天,治療仔豬副傷寒效果顯著。
要加強飼養(yǎng)管理,改善衛(wèi)生條件,仔豬斷奶時應避免突然更換飼料,以消除應激因素。采用5%的來蘇兒或20%的石灰乳對豬舍進行嚴格消毒。在飼料中可添加抗生素,在潔凈飲水中添加氟哌酸粉,能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強化免疫接種。在該病發(fā)生與流行地區(qū),采用豬沙門氏菌病凍干弱毒菌苗,經用20%氫氧化鋁生理鹽水稀釋后,給1月齡以上的哺乳或斷乳仔豬肌肉注射,每豬1mL,能夠有效預防仔豬副傷寒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