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龍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提 要 先秦漢語的“實”是一個多功能虛詞。作為副詞,“實”的基本功能是確認事實,同時還可以用作“準焦點標記”來表示強調(diào)。以往的研究有兩種偏向,或者對二者不加區(qū)分,或者割裂二者的聯(lián)系。本文從語義和語用方面對兩種用法進行了區(qū)分,并著重通過一些形式標記證明“實”的強調(diào)用法與焦點的關聯(lián);同時認為,強調(diào)功能不是源自指示代詞,而是從確認事實經(jīng)由加強判斷演變而來,其可能的演變路徑是:確認事實>加強判斷>強調(diào)主語>標明責任主體。
在先秦漢語中,“實”可以用作名詞(果實)、動詞(填滿)、形容詞(充實),也可以用作副詞。作為副詞,“實”的基本功能是確認事實,大體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確實”“果然”“其實”等。例如:
(1) 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2) 及欒弗忌之難,諸大夫害伯宗,將謀而殺之。畢陽實送州犁于荊。(《國語·晉語五》,劉淇《助字辨略》卷五引上文曰:“此‘實’字,猶云果也。”,引自《漢語大詞典》)
(3) 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確認事實的“實”在句法上修飾謂語,語義上則主要與言者有關,表明說話人對命題的態(tài)度,具有明顯的主觀性。具體來說,“實”所在的句子表達一個命題,加上“實”則表明說話人對該命題真實性的確認。這類副詞漢語學界一般稱之為語氣副詞,張誼生(2000)進一步明確為評注性副詞。
國外語言學界對主觀性副詞有較多討論,Jackendoff (1972) 等稱作言者指向的副詞(speaker-oriented adverb),如英語probably、 amazingly、 frankly,以區(qū)別于loudly之類的方式副詞(manner adverb)和cleverly之類主語指向的副詞(subject-oriented adverb)。言者指向的副詞可進一步分為言語行為副詞(speech-act adverb①)、認識情態(tài)副詞(epistemic adverb)、評價副詞(evaluative adverb)等。如:
(4) a.Honestly, I don’t know what you mean.
b. Karen isprobablygoing to dance a tango.
c.Luckily, Aaron did not fall off his bicycle. (引自Ernst 2009)
Ernst (2009)指出,在英語中言語行為副詞可以通過“I say ADV that P”來理解(P為命題),如(4a)可以改寫為(5a);而認識情態(tài)副詞和評價副詞則可以通過含有相應形容詞的判斷句形式“It is ADJ that……”來理解,如(4b)(4c)可改寫為(5b)(5c):
(5) a. I say honestly that I don’t know what you mean.
b. It is probable that Karen is going to dance a tango.
c. It is lucky that Aaron did not fall off his bicycle.
漢語似乎缺乏言語行為副詞,認識情態(tài)副詞和評價副詞可以通過“命題意義+言者主觀看法”來進行語義分析。上述表示確認的“實”字句可以理解為“命題+事實確實如此”。如例(1)意思是:
(6) 他讓我們兩國國君結仇(命題意義),事實確實如此(言者主觀看法)。
進一步說,上述三例“實”雖然都是對命題真實性的確認,但是預期意義(expectation meaning)各不相同。在言談過程中,所斷言的情形與說話人、聽話人或社會群體預先設想的情形,往往存在著不同的關系:或者相同(in accordance with expectation),或者相反(counter to expectation),或者沒有明顯的關聯(lián)(neutral to expectation),可以分別稱之為正預期(expectation)、反預期(counter-expectation)、中性預期(neutral-expectation)②。如一個斷言“他知道”,在孤立語境中可能不具有特定的預期,這個時候可以稱之為中性預期。若在此之上加上不同的副詞則可能體現(xiàn)出不同的預期意義,如:
(7) a. 他確實知道。
b. 他果然知道。
c. 他其實知道。
(7a)在孤立語境中仍然是中性預期,當然在特定語境中可能具有正預期意義或反預期意義。如“大家都覺得他知道這件事情,他確實知道”即含有正預期意義。(7b)具有正預期意義,預想的情形是“他知道”;(7c)具有反預期意義,預想的情形是“他不知道”。上述例(1)—(3)的“實”分別相當于“確實”“果然”“其實”,分別具有中性預期語義、正預期意義、反預期意義。
如果從語用出發(fā)觀察分析上述例子的焦點結構,還可以看到,這類句子一般沒有對比焦點,其常規(guī)焦點恰恰是“實”后面的謂語部分,有沒有“實”可能都是如此,但是“實”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凸顯常規(guī)焦點的功能。關于焦點,下節(jié)會進一步討論。
綜上可見,表示確認的“實”在句法、語義、語用方面的特征可概括為:
(8) (a)句法:用于謂語前面,修飾謂語;
(b)語義1:評價義,言者對命題真實性的肯定;
(c)語義2:預期義,或中性預期,或正預期,或反預期;
(d)語用:句子的焦點是“實”后的謂語部分。
與確認事實相關而又不同的另一種用法是表示強調(diào)。以往文獻中對“強調(diào)”多有涉及,如“強調(diào)副詞”“強調(diào)語氣”等,但是通常缺少嚴格的界定。本文綜合前人研究認為,強調(diào)(emphasis)是對焦點的凸顯,即通過重音、虛詞、語序等手段對句子中某些成分所負載的信息加以凸顯的語用操作方式。強調(diào)可能與虛詞存在關聯(lián),但往往和重音如影隨形。例如現(xiàn)代漢語的例子(前面加“”表示重讀):
(9a)意思是:是這個蘋果紅而不是別的蘋果紅;“這”重讀,此時強調(diào)的是“才”前面主語中的修飾成分“這”,排除其他(如“那”)。(9b)意思是:是蘋果紅,不是別的東西紅;“蘋果”重讀,此時強調(diào)的是“才”前主語“蘋果”,排除其他(如“梨子”)。
這些重讀的成分是要強調(diào)的部分,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焦點”(focus)。焦點問題是功能語言學家和形式語言學家共同關心的話題,不同理論背景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和闡述,有的認為焦點與舊信息相對,有的認為與預設相對,有的認為與話題相對,有的認為與背景相對,有的認為與預期相對,等等。而且焦點的分類也不盡相同,有的根據(jù)焦點的不同特征分為常規(guī)焦點和對比焦點,有的從中分出話題焦點,有的再分出語義焦點、心理焦點等;同時,也有學者根據(jù)焦點所涉及的成分把焦點分為謂語焦點、論元焦點、句子焦點。李寶倫、潘海華、徐烈炯(2003),黃瓚輝(2003),徐烈炯、潘海華主編(2005),祁峰(2012)等對此有全面的綜述,可以參看。本文采納的看法是,焦點就是言者在句子中要強調(diào)的、希望引起聽話人特別關注的信息。
上例與焦點關聯(lián)的虛詞“才”處于焦點之后,不重讀,具有突出焦點,排除其他的功能。含有“才”的句子與“是”字句或準分裂句意思相近,如(10);同時又可以與“是”同現(xiàn),意思基本不變,如(11):
這類“才”可以看作“準焦點標記”(quasi-focus-marker)。所謂“準焦點標記”是指語言中介于“焦點標記”(focus-marker)和“焦點敏感算子”(focus-sensitive operator)之間的語法形式?!敖裹c標記”與“焦點敏感算子”的區(qū)別,簡單地說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前者不改變所在句子真值,后者會改變句子的真值;其二,前者除了表明所要強調(diào)的焦點,沒有別的意義,后者有獨立的與焦點無關的功能(參見方梅1995,徐杰2001,徐烈炯、潘海華主編2005,祁峰2012等)。上述用法的“才”不改變句子的真值,同時又可能多少具有一些焦點之外的獨立的功能,因此我們稱之為“準焦點標記”。
先秦漢語的“實”有類似用法,本文把這種用法概括為表示強調(diào),其中最明顯的一類是強調(diào)主語。例如(劃波浪線的部分是所強調(diào)的成分,即焦點):
(12) 冬十二月,狄人伐衛(wèi)。衛(wèi)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zhàn),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zhàn)?”(《左傳·閔公二年》)
(13) 往歲,鄭伯請成于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wèi)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左傳·隱公六年》)
例(12)“實”不在于肯定鶴有祿位,而在于強調(diào)有祿位的是鶴而不是我們這些要去打仗的人。這里“余”和“鶴”構成對比,句子強調(diào)“鶴”而排除“余”。例(13)鄭、宋、衛(wèi)三個國家構成一個集合進行對比,陳侯的意思是說,難的是宋國和衛(wèi)國而不是鄭國,因此宋國、衛(wèi)國是強調(diào)的焦點。這類用法的“實”句法上修飾謂語,用于主謂之間(“NP主+實+VP謂”),但是意義上與現(xiàn)代漢語的強調(diào)結構“(其實)是+NP主+VP謂”,或準分裂句“VP的(其實)是NP”大體相同,如例(12)“鶴實有祿位”可理解為(14)(15):
(14) (其實)是鶴有祿位。
(15) 有祿位的(其實)是鶴。
可見這類句子的焦點不是謂語,而是前面的主語;其主觀評價義,即對命題真實性的肯定,已經(jīng)不太明顯,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內(nèi)容;其預期意義往往限于反預期的一類。概括來說,強調(diào)主語的“實”所在句子有如下特征:
(16) (a)句法:用在做焦點的主語與謂語之間,修飾謂語;
(b)語義1:評價義(仍然存在但是已經(jīng)不甚明顯);
(c)語義2:預期義(可以是中性預期但通常是反預期);
(d)語用:句子有對比焦點,焦點是“實”前面的成分。
比較(8)與(16),可以看到表示確認和表示強調(diào)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以往的研究大多不區(qū)分“實”的確認和強調(diào)用法,如《古代漢語虛詞詞典》舉有例(12),解釋為“用在謂語前,表示確認所述事實的真實性??勺g為‘確實’等”。也有的論著注意到了表強調(diào)的“實”的獨特之處,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專門立有一個義項:“句中語氣詞。用于加強語意?!彼e例子是上文例(13)。這一處理很有見地,顯示了編者的過人之處。不過“加強語意”的說法比較籠統(tǒng),是加強什么語意?給什么成分加強語意?作為詞典也許不必強求,但是從語法研究的角度看是應該進一步明確的。按照本文分析,這個“實”的功能是表示強調(diào),具體說是凸顯句子的焦點,排除其他。
其實,蒲立本(1995/2006:80)早已注意到這類表強調(diào)的“實”,指出其功能在于凸顯主語,蒲先生的例子是:
(17) 此二人者實弒寡君。It was these two men who murdered our ruler.(《左傳·隱公四年》)
(18) 非知之實難。It is not knowing it that is difficult.(《左傳·昭公四年》)
例(17)“實”仍有告訴對方真實情況的意思,但是句子主要不在于確認某人是否真的殺害了國君,因為國君被殺,新君已立,周邊國家早已知道。該例要說的是到底誰殺害了國君,所以“此二人”是焦點。蒲先生用英語分裂句翻譯這類句子,其敏銳的眼光值得稱道??上дf得太簡略,例子也只有兩個。黃易青(2016)也注意到“實”的強調(diào)用法,并列舉了大量例證?,F(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證明“實”前面的成分是焦點?
在現(xiàn)代漢語中,焦點的鑒別最顯著的標志是重音,但是古代漢語重音難覓,只能靠語境。一說到語境,不免會見仁見智,但是總能找到一些相關的形式線索來證明“實”前面的成分是焦點。
第一,以疑問代詞為線索。
首先,疑問代詞本身在句中就負載著焦點信息,現(xiàn)代漢語還可以通過句法手段即加上焦點標記“是”進一步顯示,如“誰發(fā)明的飛機?”“誰”已經(jīng)是焦點,還可以加“是”:“是誰發(fā)明的飛機?”“實”也可以加在作為焦點的疑問代詞之后,構成“疑問代詞+實+謂語”,用于對前面焦點的凸顯和強調(diào)。例如:
(19) 景王問于萇弘曰:“今茲諸侯何實吉?何實兇?”對曰:“蔡兇?!?《左傳·昭公十一年》)
(20) 又賦《采蘩》,曰:“小國為蘩,大國省穡而用之,其何實非命?”(《左傳·昭公元年》)
例(19)“何實吉?何實兇?”一般說成“何吉?何兇?”即可,不用“實”,因為疑問代詞本身就能標明焦點。大概正因為如此,《助字辨略》說:“此‘實’字,語助辭,不為義也。”從詞匯意義上說,此“實”字確實“不為義”,但是從語法功能看,卻具有關聯(lián)焦點并加以凸顯的功能?!昂螌崱币黄鹩门c現(xiàn)代漢語的“是什么”一起用如出一轍,當然“是”的強調(diào)功能可能比“實”更為純粹。例(20)“其何實非命”直譯是“什么不是命令”,屬于反問句,意思是“什么都是命令”。該句杜預注云:“何敢不從命?”這是意譯,但也表明其中“實”除了進一步強調(diào)前面的焦點外,沒有確認之類的功能。
其次,通過疑問代詞這一線索還可以知道,在答句或相應的句子中與之對應的語詞也是焦點。例如:
(21) 文子曰:“子稱蠱,何實生之?”對曰:“蠱之慝,谷之飛實生之?!?《國語·晉語八》)
(22) 今大夫將問其故,抑寡君實不敢知,其誰實知之?(《左傳·昭公十九年》)
例(21)問句“何”為焦點,答句的“谷之飛”也是焦點,其后的“實”同樣都是表示強調(diào)。例(22)是子產(chǎn)回答晉國責問的話,大意是說鄭國臣子家中出現(xiàn)一些變故,是上天搞亂的,連國君都不知道為什么,那么誰知道呢?“其誰實知之”是反問句,焦點仍然落在疑問代詞身上;前面“抑寡君實不敢知”與此對舉,其中的“寡君”也是焦點。兩個小句的“實”都是用于對焦點的強調(diào)。
第二,以焦點敏感算子“唯”為線索。
“唯”(或寫作“惟”“維”)有唯一的意思,一般看作范圍副詞,可以置于焦點之前,表明該焦點是唯一的、排他的,屬于“焦點敏感算子”③。“唯”是后指的,緊隨其后的成分往往是焦點?!皩崱笨梢杂迷谶@類焦點之后,構成“唯+焦點+實+謂語”格式。例如:
(23) 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24) 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唯裨、鯈、魚人實逐之。(《左傳·文公十六年》)
(25) 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羋姓夔越不足命也,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矣。(《國語·鄭語》)
同一個句子有兩個虛詞與焦點有關,二者的不同在于,“唯”是焦點敏感算子,強調(diào)焦點的唯一性;“實”屬于準焦點標記,強調(diào)焦點的排他性。二者可以相互配合,構成框式表達。
帶“實”而不帶“唯”的句子,如果與“唯+焦點+實+謂語”對舉,那么“實”前成分也可以鑒別為焦點。例如:
(26) 茍姬未絕周室,而俾守天聚者,必武族也。武族唯晉實昌,晉胤公子實德。晉仍無道,天祚有德,晉之守祀,必公子也。(《國語·晉語四》)
(27) 豈唯寡君與二三臣實受君賜,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實永饗而賴之!(《國語·魯語上》)
第三,以否定性焦點敏感算子“非”為線索。
“非”作為否定詞常用于表示否定判斷,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與此相關的另一種用法是否定焦點,這類用法往往處于“非+焦點+謂語”格式之中。例如:
(28) 今王非越是圖,而齊、魯以為憂。夫齊、魯譬諸疾,疥癬也,豈能涉江、淮而與我爭此地哉?(《國語·吳語》)
(29) 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這兩例中“非”否定的焦點分別為名詞“越”和動詞短語“無賄(即無財物)”,都是以往所說的前置賓語,是句子要強調(diào)的成分。當否定的焦點是前置賓語時,其后通常用代詞“是”“之”復指;當否定的焦點是主語時,則可以在主語之后加上“實”,如:
(30) 魏獻子問于蔡墨曰:“吾聞之,蟲莫知于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知”,“智”。)
(31) 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左傳·昭公十年》)
如果說表判斷的“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不”加系詞“是”(如“你不是魚”),那么否定焦點的“非”就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不”加焦點標記“是”(如“不是魚快樂,而是人快樂”)。因此可以說否定焦點的“非”是一個典型的否定性焦點標記,但是因為這個標記具有否定意義,而且可以改變句子的真值,還是更適合看作焦點敏感算子。
第四,以謂語省略或謂語重復為線索。
省略或重復非焦點成分,是凸顯焦點的常用手段,如問:“誰去?”回答“我”,這是謂語省略;回答“我去”,是謂語重復。兩種方式都可以凸顯焦點“我”。先看謂語省略例:
(32) 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左傳·襄公三一》)
(33) 豈惟寡君,舉群臣實受其貺,其自唐叔以下實寵嘉之。(《左傳·昭公三年》)
(34) 其先君鬼神實嘉賴之,豈唯寡君?(《左傳·昭公七年》)
謂語重復的例子如前面的例(21)(22),再如:
(35) 曰:“若何吊也?其非唯我賀,將天下實賀?!?《左傳·昭公八年》)
第五,前后語境有對比項。
對比焦點的背后總是蘊含著一個焦點選項集合,焦點的實現(xiàn)過程就是說話人把集合中的特定成員拿出來加以凸顯,而排除其他成員的過程。因此,在對比語境中,與焦點相對的至少有一個對比成員,或者是隱含的,或者是明確說出來的。上述諸條所涉及的焦點都應該如此。在沒有上述幾條明顯標志的情況下,如果上下文有明確說出來同一集合的對比項,也能幫助判斷焦點之所在。例如:
(36)用之實難,已之易矣。(《國語·楚語上》)
(37) 三敗及韓,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孫!”(《左傳·僖公十五年》)
前例“用之”與“已之”對比。后例“君實深之”意思是,是您讓他們深入的,強調(diào)“君”,排除“寇”。
在先秦文獻中“實”有時候也寫作“寔”。如:
(38) 是師也,唯子玉欲之,與王心違,故唯東宮與西廣寔來。(《國語·楚語》)
上面我們分別從疑問代詞等五個角度證明“實”所在句子的焦點是它前面的主語,而不是后面的謂語,從而明確地把強調(diào)主語的用法和確認事實的用法區(qū)分開來。當然,這并不是說強調(diào)主語的“實”只能出現(xiàn)在上述句法環(huán)境之中,只是借此說明“實”確實有強調(diào)主語這種用法,這是可以通過一些句法上的表現(xiàn)驗證出來的。
蒲立本(1995/2006:80)認為表示凸顯的“實”與“是”一樣是指示代詞,在語源上與“茲”“此”有聯(lián)系。洪波(1991)、黃易青(2016)也有類似的看法。洪波(1991)認為上古漢語“實”“寔”可用作主語和主語的復指成分,屬于兼指代詞。黃易青(2016)認為表強調(diào)的“實”是指示代詞,是假借字,與“是”同源。我們對此不敢茍同。我們認為表強調(diào)的“實”不是代詞,而是主觀化程度很高的語氣副詞,其來源不是指示代詞而是語氣副詞。
第一,從句法分布看,代詞通常作主語、定語、賓語,而表強調(diào)的“實”不能作定語、賓語,這是與“之”“是”之類指示代詞的明顯不同?!皩崱敝荒苡糜趧釉~或謂語之前的位置,如上節(jié)各例。這個位置固然有可能是主語或主語的復指成分,但也恰好是狀語的位置,是副詞的位置。而且像“何實兇”之類,“實”前緊接著的是疑問代詞“何”,后面再跟一個指示代詞復指“何”,這樣解釋似乎過于迂曲,不如直接看作副詞簡單。當然如前所述這個副詞已經(jīng)高度語法化了,雖然在形式上是修飾后面的謂語,語義上則是指向句子的主語。
“實”有一種用法確實很像代詞做主語,但是也可以看作表示判斷確認的副詞,做狀語,與“乃”“即”“則”類同,相當于“就(是)”。如:
(39) 髧彼兩髦,實為我儀。(《詩經(jīng)·鄘風·柏舟》)
(40) 虢公、晉侯、鄭伯使原莊公逆王后于陳。陳媯歸于京師,實惠后。(《左傳·莊公十八年》)
前例是洪波(1991)將“實”作為主語所舉的例子,古代注疏也有類似的解釋,陳奐《毛詩傳疏》云:“實,當作寔,是也。”后例是黃易青(2016)作為代詞所舉的例子,劉淇《助字辨略》也認為:“實與寔同。《爾雅》云:‘寔,是也?!瓕嵒莺笳撸q云是為惠后也?!蓖惱釉偃纾?/p>
(41) 十年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左傳·定公十年》)
(42) 十三年春,齊侯、衛(wèi)侯次于垂葭,實郥氏,使師伐晉。將濟河,諸大夫皆曰不可……(《左傳·定公十三年》)
例(41)杜預注為“夾谷即祝其也”,其注釋中正好用了一個“即”。例(42)很有意思,就像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突然跳出故事之外針對所述情節(jié)中某個名詞加個解釋,又像誤入正文的注釋:“十三年的時候,齊侯、衛(wèi)侯駐扎在垂葭(垂葭就是郥氏),讓軍隊進攻晉國。”這個“實”就在于表明釋詞與被釋詞的關系,類似于系詞,但眾所周知,上古漢語沒有系動詞,直接以名詞做謂語表示判斷,這個“實”用在判斷句的謂語前,其功能是加強判斷語氣。它既不是“實際”的意思,也等于“此”。
第二,從語義、語用聯(lián)系看,前文已經(jīng)顯示,確認事實與表示強調(diào)的“實”關系密切。其實如果從演變路徑看,確認事實、加強判斷、表示強調(diào),這三個功能密切相關。
首先,確認事實其實也是一種判斷,只不過是在判斷之外多了一重對真實性的肯定。如“我真不知道”,意思是“我不知道,這是真的”,所以“真”后面可以加上表判斷的“是”:“我真是不知道。”同樣道理,“我確實不知道”也可以說成“我是確實不知道”或“我確實是不知道”。也就是說,確認事實蘊涵著加強判斷?!皩崱钡墓δ軓拇_認事實到加強判斷,這是一種語義的泛化。
其次,加強判斷與表示強調(diào)的功能密切相關?,F(xiàn)代漢語表示強調(diào)的副詞“是”,正是從表判斷的系詞發(fā)展而來。從系詞發(fā)展為焦點標記,這條語法化路徑在世界許多語言中都能見到,如科拉語(Cora)、拉芒語(Lamang)、倫迪爾語(Rendille)、海地克里奧爾法語(Haitian CF)等(參見Heine & Kuteva 2002/2012:127)。當然,“實”并不是系動詞,但卻具有聯(lián)系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的功能,這是與系詞一致的。加強判斷語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強調(diào),只不過就“實”而言其焦點是后面的謂語而不是前面的主語。但是強調(diào)可以針對整個句子,也可以針對句子中的特定成分,特定成分既可能是謂語,也可能是主語、賓語、定語、狀語等,具體要強調(diào)的成分是什么,主要看語用的需要(參見科姆里問卷1.11及劉丹青2008的講解)。因此,強調(diào)主語與強調(diào)謂語之間并不是隔著一道鴻溝。前面我們主要討論“實”有強調(diào)主語的功能,蒲立本(1995/2006:80)也認為“實”是凸顯主語,其實強調(diào)主語只是其強調(diào)用法最常見的語用表現(xiàn)之一,“實”也可以用于強調(diào)句子、強調(diào)賓語和謂語。如:
(43) 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對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該例是“楚有材”與“晉用之”相對照,“實”所在的句子“晉用之”整個是焦點,因此這里所強調(diào)的是整個句子。
(44) 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左傳·僖公五年》)
(45) 重耳若獲集德而歸載,使主晉民,成封國,其何實不從?(《國語·晉語四》)
這兩例所強調(diào)的都是前置賓語,前者是“非+焦點+實+謂語”,后者是疑問代詞“何”為焦點,提在前面做句子的主語。
(46)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執(zhí)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臣實不才”雖可翻譯為“是臣不才”,但句子焦點不是“臣”而是“不才”,是以“不才”與“怨我”相對,所強調(diào)的是謂語。強調(diào)謂語一頭與加強判斷相連,另一頭與強調(diào)主語相連。
先秦漢語的“則”也是既可以加強判斷,也可以表示強調(diào)④,是一個很好的旁證。加強判斷的例如:
(47) 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則賓也;不受,寇也。(《左傳·文公七年》)
(48) 又與大國執(zhí)讎,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國語·越語上》)
表示強調(diào)的例如:
(49) 楚子將殺之,使與之言曰:“爾既許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無信,女則棄之。速即爾刑!”(《左傳·宣公十五年》)
(50)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薄皷|方明矣,朝既昌矣?!薄胺藮|方則明,月出之光?!?《詩經(jīng)·國風·雞鳴》)
(51) 非陰陽賊之,心則使然也。(《莊子·庚桑楚》)
(52) 大子告人曰:“戲陽速禍余。”戲陽速告人曰:“大子則禍余。大子無道,使余殺其母。余不許,將戕于余……”(《左傳·定公十四年》)
第三,還有一個旁證,“實”可用于標明責任主體,而副詞“唯”也有平行用法。所謂標明責任主體,就是凸顯事件由誰負責。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由”可以“引進施動者,跟名詞組合”,“重音在后面的名詞上”(呂叔湘主編 1999:628)。例如⑤:
(53) 現(xiàn)在由老張介紹詳細經(jīng)過|運輸問題由他們解決|花色樣式,由你決定“由”加在主語之上,而且去掉之后并不影響句子結構的完整性,因此“由”已不再是典型的介詞,而是名詞前的附著性成分。而“由”后的名詞是重音所在,從信息結構看恰恰是句子的焦點。不過這些用作焦點的名詞在范圍上是有限制的,“一般都必須具有[+指人]的語義特征,至少也要有[+有生]的語義特征”(張誼生2004:47)。從語義語用上看,“由”后名詞往往是事件的責任主體,而“由”的功能恰好就在于引出責任主體。這類句子還可以在動詞前加一個“來”,并且可以去掉“由”直接說成“NP來VP”?!皝怼币呀?jīng)失去了位移意義,不再是趨向動詞,功能與“由”類似,因此可以與“由”組成框式結構“由NP來VP”,也可以單用。“來”單用的例子如(引自呂叔湘主編 1999:345):
(54) 我來說兩句(我說兩句)|你去打水,我來收拾屋子
呂叔湘主編(1999:345)對“來”的解釋是:“表示要做某事。不用‘來’意思相同。”用不用“來”確實意思變化不大,但是有了“來”,對責任人的強調(diào)更為明顯。
先秦漢語的“實”有類似用法,通常僅限于祈使句。先看例子:
(55)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左傳·僖公四年》)
(56) 公曰:“子實圖之?!?《國語·晉語八》)
(57) 其委諸伯父,使伯父實重圖之。(《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58) 敢布腹心,君實圖之。(《左傳·宣公十二年》)
“女實征之”,“君實圖之”,這類用法在《左傳》《國語》中多次出現(xiàn)。有的是上對下,如前兩例。(56)說的是,晉平公六年多人作亂,鎮(zhèn)壓后晉平公問陽畢,禍亂這么多該怎么辦,陽畢說要砍掉禍亂的根子才行。于是晉平公就說:“子實圖之?!币馑际?,由你來考慮這件事情。也有的是下對上,如后兩例。戰(zhàn)敗國請求戰(zhàn)勝國不要滅了自己,先分析滅與不滅正反兩個方面的利弊,最后請聽話人定奪,如(58)。以往研究中把這類用法或解釋為語助詞,用以加強語意,或解釋為“切實”“請”,我們認為這種用法與前述強調(diào)主語的用法一脈相承而又有所區(qū)別。這類“實”字句不能翻譯為表強調(diào)的“是”字句,但語義也是指向主語,而該主語是特定的施事,是責任主體。該責任主體往往限于聽話者,所以這類“實”所在的句子多是祈使句。
先秦漢語的“唯”也有與此類似的用法。例如:
(59) 敢私布于吏,唯君圖之!(《國語·晉語四》)
(60) 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唯君裁之!(《左傳·僖公十五年》)
(61) 官之師旅,不勝其富,吾能無篳門閨竇乎。唯大國圖之!(《左傳·襄公十年》)
“敢私布于吏,唯君圖之”與“敢布腹心,君實圖之”幾乎是完全相同的意思?!熬龑崍D之”用了語義前指的“實”,而“唯君圖之”用了語義后指的“唯”,二者的共同之處都是標明責任主體。而且有意思的是“唯(隹、惟、維)”早在甲骨文時代就已經(jīng)用于強調(diào)焦點,《詩經(jīng)》時代仍很常見,對此許多學者都已指出,參見張玉金(1988)、黃德寬(1988)、洪波(2000)等。如:
(62) 勿隹王從沚聝?(合集7494)【強調(diào)主語】
(63) 王勿隹土方正(征)? (合集6444)【強調(diào)前置賓語】
(64) 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尚書·盤庚》)【強調(diào)謂語】
(65) 維此六月,既成我服。(《詩經(jīng)·小雅·六月》)【強調(diào)時間狀語】
可見,不僅“實”可以從表示強調(diào)發(fā)展出標明責任主體,“唯”也有相同的演變路徑。正如“唯”是副詞而不是代詞,“實”也是副詞而不是代詞。
先秦漢語的副詞“實”從句法上看比較簡單,總是處在謂語之前,一般分析為狀語,與狀語最貼近的詞類就是副詞,因此一般把“實”看作副詞。但是其語義語用功能復雜,而且主觀化、語法化程度很高。通過分析可以看到,“實”的基本功能是確認事實,與此同時還可以表示強調(diào)。以往的研究大多不太注意確認與強調(diào)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或者籠統(tǒng)地看待,或者雖然注意到了表示強調(diào)的“實”,卻認為這個“實”是指示代詞,從而割裂了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本文通過語義語用分析對“實”表示確認和強調(diào)的用法進行了區(qū)分,并著重從形式上證明強調(diào)用法與焦點的密切關聯(lián),進而從句法分布和語義語用關聯(lián)的角度證明表示強調(diào)的用法未必是指示代詞。本文注意到,除了確認和強調(diào),“實”還可以加強判斷和標明責任主體,四種用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其間的演變路徑可能是:確認事實>加強判斷>強調(diào)主語>標明責任主體。
注釋
① 或稱作discourse-oriented adverb, pragmatic adverb, illocutionary adverb,參見Ernst(2009:498)。
② 有關預期(expectation)、反預期(counter-expectation)的討論參見Heine等(1991:7.3)、Dahl (2001)、吳福祥(2004)等。以往的研究多關注“反預期”,在術語使用上一般是“反預期”與“預期”相對,再加上“中性預期”,構成三個次類,但是當需要提到這類語義范疇時可能會說與“預期”有關,此時的“預期”則屬于上位概念。這里我們用“預期”作為概括性的上位概念,其下三分為“正預期”“反預期”“中性預期”。
③ “唯”還可以用作焦點標記,尤其在甲骨文中。參見第四節(jié)。
④ 蒲立本(1995/2006:80)已經(jīng)談到表示凸顯的“則”,但所舉例子大多不典型,甚至有的例子“則”前成分不是焦點,而是話題,如下例中的“圣”:
孔子曰,圣則吾不能。Confucius said, ‘to be a sage I am not capable’(孟子2A/2)
該例上下文如下,“圣”明顯屬于話題:
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弊迂曉唬骸皩W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孫丑上)
但是,先秦的“則”確實可以強調(diào)主語,可以通過語法形式加以鑒別。
⑤ 引自呂叔湘主編(1999: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