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逸人
讀初中的時候,英語老師時常給我們講“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還把后面的四個大字掛在黑板上方的墻上。那時候這位老師看重我,故我的英語是各科當中學得最好的。
后來讀高中,除了英語好,我對生物學也非常感興趣,盡管那時候生物還不是高考課目,但是在我們學校開展的全校生物學競賽中我獲得了一等獎。1998年參加高考,我僅考了一個一般的本科院校。
我哥哥的意思是讓我復讀考個重點大學,本來就是理科生,數(shù)理化也好,被錄取的大學和專業(yè)文科生都能上,理科生讀就太虧。而我父親說:“我年紀大了,你好歹是個本科,不僅是我們祖上第一個大學生,也是我們祖?zhèn)鞯膶I(yè),讀出來子承父業(yè),多好的事情啊?!?/p>
當時幼稚而又懵懂的我,聽了父親的話。后來,我長這么大最為后悔的事情便在于此。
讀大學的前幾年我渾渾噩噩、濫竽充數(shù),大多數(shù)時間在睡懶覺和自卑中度過,不僅成績倒數(shù),而且連掛2門必修課(一門是組織學與胚胎學,一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到了大四,我想改變自己,因為這個學校畢業(yè)的本科生就業(yè)去向最好的是縣中醫(yī)院(還得走后門)或者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我父親就在我們鄉(xiāng)鎮(zhèn)開診所,我讀了一場大學,如果再回到我們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工作,豈不是和不上學跟著我父親干一樣嗎?
后來著手考研,考到了上海一所大學讀研究生,這也是我第一次離開本省到外地。
讀碩士的3年,我很勤奮且在思考將來人生規(guī)劃的問題。到了研二的時候,我痛下決心考出去學我喜歡的專業(yè)。2005年有一篇文章影響了我,那便是關于韓國科學家Woo Suk Hwang(黃禹錫)培育克隆狗的報道,那時候我最為迷戀的便是Nucleartransfer(細胞核移植)技術,當時我的目標是將來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接下來便是考博選導師。很自然的,許多大學實驗室一聽我本科和專業(yè)根本不要我,于是我選擇了東北的一所醫(yī)科大學。非常感激這個導師當時沒有嫌棄我的出身,讓我就讀組織學與胚胎學專業(yè)博士(很巧的是該專業(yè)是我大學被掛掉的一門課)。讀博3年,是我最為刻苦和勤奮的時期。最吃苦的時候,睡在實驗室,凌晨3點鐘起來做實驗,白天照樣工作,持續(xù)到晚上9點以后睡覺。有時候能連續(xù)1周時間,那時候身體特棒,一點都不覺得累。
另外,我買了一臺噴墨打印機,每天除了做實驗還打印幾十篇國際一流文獻閱讀。通過閱讀大量關于Nuclear transfer的文獻,我找出了一個新的思路,相關數(shù)據(jù)我整理寫成一篇中文綜述,發(fā)表在了中科院生化所主辦的《細胞生物學雜志》上。雖是一篇中文綜述,但我覺得是一篇非常不錯的文章,思路新穎,能夠提出一些新的觀點。
讀博的時候,父親對我的支持非常大,可能是覺得當初沒有支持我復讀考好的大學的緣故吧。那時候父親額外補助3萬元支持我去買國際公認的F1代小鼠做實驗。就在那種情況下,用了不到3年時間,發(fā)表了我的第一篇國際專業(yè)學術期刊論文,研究內容主要為第一次用脂肪來源細胞獲得克隆胚胎。
博士畢業(yè)在即,我覺得自己的研究水平還需要提高,于是我選擇了在中科院某所做博士后。做博士后的3年,不僅繼續(xù)研究我博士期間的課題,也做了些拓展。
博士后出站,到上海交大當了3年的基層青教,老板對我的學術成長和幫助很大,在那里學到了許多,最主要的是科研思路的提升,最大收獲是寫出了我的第一篇英文Review(論文),這篇文章是在我閱讀了300多篇國際一流文獻的基礎上構思出來的,按照這個Review的思路,我申請到了第一個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
在交大做完青教,我回到中科院做研究。一路走來,覺得盡管我出身不好,當初基礎差,但是我一直都在學習和進取。古人云“勤能補拙”,雖然現(xiàn)在還沒有成才,但是我的夢想還在繼續(xù)。
我始終認為: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算出身好的人,讀了名校后來不思進取,也會倒退,而對我們這些出身不好又想做科研的人,雖然不能像出身好的人那樣成功來得迅速,但只要努力也會有所收獲。如果破罐子破摔,那么肯定會越來越差,永遠會被人嘲笑和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