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飛揚
廬山的初秋,是一年最美的時候。郁郁蒼蒼的古松下,兩個出塵絕世的身影并肩而立,著灰色長衫的是文采雅瞻的東坡居士,著褐色僧衣的則是博學意真的佛印禪師。
一旁的巨石上放著棋盤,雖然勝負未定,但胸臆已抒。兔毫盞里茶跡點點,銅爐里的檀香燃盡。山腳下的小城隱在繚繞云霧里,身后空茫無人煙,仿佛大千世界只有他們彼此為伴,與凡俗塵世再無半點牽連。
有些刻骨銘心的感動無法言表,看著身邊的人,只對望一眼,便心下了然。這個人仿佛是天光朗日下的另一個自己:一個深愛紅塵,琴棋書畫,詩意風流;一個佛前打坐,勤修來世,安度今生。此時一日將近,他們攜手下山去,好像此間情誼也要被人間煙火熏染,流傳到街巷,方不失蘇東坡的風流和佛印的禪機。
蘇東坡四十三歲時遭遇烏臺詩案,此案險些成了跨不過的劫難,他的精神和志氣也都衰弱了。走出牢獄的那天,黃州剛剛入冬,他帶著滿身寒氣,所見之處皆是凋零。曾經(jīng)的喧嘩都已遠去,就連自家宅門也頹敗了許多。這凄涼的氛圍讓他想要逃離,于是在欲雪的天氣里,他整理好儀容,端穩(wěn)地邁進了歸宗寺。
他沒有動過剃度出家的心思,再多挫折和坎坷只當人間游歷。他來歸宗寺,就是想拜訪名僧佛印。這時的佛印,正在后院的暖室里煮著松針濾過的泉水,看見蘇東坡走進來,淡淡地道了一句,你來了,水剛剛好。
北宋的話本子里曾杜撰了他們初識的故事。蘇東坡聽說瓜州金山寺的佛印名氣甚高,于是很不服氣,找了個時間就去會會。一見面,蘇東坡就從開天辟地講到人文百態(tài),從天地風云講到救世治國,直說得熱血澎湃,口干舌燥。佛印卻一言不發(fā),只是靜靜地看著他,眼里還有輕輕的笑意。
蘇東坡頓時有些惱怒,棋逢對手的比試才是痛快的,可人家連招都不接,分明是看不起人啊。沒等他發(fā)作,佛印淡淡地問:“先生覺得老衲如何?”蘇東坡毫不客氣,“故作深沉,故弄玄虛,一分才學,九分靠吹,騙人騙己騙神佛?!闭f完不等佛印辯駁,“你覺得蘇大學士如何?”佛印誠懇地說,“先生學問深厚,修養(yǎng)不俗,老衲自愧不如?!?/p>
蘇東坡得意地離開了,到家跟蘇小妹說起,卻被她一陣奚落,“你貶損人家,人家還能公正地看待你,足以表明氣度胸懷,你那么咄咄逼人,能叫有修養(yǎng)嗎?”蘇東坡這才恍然大悟,連道大師高人也!
傳聞軼事要的是生動,當不得真,就連蘇小妹都是杜撰出來的。旁人如何演繹,他們無從理會,反正話里話外他們都相知相惜,這才是最珍貴的。
世間的緣分可思不可求,蘇東坡和佛印在相見的第一面,就知彼此是同類。他們往來密切,關系甚篤,三界外、紅塵中,藩籬無蹤,前緣早種,全是注定。
佛印自幼是神童,因有慧根佛緣,拜入禪門修行。他與尋常出家人不同,他兼容并包,儒釋道無所不習,有三教融合的氣質,甚至有些特立獨行。他不避喧囂,很是看重世俗,經(jīng)常參加酒宴并高談闊論,從不以僧人的身份而刻意與眾人拉開距離,所結交的朋友里,空門中人不多,文人倒不少,似乎他需要在紅塵里釋放。
佛印與蘇東坡走動最密切的一段時光,就是蘇東坡被貶黃州、佛印居廬山歸宗寺時。他們的住處隔江相望,一舟可渡,來往間留下了多少感慨。
此時的蘇東坡近乎一無所有,前途無望,生活拮據(jù)。正因如此,他們的友誼才更顯高潔,沒有利益和名望的沾染。
他們時常焚香坐禪,游山近水,憂患之心漸漸平靜下來。就是在那段時間,蘇東坡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文章獨步天下。
后來,蘇東坡開辟了一塊菜地,鋤禾之余還喜歡研究美食,從一蔬一飯里修習佛法妙義。這天,他覺得自己的修為有些提升,立即賦詩一首,急急吹干了墨跡,讓書童迅速送給佛印欣賞。
他寫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佛印看后也提筆寫了紙條,讓書童帶回來。蘇東坡興沖沖地打開一看,上面只有兩個字——放屁。
蘇東坡坐不住了,快舟過江,直奔寺里找佛印要個解釋。就算有異議也該委婉些吧,這樣不雅的話直白地寫出來,真讓人傷心。
遠遠地就見佛印站在寺院門口,好像專門等他似的。沒等蘇東坡質問,佛印先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闭f完哈哈大笑。蘇東坡頓悟,轉而也大笑,兩人痛快拊掌。
知己才能這么一針見血,不會虛情假意地奉承,因為知道不管怎么說,這個朋友都丟不了。待葉落盡,草枯黃,星歸隱,四海茫茫,至少還有一個人,舉著旅途里的那盞燈,盡力為你避雨遮風。
這段公案被后世的無數(shù)人參學,領悟其中的深意。在蘇東坡和佛印交往的過程里類似的對答還有很多。
有一次,他們同游西湖,蘇東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問佛印,“這是什么山?”佛印答:“這是飛來峰。”“既然飛來了,何不飛去?”“一動不如一靜?!薄盀槭裁匆o呢?”“既來之,則安之?!?/p>
進入寺院內(nèi)殿,見觀世音菩薩手持念珠,蘇東坡問:“觀世音還數(shù)念珠做什么?”“她也在拜佛”?!鞍菽囊蛔鸱鹉兀俊薄鞍萦^世音菩薩。”“她為何要拜自己呢?”“求人不如求己?!?/p>
兩人相攜同游,參禪悟道,淡化了生死別離,這樣的生活的確令人羨慕。更重要的是彼此成全,有慈悲之心,卻不說憐憫之情。若眾生皆苦,那就把甘苦都咽下,風雨亦能同舟。
蘇東坡樂觀豁達,能與他為鄰也是一種幸福。他才情濃郁,興趣廣泛,詩詞、書畫、美食、琴、茶、香、佛、道……無所不好,無所不精。若沒有他,北宋的風采總要折損幾分。而他點亮的天空下,總能映出佛印的影子,淡淡相從,不近不疏。
南宋時,人們開始傳抄一本名為《東坡居士佛印禪師語錄問答》的書,落款是“蘇東坡編撰”,所記皆為他與佛印的往復之語。
這書是否為蘇東坡編撰已無可考證,但一定有他的心愿在里面,讓友情得以流傳。每個人品讀的過程,就是重現(xiàn)他與佛印舒云沐月的情懷。他們不在塵世了,但一直未曾走遠。
相傳明末高僧憨山大師是蘇東坡的轉世,前生閱歷留在史籍中,最終入佛門凈土。若深讀便知,他心里有佛印的一縷魂魄,再看江月清舟,浮世悠悠,還有那段永不孤獨的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