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宇
作為科幻大片中不可或缺的主角,人工智能在大多數人眼中是高新科技的代表。如今,隨著人類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人工智能已經被廣泛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過,你或許還不知道,科學家眼中的人工智能和你以為的人工智能,相差十萬八千里呢! 不靠譜的想象
這得從最早的智能機器人說起。
相傳周穆王到昆侖山狩獵,遇到了能工巧匠偃師,偃師可以造出智能機器人。他制造的機器人可以像真人一樣唱歌跳舞,還可以和周穆王進行眼神交流……
多么不可思議,那可是幾千年前呢!
“嗖”的一下,幾千年過去了,人工智能技術沒有太多進展,依然停留在“不靠譜”的傳說中。
直到上世紀60年代,第一次計算機技術大爆發(fā)??茖W家們樂觀估計,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概三五年內就會出現。但是二十年過去了,人工智能還是停留在傳說里。
1988年,科學家馬克打破僵局,率先設計出BEAM人工智能機器人。
BEAM機器人是由4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組合而成,翻譯成中文分別是“仿生”“電子”“美學”和“機械”,BEAM機器人就是結合這些要點制作出來的機器人。
這是當時智能機器人研發(fā)的四個方向:仿照生物設計動作;利用電子元件控制神經;讓機器人看起來很美;同時又很結實。
但是這些依然很不靠譜。 圖靈測試
為什么不靠譜?我們所看到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不正是這樣的嗎?
外形的確如此,它們擁有“眼睛”“鼻子”“耳朵”……可以模擬生物的應激過程。但是,內心卻大相徑庭。
在科學家看來,沒有“靈魂”的機器人可不是智能機器人。
什么才是智能機器人的“靈魂”呢?那就是機器人的“自主意識”。
在科學界,還真有測試機器人“靈魂”的實驗。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圖靈測試”。
圖靈測試是:讓一個人面對兩個“人”談話,被談話中的一個是人工智能機器人。
談話結束后,如果我們不能分辨出誰是機器,誰是人類,那么,測試通過。
但是很遺憾,這個測試除了在電影里成功過以外,迄今為止,現實中所有的人工智能都還沒有達到通過圖靈測試的水準。
這是迄今為止,科學家檢測人工智能的最高標準。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各種人工智能,遠低于這個標準,它們被科學家稱為“弱人工智能”。
時至當下,各種弱人工智能機器人已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千家萬戶,大到可以照顧老人的陪護機器人,小到可以吸塵的智能吸塵器、智能小玩具……
它們的“智能”主要依靠一種叫做“傳感器”的東西。
“傳感器”這個名詞聽起來有點陌生,其實它就是機器人“眼睛”“耳朵”“鼻子”的合稱!它的功能主要是——
測距:機器人光知道哪個方向有障礙物還不行,還必須知道障礙物距離自己有多遠,才好判斷下一步行動……
測光:機器人還需要判斷環(huán)境的亮度。它會根據環(huán)境的亮度變化,通過數據庫的對比,判定大致的時間季節(jié)。
測速:機器人的行走速度對于移動中的精準判斷非常重要。當機器人面對較為復雜的環(huán)境時,它不光要判斷物體的距離,還要判斷自己的速度、對方的速度,避免發(fā)生碰撞。
這些聽起來很深奧,其實,都只是通過傳感器來實現的。
但在科學家眼里,僅有傳感器的機器人,就算再靈敏,充其量也只是個“白傻甜”的智能玩具,距離真正的人工智能還遠著呢。
那么,什么才是科學家眼中真正的人工智能呢?
一眼識別你多疼
這么說吧,科學家眼里的強人工智能,可以“看葉落而知秋,觀杯水之冰而知天下寒”。
如果你感到疼痛,眉頭一皺,智能機器人就能知道你有多疼。如果你從皺眉變成齜牙咧嘴,智能機器人也能迅速洞察你的疼痛程度加深多少,你的疼痛有可能來自身體里的哪個部分!
這可不是瞎掰扯,而是基于智能機器人——識別、計算、邏輯推理三大系統以及海量大數據的調動、對比、匹配的基礎上得出的推論。
這種強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幫助麻醉師判斷,你在外科手術時是否注射了足量的麻醉劑。
這項技術很像電影《超能陸戰(zhàn)隊》里的機器人“大白”,它只要看一眼就能判斷出你是否受傷。未來的醫(yī)療機器人也會像“大白”一樣,看到了你痛苦猙獰的表情,就能主動為你提供治療。等到那一天,或許你就不必去醫(yī)院排隊候診了。
但“大白”畢竟還是電影里的產物,想實現這一切其實并不容易。因為上述的每一個細小的“智能”,都建立在復雜的數據分析處理的基礎上。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人拿一杯水只需幾秒鐘,而機器人要想拿一杯水,則要被分成30個動作,每一步都需要計算機的結構化編程、建模,最終也很難做到像人一樣靈活。
再比如,當機器人看到一個長方形,它首先得在數據庫里收集和這個長方形最像的那個形狀:一個窗戶?一扇門?一個風箏?
然后根據數值大小進行對比匹配,最后得出的結論居然是:我的天啦,這是一張人臉。
神奇的奇點
不過,科學家也認為,按照目前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速度,強人工智能的到來還是可以預期的。
他們認為,科技發(fā)展非常迅猛,強人工智能可能會在某個時間點自動浮現出來。這就是科學家認為的奇點。奇點也是人工智能發(fā)生質變的一個關鍵點。
其實,人類作為智能生物,在幾百萬年前的某個時刻,也曾經歷過這樣一個奇點。
從那一刻起,我們從“猿人”變成了“智人”,從此走上飛速發(fā)展的道路。
科學家推斷,人工智能的成長軌跡可能會像智人一樣。
所以,縱然現在的人工智能只是在為人類服務,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會慢慢發(fā)現,我們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的“奴隸”。這種在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真的可能發(fā)生在我們身邊。
到那時,人類會越來越分不出人工智能和真人的區(qū)別了,就像圖靈測試那樣!
目前,蘋果的機器人Siri,微軟的機器人Cortana,都在變得越來越“真實”。
我們偶爾會有點恍惚,為什么“他們”既有禮貌又充滿情感?為什么“他們”可以對答如流?這屏幕背后和我們說話的,到底是什么樣的家伙?真的只是機器人嗎?
你還別說,不光你我,就連科學家們也在掰著手指計算。
有科學家就樂觀估計,2035~2080年,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出現奇點的時間段。到那時,弱人工智能將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強人工智能則會強勢誕生。
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被數據化,收集到各家公司的數據庫里,加上計算機快速發(fā)展的計算能力、分析處理能力,強人工智能會強有力地顯現出來。
正如前面所說,在強人工智能機器人面前,一個眼神就能暴露你的內心。
大數據的分析匹配讓你的內心無法遁形。根本不需要多說一句話,你會馬上得到最需要的服務。這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也意味著我們更依賴人工智能技術。我們的一舉一動、生活愛好都將被人工智能監(jiān)控、塑造,就像現在的我們離不開手機一樣,離開人工智能,我們將寸步難行。
遭遇“恐怖谷”
如果這樣的情景真的出現,會不會有一點點恐怖呢?
科幻美劇《西部世界》已經開始探討這個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一個“活生生”的機器人,很多人都會產生不適感,落入“恐怖谷”中,因為在它們面前,我們的身體和靈魂都仿佛“沒穿衣服”。
“恐怖谷”是日本機器人科學家森昌弘提出的理論。
森昌弘認為,機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們越有好感。但當仿真度超過一個臨界點時,這種好感度會突變成恐懼感,就像墜入“恐怖谷”中。隨后,當機器人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xù)上升,人類的情感反應又會變回正面,因為我們對機器人已經完全依賴。
這的確很恐怖!
不久前,美國漢森機器人公司研發(fā)的機器人“索菲婭”就驗證了這一點,因表情反應“太像人”而驚嚇到眾多網友。
索菲婭的臉結合了電影明星奧黛麗·赫本和科學家漢森妻子的特點,能做出62種表情,皮膚采用漢森公司專利仿生材料制作。
網友們把索菲婭的各種表情截圖制作成表情包,稱其比很多演員演技還好。索菲婭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臺主持人查理·羅斯專訪時對答如流,展現出人機對話的超強性能。這同樣令人感到驚訝。
智能的“靈魂”
目前,中國的人工智能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發(fā)的第三代交互體驗機器人“佳佳”已經誕生。身高1.6米的她膚白貌美,五官精致,初步具備了人機對話理解、面部微表情、口型及軀體動作匹配,還有大范圍動態(tài)環(huán)境自主定位導航等功能。
有人會問,這么多功能中,最難開發(fā)的功能是哪個?
答案有點出乎意料,不是對話能力,也不是自主定位功能,而是面部微表情的變化。
因為表情的變化,最能體現內心,最能接近人的行為表現。在科學家看來,機器人微表情的進化是綜合人工智能的最強表現。
科學家說:因為像人,更像人一樣有著千變萬化的表情,機器人才有了智能的“靈魂”。
仰望宇宙不凡奧秘,探索世界精彩科技。
科技高能量,科學新力量!高能調查員,為你解答——不可思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