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盛
彝族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樣,具有代表性的儺文化在其歷史發(fā)展和文化傳承中有著重要地位。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可以從一些文化殘存中管窺其源遠流長的文化記憶—啞神舞就是其中一例。
在云南滇西地區(qū)居住的彝族同胞,在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有的地方是正月初八)要過啞神節(jié)、跳啞神舞。這一活動最為熱鬧的要數(shù)云南大理地區(qū)南澗縣公郎鎮(zhèn)蓋瓦灑村和祥云縣大營七宣村。這里的彝族同胞絕大多數(shù)屬于臘羅巴支系,臘羅巴彝語意為崇龍尚虎之人,龍、虎也就成為他們的圖騰。
古時,人們囿于知識的局限,無法解釋一些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于是想象各種說法口耳相傳,利用這種看似合理的傳說作為精神寄托,訴說情感。
傳說一:遠古時期,由于自然災害多發(fā)、兵荒馬亂,彝族先民遷徙尋找適宜居住的地方。一天,走到今祥云縣大營七宣村的地方,感覺此處水土肥沃,就定居下來。隨著人口的繁衍增多,加之一些自然災害的發(fā)生,人們的生活變得艱難,多數(shù)人患上了疾病。當時村里有個漂亮啞女,心地善良,為了村民的生活,徒步四處尋醫(yī)問藥,她給村民們帶回干糧、藥材。有天,當啞女走到龍王廟地,因奔波之累休息于廟地水潭處,不料坐下后就沉睡過去。醒來時,啞女被嚇了一跳,原來她的樂善行為感動了龍王,被龍王相中納為妃子帶到龍宮。開始時,啞女并不情愿,她還惦念七宣村的人們,但最后還是拗不過去,嫁給了真心的龍王。啞女的消失讓村民們倍感困惑,再也沒有人為大家討食尋藥。可日子還得過,這樣時間過去八九年,啞女為龍王生了很多子女,更驚訝的是啞女竟然會說話了!可是她還是沒有忘記那個村里的人,幾次要龍王放自己回村看看,龍王抵不住啞女的誠心,允許她在每年正月初八帶自己的子女回村看,還帶上雨水、食物和藥材。此后,七宣村民的生活好轉(zhuǎn),疾病也沒有了。為感激和思念啞女,村民們在每年正月初八這天,選出村民扮演龍王,但扮演者不講話,進行各種演出活動。這樣一年年傳下來,逐漸發(fā)展成為啞神節(jié)。
傳說二:古時,彝族民眾因常年遭受自然災害,日子窮苦,一年沒有一滴水。村里有個小伙一步一叩走了兩個月到達仙逸寺,想用誠心感動神仙。他在廟里燒香、燒紙,祈求神仙能給村民降雨賜福。一路上,自帶的水被喝干,干糧只剩下一個苦蕎面粑粑。到廟門口,小伙遇到一位白發(fā)老者向他討干糧,他把僅剩的一個粑粑給了老者。老者見小伙心地善良、待人誠懇,便送了一個盒子給小伙,并告訴他,里面是黃鱔,必須到村口才可打開放出,這樣村里就會有用不完的水;否則,小伙會變成石頭人。語畢,老者消失。小伙此時才反應過來,原來這白發(fā)老者是神仙;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口袋里忽然有滿滿的一袋干糧,于是向老者消失的方向叩了99個響頭,迫不及待地返回村里。返村路上,他認為災害不只是自己村,于是打開盒子,把黃鱔放出,瞬間泉水從山里流出;小伙又跑到龍王廟把剩下的黃鱔都放了,幾股清泉涌出山箐,小伙十分高興。但由于沒按老者的要求做,小伙變成了石頭人,矗立在山箐里。村民為紀念小伙,每年給石頭小伙送東西,而這些東西都被石頭吃掉。人們認為小伙還活著,只是不會講話,于是決定每年正月初八作為龍聚會之日,稱為“龍華會”,以感謝天龍神仙賜予七宣子民滴水之恩和小伙不畏犧牲為村民求水之恩,彝族人民把龍作為自己的圖騰,這個故事隨“龍華會”延續(xù)至今。后來因為扮龍王和龍子龍孫的村民都不說話,就改稱“啞神節(jié)”。
傳說三:在離南澗縣蓋瓦灑村不遠的地方有個村子叫阿須落,村內(nèi)的一座廟里供奉著一個惡神—啞巴神,全村人逢初一、十五都要帶著酒肉到廟里祭拜,香火不斷,只要吃喝齊備,啞巴神就會保佑村民安康。一年,阿須村發(fā)生瘟疫,人畜絕亡,啞巴神沒了吃喝,就跑到蓋瓦灑村,使這里出生的孩子多是啞巴,也致使這個村六畜不旺、谷物絕收,給村民們帶來巨大災難。蓋瓦灑村人無奈,請來巫婆協(xié)助。巫婆說附近阿須落村的啞巴神降到你們村了,如果你們不用心祭祀它,讓它吃喝無憂、逍遙自樂,災難會更嚴重,啞巴會更多。巫婆給村民指點了祭祀方式,村民們以舉辦啞巴會、跳啞巴舞的方式試了一次,結(jié)果很靈驗,于是每年二月初八在村里進行這樣的大型祭祀,一直延續(xù)至今。
啞神舞,也叫啞巴舞,是彝族啞神節(jié)的核心儀式活動。千年來,啞神舞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如今此項活動也從原始的驅(qū)魔祛疫、祈愿酬神演變?yōu)猷l(xiāng)鄰對歌傳情、打歌聯(lián)歡的民間聚會了。
啞神舞的進行需要一支舞隊,人數(shù)多則十幾乃至幾十人。一般分工是一個大啞巴,若干中啞巴(男女各半)、小啞巴(有男有女)以及護衛(wèi)、樂器手、扮神牛、耕田人、說吉語人等。這些人都要被裝扮一番,然后各自扮演在活動中的角色。
大啞巴是整個活動的中心,一般是在村里精心挑選的,他需要有特殊技藝。大啞巴的裝扮是穿一羊皮短褲、赤裸上身和雙腿、頭戴插有雞毛的牛皮頭飾,然后還需請繪畫者在其胸前畫一條黃龍為龍王,龍身纏雙腿,后背畫兩條青龍為龍子,龍身纏雙臂,兩青龍之間是二龍搶寶,周圍畫有云朵。道具有頭飾、繡花鞋、小鹽臼、鹽臼棒、竹籮、特制花轎。竹籮系在大啞巴腰上,上寫彝族文字,用于裝每家主人給的米、油;手拿小鹽臼和鹽臼棒,既可跳舞時擊打,也可舂食物醫(yī)治百病。裝扮完畢后,大啞巴在龍王廟里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