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梅
(北京京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北京 101400)
自西方文化的源頭《圣經(jīng)》將女性界定為男性的一部分——肋骨開始,女性便喪失了獨立話語權;同樣,自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將“男性/女性”進行“陽/陰、天/地、土/水”的二元對立性的定位始,女性便喪失了自我追尋的權利和機會,淪陷為男性窺視的對象和其權力的附庸。
出身于殖民地國家、經(jīng)受女權主義思想熏陶的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看清了男性權力對女性進行規(guī)避的歷史軌跡,她通過小說創(chuàng)作梳理了不同歷史空間中女性意識和女性欲望被抑制的事實,呈現(xiàn)了女性在男性權力規(guī)避之下對自我的追尋,對愛情、性、人生意義、兩性關系、事業(yè)等話題的追問??剂铡溈遄髌分械呐孕涡紊?,有勇于追尋自我的瑪麗·班納特,有以色相為生的妓女迪伊·迪伊,有以國家政治使命為人生目標的埃及女王克里奧帕特拉,有瘋狂的母親們,有個性鮮明的知識女性內(nèi)爾·金羅斯、朱絲婷,還有以美貌改寫歷史、追逐個人情欲享受的海倫??剂铡溈鍙乃齻兯幍臍v史時空出發(fā),肯定了她們追問的勇氣和奮起抗爭的膽識,從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的角度,指出了她們自我追問的歷史局限性和有待提升的空間。
曾有研究者指出,在傳統(tǒng)的父權文化中,“男性的欲望占據(jù)了敘事的中心,女性需要做的只是被動的提防和自我保護”[1],強調(diào)了在傳統(tǒng)男權社會里,男權意識對女性欲望進行遮蔽的事實。由于男性長期壟斷著性活動的主動權,以至于女性的本能性欲求處于被邊緣化的位置。有關研究者對于女性被規(guī)訓的事實進行了總結,“所有婦女從很小時候起就被灌輸一種觀念,即,她們最理想的性格是與男人截然相反的性格:沒有自己的意志,不是靠自我克制來管束,只有屈從和順從于他人的控制”[2]。
考琳·麥卡洛通過小說創(chuàng)作對女性的性欲求被扭曲、異化的悲劇進行了呈現(xiàn),但她也通過失卻文明話語束縛的安娜和男性權力規(guī)避下海倫生動、強烈的性欲求,表達了女性性欲求存在的客觀性及其鮮活力。作為一名受女性主義思想熏陶的知性女作家,考琳·麥卡洛還通過對女性們主動尋求性愉悅行為的贊許,表達了對女性主動尋求歡愉行為的支持態(tài)度。在《呼喚》中,考琳·麥卡洛對女性應該在性生活中保持什么樣的姿態(tài),進行了詳細探討。
在《呼喚》中,考琳·麥卡洛首先通過伊麗莎白在性生活中受難般的舉動,譴責了傳統(tǒng)男權文化對女性本能性欲求進行異化的悲劇。該作品中的伊麗莎白是在宗教為代表的社會規(guī)約的禁錮下,逐步對自我進行消解,并將男性標準內(nèi)化的時代犧牲品。長老教會的默里牧師利用“牧師”的身份對伊麗莎白進行著性罪惡的“教育”,“女人如果喜歡干那事兒,就和妓女沒什么兩樣。上帝只讓丈夫快樂,女人是誘惑和邪惡之源,因此,男人如果沉湎于聲色口腹之樂,就應該責備女人”[3](P22)。伊麗莎白婚前性教育的第二位“導師”瑪麗是“性痛苦論”的支持者,她認為性生活是女性不可逃離的原罪,是痛苦不堪的代名詞:“這事對女人來說沒有任何快樂可言……明智的妻子應該把新婚之夜發(fā)生的事情同丈夫分開……”[3](P22)飽受“性罪惡論”“性痛苦論”侵襲的伊麗莎白在新婚之夜的性生活中做出了受難般的舉動。伊麗莎白在性生活中對痛苦的忍耐表明:她完全接受了傳統(tǒng)文化賦予她的“性罪惡論”和“性痛苦論”,將自己的女性身份詮釋為性痛苦的源泉。
在該作品中,考琳·麥卡洛通過失卻文明話語羈絆的安娜對性的渴求,強調(diào)了女性的性欲求存在的客觀性。與被“性罪惡論”“性痛苦論”禁錮的母親相比,雖然智障但身體發(fā)育良好的安娜卻對性愉悅充滿了渴求。安娜對性愉悅的主動尋求顛覆了伊麗莎白對女性在性生活中的“受害者”定位。安娜渴求著、追尋著以母親、玉等為代表的“正常人”所認為的男性對她的猥瑣和侵犯,對于周圍“文明人”的焦慮渾然不覺,可以說未被社會規(guī)約浸染的她對性歡娛的渴求和追尋是人的本能反應,正如作品中所言:“這個姑娘全然沒有對性欲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抑制,然而,又純潔得像天上飄下來的雪花”[3](P306)。
在該作品中,考琳·麥卡洛還通過茹貝·康斯特萬形象的設置,強調(diào)了女性不僅僅是性侵犯的對象,女性不僅可以對性愉悅充滿渴求,也可以掌控性話語的主動權,并依據(jù)個人欲求選擇自己心儀的性伴侶,可以敞亮地表達自己的性需求。從出身及人生經(jīng)歷講,茹貝·康斯特萬是英國殖民文化的犧牲品,作為移民與其他少數(shù)族裔不合法婚姻的后代,茹貝·康斯特萬自出生便經(jīng)受著苦難,在經(jīng)歷了被同父異母的哥哥強奸、嫁給老頭、做妓女等苦難后,經(jīng)濟獨立的茹貝·康斯特萬開始珍視自己作為獨立女性的本能欲求,她從純粹性愉悅的角度,為自己物色了魅力四射的亞歷山大,并掌控著他們倆之間性生活的主動權??剂铡溈逋ㄟ^茹貝·康斯特萬形象的設置,表明了其對完全自主的女性性行為的支持態(tài)度。
愛情、婚戀是考琳·麥卡洛作品中的重要主題,關于愛情問題,她通過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女性形象給予了不同的闡釋,對于女性們應該如何對待愛情的問題也進行了深入探討。她認為愛情不是女性人生的全部,女性也不應該將自己全部的人生意義作為愛情的賭注,愛情應該立足于女性自身的獨立性、完整性和女性自我實現(xiàn)的基礎之上。
《荊棘鳥》是考琳·麥卡洛對女性的愛情問題探討得較為深入的一部作品,在該作品中,她既探討了愛情在女性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也指出了愛情不是女性生活全部的事實。同時,還強調(diào)了,女性應該在保持自我獨立性的基礎上再去追尋兩性和諧的愛情。
《荊棘鳥》中的菲奧娜經(jīng)歷了《海的女兒》中小人魚一樣的愛情悲?。簽榱藧矍?,她舍棄了所有,包括自我。在該作品中,菲奧娜出身高貴,但是,年輕的她因為義無反顧地投身于與已婚政治家帕吉汗的愛情,而遭遇家族的驅(qū)逐,被迫帶著私生子弗蘭克嫁給了剪羊毛工帕迪。造成菲奧娜痛苦一生的不是現(xiàn)實婚姻的不和諧,而是菲奧娜對已逝愛情的沉迷和守護,以至于她無暇顧及自己現(xiàn)實婚姻中的孩子們,造成了男孩們的不婚不育、女兒梅吉在婚姻問題上的偏狹。通過菲奧娜的愛情悲劇,考琳·麥卡洛否定了女性為了愛情喪失自我獨立性的作法。
與菲奧娜相比,瑪麗·卡森是一位出身低微,為了名利、地位,不惜犧牲作為一名女性本能欲求的女性。自卡森死后,瑪麗·卡森成了富可敵國的女莊園主,雖然出于本能欲求,她也渴望婚姻、家庭和愛情,但是她不愿意以犧牲自己既有的財產(chǎn)、社會地位為代價,而走進婚姻的“軛”里。直至拉爾夫的出現(xiàn),她才對自己昔日拒絕情愛、婚姻的作法充滿了懺悔,因為此時的她雖然極度渴望征服拉爾夫的情感、渴求拉爾夫的溫情,但此時的她已經(jīng)年邁、無法身體力行??剂铡溈逋ㄟ^瑪麗·卡森的懺悔,否定了女性對愛情的疏離態(tài)度,強調(diào)了愛情在女性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該作品中的朱絲婷是考琳·麥卡洛設置的一個有自我尋求意識的新女性,她既擺脫了祖母菲奧娜、母親梅吉為了愛情犧牲自我的做法,也擯棄了瑪麗·卡森為了名利、事業(yè)犧牲愛情的做法。當她沒有完全的把握掌控愛情時,她選擇的是等待。在與她相處了十年的雷納表示不會絲毫改變她,并尊重她的演藝事業(yè)之后,她才完全接受了雷納的愛情。通過朱絲婷形象的設置,考琳·麥卡洛表達了自己的愛情與事業(yè)兼顧的愛情觀,并強調(diào)了女性獨立和自我實現(xiàn)在愛情生活中的重要性。
作為昔日英國的殖民地,澳大利亞曾全盤移植了英國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文化模式,造成了澳大利亞女性他者處境的延宕。因此,澳大利亞女性的自立問題便成了社會問題中的焦點。作為一名出生于殖民地國家的女性作家,考琳·麥卡洛比同時期的男性作家更能體味到澳大利亞女性所遭受的種族、性別的雙重壓抑。作為一名出身于社會底層的女作家,考琳·麥卡洛自身所遭受的家庭創(chuàng)傷和文化創(chuàng)傷也促使她對女性的自我實現(xiàn)問題進行深入思索。
《班納特小姐的自立》是考琳·麥卡洛對《傲慢與偏見》進行續(xù)寫而產(chǎn)生的一部長篇小說。在這部小說中,考琳·麥卡洛將原著中最不起眼的瑪麗·班納特設置成了女主角,并圍繞著她的成長歷程,探討了女性的自我實現(xiàn)問題,顛覆了原著中的諸多觀點,其中包括愛情觀、婚姻觀、女性價值觀等。
作為原著的延續(xù),故事開篇時,瑪麗·班納特已經(jīng)是一位因為容貌丑陋、性格倔強,及照顧母親的職責而被排斥在愛情、婚姻之外的38歲的老處女,但是,被隔離在愛情、婚姻之外的瑪麗·班納特可貴的地方在于她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知識的渴求、對人生意義進行追問的勇氣。得益于偶然的機會,瑪麗·班納特去掉了齙牙和滿臉的膿包,實現(xiàn)了華麗轉(zhuǎn)身,變成了比姐姐伊麗莎白更有韻味的美麗女子,而母親的猝然離世,也給她的自我尋求愿望提供了踐行的契機。
起初,心懷天下的瑪麗·班納特按照自己的理解開始了單槍匹馬的自我尋求旅程——揭露當時英國社會的黑暗面、寫一本關于英國腐朽社會的書。但社會的復雜性和當時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冷酷地諷刺了她拯救社會行為的幼稚和可笑,因此,她不僅沒能接近她想揭露的腐朽社會的本質(zhì),反而遭遇搶劫,被邪教組織囚禁。她通過抨擊社會黑暗來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夢想在冷漠人性的映照下,愈顯不切實際。經(jīng)受多重創(chuàng)傷的瑪麗·班納特逐漸成熟起來,在以查理、安格斯為代表的男性世界的幫助下,她放棄了當初通過寫作來揭露英國黑暗現(xiàn)實的夢想,著手社會慈善事業(yè),找到了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途徑。
因為受父母之間不和諧婚姻的影響,作為一名自幼便因為女性身份而備受父母嫌棄的女性,考琳·麥卡洛曾經(jīng)萌生了拒絕異性、拒絕婚姻、拒絕孩子的極端想法。但在女權主義思想影響下成長為知名神經(jīng)病理學家和著名作家的考琳·麥卡洛也對兩性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思索,改變了自己曾經(jīng)極端的看法,認為作為一直被“他者”化的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男性的幫扶,而女性在對男性的凝視過程中也應該學習男性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而不是一味地拒絕和疏離。
考琳·麥卡洛在《愷撒大傳·十月馬》中塑造的埃及女王——克里奧帕特拉無論在情感管理、性生活,還是在政治統(tǒng)治策略等方面,均是在愷撒的教導下成長起來的。首先,墜入了愷撒情網(wǎng)的克里奧帕特拉,無力抗拒自己熱烈的情感。在愷撒的眼里,克里奧帕特拉對情感的過分投入近似瘋狂、不計后果,不是一個埃及法老應該所為之事,因此,愷撒提醒她要對自己的政治生涯負責。其次,在性生活方面,克里奧帕特拉也是師從于愷撒,逐漸學會了享受性的愉悅。再次,對于如何管理埃及,愷撒也是以一位導師形象出現(xiàn),從克里奧帕特拉的穿衣打扮到政策綱領的制定,愷撒都給予了其悉心指導。
在考琳·麥卡洛的筆下,女性也有了凝視男性的機會,這種凝視擺脫了傳統(tǒng)男性凝視目光所攜帶的權力和充滿色情意味的欲望,并在對男性凝視的過程中,從男性身上獲得了某種啟迪。在《呼喚》中,她通過伊麗莎白從李·康斯特萬身上獲得的啟迪展示了男性魅力對女性自我意識萌發(fā)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在該作品中,伊麗莎白因為偶然的機會窺視了李·康斯特萬在深潭中自由沐浴的場景,他無拘無束地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沐浴行為和健康、充滿魅力的裸體使伊麗莎白獲得了生命的啟迪。相愛多年的李·康斯特萬和伊麗莎白之間第一次深入骨髓的融合則讓伊麗莎白得以重生:“一股巨大的快樂震撼著她,深入骨髓……”[3](P412)這種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快感源自伊麗莎白被禁錮已久的靈魂,覺醒后的伊麗莎白認識到了23年無愛婚姻生活的愚昧之處,體味到了何為幸福,明確了人生所求,感受到了身體對靈魂的回歸。
在《荊棘鳥》《愷撒大傳·十月馬》等作品中,考琳·麥卡洛則通過男性目光的審視發(fā)掘了女性特質(zhì)對男性自我尋求所具有的震撼意義。在《荊棘鳥》中,拉爾夫為梅吉身上迸發(fā)出的堅韌生命力而折服;在《愷撒大傳·十月馬》中,愷撒則因為克里奧帕特拉對愛情無所顧忌的投入而感動,并進而獲得了“新生”;在《遍地兇案》中,考琳·麥卡洛通過卡爾米內(nèi)探長的目光,贊嘆了女性身上諸多超越男性的優(yōu)良潛質(zhì)和勇氣。
考琳·麥卡洛通過小說創(chuàng)作,呈現(xiàn)了傳統(tǒng)女性在愛情、性話語、自我實現(xiàn)、兩性關系中曾經(jīng)遭受的禁錮及痛苦,同時也從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的角度闡釋了女性在愛情、性生活、自我實現(xiàn)、兩性關系中應該持有的立場和態(tài)度,表達了一種較為先進的女性意識,也為當代女性的自我發(fā)現(xiàn)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模板。
參考文獻:
[1] 武田田.生態(tài)女性主義思潮中的溫馨小品——與狼為伴中的兩性欲望與自然之關系[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4):116-119.
[2] Mill,John Stuart.TheSubjectionofWomen[M].University Park, P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999.21.
[3] [澳]考琳·麥卡洛.呼喚[M].李堯,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