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婕
青島市黃島區(qū)第二中醫(yī)醫(yī)院公共衛(wèi)生科,山東青島266400
手足口病(HFMD)是由柯薩奇A16、EV71型等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性急癥,常發(fā)病于學齡前兒童[1]?;純翰l(fā)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等風險較高,例如無菌性腦膜炎、急性遲緩性麻痹(AFP)等。AFP的主要特征是起病急、肌力和肌張力下降、腱反射消失等[2],因此該病并不是單一病種,而是以上述表現(xiàn)為主的一組癥候群,需要進行積極的治療干預,否則很容易導致癱瘓等后遺癥。為保障患兒身心健康,該文2014年4月—2017年4月將對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遲緩性麻痹患兒進行康復訓練治療,觀察其康復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到該院進行治療的70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遲緩性麻痹患兒,所有患者均符合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及急性遲緩性麻痹相關診斷標準,并已排除不符合該次研究的脊髓灰質炎患者等。根據(jù)是否經(jīng)過康復訓練治療,將患兒分為兩組。觀察組35例,男性26例,女性9例,平均年齡(2.47±1.15)歲,上肢癱瘓12例(34.29%),下肢癱瘓23例(65.71%)。對照組35例,男性27例,女性8例,平均年齡(2.38±1.22)歲,上肢癱瘓14例(40.00%),下肢癱瘓21例(60.00%)。
所有患兒均采取常規(guī)對癥治療,包括抗病毒、降低顱壓、補充維生素B1、B12、人血丙種球蛋白靜脈給藥等。觀察組患兒以此為基礎,采取康復訓練治療,具體包括:①按摩:上肢癱瘓患兒按摩大椎穴、肢肩井、曲池、陽池等穴位;下肢癱瘓患兒按摩腰部腎俞、患肢內外側、踝關節(jié)等,5~10 min/次,2次/d;先輕后重,先慢后快,先淺后深;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huán),防止肌肉萎縮,預防關節(jié)僵硬,刺激新陳代謝,恢復神經(jīng)營養(yǎng)功能。②針灸:上肢癱瘓選擇肩貞、曲池、合谷等;下肢癱瘓選擇伏兔、陽陵泉、足三里、承山等;針灸治療,1次/d,2次/周,刺激神經(jīng)功能恢復。③鍛煉:結合主動活動及被動活動,囑咐家屬幫助患兒進行被動活動,促進肌力恢復;循序漸進,逐漸由被動活動向主動活動過渡,輔助患兒活動患肢;進行局部刺激,包括外展、外旋上肢,屈伸肘關節(jié)、膝關節(jié),提高肌張力,促進反射弧建立;20 min/次,1次/d;訓練患兒起坐,使患兒能夠逐漸支撐身體,進行簡單的抓玩玩具;逐步開展走路練習,鍛煉手指靈活度;采取多樣化的訓練方案,按照小兒性格特點,采取游戲及娛樂活動等訓練方式,避免使用強迫手段;治療周期3個月。
參考診斷學肌力級別相關標準,分別于治療3個月及隨訪3個月后,評價兩組患兒的康復效果。好轉:治療后,肌力增加2級。
采取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治療3個月及隨訪3個月后的好轉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康復情況對比[n(%)]
手足口病是常見的小兒急性傳染性疾病,主要由柯薩奇病毒、EV71、??刹《镜雀腥疽餥3]。近年來,手足口病發(fā)病率逐漸上升,且常合并急性遲緩性麻痹。分析其原因,可能與EV71病毒有關。EV71是常見的非脊髓灰質炎腸道病毒,也是引起急性遲緩性麻痹的主要原因[4]。患兒的臨床特點主要為高熱、出現(xiàn)典型手足口皮疹、非對稱性肢體麻痹、下肢癱瘓率高于上肢、肌力明顯下降且不易恢復等。同時,在持續(xù)高熱、顱高壓等影響下,患兒病毒性腦炎危險較高[5]。
為促進患兒神經(jīng)功能康復,降低致殘率,應在原發(fā)病治療基礎上,進行功能訓練。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治療3個月及隨訪3個月后的好轉率(68.57%、88.57%)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28.57%、42.8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早期康復訓練能夠幫助患兒修復受損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利于患兒肢體功能的恢復。研究認為[6],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后,在能力和結構上存在重組和代償,而康復訓練能夠為其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刺激運動反射弧重新建立,預防肌肉萎縮,避免關節(jié)脫位或畸形。
康復訓練在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遲緩性麻痹治療中的作用是藥物治療無法代替的。嬰幼兒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期,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后,采取積極的康復治療,功能恢復情況要優(yōu)于成年人[7]。早期的功能訓練干預,其目的就是重新建立的運動模式和條件反射,通過采取按摩、針灸、鍛煉等多種方式,患兒康復效果良好。此外,有研究顯示[8],患兒上肢癱瘓恢復率低于下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上肢癱瘓患兒應格外注意,密切觀察患兒的肌力恢復情況,采取針對性、個體化干預措施。
綜上所述,對于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遲緩性麻痹患兒,應采取早期康復訓練治療,幫助患兒恢復神經(jīng)功能和運動功能,降低致殘率。
[參考文獻]
[1] 高明,郭熙英.兒童手足口病的診治及重癥的早期識別[J].轉化醫(yī)學電子雜志,2015,2(2):63,66.
[2] 劉冬芝,尚清,馬彩云.綜合康復治療重癥手足口病并急性遲緩性癱瘓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6,19(11):121-122.
[3] 馮英華.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及預防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11):19-21.
[4] 張巖,尚清.蠟療對治療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遲緩性麻痹的療效探討[J].中外醫(yī)療,2015,34(31):35-37.
[5] 華靜,董慶.中西醫(yī)康復治療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緩性麻痹的臨床療效[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6,32(31):186-187.
[6] 劉洪德,魏華娟,鄭浩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重癥手足口病8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5,37(4):538-540.
[7] 霍振云,賈秀英.“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重癥手足口病護理中的應用[J].貴州醫(yī)藥,2015,39(3):284-285.
[8] 黃建萍.重癥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緩性麻痹患兒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評價[D].鄭州:鄭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