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申貴
安徽黃梅戲藝術(shù)職業(yè)學(xué)院公共基礎(chǔ)部,安慶,246052
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一生寫過大量表達“愁”字情懷的詞作,留下幾百個帶有“愁”字的語句。如:“人生有得許多愁,只有黃花如舊”(《西江月.三山作》),“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連,誰解相連,又把愁來作個天”(丑奴兒·近來愁似天來大),“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等?!冻笈珒骸┥降乐斜凇房芍^家喻戶曉,全篇44個字中就有3個“愁”字。有人對辛棄疾詩詞中出現(xiàn)的“愁”字進行過精確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辛棄疾流傳后世的629首詞中,竟然出現(xiàn)129個“愁”字,可見在辛棄疾詞中,“愁”字出現(xiàn)頻率之高。辛棄疾的“愁”情詞創(chuàng)作從1162年仕宦生涯開始,直至1207年去世,可分為前20年的仕宦時期和后25年的罷職時期,“愁”情幾乎纏繞了辛棄疾的一生。
作為和蘇軾并稱“蘇辛”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性格豪邁奔放,剛毅勇敢,平生立下“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的宏偉志向。但是,從其詞作中又不難看出,他在抒發(fā)“橫絕六合,掃空萬古”[1]的豪放胸襟的同時,隱含著“欲說還休”的難解之“愁”。他的“愁”情,是其命運多蹇,苦難經(jīng)歷的寫照,源自他對大宋江山社稷的憂慮和深沉的愛國情懷。
辛棄疾詞作中的“愁”字情懷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大方面。
辛棄疾生活在宋王朝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動蕩時期。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底,金人長驅(qū)直入,再次南下大舉進攻宋朝,北宋都城開封淪陷,徽欽二帝被虜,北宋滅亡。南宋統(tǒng)治者不思收復(fù)故土,一味縱情聲色,“暖風(fēng)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的《題林安邸》),依舊過著極端奢靡的享樂生活。詞人兼軍事家的辛棄疾,無論在官場還是離職閑居,都心懷憂國憂民之情,夢想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像三國名將孫權(quán)、宋武帝劉寄奴一樣建立不朽功業(yè)??勺罱K他的救國夙愿成了泡影,化為沉郁深重的愛國濃“愁”?!俺烨Ю锴迩?,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人遙望長江以北的大好河山,牽掛著金人統(tǒng)治下的淪陷區(qū)人民,北方的一座座山巒在詞人眼里仿佛成了一個插玉簪、挽螺髻的美女,在向詞人訴說慘遭鐵蹄蹂躪的愁恨。辛棄疾的愛國理想有時只能在夢里實現(xiàn),“愁”情往往在醉中解脫:“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愁”情與悲緒交織在一起,讓他一次次在幻滅中憧憬,在憧憬中幻滅。他在《水調(diào)歌頭·落日塞塵起》寫道:“憶昔鳴髇血污,風(fēng)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痹~中的“欲去江上”其實只是一時的激憤之語。朝廷軟弱無能,辛棄疾有志難伸的“愁”情是多么的深重!他在《漢宮春·立春日》中寫道:“卻笑東風(fēng)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里,轉(zhuǎn)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huán)。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毖嘧语w往故都,引發(fā)詞人“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huán)。”的錐心之問。是啊,燕子尚且能飛回故土,可國土淪喪,自己有家難回,甚至連燕子都不如。淳熙八年(1187年),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他寫作《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一詞,為自己一生不能為朝廷重用深感憂慮,“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此“愁”為老驥伏櫪之“愁”,透露出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涼情懷。此外,這種“愁”情在他的思鄉(xiāng)及思人詞中也顯露痕跡:“試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數(shù)。羅帳燈昏,嗚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將愁歸去”(《祝英臺近·晚春》)稼軒的這首閨怨詞中之“愁”,寫得含蓄、委婉,隱含了自己深切的憂國憂民之情。“借閨怨以抒發(fā)其志”[2]是辛詞的一大特色?!巴砣蘸f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鷓鴣天·代人賦》),詞人通過描寫哀和樂兩種場景的正反對比來寫癡情女子深陷思念男子之苦,不能自拔,委婉抒發(fā)自己不能為國盡力的“愁”情。同樣,在對友人的思念中也有這種情緒的流露:“一春長是為花愁,甚夜夜東風(fēng)惡。都將今古無窮事,放在愁邊。放在愁邊,卻自移家向酒泉?!?《水龍吟·只愁風(fēng)雨重陽》)好友受到朝廷召命,詞人惜別好友,千叮嚀、萬囑咐,在對朋友惦念和安慰中隱露出自己報國無門的惆悵。
辛棄疾有過人的膽識,《宋史·辛棄疾傳》)記載了他的勇敢:“乃約統(tǒng)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張)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張)安國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陰簽判,棄疾時年二十三”。時人評價辛棄疾“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宋·洪邁《稼軒記》)。由此可見,年輕時的辛棄疾血氣方剛,有著強健的體魄。但是,晚年的辛棄疾卻是多病羸弱之軀。他曾說自己是“筋骸之疚”(《鉛刀編》卷十九《代賀葉留守啟》) ?!叭兆淼梅谴冽g具,只今病渴已三年”(《止酒》) ;“屈指吾生余幾,多病妨人痛飲,此事正愁予”(水調(diào)歌頭.送信守王桂發(fā));“百年光景,七十者稀。奈一番愁,一番病,一番衰”《行香子·歸去來兮》,辛詞中很多詞句都記載著辛棄疾飽受病患折磨之苦的憂愁。病患纏身對于常人尚且是難以忍受的事情,何況對于一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抗金老英雄來說,更是痛苦的煎熬!
此外,辛棄疾還經(jīng)歷過親人離去的巨大的心靈創(chuàng)痛。據(jù)鄧廣銘先生考證,辛棄疾所撰《濟南辛氏宗圖》的《濟南位》,又稱《隴西派下支分濟南之圖》篇中,涉及辛棄疾子女的信息有如下記載:“生子九:稹、秬、稏、穮、穰、穟、秸、袖、贛”[3]。他的最小兒子名“贛”。辛棄疾曾在《清平樂·村居》寫過這個小兒子的情態(tài):“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可是不知道是何原因,他最疼愛的這個天真頑皮的小兒子卻不幸夭亡,給辛棄疾以沉重打擊。他曾寫作《哭匠斤換贛》,讀來令人肝腸寸斷:“方看竹馬戲,已作《薤露歌》。哀哉天喪予,老淚如傾河。 念汝雖孩童,氣已負山岳。 送汝已成人,行路已悲愕?!?《稼軒集抄存》卷四)小兒子早逝,自己年邁體衰,辛棄疾悲嘆道:“老我山中誰來伴?須信窮愁有腳,似剪盡,還生僧發(fā)?!?《賀新郎·韓仲止判院山中見訪,席上用前韻》)他深深體味到巨大的孤單和寂寞之情以及綿綿不絕的憂愁。
辛棄疾是一個視死如歸、慷慨壯烈的英雄,性格極其耿直,《宋史》稱:“棄疾因論南北形勢……持論勁直,不為迎合。”并且據(jù)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記載:“但臣生平則剛拙自信,年來不為人所容,顧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4]?!毙翖壖驳膭傊毙愿袷顾粩嘣馐芘艛D和打擊。他在一首《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zāi)”,他對自己的愛國情懷不被理解和信任充滿哀怨。辛棄疾在南宋生活了40年之久,據(jù)統(tǒng)計,40年里,他的足跡遍布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江蘇、福建、浙江等地,頻繁調(diào)動達37次之多,其中有20年的時間他基本上在江西帶湖、瓢泉一帶閑居?;实蹖λ麑⑿艑⒁?,國家有危急情況時起用他;聽到小人誣陷之辭時,又有意疏遠甚至貶棄他,他心有屈辱,一吐哀怨自在情理之中。他在《卜算子·剛者不堅牢》詞中寫道:“剛者不堅牢,柔底難摧挫。不信張開口角看,舌在牙先墮”,他借牙齒比舌頭先脫落的比喻,暗怨自己剛直的個性容易被投降派和奸佞小人所暗算。他撰寫的軍事著作《美芹十論》與《九議》,縱橫捭闔,精辟睿智。遺憾的是,在主和派左右之下,朝廷無人愿意采納他收復(fù)故土的建議,他的宏韜偉略被棄之若敝屣。像“空悵望,風(fēng)流已矣,江山特地愁予。中洲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 (《漢宮春·即事》)、“萬事長嗟,百年雙鬢,吾非斯人誰與歸。憑欄久,正清愁未了,醉墨休題”(《念奴嬌·期思舊呼奇獅》)等詞句,都寄托了辛棄疾對國家前途的深沉憂患和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他曾經(jīng)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他的愁“情”怨緒,充滿了窮途末路的無奈和痛苦?!冻笈珒骸┥降乐斜凇吩~中的“欲說還休”之“愁”,其實也暗含了統(tǒng)治者不滿他發(fā)表救國言論的屈辱[5]。
作為—代豪放詞宗,辛棄疾詞作中的“愁”情,伴隨著他的英雄豪壯而起。如《水調(diào)歌頭》正面描寫了抗金戰(zhàn)役的悲壯與激烈:“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箭血污,風(fēng)雨佛貍愁”。又如《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寫道:“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盡管冷水孤山的凄涼晚景使他“愁”緒萬千,但是浩浩蕩蕩的江水,巍峨聳峙的青山等物象,又呈現(xiàn)出恢弘壯闊的氣魄。此外,他的詞“詞極豪雄,而意極悲郁[6]”?!搬隙雱﹃薄耙刑烊f里須長劍”“千騎弓刀”“卻笑將軍三羽箭”等有關(guān)戰(zhàn)爭題材的意象呈現(xiàn)于詞人筆端,為詞人的“愁”緒平添了萬丈豪情的同時,也寄寓了其深沉的家國之憂。詞人之“愁”情,或“近來愁似天來大”(《丑奴兒·近來愁似天來大》),或“舊日重城愁萬里”(《念奴嬌·用東坡赤壁韻》),或“昨夜酒兵壓愁城”(《江神子·和人韻》),天大之“愁”、萬里之“愁”、“愁”城之“愁”,都極其沉雄悲壯,極富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辛棄疾寫“愁”詞多用古文辭賦的章法。《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盡是集許多怨事,全與李太白《擬恨賦》手段相似(陳?!稇压配洝?,辭賦鋪陳的結(jié)構(gòu)方式的運用,使其愁緒顯得格外深重,有格外莊重厚實的滄桑感。此外,辛棄疾的寫“愁”詞,還大量用典?!傍P尾龍香撥。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fēng)月?最苦潯陽江頭客,畫舸亭亭待發(fā)。記出塞黃云堆雪。馬上離愁三萬里,望昭陽宮殿孤鴻沒。弦解語,恨難說”(《賀新郎·賦琵琶》)這首詞借唐玄宗年間幾例演奏琵琶的典故,譏諷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耽于安樂,抒寫了北宋淪亡之恨和個人失意的悲嘆。用典可以大大增加“愁”的含蓄性和表現(xiàn)力。陳霆稱贊辛棄疾寫詞:“用事最多,然回轉(zhuǎn)流麗,不為事所使,的是妙手[7]?!睹~兒》詞中用了大量的典故表現(xiàn)自己的憂愁:“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峨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詞中列舉出昭君出塞、戴媯歸陳、李陵送別蘇武、易水餞別荊軻等古代美人和英雄辭家去國的故事,將“愁”情融入政治理想,抒發(fā)自己的滿腔憂憤。辛棄疾的用典手法真實生動,靈活多變,使其“愁”情深沉蘊藉,不同于柳永、李清照的等婉約詞人的閑愁閨怨,而有“屈原式沉綿深曲之思而怨君刺世的幽咽哀婉之筆”[8]。王國維在 《人間詞話》中論辛詞:“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詞人筆下之“愁”,既是情緒,又是意象,“愁”情與宏境交融,用典故鋪墊,使小我之“愁”升華為大家之“愁”,形成了一種雋永蘊藉的雅致詞境。
辛棄疾從43歲起,在江西農(nóng)村閑居達20年之久。鄉(xiāng)村自然淳樸的美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的憂愁。他的有些詞,“愁”情與美景糅合,透露出淡淡的喜悅之情。如《鷓鴣天 ·代人賦》寫道:“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痹~人深愛鄉(xiāng)村溪頭的薺菜花,薺菜花之美讓城中桃李的憂愁煙消云散,鄉(xiāng)村恬淡的生活有時候也讓詞人感到閑適與愉快。作者在任京都臨安大理少卿時期作詞《鷓鴣天》也表達這種情緒:“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淳熙五年(1178年),詞人在赴東陽途中一路都在構(gòu)思表達思念之情的美句,詞中之“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悲傷憂郁之“愁”,反而刻畫了詞人輕松得意,快馬揚鞭的神情。該詞詞境開闊優(yōu)美,充滿了生活氣息,看不到詞人有一點點憂傷。
辛詞寫“愁”,是對中國文人寫“愁”傳統(tǒng)的繼承與延續(xù),李白《秋浦歌》有“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清照《武陵春·春晚》有“載不動許多愁”。辛棄疾詞中的“愁”情折射了他跌宕多舛的人生際遇。祖國山河的殘破不堪、朝廷的昏庸軟弱,個人命運的坎坷蹇塞觸發(fā)了辛棄疾的無限“愁”情。他為壯志難酬、報國無門而苦悶,為喪子及自身老病而傷懷,盡管鄉(xiāng)村樸素自然的生活使他的痛苦和憂愁偶爾有所緩釋,但是終其一生來看,痛苦的情緒作為辛棄疾詞中“愁”情的主線一直在詞人心中潛滋暗長、繚繞不絕。這種“愁”字以愛國主義為基調(diào),充滿了心憂蒼生的濟世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