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楊大雅、章如愚、瞿佑、王思任、譚獻為中心"/>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浙籍作家佚文拾零
——以楊大雅、章如愚、瞿佑、王思任、譚獻為中心

2018-04-03 02:05:17陳開林

陳開林

(鹽城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江蘇 鹽城224002)

浙江人文薈萃,歷代文人輩出,創(chuàng)作了極為豐富的作品。部分作家作品已陸續(xù)整理出版,特別是“兩浙作家文叢”“兩浙文叢”的出版,為研究浙籍作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嘉惠學(xué)界至深。但是有些作家無別集傳世,或是整理本別集收羅不全,尚有可補之處。筆者新近發(fā)現(xiàn)一些浙籍作家的佚文,尚未被相關(guān)總集或諸人別集所收錄。茲加以整理,以補其闕。

一、楊大雅《楊氏族譜序》

楊氏本姬姓也,其一族從“扌”旁之易*《說文解字》“飛舉也。從手昜聲?!薄皸?,木也。從木昜聲?!惫省皬摹小灾住奔跋挛摹皬摹尽灾住?,“易”當作“昜”。,周之支子封于揚,號揚侯,后為晉所滅,散于四方?!蹲髠鳌は骞拍辍吩唬骸坝?、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倍蓬A(yù)注云:“八國為晉所滅”,是其證焉。漢揚子云,蓋其苗裔也。其一族從木旁之易,晉文公族,為晉大夫,號羊舌大夫,至肸,字叔向,食邑平陽楊氏縣。叔向之子楊食我,名石,始以邑為氏?!蹲髠鳌ふ压四辍窌皶x殺楊食我”,是其證焉。食我因助祁盈黨,為晉所滅,子孫逃遁華陰山谷。戰(zhàn)國時,章始出,故凡華陰楊氏,皆祖章也。自漢太尉震以清白遺子孫,四世登臺輔,其后軒轅相承,代不乏人。高祖仕唐末,以刑部侍郎持冊仕吳越,既而中原喪亂,因寓家焉。上即位之二年,吳越盡獻所有,愿奉朝請,時曾祖年且髦矣,聞歸故里,喜甚,不幸中途疾作,彌留之際,以家譜一卷授亡祖職方公,且曰:“吾家世居關(guān)西,吾過江七十四年,雖官祿榮顯,子孫繩繩,然念諸院弟侄遂成吳越,長江渺然,尺書不至,今幸車書大同,不遺我逾月之算,以遂創(chuàng)首之志。汝見諸院弟侄,出家譜以示,宗派昭然。”

職方公復(fù)以授侃,且命續(xù)之。端拱初侃以睢陽解,待試于春官,時漢公四世孫正弁亦自京兆求薦入闕,相會于逆旅,每敘四時隔闊,言及先人,相對流涕,合編家譜,以篤宗盟。夫汝士、虞卿、漢公、魯士兄弟四人,皆以文章道德名,或繼分節(jié)鎮(zhèn),或高步臺閣,在有唐時,吾家之盛極矣。乃為四院派而別之,使覽者易詳。且嘆虞卿之后,今食祿者十余人;漢公之后,應(yīng)進士第有五六人:獨汝士、魯士二院,湮沒漂蕩,為可慨也。又閱家譜,其首曰五代祖隱朝記錄未詳,蓋四院子孫所為也。其間云未仕者,蓋唐末流離編續(xù)失次也。侃手寫二本,與正弁分藏于家。譜成,不歲余,子孫升朝籍者二人:嬪、蟫。擢進士第者三人:正弁、蛻、侃。因特書之,且為序焉。夫吾家伯叔昆季甚盛,登仕籍者,思有以應(yīng)鳣堂之瑞,則家聲自此遠矣。將仕郎光祿寺丞知筠州新昌縣事宗人大雅序,時大宋至道元年十二月。

按:楊大雅(965—1033),初名侃,字子正,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避宋真宗舊名改大雅。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進士。生平著述頗豐,有《原治》17篇、《大隱集》30卷、《職林》20卷、《兩漢博聞》12卷、《西垣集》5卷等。《宋史》卷300有傳。歐陽修《諫議大夫楊公墓志銘》即為楊大雅而作。

楊大雅文集不傳,《全宋文》第10冊卷211錄其文4篇。此文載《吉林楊氏家族文化全書》第一編第一章《楊氏家族譜序》[1]2-3。文章梳理了楊氏的起源,并對本宗家譜的流轉(zhuǎn)進行了敘說,對于楊氏家族的譜牒研究有一定的價值。文章寫于宋至道元年,即公元995年。

二、章如愚《孺人葉氏節(jié)義傳》

予頃謫南安,過賢女祠,閱壁記,乃南康縣吳村劉氏女。及笄,父母許以適蔡氏,已而悔之,更適吳氏。吳氏卒,又欲復(fù)以歸蔡。女曰:“先使我棄蔡從吳,又欲從蔡,是重負吾?!蹦俗陨蛴诮?,鄉(xiāng)人義而祠之。又觀隋李德武妻裴淑英,讀《烈女傳》見稱述不改嫁者,乃謂所親曰:“不踐二庭,婦人常理,何為以此載傳記乎?”吁!人能悟此理為常則,人倫正而天下治,豈非世道深幸?

今吾鄉(xiāng)葉氏女許適程氏,未及婚而程氏卒,葉氏請于父,往哭而為之衰,覓其親從之子為其后。中外欽服,州縣上其事于朝,特賜綸命曰: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此人之至情也。爾生于儒門,有淑其行,方以身許人,未諧醮禮,而竟以《柏舟》自誓,往撫其孤。歲月既深,冰霜益厲,真有古烈女風。朝廷雖嘗旌賞之,而所以示節(jié)婦之勸者禮猶未備,是用封之初品,表之坊額,仍下史館編摩,以傳不朽。貽我彤管,庶以弗墜,可特封孺人。雖然,三月而廟見,稱來歸也;擇日而祭于禰,成婦之義也。曾子問曰:“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壻齊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编嵤显唬骸拔从衅谌曛饕??!苯袢~氏雖著纓之有系,而結(jié)褵之未嘗,才諾婚于程。程物故,往服其衰,撫其孤以終其身,于禮未之前聞。吁!世道衰漓,夫婦敵仇者,往往有之。一死一生,交情頓背于前日。望葉氏之高風,得無愧乎?朝廷不吝于爵賞,誠有補于風化云。迪功郎史館編校文字山堂章如愚撰。

按:章如愚,字俊卿,號山堂。南宋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章關(guān)之孫。自幼穎悟,南宋慶元二年進士。傳見錢士升《南宋書》卷37*《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群書考索》,稱章如愚“事跡具《宋史·儒林傳》”。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駁之,稱“今《宋史》無章如愚傳……文云《宋史》本傳已非事實,《提要》更進而附會成《宋史·儒林傳》,更屬想當然之事”,進而指出“今《南宋書》卷三七有章如愚傳”。(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95頁。)。著有《群書考索》一書,今有正德十三年刊本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共212卷,卷帙浩繁,網(wǎng)羅繁富,輯錄經(jīng)史百家之言,分門別類編纂而成,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其文獻價值迄今尚未得到較好的利用。筆者曾從此書中輯錄葉適佚文《古今水利總論》[2]。

章如愚無文集傳世,《全宋文》未收錄其人。此文載程敏政《新安文獻志》卷九十八[3]2543-2544,作者題署“章山堂”。又載潘之恒《亙史鈔》卷十貞部之“女貞”[4]195-196,題為《封孺人葉氏節(jié)義傳》,稱“章如愚曰”。講述了其鄉(xiāng)人葉氏女“許適程氏,未及婚而程氏卒,葉氏請于父,往哭而為之衰,覓其親從之子為其后”一事。其舉“于禮未之前聞”,以致“中外欽服,州縣上其事于朝,特賜綸命”。作者表彰葉氏女的行為,目的在于“有補于風化”,以期有補于“世道衰漓”之現(xiàn)狀。

三、瞿佑《贈盛元仁手書詩卷跋》

瞿佑(1347—1433),字宗吉,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創(chuàng)作文言小說集《剪燈新話》,而以小說家的身份聞名于世,備受后人關(guān)注。

瞿佑的大部分作品散佚嚴重,留存下來的各種題署瞿佑所著的作品又真?zhèn)蜗嚯s,以致其作品紛繁復(fù)雜。歷代學(xué)者一直在從事相關(guān)的輯佚辨?zhèn)喂ぷ?,喬光輝先生整理的《瞿佑全集校注》,收入“兩浙作家文叢”刊行,為集大成之作,頗獲學(xué)界好評。《瞿佑全集校注》將瞿佑作品分為詩、詞、詩話、史學(xué)、小說、佚文六種類型,于“佚作”中輯錄其文章5篇,另有殘文數(shù)篇[5]879-893。然而,囿于典籍檢核的限制,該書不免有遺珠之憾?!顿浭⒃适謺娋戆稀芬晃?,《瞿佑全集校注》失載。

山村、虎林二公,宋咸淳名士,并以詩明于時。迨至元初,虎林將有行役,山村手書唐律三十八首以贈,皆其自作也。且又題識歲月于后,謂:“近世習唐詩者,以不用事為第一格。少陵無一字無來處,眾人固不識也。若不用事云者,正以文不讀書之過耳?!逼溲运朴兴?,然亦且中寡學(xué)而輒談比興之病。后有石民瞻跋語,稱“此卷豈特辭翰可重,亦可以見其為人。他日貴游子弟捐一石刻之,使吾輩皆得刮目散懷,亦一奇事也?!比恢两癜傥迨暌樱狗淌?,何世間好奇者之寡耶!可為慨嘆。卷舊藏于盛公之裔季高,后為玄妙道士鄭本中所得,復(fù)轉(zhuǎn)而屬之士人彭宗海。予姪暹壻于彭氏,因遂獲之。蓋四傳矣,不幸乏好奇者為之刻石,以廣著于墨本。然亦幸其不轉(zhuǎn)于墨本而失其真跡也。故謹題附卷后以授暹,俾珍藏之,以俟有識者之鑒觀焉。宣德改元歲次丙午莫春之初,錢塘瞿佑跋。[6]278-280

按:元代仇遠(1247—?),字仁近,一字仁父,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居余杭溪上的仇山,因而自號山村民。生平著述,多有亡佚?!端膸烊珪分浻小督饻Y集》6卷、《山村遺集》1卷,提要對二書的結(jié)集、流傳、輯纂情況有所考辨[7]1428-1429。然而,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山村遺集》內(nèi)容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多出《附錄》一卷。《附錄》部分收錄友朋贈答之詩、挽詩,及仇遠書法作品的相關(guān)題跋文字。

仇遠有《贈盛元仁手書詩卷》,乃因餞別其友盛元仁,而“手書唐律三十八首以贈”。盛元仁,與俞德鄰、戴表元、仇遠等人交好。如俞德鄰有《送盛元仁序》[8]37-38、戴表元有《送盛元仁赴吉水教授序》[9]343。

仇遠“手書唐律三十八首以贈”盛元仁之事,他在《題手書自作律詩三十八首后》一文中有所交代。他說:“元仁歸十錦,將束書渡淮,輒錄小卷贈行,以寄君思。若元仁少好詩,錄以教我,以寄予思。明月天涯,千里對面,稱不孤矣。戊寅七夕前三日,武林仇遠頓首頓首”[10]573。戊寅,即至元十五年(1278),據(jù)此可知仇遠送別盛元仁的時間在該年七月。

關(guān)于《贈盛元仁手書詩卷》,后人多有題跋。據(jù)康熙癸巳年(1713)龔翔麟《跋》云:“跋者元石巖、俞希魯、蘇霖,明王洪、胡儼、胡濟、瞿佑,共七人。”[6]280

據(jù)文末題署可知,瞿佑之跋作于“宣德改元歲次丙午”,即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是年80歲。文中稱“卷舊藏于盛公之裔季高,后為玄妙道士鄭本中所得,復(fù)轉(zhuǎn)而屬之士人彭宗海。予姪暹壻于彭氏,因遂獲之”,記載了《贈盛元仁手書詩卷》的收藏情況。

另外,龔翔麟所載諸人之跋文,除胡濟的跋文之外,其他諸人題跋皆存。

王士禛(1634—1711)《居易錄》載:“元仇遠,字仁近,《興觀詩集》,有牟巘、方鳳二序,俞希魯、蘇霖、王洪、胡儼、瞿佑諸人跋尾。此集仁近收錄以贈盛元仁者,僅律詩三十八首。”[11]3852王士禛為康熙詩壇的領(lǐng)軍人物,其所見到的仇遠手書已無胡濟的跋文,則此跋文佚失已久。

另外,清代顧維岳(1636—?)[12][13]輯有《山村遺集》4卷,“卷一即所謂《興觀集》中之遠詩三十八首,乃遠自錄詩以贈盛元仁之行者,元石巖、俞希魯、蘇霖,明王洪、胡儼、瞿佑跋”[14]81-82,亦無胡儼之跋。

四、王思任《尺木堂學(xué)易志序》

王思任(1575—1646),字季重,號遂東,晚年號謔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兩浙作家文叢”中有任遠點?!锻跫局厥N》。《尺木堂學(xué)易志》有其序1篇,《王季重十種》失載。

《易》之為書也,自處處世之書也。人第知文之明夷、周之恐懼、孔之削跡,其得力處皆本于憂患,不知包羲氏實已詛之。天下之象,陰陽相半,而陰據(jù)陽上,其取數(shù)又多,故陽常不勝陰,吉兇悔吝反居其三。所謂類萬物之情,則憂患之旨,一情而括矣。情者,情愛之情,非情欲之情也。情不易出,故圣人以意出之,而云哀世之意,又為之開無咎一途,以扶吉而抑兇悔吝,則圣人之言易亦苦矣。人但知趨吉,而不知避兇悔吝;但知避兇悔吝,而不知仍當避吉以止求無咎,則圣人之心苦而眾人之心蒙也。我友馬巽倩氏,讀《易》有年,高第而中廢,廢非其辜,以故困衡動忍之后,發(fā)明四圣人憂世之蘊,以為自處處世之書。窮則變,變則通,豈有長貧賤之高士乎哉?

按:朱彝尊《經(jīng)義考》卷64著錄馬權(quán)奇《尺木堂學(xué)易志》3卷,并錄此序[15]1189。

五、譚獻《小綠天庵遺詩序》

譚獻(1832—1901),近代詞人、學(xué)者。原名廷獻,一作獻綸,字仲修,號復(fù)堂、半廠、仲儀(又署譚儀)、山桑宦、非見齋、化書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著有《復(fù)堂類集》《復(fù)堂詩續(xù)》《復(fù)堂文續(xù)》《復(fù)堂詞》等?!墩憬膮病分杏薪袢肆_仲鼎、俞涴萍整理的《譚獻集》,收錄其詩文作品較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刊行。今檢釋達受《小綠天庵遺詩》,卷首有譚獻序,《譚獻集》失收。

宋以來西湖多詩僧,工者蓋鮮。六舟和上以金石摹拓著名東南,扇頭箋尾時時賦詩。性好搜訪,每得古跡,輒以詩紀,為將來圖經(jīng)所必錄,于蔬筍中別具公案。當時自阮文達公而下,游方之外,喜與師論文。裙屐觴詠,承平勝事,亂離瘼矣,渺不可追。人天小劫,彼法如夢如幻,掩卷慨然。同治四年乙丑季冬,仁和譚獻審定記時積雪盈庭呵凍書。

按:文載《小綠天庵遺詩》卷首[16],據(jù)此錄文?!墩憬膮病分杏猩i┱淼尼屵_受《六舟集》,亦未載譚獻序。

另外,《復(fù)堂文續(xù)》卷二有《六譚文集敘》[17]167-168,為王詠霓而作。王詠霓著有《函雅堂集》40卷,卷首亦有此序,序末多“癸巳六月杭州譚廷獻”一句[18]287,可知作于光緒十九年(1893)。同卷又有《漸江鄉(xiāng)人詩序》[17]191-192,文中稱“今者序云門詩,意所感觸,乃為《漸江鄉(xiāng)人詩序》”,為“吾友桐廬袁公黎”而作。此文又載袁昶《漸江村人初集》卷首,文中稱“乃為《漸江村人詩序》”,且“袁公黎”作“袁重黎”。重黎乃袁昶之表字,漸江村人乃其號?!稄?fù)堂文續(xù)》作“公黎”誤。故文題當作《漸江村人詩序》。且文末多“光緒甲午仲冬長至日,仁和譚廷獻”[19]3-5,可知此文作于光緒甲午,即光緒二十年(1894)。

通過爬梳載籍,發(fā)掘作家的佚文,一方面可以補充諸人別集之闕,同時也為相關(guān)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材料。特別是章如愚,無別集傳世,輯補佚文,雖然只有一篇,但足可填補其文集之空白。

參考文獻:

[1]楊永玖,劉永興,張丹丹,楊永旭主編.吉林楊氏家族文化全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2]陳開林.葉適佚文《古今水利總論》考校[J].保定學(xué)院學(xué)報,2016(6):70-75.

[3]程敏政輯撰;何慶善,于石點校.新安文獻志[M].合肥:黃山書社,2004.

[4]潘之恒.亙史鈔[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9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

[5]瞿佑著.喬光輝校注.瞿佑全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6]楊訥,李曉明編.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據(jù)文津閣四庫全書補(集部):第四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7]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李修生.全元文:第12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9]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357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0]李修生.全元文:第19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11]王士禛.居易錄[M]//王士禛全集:第五冊.濟南:齊魯書社,2007.

[12]段曉春.“憩閑主人”顧維岳考[J].文獻,2005(1):285.

[13]段筱春.明清之際蘇州書畫收藏鑒賞家顧維岳[J].圖書館論壇,2009(10):178.

[14]傅璇琮主編.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金元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15]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jīng)義考新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6]釋達受.小綠天庵遺詩[M].海寧姚氏古樸山房1920年鉛印本.

[17]譚獻著;羅仲鼎,俞涴萍點校.譚獻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8]王詠霓.函雅堂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74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9]袁昶.漸江村人初集[M]//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1輯:第606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永城市| 剑阁县| 屯门区| 彭阳县| 渭南市| 罗山县| 都兰县| 仁寿县| 右玉县| 渝北区| 合江县| 五原县| 安康市| 晋中市| 舞阳县| 乌鲁木齐市| 当雄县| 晋宁县| 若羌县| 和林格尔县| 莱阳市| 漳州市| 蚌埠市| 大城县| 班玛县| 大埔区| 榕江县| 资中县| 常宁市| 北辰区| 遂溪县| 藁城市| 温州市| 陇南市| 黑龙江省| 北票市| 通山县| 华亭县| 古交市| 健康|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