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雪芃
文/王雪芃
2017年8月,國際足球明星、阿根廷前國腳貝隆來到足球起源地山東臨淄做客,在齊文化博物院院長馬國慶的陪同介紹下,第一次接觸臨淄蹴鞠的悠久歷史。頭一回了解千百年前的“足球”讓貝隆十分興奮,“我去過世界很多地方,但臨淄的足球博物館是我見過的最宏偉、最漂亮的,這里收藏的有關足球歷史的東西如此之多,是世界唯一的,我非常驚訝?!必惵》浅8锌卣f。
在看過展館的各類展品后,貝隆仍有些不滿足,想要近距離接觸他眼中“古老的足球”。于是在馬院長的幫助下,貝隆拿起制作鞠的針,為一個將要完工的鞠“結圓”——“結圓”是鞠球制作工序里最后的收針動作,要將縫合線打一個“結”收住這個“圓”?!敖Y圓”諧音“結緣”,象征著這項發(fā)源于山東臨淄的古代足球項目穿越時間與空間,和如今的世界球星“親切會晤”。
○蹴鞠傳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是球起源于臨淄也獲得了世界的承認。Cuju,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predecessor of football. Football orig has received recognition worldwide.足球運動的前身。足2,000 years, is the inated in Linzi, and
這次貝隆到訪,是蹴鞠融入國際的又一次嘗試。近幾年,蹴鞠頻頻與國際足壇巨星們互動,貝利、梅西、卡卡等知名球星都曾親身體驗過蹴鞠。
足球,這個如今讓全世界的愛好者為之瘋狂的體育運動,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戰(zhàn)國時期,臨淄是齊國的首都,百姓過著富足的生活,物質上的滿足催生了豐富的娛樂活動?!妒酚洝返裙偶涊d當時“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犬、六博、踏鞠者”,說明那時蹴鞠就已經發(fā)展成一種在民間廣為盛行的娛樂方式。到了漢代,蹴鞠發(fā)展為兩隊球員在球門間競技的活動,雖然那時蹴鞠的主要目的不是娛樂而是訓練士兵,但兩隊爭一球的決勝方式已經基本定型。那時的足球場叫“鞠城”,四周圍有矮墻,球門稱作“鞠室”,每邊6個球門,12名隊員上場比賽,有正副裁判執(zhí)法,雙方隊員允許身體對抗,比現代足球要激烈許多。
歷史兜兜轉轉,但民眾對踢球的熱愛從未“退燒”。2017年10月23日,第二屆“世界足球文化高峰論壇”在英國曼徹斯特的英格蘭國家足球博物館舉行,這屆論壇的主題被定為“中國蹴鞠與英國足球”。交流活動中,齊魯文化研究院院長王志民做了《稷下學宮與足球起源》的演講,齊文化博物院院長馬國慶也發(fā)表了《中國蹴鞠與時代文化特征》的演講。參會人員,尤其是英方人員對“蹴鞠”話題異常感興趣,在論壇舉行的古代足球問答環(huán)節(jié)紛紛提問,中國的兩位專家對相關問題做出了解答。
曾經只是民間雜藝的蹴鞠“飛出了國門”,借由波斯人之手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發(fā)展成今天的現代足球,越來越廣泛的大眾基礎,讓這項體育活動變身為溝通中國與世界的“體育名片”。
○蹴鞠博物館通過還原“鞠”的制作工藝,讓大眾更加了解蹴鞠。By restoring the craftsmanship of “Ju”, Cuju Museum deepened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Cuju.
無獨有偶,同樣是源于山東的本土雜藝,聊城雜技也和蹴鞠一樣,在國門外開出了絢爛的藝術之花。1984年,在第十屆國際蒙特卡洛國際雜技節(jié)中,由聊城人孟昭鵬編導的中國雜技《蹬板凳》榮獲最高獎“金小丑”獎,一時間,中國雜技在世界雜技行業(yè)中異軍突起,以高難度、高水準和豐富的技法類別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贊嘆之聲。
聊城雜技歷史悠久,稱得上中國雜技的故鄉(xiāng)和搖籃。新石器時代晚期,聊城是東夷人活動主要區(qū)域,當時東夷人部落首領蚩尤據說的是一位雜技高手,中國古代雜技就濫觴于此。春秋戰(zhàn)國時期,聊城雜技已趨于成熟,形成了以雜技藝術為主,匯集各種表演藝術于一體的新品種百戲。三國時期雜技馬戲在聊城東阿一帶已很盛行,《三國志·魏書·王粲》曾記載:“曹植善雜技,能胡舞,跳丸,擊劍。”后來,曹植被封為東阿王后,昔日結交的俳優(yōu)術士會集東阿參加百戲會。據傳,他墓前的一塊風水地就是他當年的娛樂場。東阿縣一帶的東盛馬戲班曾流行這樣一首鑼歌子:“跑馬賣解上大桿,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會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笨梢?,曹植對于聊城雜技的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1951年,在東阿曹植墓發(fā)掘的132件出土文物中,有蒜頭形五花石球1個,據考證即為曹植做“跳丸”雜技時用的道具。
改革開放后,聊城雜技更形成了“遍地開花,百家爭鳴”的可喜局面。聊城東阿縣出現了幾十個“雜技村”“雜技世家”。劉集鎮(zhèn)的路莊村有62戶人家,練雜技的有40戶。許多人從小學到老,田間地頭、場地、庭院到處是他們練功的場所,鋤頭、扁擔、筢子、掃帚等工具,吃飯的碗、筷,甚至剛收獲的冬瓜、黃瓜、玉米都是他們練功的道具。
雜技人才輩出,經久不衰,雜技藝人走南闖北,遍布全國各地。憑借著對雜技藝術的滿腔熱血,聊城藝人將雜技代代傳揚,不僅在國內打出名堂,還將雜技推向國際,斬獲獎項無數,使雜技不僅成為聊城的金牌技藝,更讓中國雜技的“金字招牌”響亮世界。
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原來作為謀生手段的雜技對現在的年輕人已不具吸引力,因此雜技出現了嚴重的后繼無人現象,一些頗有造詣的雜技演員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臺,使得一些絕技面臨失傳?,F任東阿縣雜技團團長季小芳出身于土生土長的雜技世家,在雜技舞臺獲得無數榮譽的他在退役后,也一直致力于聊城雜技團的重組工作,加上東阿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使雜技這門傳統(tǒng)藝術開始重煥光彩,并以此為平臺發(fā)展創(chuàng)新,依靠樸實細膩的表演,多次到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泰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進行演出,叫好之聲不絕于耳,其團隊也多次榮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
聊城雜技起源于民間,經過歷代雜技藝人的發(fā)展與傳承,已經登堂入室,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為中國雜技贏得了無數的國際榮譽。每年的春晚,精美絕倫的雜技表演都必不可少。雖然走在廣闊的世界舞臺,但聊城雜技的藝術生命還是存留于鄉(xiāng)間,屢獲國際大獎的雜技表演中,仍有許多是在傳統(tǒng)聊城雜技的基礎上發(fā)展演變而來的。根植民間,讓聊城雜技不斷吸收和挖掘傳統(tǒng)技法,將它們組合創(chuàng)新,成為中國雜技不竭的發(fā)展源泉。
像蹴鞠、雜技這樣生發(fā)于村巷街頭的民間雜藝在山東還有許多,它們深受百姓喜愛而流傳至今。從事這些民間雜藝的藝人們在那時多是為了生計,因而有不少技藝在如今逐漸式微,但這些技藝由于鮮明的民俗特色,有些在演出舞臺或民俗旅游中找到了新的位置,積極加以引導,讓舞臺演藝化與草根傳承模式并存,這些傳統(tǒng)民間技藝仍能在觀眾的喝彩聲中大放異彩。
編輯/欒小惠
In August 2017, Juan Sebastian Veron, an international football star and former football player of the Argentinean National Team, visited the cradle of football, Linzi, Shandong,and he was excited to learn for the fi rst time about the football that existed hundreds of years ago. He said, “I’ve been to many places around the world,but Linzi Football Museum is the most magnificent and beautiful one I have ever seen. To my surprise, there are so many items concerning football history in the museum collection. It is the only one in the world.” The sport that fascinates football fans around the world first formed a broad mass foundation in China since two thousand years ago.
In 1984, at the 10thMonte-Carlo International Circus Festival, the Chinese acrobatic program Stool Juggling created and directed by Meng Zhaopeng,a native of Liaocheng, won the highest award – “Golden Clown” Award. With extremely difficult, high-level and rich techniques, Chinese acrobatics has won admiration from audi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addition to Cuju and acrobatics,there are many other folk arts that originated in the streets of Shandong.They enjoy popular support and survive today. Such traditional folk arts can still shine amid the applause of the aud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