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玲 何春耕
《嘉年華》并沒有為了滿足觀眾的觀影欲望拍攝小文和新新被施暴的鏡頭,導演坦言,小米的飾演者文琪只看了一半的劇本,即關于其流浪打工、賺錢養(yǎng)活自己的部分,而小文的飾演者周美君連劇本都沒拿到,導演盡力避免角色給演員造成傷害。小文作為片中直接的性侵受害者,訴諸法律維護自身權利卻遭受重重阻礙。酒店作為案發(fā)地點以監(jiān)控損壞為由拒絕提供性侵案件證據(jù),小米作為唯一目擊證人以案件證據(jù)為自己謀私利,警察作為正義的代表與嫌疑人同流合污,母親作為受害者后盾卻施以冷暴力,同為受害者的小女孩在家人權力傾覆之下妥協(xié)退讓。
女性形象的閹割是對女性意識的壓制。母親本該在女兒受到傷害之時給予關心愛護、維護權益,但是小文媽媽在知道女兒受到侵害的時候反而是打了小文一耳光,剪掉了她的長發(fā),扔掉了她的裙子。小文媽媽更是一個加害者的角色,導致加害這一結果的過程是累積的。從整個家庭環(huán)境來看,小文的父親是缺席的,一年回家一次,生活條件不好,對小文的具體情況并不了解。小文的母親也并不關心小文,甚至小文是其婚姻、生活不滿的發(fā)泄口,這個過程漸進式地導致了其在小文被侵害后的過激處理方式。小文的悲劇是個體悲劇,也是家庭、社會的悲劇。
直接的施害者“劉會長”從頭到尾沒有露臉,但是其影響力卻貫穿全片,以看不見的手主導事態(tài)發(fā)展。以小米為首的旁觀者,以證據(jù)牟利、對案件調(diào)查選擇沉默,最終因為被卷入、被暴力毆打而推動事件發(fā)展。片中最狠的鏡頭是專家組對小文進行二次婦檢確認是否被侵害的鏡頭,醫(yī)生的行為、表情、語言赤裸裸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對于受害者而言,最深的傷害不是被侵害,而是來自于旁觀者、家庭、社會的二次傷害。當事人和旁觀者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就社會事件而言,除去直接的受害者,大家都是旁觀者,如若旁觀者選擇冷漠、聽之任之、二次消費,而意識不到社會的病態(tài)發(fā)展下當事人和旁觀者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那么明哲保身的旁觀者最后也會卷入其中。
《嘉年華》的故事呈現(xiàn)以雙女性視角展開,一個是當事人,一個是旁觀者。片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有受害者小文、無身份者小米、酒店前臺莉莉、歇斯底里的小文媽媽、伸張正義的律師。幾乎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社會底層鏈條上的“弱者”,是可有可無的角色。小文受到侵害遭受了一系列折磨,莉莉出賣肉體感嘆“下輩子再也不做女人”,無身份證者小米尋求身份認同被嘲笑、被暴打,維護正義的律師在尋找案件真相時被警告。某種程度上,片中這些女性角色彼此是可以互換的,小文可能成為下一個小米——離家的黑戶旅館服務員、冷漠的旁觀者,小米可能成為下一個莉莉——出賣自己墮胎的酒店前臺,莉莉可能成為下一個小文媽媽——婚姻失意、歇斯底里。被侵害并不可怕,因侵害而導致的女性的墮落才最讓社會痛心。
在這起性侵案件中,小文和其朋友是直接受害人,其他的女性角色都是旁觀者。性侵是一個點,由點撕開的是當前女性生活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包括肉體、精神、經(jīng)濟上的困境。這種傷害不僅是肉體上受到的直接傷害,還是社會、家庭、個體價值觀中對于女性尤其是底層女性的欺壓,是旁觀者對于當事人的誤解、冷漠、消費的二次傷害。小文母親知道小文被侵害的時候,首先給予小文的不是關心同情,也不是維護自身不受傷害的權利,而是覺得羞恥。其作為母親的角色讓位于其作為女性的角色,而“女性”的身份讓她覺得被侵害是羞恥的,受害者小文成為這種羞恥感的發(fā)泄口被施以行為、言語暴力。
片中的隱喻符號很多,關于“性感尤物”夢露雕像的鏡頭,幾乎都是特寫鏡頭,但是鏡頭并未對整個夢露的雕像給予完整的呈現(xiàn),而是對其腿部和其“底褲”部分特寫,夢露腿上貼滿小廣告,女性被污名化,渴望尊重卻被狠狠踐踏。夢露在小米/女性眼中是美麗的化身,在男性眼中卻被污名化。女性身體不屬于女性,女性在一切權力游戲中都是無力的、被動的、沉默的。美麗純潔的夢露被視為“性感尤物”,最終因為案件的發(fā)生被定義為“有傷風化”而被摘除。小米在打掃房間的時候偷偷留下了小文的假發(fā),但是只能夜里偷偷凝望,不敢讓人知曉。小文的長發(fā)在案件發(fā)生后被媽媽剪掉,裙子被扔掉。小米經(jīng)常去海邊仰視夢露的雕像,力所能及地為她撕去牛皮蘚,保護她的女性形象。觀看夢露就是觀看自己,保護其形象就是保護自己的隱性表達,呈現(xiàn)了社會現(xiàn)實對女性意識的閹割和欺壓。最后的鏡頭,小米得以和自己喜歡的夢露平行著出走,對于殘酷命運的出逃和意識的覺醒,是影片中最有力量、直擊人心的一處。
權利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所享有的某種權益或權能,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nèi)容:享有權利的人有權做出一定的行為,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行為,要求他人停止某種行為。權力是指掌握某種資源的一方把意志強加于受其行為約束的另一方,以便對方服從其意志的一種影響力。權力具有支配性、不平等性、強制性。片中的主要沖突在于小文維護自身的權利與“劉會長”所擁有的權力之間的沖突。法律不能成為權利的保障,權力成為維護權利的障礙。
片中沒有主要的男性角色,作為施害者的“劉會長”從頭到尾沒有露臉,擔當了一個隱身的“事件起因”,但是整個片子都籠罩在男權控制的氛圍中,在無形的手翻云覆雨之下發(fā)生各種變化。小文權利維護道路遇到的種種阻礙直接來源于以“劉會長”為首的手握權力的人物手中,為了維護其權力的穩(wěn)定,警察瀆職、醫(yī)生做假證、新聞發(fā)布會也可以不再客觀公正。各方權力聚合的結果就是受害者被二次傷害,權益得不到維護,法律形同虛設。
真相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小文及其家庭是受到了傷害,但是對于處于優(yōu)越地位、手握權力的“劉會長”而言則是“處女膜完整”。一直堅持為小文奔走的律師知道真相的過程是被給予、被施舍的,來自于窮困、需要證明自己身份的小米用一百塊錢買來的真相。在權力面前,真相是什么無關痛癢,不值一提,利益和權力的維護和鞏固更加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正義化身的警察變成了同流合污的同謀者,律師對于真相的揭示處于被給予的弱勢地位,因為權力懸殊而幾乎失語。真相為何?對于旁觀者而言,可能只是一個社會事件、一個新聞、一個新聞發(fā)布會,遠離真相中心所以漠不關心,而處于真相旋渦卻沒有權力的小文爸爸憤怒、崩潰,卻沒有任何辦法改變現(xiàn)狀。概言之,權力即真相。
影片塑造的女性角色深刻地反映了當代女性在肉體、精神、經(jīng)濟上所處的困境。影片敘事克制、平靜、隱忍,作者與觀眾一直累積著情緒找不到突破口;具有隱喻意義的夢露雕像從被貼滿牛皮癬到被連根拔起;小米從仰視夢露到平視,最終與夢露雕像在公路上重逢。小米對于殘酷命運的出走和女性意識的覺醒把影片推向高潮,累積的情緒也終于找到出口。影片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從社會價值觀探討幼女性侵中更大的傷害來自于旁觀者,探討旁觀者在事件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關心。權力是為了維護權利而非謀私,法律作為武器維護公民權利的時候不是一紙空文。韓國類似題材電影《熔爐》推動一部電影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同時,也鼓勵每個人能有所觸動、有所改變,法律能更好地維護公民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