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姍
在新生代作家中,70后青年女作家魏微是獨特的,她以懷舊、沉靜、溫良的細(xì)膩筆調(diào)書寫著沉淀在時間深處那“暖老溫貧”的日常生活。研究者注意到魏微作品風(fēng)格與蕭紅、張愛玲等作家有相通之處,魏微自己也曾多次在作品及訪談錄中談及自己受兩位作家影響:“我受張愛玲、蕭紅影響很大。張對我的影響主要是技術(shù)上的,她的小說技法太嫻熟了?!雹?/p>
張愛玲的技巧,遮遮掩掩地浮動在魏微的筆尖。小說《化妝》里,掙扎在金錢與情欲中的大學(xué)生嘉麗,在看清情人面目后慨嘆:“ 啊,這噩夢般的一切,讓它結(jié)束吧。她今天一定是瘋了!她為什么非要捅破!”這語調(diào)像極了張愛玲筆下另一個同樣在金錢情欲中痛苦盤旋的女人——曹七巧,當(dāng)她趕走自己暗戀的、上門來傾訴相思之苦的小叔子后,后悔自己的舉動:“ 今天完全是她的錯。他不是個好人, 她又不是不知道。她為什么要戳穿他?”如此老練滄桑,對人情世故入木三分的刻畫如出一轍。②
魏微自己曾表示,如果說張愛玲帶來的是技術(shù)啟蒙,那么蕭紅帶來的更多是精神氣質(zhì)上的吸引:“精神上我離蕭紅更近一些,她身上有一種很樸素的東西,很本色。”魏微眼里的蕭紅“一生追求溫暖,其實活得寒涼”,“她的小城背景,對窮人的態(tài)度,對日常的書寫……這個也是我感興趣的東西……其實蕭紅也是學(xué)不來的。精神這種東西你怎么能學(xué)得來呢,這是你天性里就有的東西啊。”③
誠然,蕭紅與張愛玲兩位作家的人生雖然都是命運多舛的,但蕭紅比張愛玲幸運的是她有一位慈愛的祖父,給了她信任溫暖,所以蕭紅比張愛玲筆下多一份溫暖與愛,少一份絕望徹底。而有著完整親情又不斷把親情當(dāng)文學(xué)母體進(jìn)行書寫的魏微,顯然更多的是繼承了蕭紅的某些精神氣質(zhì)。
對比閱讀兩位作家同題材文本《呼蘭河傳》 (蕭紅)與《一個人的微湖閘》 (魏微),筆者發(fā)現(xiàn)文本間抑或說是兩位作家間,在以下幾個方面確有相通之處:
1.寫作背景中的寂寞心境與生死之思
《呼蘭河傳》是蕭紅1936年獨居日本時開始構(gòu)思,1938年在武漢時開始寫作,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完成于香港的作品。獨自身處香港,蕭紅內(nèi)心感到的是難以排遣的寂寞苦楚。在寫給密友白朗的信中她袒露道:“我的心情永久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卻 只感到寂寞!在這里我沒有交往,因為沒有推心置腹的朋友?!奔炯t真分析蕭紅陷入憂郁心境原因“大概是由于寫作和社會活動過于勞累。也由于初到香港,環(huán)境陌生,語言不通”④,蕭紅無法融入外界生活,加之其時與端木蕻良的關(guān)系也出現(xiàn)矛盾,“周鯨文夫婦得到一種印象,端木對蕭紅不太關(guān)心”⑤。這是身為蕭紅好友的茅盾先生所不能預(yù)料的,蕭紅死后,他在《呼蘭河傳·序》中共用了28個“寂寞”形容身處香港的她。⑥寂寞的心亟待一首安魂曲,思鄉(xiāng)的情緒空前磅礴,蕭紅開始在童年往事里翻箱倒柜,尋找遺失在記憶深處那片鄉(xiāng)土之上令自己又愛又怨的那只蝴蝶,那朵黃花。
季紅真分析認(rèn)為,《呼蘭河傳》文本中有著濃郁的“祭奠性質(zhì)”⑦,它通過生與死的意義追尋祭奠了所有的故土亡靈,不論是心愛的祖父,被眾人折磨而死的小團圓媳婦還是王寡婦溺水而死的獨子,而更本質(zhì)的是,蕭紅由此祭奠了自己的童年??释掂l(xiāng)不可得,身體上的病痛又誘發(fā)生死之思,此時蕭紅對生命意義的追尋需要的是一個出口,于是夢回呼蘭變得順理成章。
與蕭紅彼時心境相似,1999年,同樣是30歲的魏微受邀創(chuàng)作《一個人的微湖閘》,她獨自住在南京東郊一所大學(xué)的老房子里,一住就是一整年。這一年,魏微感到的是與自己對話的寧靜與寂寞:“有時候習(xí)慣性地望向窗外,目睹日光升起,盛大,衰落的過程,覺得傷心,并且很慌張……”外部世界被隔離在自我審視范圍外,魏微“清晰地記得年近三十的自己,怎么樣在偌大的校園里,走一兩里路都看不到人”⑧。
或許這份寂寞與空遼為思緒的紛飛提供了場所,魏微選擇回望自身,用回憶錄的形式打量來時之路,思考生與死的意義?!白咴诹陥@路,身處其中,很知道周遭一切是上了年歲的,安靜的,蒼老的。常常我會想到生死,想著想著就走神。不見天日的樹林,思考生與死。”⑨
值得關(guān)注的是,兩位作家關(guān)于生死的思考都極具分量,而且在寂寞心境和獨處帶來的關(guān)于生命本質(zhì)思考的催生下,同樣三十歲的兩位女作家都選擇了書寫一部個人回憶錄,用孩童視角、回顧姿態(tài)與自己達(dá)成和解。
2.以親情為母體,寫非虛構(gòu)童年
前文提到兩部作品題材都鎖定在純真樸素的“親情”和“童年”,且都以第一人稱敘述六七歲小女孩“我”的故鄉(xiāng)經(jīng)驗。對蕭紅而言,“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xiàn)在埋著我的祖父”⑩。此外,貧窮的有二伯、悲慘的小團圓媳婦、生命力頑強的馮歪嘴子等童年時的街坊鄰居、親朋故友形象都在這部作品里鮮活著。而對于魏微,童年則是江淮之間名叫微湖閘的那個水利管理所日常生活的溫馨小曲,不論是愛“我”的爺爺奶奶,生命力旺盛、跑步帶風(fēng)的儲小寶,還是隨年輕司機私奔的楊嫂,清朗英俊的叔叔,和大多數(shù)男人都睡過的小佟,都是這首小曲里不可或缺的音符。
值得注意的是,兩位作家在關(guān)于童年的書寫里都是越過了父母一輩,而將鏡頭對準(zhǔn)祖父一輩。
眾所周知,在《呼蘭河傳》里,祖父的愛是“我”永遠(yuǎn)的溫暖回憶。而在《一個人的微湖閘》里,“我”同樣對爺爺奶奶十分依賴。作者在開篇楔子里便表明:“那時候,我們住在微湖閘,我爺爺奶奶……過著幸福而枯燥的日常生活。”?文中有一章叫《懷念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日子》。那閑來無聊的讀報歲月,“我”總愛洗漱后雙手掛在奶奶脖子上吵鬧著和奶奶“皮麻”(取鬧,嬉戲),“我”喜歡在微湖閘的那段歲月,因為受到了爺爺奶奶的呵護,那是人世間最初的溫暖。
除了寫作鏡頭都對準(zhǔn)在“親情”,兩位作家同樣還注意到在回顧童年時都非常細(xì)膩且擅長捕捉記憶中的小城小街的樣貌,它們都曾是作家真實生活經(jīng)歷的一部分。
《呼蘭河傳》開篇“嚴(yán)冬小城圖”是一幅精彩的群像描寫:年老的人,趕車的車夫,馬行,賣豆腐的人沿街叫賣著,賣饅頭的人跌落了饅頭箱子……無獨有偶,《一個人的微湖閘》開篇是“漁船人家圖”:每年春夏照例停泊微湖閘的七八戶漁夫人家,一群抽著旱煙的漁夫,漁艙里做飯的漁娘,無憂無慮嬉戲的孩子,一派閑適滿足,儼然構(gòu)成了微湖閘的一道風(fēng)景。魏微說:“就想要把所看到的世界寫出來”,“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優(yōu)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卻忘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其實人物也好, 風(fēng)景也罷,都因真實存在過而顯得格外真摯動人。
3.存活在時間之外,與時代保持距離
蕭紅筆下那呼蘭河城里的油店、布店門口掛著的布幌子,都是“自古亦有之”的,在這座小城里發(fā)生的故事,“過了三年兩載,若有人提起那件事來,差不多就像人們講著岳飛、秦檜似的,久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似的”?。這里的人們始終如一地保留著古舊的生活傳統(tǒng):假如一個人牙疼了,即使街上出現(xiàn)許多新牌牙醫(yī)廣告,人們?nèi)匀涣?xí)慣走進(jìn)老舊的“李永春”藥店,不管這老藥店有沒有招牌。蕭紅筆下呼蘭河的故事幾乎與時代沒有任何聯(lián)結(jié),人物的命運和時代關(guān)系也不大,更多的是由于自然人性本身。
微湖閘何嘗不是如此,那革命年代里的一切,在微湖閘的人們身上似乎都睡著了。時代以慣常的速度滾滾向前,而他們?nèi)陨钤谠瓉淼牡胤?,那樣的微小,?jǐn)慎,認(rèn)真,永常。文中作者借長大了的小蕙子感慨道:“革命年代的種種風(fēng)潮,并沒有太大地影響到這個地處偏僻的水邊大院”,“我看到的東西,就是生活。它跟時代沒有任何關(guān)系”,“把她們安置在任何時代里,都顯得再恰當(dāng)不過”,“世界是完整的。二十世紀(jì)七十年代的中國,工業(yè)社會的種種跡象,在那個年代已經(jīng)初露端倪??墒窃谌粘I罘矫?,人們還保留了從前的傳統(tǒng)。這其中的空當(dāng)被無限拉大了。最先鋒的思想,最古舊的生活,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糅合進(jìn)了那個激進(jìn)的年代,竟然相得益彰,真是不可思議?!?
當(dāng)70年代作家在書寫風(fēng)云際會留給自身或者社會的種種跡象時,魏微在時代的縫隙里找到屬于自我的獨特體驗方式,即用日常生活的一套話語代替政治生活的話語:在《一個人的微湖閘》里記著這么一件事,當(dāng)周總理去世的消息傳到家里時,奶奶的反應(yīng)先是驚訝痛苦,可之后又拿起土豆開始削皮了,“因為吃飯還是要吃飯,日子還是日子”。
4.人物的生死觀與“逆來順受”生活態(tài)度
此外,兩位作家均對童年生活里的一些小人物記憶深刻,他們大都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這些沉淀在人們?nèi)粘I钌钐幍纳烙^,及對待生活逆來順受的態(tài)度也是一致的。
《呼蘭河傳》里談到小城人們的生老病死觀:“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jié)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地過著。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
最典型的就是王寡婦獨子掉到河里這件事。那曾轟動了一時家傳戶曉的慘劇,不久就被鄰人街坊、親戚朋友遺忘。王寡婦瘋了,但她到底還曉得賣豆芽菜,雖然偶爾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者在廟臺上狂哭一場,完了仍是回家去吃飯、睡覺、賣豆芽菜,平平靜靜地活著。磨房的磨倌馮歪嘴子老婆因生產(chǎn)而死,留下一雙孩子,所有人都以為馮歪嘴子要活不下去了,可生活硬是讓這個男人經(jīng)受住了一切,他自己拉扯大孩子。
而關(guān)于生死觀,在《一個人的微湖閘》里是這么展示的:小蕙子回憶奶奶在五十歲時開始準(zhǔn)備自己的喪衣,是因為“她要在生前看到死,死是具體的,穿紅戴綠的,繁盛而熱鬧。一家人在喪禮上,大辦宴席,笙簫不斷”。因此,聽到周總理去世的消息時,奶奶的反應(yīng)先是驚訝,而后“在哪一瞬間,她又拿起了刀,開始削土豆了,這對她來說再自然不過了,感情代替不了吃飯,悲傷是難免的,可是吃飯,它永遠(yuǎn)是吃飯”。借用小蕙子的話來概括最恰當(dāng)不過了:“我們在時間的長河里走遠(yuǎn)了。我們撣了撣手掌心,非常不介意地,就這樣走了”,“人世的魅力就在于,我們每時每刻都處在跌宕起伏的戲劇化中,雖然每時每刻我們都在靜靜地過著日常生活?!?
5.片段式結(jié)構(gòu),多敘事描景
兩部作者在結(jié)構(gòu)上的相似更為直觀:《呼蘭河傳》七章一個尾聲,《一個人的微湖閘》九章一楔子一尾聲,且尾聲部分呈現(xiàn)出類似作用。
《呼蘭河傳》尾聲中,成年的“我”在回望衰敗的故土:后花園的主人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有二伯死了,東鄰西舍也都不知怎樣了……雖無一“想”字無一“愛”字,但思念與悲憫全然藏在這些文字里:忘不了,也難以忘卻。
《一個人的微湖閘》的尾聲與此極為類似:先是回望衰敗的故土:“我永遠(yuǎn)的微湖閘……那遙遠(yuǎn)的年代,老人和孩子,婦女和青年人……他們漸漸老了,也死了……”再拉開審美距離,回望逐漸荒敗的被記憶塵封住的空間,寄托無盡思念與悲憫:“我再也沒有回過,我知道它還在著,是一個荒落的閘?!?/p>
此外,兩個文本都存在大量片段場景式的描寫,這也是眾多研究者關(guān)注到的現(xiàn)象?!逗籼m河傳》每章都能獨立成故事,彼此之間關(guān)聯(lián)不大,也沒有貫串全書的線索,一切都零零碎碎,看上去似乎不是一個有機整體。魏微在序里也坦言自己是“片斷式的,浮光掠影的”。對此,魏微的解釋:“因為小孩看世界大抵如此,一片片的,形不成一個整體。對于童年的回憶,就像老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可見,兩部作品都不是以故事情節(jié)的因果鏈條取勝,而是以流淌于各個章節(jié)間的脈脈溫情為線索,娓娓道來。正是這份純真的孩童般的審美打量,讓這些沉淀在時間深處的日常生活,帶給我們難以忘懷的感動,蕭紅亦如此。
《呼蘭河傳》與《一個人的微湖閘》兩部文本雖確有相似相通之處,但這并不意味著讀過《呼蘭河傳》就沒有必要再讀《一個人的微湖閘》,呼蘭河水流淌過微湖閘,令微湖閘散發(fā)別樣魅力。同類題材下兩者的寫作差異,讓兩部文本呈現(xiàn)出“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特點。
1.重敘述者視角與三重敘述者視角
《呼蘭河傳》作為一部自傳體性質(zhì)小說,敘述視角呈現(xiàn)出雙重轉(zhuǎn)換的特點:作品前兩章是對呼蘭城的全景俯瞰;第三章轉(zhuǎn)為女童視角,描繪童年熱鬧的后花園,雜蕪的儲藏室;第四章起,敘事視角頻繁轉(zhuǎn)換,一方面是女童敘事角度,一方面是成人超然冷靜的視角。女童視角奇異而有趣,成人視角卻能看出家是荒涼的。在這種融合和旁觀的雙重審美視角中,蕭紅不僅繼承了魯迅對國民性批判的犀利與沉痛,而且在批判中寄予了對鄉(xiāng)土、對生命的深切關(guān)懷以及對人生哲學(xué)意義上的思考。
相對而言,《一個人的微湖閘》的敘述視角轉(zhuǎn)換呈現(xiàn)兩個特點:一是敘述視角交織轉(zhuǎn)換比《呼蘭河傳》更頻繁,楔子是對微湖閘全景的俯瞰,對每年春夏停泊此處的船舶人家的描寫,第一章起敘述視角之間開始頻繁轉(zhuǎn)換;二是《一個人的微湖閘》里有著不止“女童”及“成人”這兩個敘述者,而新穎地加入了第三個敘述視角“中學(xué)時期的小蕙子”,這也是《一個人的微湖閘》帶給讀者最大的驚喜。
以第一章《楊嬸》為例子:開篇是成人視角在回望童年:“我還能記得自己,那時候也不過才四五歲吧,穿著格子布的籠統(tǒng)的罩衫,方口布鞋,尼龍襪子,很安心地把自己的手放在奶奶的手掌里,隨她一起去楊嬸家?!毕乱幻朕D(zhuǎn)換女童視角:“我低頭看路,覺得自己是侉氣而快樂的。……里面有許多喜歡的糖果/桃酥/各種花色的小餅干,繪有藍(lán)色的小古人……”再次轉(zhuǎn)換至成人視角:“許多年后,下午的陽光總讓我想起楊嬸……那時候,我還是個孩子……許多年后,當(dāng)他們回憶的時候……”
在第三章《儲小寶的婚姻》和第九章《懷念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日子》中,則是三個敘述視角之間的自由轉(zhuǎn)換。第三章開篇以成人視角進(jìn)行回憶:“現(xiàn)在,讓我再回到對于日常生活和人物的敘述上來?!彪S后進(jìn)入女童視角回憶儲小寶給“我”講“爬灰”的事以及儲小寶與小吳的戀愛故事。這次女童視角中間被一個成人視角的議論切斷:“許多年后,我還能記得這一幕,我站在陰涼處,看見一個青年的身影,在太陽底下,飛速地移動著?!敝档米⒁獾氖牵o接著進(jìn)入的是特別的“小蕙子”視角:1987年,“我”回微湖閘過暑假與儲小寶見了一次面,這也是我們最后一次見面。
成人視角觸發(fā)回憶→女童視角儲小寶講“爬灰” →成人視角抒發(fā)議論→女童視角儲小寶戀愛故事→中學(xué)視角最后一次見面
第九章這種轉(zhuǎn)換更明顯:開篇以女童視角回憶“我”與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場景:奶奶做早餐,爺爺看報紙。隨后跳轉(zhuǎn)到成人視角,寫長大后與親戚們維持的只不過是客套,與曾經(jīng)最親近的奶奶也關(guān)系冷漠,“我沒有氣力,我繼承了父親的冷漠無情,我對我最愛的奶奶也不過如此”,甚至希望她死,“我嫌棄她,但更愛她,我希望她能死去”。此時,敘述者發(fā)生改變,追溯至中學(xué)時期爺爺死時的場景,“面對爺爺?shù)乃?。我跪在一旁,迅速地閉上眼睛,心里默念著,爺爺,你走了,你能保佑我嗎?你保佑我平安,幸福,不要早死,學(xué)業(yè)順利。——一邊祈禱著,一邊也譴責(zé)著自己的麻木與自私”。
女童視角觸發(fā)回憶→成人視角與奶奶關(guān)系不再親密→中學(xué)“小蕙子”視角爺爺之死
其實作為特殊介質(zhì)的“中學(xué)時期的小蕙子”敘述視角幾乎貫穿了全文。例如第四章里“我”被叔叔說到掉眼淚,第五章中“茁壯地成長,聽見骨骼在我身體里拔高的聲音”,第七章寫到1987年夏天中學(xué)時期的“我”對一個叫孫闖的男青年的單相思。1982年及1987年回微湖閘過暑假時與叔叔的故事,用她的話來說,“也沒有什么故事,只不過是一些情緒?!睂W(xué)者魏天真在采訪魏微時曾提出她作品中敘述者的一個特點:“一個成年的人在這里看她的少年時代,看到的是少年的她在回望她的童年,這很像兩面對照的鏡子形成了一個無窮的長廊,很清晰也讓人覺得有點隔膜……給人的感覺,是你在回望過去,那個過去的你也在回望過去?!?
敘述者的轉(zhuǎn)換不同,兩次精神返鄉(xiāng)意義也不同?!逗籼m河傳》顯然更具文化批判性,當(dāng)成人視角出現(xiàn)時,大多是對農(nóng)村文化陋習(xí)的批判。而《一個人的微湖閘》則缺少這種批判性。魏微的文字更像是在照鏡子,鏡子里是過去的自己。當(dāng)然這并不代表魏微沒有批判性,其實,在魏微稍微晚一點的作品《鄉(xiāng)村,窮親戚和愛情》中,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筆下的“我”開始呈現(xiàn)出精神返鄉(xiāng)的“異鄉(xiāng)人”身份——一種無法再融入故鄉(xiāng)的無奈的自我反省,這里不展開論述。
2.反抗型人物塑造的有效嘗試
誠如茅盾所說,《呼蘭河傳》的人物都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問題而怡然自樂。蕭紅并沒刻意有塑造一個反抗這種日常生活的角色,這或許是后來的研究者對《呼蘭河傳》的一大失望。
令人驚喜的,生活的光亮在微湖閘開啟。因為是閘,自然有沖出來的,也有失敗的。在魏微筆下,是有人對這種“暖老溫貧”生活不樂意的,他們忠于本心地去掙脫著、渴望著、奔走著,令人動容。如楊嬸,微湖閘楊站長的妻子,一個眾人心目中集齊各種美好品質(zhì)、優(yōu)越體面的主婦,四個孩子的母親,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與路過的年輕司機私奔了。楊嬸的行為打擊了整個微湖閘,所有人都在議論這件“丑聞”,所有人的道德天空都因此塌了下來。當(dāng)一切人物都順理成章地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行走生活著的時候,楊嬸的轉(zhuǎn)變打破了這種灰蒙蒙的日常,或許多變才是生活本來的模樣,微湖閘的閘門逃出了一個驚喜的意外。
《一個人的微湖閘》中,人物的塑造是多元的,不再是臉譜化的單一性格,其前后行為的沖突極具張力,在楊嬸身上生命的意識,身體欲望得到了喚醒,叫人怎能不愛?雖然魏微很不仁慈地給這個人物加上了一個不圓滿的結(jié)局:她從日常生活里逃離出來,輾轉(zhuǎn)起伏,最終又回到了日常生活里去。但這仍不能打破讀者對這個驚喜的意外出現(xiàn)時候的激動。
或許在某些重要時刻,我們都需要夢回故鄉(xiāng),去采擷那朵遙遠(yuǎn)清晨綻放在枝頭的花,正如所有的鹿都會在清晨時分找到那條小溪,惟如此,才能與當(dāng)下的自己達(dá)成和解,蕭紅如是,魏微亦如是。那人那景那城,在記憶中永垂不朽,在創(chuàng)作者每一次的精神返鄉(xiāng)時復(fù)現(xiàn),呼蘭河如是,微湖閘如是。不同時段的兩位小城姑娘,穿越不同歷史的風(fēng)塵,于文字與文字間相遇,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緣分。
注釋:
①③?魏天真:《照生活的原貌寫不同的文字——魏微訪談錄》,《小說評論》2009年第2期。
②馬瓊:《金錢與情欲的糾纏——對〈化妝〉的一種解讀》,《名作欣賞》2005年第20期。
④⑤⑦ 季紅真:《蕭紅全傳》,現(xiàn)代出版社2012年版,第97、121、93 頁。
⑥ 茅盾:《呼蘭河傳·序》,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1—18頁。
⑧⑨????? 魏微:《一個人的微湖閘》,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45、49、121、143、92、102、213頁。
⑩?? 蕭紅:《呼蘭河傳》,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0、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