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貴強
一
南宋嘉定十六年、金元光二年(1223年),后成為大學問家、輔佐忽必烈完成大一統(tǒng)的郝經,出生于逃避戰(zhàn)亂途中的河南許州(現(xiàn)許昌)。他十年時,父親郝思溫在歷經數(shù)度遷徙后,定居于保州(今河北保定)。不幸的是,郝經之祖、大教育家郝天挺,卻在逃難途中長逝人世。少年時的郝經,邊做沉重的家務,邊跟做私塾老師的父親郝思溫讀書。淵博的家傳,高份的天資,使郝經詩文俱佳,學問精進。蒙古統(tǒng)治者初定天下,首次在中原開科取士,他有心前往“決科文”。其父郝思溫訓導郝經說:“汝學所以為道非為藝能也,為修身非為祿養(yǎng)也?!焙陆浌涣⑵缴居凇暗赖轮恚悦?,經術之本”,下決心“不學無用學,不讀非圣書,不為憂患移,不為利益拘,不務邊幅事,不作章句儒”。在這一志向鞭策下,他“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諸書,經史子集靡不洞究”。加上遍地游歷,廣交高士,終于成為堪與諸葛亮比肩的元朝開國名臣。
郝經之父郝思溫教誨郝經的話,是郝家?guī)状藗鞯朗跇I(yè)形成的教育思想濃縮的精華與根本。
二
郝氏是一個大家族,五代之亂時,自太原遷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之龍莊,北宋咸平年間(998—1003)由龍莊遷來陵川,遂為陵川人。郝家居所名“棣華堂”,取《詩經》“棠棣之華,鄂不韡韡”之意。其位于陵川城南大街西側(現(xiàn)糖酒公司處),清初改名“郝公祠”。清澤州知府朱樟說:“郝公祠即棣華堂舊址?!?941年,“棣華堂”被侵華日軍一炬焚毀。
郝家族譜記載,郝家遠祖乃“殷帝乙之支子,封于太原郝鄉(xiāng)”。家譜有記的始祖為郝儀,由太原遷潞州龍莊;二世祖郝祚,由潞州遷來陵川;三世祖郝善;四世祖郝從義;五世祖乃郝經高祖郝璋。其后的郝經曾祖郝升,弟兄三人,郝升、郝昺、郝震。此輩叔伯弟兄有七人,郝源為大,郝震最小。
郝經祖父郝天挺,叔伯弟兄五人,郝天禎、郝天佑、郝天禔、郝天挺、郝源。郝經父親郝思溫,叔伯弟兄四人,郝思直、郝思溫、郝輦、郝輿。
郝經輩親弟兄三人,郝庸、郝彝、郝經。郝經的子輩郝采云(早卒)、郝采鳳(早卒)、郝采麟。
郝家多代人讀經學史,是儒學傳家、開館授業(yè)的書香世家,不僅從教者眾,而且桃李累累,弟子中有狀元學生及元好問、郝經這樣的名流巨擘,故排為陵川第一文化望族。
按郝氏的祖制,嫡長子總領家事(正房夫人所出長子)。在郝天挺的父親郝升這一代,兄弟七人,郝升行二,任縣功曹,是協(xié)理縣令的佐官。其伯父名郝昺,掌管家務。叔叔郝震,是有名的儒學大師。到郝天挺這一代,是其長兄郝源掌家。
從郝源掌家中,可窺見郝氏代代相守的嚴謹家風:
家教嚴格,人人勤勉。郝源經常對族人說:“衣食足而知廉恥,倉廩實而知禮儀。士所以忘義失守,至于沮氣墮節(jié)者,殆多逼于饑凍耳。故孟子以農桑為王政之本。今我既為家長,要以此督責宗族弟子,一則治身,一則為學,二者兼進,不得少怠?!焙略匆蠹抑兄T人,都按儒學的要求,正心、習文、修身,以道齊家,為學、做事、做人,要積極,要勤勉,不可慵懶懈怠,虛耗光陰。
量才分工,用人所長。郝源在給族人、子弟分工中,量人材器,揚其所長:適合務農的,讓領人去種田;會植樹的,讓種植果桑;家中婦女,命之養(yǎng)蠶;善做生意,給以資費,令其率人經商;適齡兒童與適合于攻取學業(yè)的,供給學資,讓其就學或擇良師以深造。
家規(guī)森嚴,行為有范。郝源給族人立了六條家規(guī):一、飲酒不得醉,酒醉則罰;二、衣冠須周整,不正則罰;三、尊師如敬父,不敬則罰;四、求學務勤勉,怠惰則罰;五、相處要和睦,離間則罰;六、入庭則噤聲,嘩亂則罰。由此,棣華堂上下肅然,各司其事,一切以知禮守禮為行為規(guī)范。
嚴于律己,率先垂范。郝源每日黎明即起,衣冠整肅,扶杖立于庭院,來往察看的行走中,杖擊地面發(fā)出“篤篤”聲響,成為對族人的一種無聲警示。此時天尚未明,各房子弟、年輕夫婦,聞聲即起,點亮燈燭,開門打水。洗漱完后,到長輩房中問安,然后各行其是,各司其職。
在這樣一種的家庭生活氛圍中,族人很容易做到知書達理,遵從禮教,恪守禮儀。自然,子女都聽父母教誨,孝敬長輩,彼此親善和睦,做到“尊卑壯稚,比次以序”“道為人師,禮為人則”(郝經語),少有兄弟鬩墻、反目成仇的事發(fā)生。人們都羨慕郝家的仁義家風,稱贊他們是禮儀周全的榜樣。
這樣的禮儀家風,為郝氏家學(亦稱陵川家學)形成成熟的教育思想,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
程顥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任晉城縣令時,“大興文教,廣建書院”。“(郝)經之先世,高曾而上,亦及先生(程顥)之門,以為家學,傳六世。至(郝)經奉承緒馀,弗敢失墜?!保ê陆洝端蝺上壬籼糜洝繁模┦艹填椀挠绊?,郝氏世世代代從事儒學。到了郝震這一代,數(shù)代多人治經力學,教授州閭,名聲很大,成為陵川家學第一。
郝經在《先曾叔大父東軒老人墓銘》中說:“陵川學者,以郝氏為稱首。郝氏之學,浚源起本而托大之者,自東軒君(郝震)始?!庇终f郝震教學“以經旨授學者,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專于傳注。尤長于理學,賦詩多警句”(《先曾叔大父東軒老人墓銘》)可見郝氏家學的教育思想在郝震時期已具雛形。
郝震,是郝天挺的叔父,也是郝氏家學的中堅人物。他曾在京城太學就讀,不肯入仕,回到故里教書育人,曾執(zhí)教縣里的蒙館與廟學。他講授經學,能抓住主旨,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專于傳注,尤其擅長理學。他寫詩,警句迭出,晚年的詩越發(fā)平實、淡泊?!白x書不為諛聞之學,有高世意,而無復世味。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專于傳注。”(《先曾叔大父東軒老人墓銘》)體現(xiàn)了其教授學生的基本愿望與要領,是郝家教育思想的發(fā)軔與雛形。相傳他深得古遺音之妙,能彈一手好琴,可令家里養(yǎng)的鶴聞聲起舞,是個飽學、務實、充滿雅趣而隱于鄉(xiāng)間的高士。
郝天挺從小跟叔父郝震讀書,郝震除教授他學業(yè)的必修課外,還從方方面面啟發(fā)誘導他讀書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郝震還經常帶郝天挺游歷山水,體悟自然之道與人世大道。郝震帶郝天挺出游時,邊彈琴邊即興作歌啟發(fā)郝天挺:讀書,不一定就是為了做官。做官其實并沒有什么好,哪怕做官做到王爵公侯,還是會受皇家的氣。依我看,做一個蒙館授學的老師就很不錯,專心執(zhí)教鄉(xiāng)里,閑暇了,就徜徉于山水之間,禪悟自然,修身養(yǎng)性,何其樂哉!還因勢利導,啟發(fā)郝天挺要追求學問的真諦,淡泊名利,不求富貴。這些,對郝天挺影響很大。
然而,這樣一位學問高深、性情灑脫豪放的郝震,卻為郝家發(fā)生的一件事痛哭流涕。
原來,這時郝天挺已娶妻,生子郝思溫。郝天挺輩二十余人,孫輩多達數(shù)十余,全家不下百口,“聚則溢諸堂,退則逼諸庭”。可人多了,思想也復雜了,族中有一些人想“分家析居”。這時的掌家人是郝昺,年近六旬,體力漸衰,聽這些人念叨得多了,便讓兄長們討論分家之事,于是有要分家的消息傳出。郝震在弟兄中最小,不敢與兄長們爭,可心中非常不悅,便在院子里抱著棠棣樹嚎啕大哭。原先植棠棣樹于庭院內,就是寓意一大家人和睦相處,郝家居所才有了“棣華堂”之名。 棣華即棠棣,俗稱棠梨,數(shù)花朵為一簇,如櫻桃狀,花不離萼,萼不離花,彼此相依,象征互依互存、不離不棄的兄弟之情??涩F(xiàn)在,弟兄七個卻要分家析居了。郝震為此而痛心,一連三日不吃不喝,任誰勸都無用,后竟至于臥床不起。諸兄問他為何慟哭,郝震說:“吾業(yè)儒而為是,何以為訓?終無數(shù)人,傳子孫為之,則吾食矣?!毙珠L們商量后,約兄弟七人齊來堂房就餐,以示不分家之意,郝震大喜過望,翻身起床,欣然就餐??梢蚓灭I而飽食,竟丟失了性命。
可惜郝震這位學問高深、超凡脫俗、有童孩般純潔心地的真性情人,享壽僅49歲,便辭別人世。
四
郝震去世后,郝天挺撐起了郝氏家學,并將郝家教育思想發(fā)揚光大。
從郝震起,郝家開館授業(yè)的陣容就非常可觀,有其子郝天佑、郝天祺、郝天禎,其侄郝源、郝天挺,皆治經為學的當時名士,執(zhí)教授業(yè)于棣華堂。郝震與郝天挺叔侄兩個,還先后執(zhí)教于縣蒙館、縣庠。遺憾的是,在蒙軍南下的逃難中,郝家除郝天挺一支外,其余都死于戰(zhàn)亂。郝天挺而下,只存其子郝思溫,其侄郝思直、郝輿、郝輦,也均在逃亡中罹難。
郝天挺,字晉卿(1161—1217),是元初大思想家、學問家郝經的祖父,也是金元文壇領袖元好問的老師。據(jù)元好問所撰《郝先生墓銘》說,郝天挺年輕時,“以太學生游公卿間”,并中進士,兩次參加廷試,“予春官氏之薦書,便能出諸公之右”。“春官”是禮部的主官,推薦郝天挺的官可以在諸公之上!可郝天挺因體弱有疾,更重要的是受叔父郝震的影響,疏于功名,無意官場,故一生未仕,專以教學育人為業(yè)。他恂恂如一村夫,卻學識淵博,滿腹經綸,生性豪健,為人磊落。在執(zhí)教縣庠和興辦家學中,他向以“治經行己”為宗旨,教出許多名流、高士。
郝天挺鼓勵學生要有廣博的知識,反對把應對科舉作為教育學生的終極目標?!捌浣倘艘灾谓浶屑簽楸?,蒞官治人次之,決科詩文則末也。”(郝經《先大夫墓銘》)。
元好問在為恩師所撰的《郝先生墓銘》中,對恩師更有系統(tǒng)詳盡的評述:
郝天挺要求學生要有“受學之器”。他開宗明義地告訴元好問:“學者,貴其有受學之器。器者何?慈與孝也。今汝有志矣,器如之何?”郝天挺所說的“器”,是以慈、孝為基本內容的道德規(guī)范,也是做人的根本,為學的根基。在他看來,知曉大義,境界始高;以德領才,方堪造就。
又曰:“今人學辭賦,以速售為功。六經百氏,分裂補綴外,或篇題、句讀之不知。幸而得之,且不免為庸人,況一敗涂地者乎?”故,“讀書不為藝文,選官不為利養(yǎng),唯知義者能之。今世仕宦,多用貪墨敗官,皆苦于饑凍,不能自堅者耳。丈夫之處世不能饑寒,雖一小事,亦不可立,況名節(jié)乎?汝試以吾言求之?!焙绿焱σ陨系脑捳Z,就是要告訴元好問,讀書不是為了圖名,做官不是為了取利,真正懂得大節(jié)大義的人才可做到。那些貪婪的做官者與勢利之人,不明白這個道理,連饑寒的小苦都忍受不了,哪能有堅強的意志抵擋種種誘惑而保持氣節(jié)呢?
對“學而為舉”的單純功利思想,郝天挺更是直截了當予以否定:“‘吾正不欲渠為舉子爾。區(qū)區(qū)一第,不足道也。遂令(元好問)肆意經傳,貫穿百家?!?/p>
對于教學生寫詩,當時的人普遍認為,“欲令科舉,詩非所急”,可郝天挺偏偏強調:“所以教之作詩,正欲渠不為舉子耳?!彼麑υ脝栒f,學詩賦是正兒八經的學問,不能為了應對科舉,便短視地廢弛了這門功夫。于是,“先生工于詩,嘗命某屬和。”元好問本來從小就因寫詩出眾而享有“神童”之稱,在郝天挺門下,詩才愈加精進,16歲赴試并州時,寫下千古流傳的《摸魚兒·雁丘詞》;后來他的一些詩作被翰林學士趙秉文看好,認為近代無此作。
更難得的是,郝天挺不是讓學生死守課堂,死讀經書,而是允許他們走出課堂,游歷山水,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中怡情悅性,禪悟自然,錘煉詩心,同時也觀察社會,體恤民情,增長見識。陵川縣城之西風景優(yōu)美的西溪,元好問與同窗好友,“期歲之間一再來”,流連忘返到“啼殺金衣喚不回”(元好問詩句)的地步。郝經在《元遺山先生墓銘》中說:“先生(元好問)與家君同受業(yè)于先大夫”,說明元好問與郝經之父郝思溫是同窗好友。年庚相近的還有劉昂霄、秦志安等后來的名士。秦志安的家就在西溪,其父是著名詩人秦略,元好問與其來往多了,結成忘年交的詩友。他們經常聚首西溪,談文論詩,切韻唱和,以酒助興,恣意癲狂。這對元好問和同窗們的成長,裨益甚大。
郝天挺在河朔兵亂中逝世后,其子郝思溫夫婦,千里迢迢啟殯而回。遵照郝天挺生前遺囑,安葬于陵川縣城北郊祖塋東軒老人郝震之墓側。元好問不盡悲痛,為老師寫了載訓載誨、且悲且嘆、內涵深邃的墓銘,其中對恩師在人生最艱難悲苦時展現(xiàn)的為人師表亦有詳細記錄:“貞祜之兵,(郝天挺)避于河南,往來淇、衛(wèi)之間。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寧落薄而死,終不傍貴人之門……春秋五十有七……臨終浩歌自得,若不以生死為意者?!?/p>
郝思溫也是一位熟經通史博學多才的郝氏家學繼承人,不僅為郝經啟蒙,還開館授業(yè),教育了好多學生,使得郝氏家學雖處亂世,幸有薪火傳人。
五
郝氏家學的教育思想,屬于傳統(tǒng)的儒家政教理論體系,服務于現(xiàn)實的政治統(tǒng)治,即通過復興儒學,達到仁政文治的目的。但是,“其教人以治經行己為本,蒞官治人次之,決科詩文則末也”“正欲渠不為舉子耳”,體現(xiàn)了非常先進、非常難得的教育觀。在教育手段上,則堅持以人為本,“授之以器”,由塑造人的品德而造就人的才器。
郝氏家學除具備了成熟的教育思想外,執(zhí)教者眾,頗具陣容。可惜的是,多死于戰(zhàn)亂??尚业氖?,郝經除是元朝的開國棟梁之材外,還是繼承郝氏家學的傳人,尤其在被拘真州16年中,一邊著書,一邊教授學生。
在金代,陵川廟學與郝氏家學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秳?chuàng)建望洛書院碑記》言:“陵川郝氏,世守師傳,鉅公碩士出其門者甚眾?!焙绿焱σ浴半[逸”賢士,載入《金史》,其上記載了郝天挺“器利而功成”的育人授業(yè)基本思想和要領。郝氏這樣一個教學世家、文化望族,結出了什么樣的碩果呢?首先,在郝天挺寫給叔父郝震碑銘中有這樣的話:“唯我郝公(郝震),表字子陽,自號東軒。幼讀書,不為聞諛之學;長執(zhí)教,不以功名為念。昔在蒙館,專以經旨授學,乃二狀元之蒙師?!边@段文字表明,郝震曾為兄弟二狀元啟蒙。陵川有兩對兄弟狀元,一對是家居縣城北楊寨村的趙安時、趙安榮兄弟狀元。一對是武氏叔侄三狀元中侄兒輩的武天祐、武天和兄弟兩個。從年齡推斷,受郝震啟蒙的應該是武天祐、武天和兄弟狀元。其次,郝天挺有得意門生元好問、郝思溫、楊士表、武從善等。郝思溫除有其子郝經外,還有門人趙泰、尚文等。郝氏家學傳到郝經這一代,更加發(fā)揚光大,郝家的教育思想也走上巔峰狀態(tài),不僅門生眾多,而且出類拔萃,主要有張弘范、張弘略、茍宗道、郭貫等。
值得一提的是郝經兩個弟弟郝彝、郝庸,皆為名士。郝彝不喜歡做官,隱居以壽終;郝庸曾任潁州知州。郝經之子郝采麟,也讀書發(fā)跡,光耀門楣,曾任林州知州(今河南省林州與孟州),官累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改大中大夫山南江北道(今湖北荊州)肅政廉訪使(正三品)。他們也是郝氏家族教育思想結出的果實。
郝氏教育思想,放灼灼光華于金元之際。即使在現(xiàn)代,其教育思想依然不落后;其一代代執(zhí)教者,依然具有卓然不凡的師者風范,依然是師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