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川耀
重慶解放之初,下浩一批多才多藝的青年在解放軍代表和街道干部的引領下,迅速組建起下浩青年俱樂部,并成立了掃盲識字學校、秧歌隊、腰鼓隊、歌詠隊、宣傳隊、調解隊。他們充分利用一切機會,深入下浩各地開展活動。
組織活動
每到傍晚,位于下浩葡萄院街的覺林寺小學里,十幾間教室燈光明亮,書聲瑯瑯;龍門浩小學大小操場在煤油氣燈的照耀下,敲蓮簫、打腰鼓、扭秧歌的人們,步履矯健,手臂飛舞,扭動著靈巧的腰肢,一片歡聲笑語。其中,宣傳隊在學校飯?zhí)门e行的政策解讀、演講和即席問答等活動,最受群眾關注。
那時,文娛活動較少。為改變部隊官兵和社會青年在業(yè)余時間里單調枯燥的生活狀況,也為了融冾軍民關系,在下浩青年俱樂部的倡議和支持下,駐守下浩門朝街倉庫的警衛(wèi)部隊,在瀕臨浩梁的倉庫空地上建起了燈光籃球場,這也是南岸乃至重慶解放初期的第一個燈光籃球場。青年俱樂部不僅組織自己的球員進行比賽,還邀請川東軍區(qū)司令部、川東軍區(qū)衛(wèi)校、川東軍區(qū)榮軍院、西南人民革命大學、川東鹽務學校、川東財稅干校、搬運工會開展友誼賽。青年們有了活動場地,下浩人也能觀看比賽,著實令人高興。
當時下浩的青年,無論是有工作的、上學的或是待業(yè)的,都為能成為俱樂部的成員而感到自豪。1950年5月初,高繼渝、杜裕位、陳玉鳳等青年,在龍門浩碼頭輪渡躉船上利用乘客候船的空隙,表演歌曲《小路》《紅莓花兒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教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團結就是力量》。幾位過江的解放軍同志被渾厚甜美的歌聲吸引,于是上前詢問其工作單位,當聽說是下浩青年俱樂部歌詠隊的成員后,提出想去俱樂部看看。
排演歌劇
下浩青年俱樂部位于葡萄院街,在覺林寺小學對面的銀行家胡應湘的宅院里。院內有五六十平方米的天井,四五十平方米的大廳,廳旁各有兩間側房,樓上是主人的起居室。胡應湘去世后,由太太和姨太太守著這座宅院。出身書香門第、精通琴棋書畫的姨太太江逸嘉主動把宅院提供給俱樂部開展活動,并負責彈奏風琴和教聲樂。
解放軍同志看到俱樂部條件不錯,便請在場的青年各自清唱一首喜歡的歌曲,聽完演唱后連連稱好。一位清瘦干練、中等個子的解放軍同志建議俱樂部排演梁寒光(原延安中央管弦樂團指揮、時任上海歌劇院副院長)根據著名詩人李季的長詩《王貴與李香香》改編的歌劇。
解放軍同志的建議把幾個年青人嚇蒙了,高繼渝趕緊找來俱樂部負責人朱宗德、胡飛宇和陸庭中,他們也拿不定主意,于是馬上向駐下浩的軍代表和街區(qū)負責人匯報。各方人士到齊后,一位年輕的解放軍同志才向大家介紹,提出建議的那位是重慶軍管會文藝處副處長,著名音樂家、指揮家時樂濛。
《王貴與李香香》歌劇劇本以王貴與李香香悲歡離合的愛情為線索,講述了土地革命時期,陜北死羊灣農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為翻身解放、自由戀愛,與封建反動勢力作斗爭的故事。內容生動活潑、高潮懸念交織,深受社會和群眾歡迎。
于是,軍代表和俱樂部負責人當即決定排演《王貴與李香香》??僧斀夥跑娡景延梦寰€譜寫成的劇本交給大家時,全都傻眼了,因為俱樂部的成員沒人認識五線譜。見此窘況,時樂濛表示,將把劇本全部改成簡譜標注。
沒過幾天,解放軍同志便把時樂濛熬夜手寫的《王貴與李香香》簡譜劇本送來了。在解放軍同志輔導下,朱宗德、陸庭中客串導演,胡飛宇演崔二爺,杜裕位演王貴,陳玉鳳和陳正淑分別擔任李香香AB角,朱維新、高繼渝負責劇務外聯,涂云龍、楊嘯石、張國鳳、肖國碧、高繼魯、曾貴等扮演群眾。此外,茶亭街王某的三弦、米市街劉某的二胡、彭家灣潘某的笛子、葡萄院江逸嘉的風琴,組合起來擔任伴奏。
擔任角色的演員們,白天忙于生計,晚上趕到俱樂部集中排練。他們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強記臺詞、練習唱段。重慶軍管會文藝處也派來兩位文藝干事負責聲樂、演技、臺詞的輔導,時樂濛也從緊張的工作中擠出時間到俱樂部把關指導。由于俱樂部青年們認真和悟性高,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開始彩排,演員們唱腔吐詞標準,情感表達到位,走臺規(guī)范準確,對接順暢流利。
首場演出于7月初在下浩覺林寺川東軍區(qū)衛(wèi)校半山上的禮堂舉行。演出現場盛況空前,不僅座無虛席,連周邊過道都擠滿了人。時樂濛在川東軍區(qū)衛(wèi)校、區(qū)領導陪同下步入禮堂前排就座。下浩龍門照相館攝影技師余錦棠、雜工龔樹榮,扛著沉重的木制三角架和木框座式照相機,帶著幾本木質底片盒,到現場抓拍劇照。那時沒有擴音設備,為了能把字詞清晰地傳遞到禮堂后排,全憑演員的真唱和對白功力。
大幕拉開,隨著劇情發(fā)展的深入,演員們將王貴和李香香不屈服封建禮教與反動勢力,進行一場場斗智斗勇的較量,最后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故事表演得淋漓盡致,使整個演出高潮迭起,掌聲多次響起。演出完畢,時樂濛在后臺會見演出人員時,高興地說:謝謝下浩俱樂部的同志們,你們用一個月的辛勞付出,把歌劇《王貴與李香香》第一次搬上舞臺與觀眾見面,就獲得了圓滿成功。希望你們再接再厲,讓更多的軍民欣賞到這部經典歌劇。
演出成名
下浩青年俱樂部因演出《王貴與李香香》成名,被解放軍大官和區(qū)里領導夸獎的消息不脛而走,在下浩大街小巷成為美談。下浩所有店鋪都不約而同地對前來消費的俱樂部成員大打折扣:凡是俱樂部來了,飲食一律只收半價,理發(fā)價格也減半,裁縫鋪也打對折,對來抓草藥的俱樂部青年,藥店干脆不收錢。街上余清和茶館只要聽說俱樂部有活動,總是免費提供老蔭茶給大家喝,當聽說演員嗓音嘶啞,他又趕緊送來胖大海和藏青果。下浩人以青年俱樂部為榮,就是用這種樸素直白的方式表達敬意和給予支持。
俱樂部出名后,前來邀請演出的單位絡繹不絕。下浩彭家灣搬運禮堂、龍門浩小學操場每周都有演出,彈子石廣場、前驅路廣場也有俱樂部成員的身影,黃桷埡、馬家店也能聽到他們高亢的歌聲。除了就近演出,俱樂部還常被邀請外出表演。搬運江逸嘉那體積大又沉重的腳踏風琴,每次都讓大家費力不少。此時黃荊廟女中一位會敲洋琴的老師和上浩一位會吹蘆笙的小老板,主動前來報名加入俱樂部,才解了演出時器樂偏弱的燃眉之急。此后的演出再也不為搬運笨重的風琴而犯愁了。
民生輪船公司高層聽家住龍門浩的船員講,青年俱樂部演出的歌劇《王貴與李香香》引起轟動,很是好看。1950年10月,民生輪船公司誠邀青年俱樂部在市中區(qū)大梁子的“一川大劇院”演出《王貴與李香香》,酬請社會各界和民生職員觀看。盧作孚、童少生、鄧華益等公司重要人物也出席觀看了這場演出。
在“一川大劇院”演出成功后,下浩青年俱樂部聲名遠播,前來邀請的單位越來越多。由于每次都出演《王貴與李香香》,演出劇目單一,于是俱樂部研究決定,在進一步演好《王貴與李香香》的同時,又抓緊排練經典話劇《小二黑結婚》以及活報劇《消滅害人的“一貫道”》《喝生水拉痢疾》《不漱口牙掉光》等劇目。
在短短的半年時間里,俱樂部演員們先后演出了60余場,平均3天左右就有一場演出。
青年俱樂部數十場的演出中,離不開自稱“搬運二哥”的志愿者。重慶解放初期,政府把靠搬運裝卸、肩挑背扛為生的力夫登記造冊,組建成搬運工會,下力人從此成為了有組織、有尊嚴的產業(yè)工人。這些人大多不識字,憑一身蠻力求生,他們把在工廠、礦山工作有技術的人稱作“工人大哥”,稱自己為“搬運二哥”。
“搬運二哥”雖然文化不高,但豪爽仗義,熱心公益。他們見俱樂部成員在碼頭、軍營、工廠、學校奔波演出,小青年們搬運道具和演出物資勞累吃力,于是通過搬運工會主動幫助俱樂部。搬運工會不僅把彭家灣搬運禮堂無償地借給俱樂部作排練演出用,而且還負責其裝卸舞臺、搬運道具和演出物資等勞力活。那時下浩周邊沒有公路,即便去往有公路的地方演出,也沒有汽車接送,因此無論遠近演出全靠徒步運輸。“搬運二哥”們不計時間報酬,任勞任怨,確保了演出的正常進行。
青年俱樂部成員熱情主動,思想進步,自覺服從黨和國家的號召,積極開展宣傳活動。1950年6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俱樂部組成小分隊及時深入到工廠、碼頭、學校、農村,宣傳抗美援朝的重大意義,并在多種場合表演和教唱《打敗美帝野心狼》(后更名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和《王大媽要和平》等歌曲。他們還動員適齡青年參軍報國,倡議各行各業(yè)和人民群眾自愿捐款購買飛機大炮,抗擊美帝國主義。此后,在西藏和平解放慶祝活動及“三反”“五反”運動中,青年俱樂部都有突出表現。
1951年,政府開始陸續(xù)推薦和安排俱樂部的青年才俊到重要崗位工作。朱宗德被推薦到西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后任重慶市市中區(qū)(今渝中區(qū))委宣傳部部長;高繼渝考入重慶團校,后任共青團重慶市農村工作部部長;陸庭忠被推薦到巴縣(今巴南區(qū))參加土改工作隊,后任南岸區(qū)農業(yè)局長;杜裕位被選拔到體工隊,系重慶首批專業(yè)足球運動員,后任大田灣體育場場長;陳玉鳳先被招進戰(zhàn)斗文工團,后轉成都軍區(qū)戰(zhàn)旗文工團;胡飛宇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重慶頗有影響的著名人像藝術攝影師。
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