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外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事件中,體內污染的治療是否有效很大程度取決于治療時間是否及時。臨床治療原則和急診手術需依據體內污染劑量的評估,無論放射性污染的程度如何,都要嚴格遵守該原則。此外,盡管已經提出了一些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特殊治療方案,但極少數能夠證明其有效。因此,本文討論了規(guī)范治療的基本原則,用于管理和治療體內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患者。
內源性分子藥物很難控制體內放射性污染的擴散,為了減少其擴散,體內污染的治療應盡可能地從放射污染的入口著手。其他的治療方法包括促進放射性核素的排泄。因此,減少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加快放射性核素的消除是防止放射性核素內污染的有效措施。這兩種策略旨在減少污染物在體內的持續(xù)時間,不能緩解其癥狀。
無論污染物的性質如何,避免核素污染進一步地擴散,限制體內污染的放射性核素的吸收,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
受污染患者體外去污的指導原則如下:
(1) 應去除所有的衣物,在某種程度上,放射性核素不允許擴散在環(huán)境中。此外,避免放射性微粒的吸收,患者和健康的工作人員都應佩戴面具。主管體外去污的護士和醫(yī)師也應穿防護衣、戴手套。其次,被污染的衣物應仔細包裹,并標識為放射性污染垃圾。
(2) 患者應浸入溫水中(避免水溫過熱,體毛無須剃除):避免使用有可能對皮膚造成損害的腐蝕劑。25%的DTPA(二乙基三胺五乙酸)可用于手術切除傷口去污。
按照此指導原則正確實施后,體外去污法可去除沉積在衣物、皮膚和毛發(fā)上80%~90%的放射性核素。
普魯士藍(亞鐵氰化鐵)用于防治銫污染。普魯士藍可作用于腸道內不溶解于腸腔的物質,阻止其進入血液。普魯士藍可以減少銫3倍的生物半衰期。
這項治療成功應用于46位巴西戈亞尼亞的患者(包括13名兒童),這些患者日平均劑量為1~3 g,但受污染最重的患者最大劑量是10 g。
胃腸吸收90Sr分布在胃腸粘膜,口服10~20 g海藻酸鈉,能夠阻止其進入血液以及骨組織。
“促排劑”可以促進體內放射性核素的排泄。這些微粒通常是螯合劑,將放射性核素與血液或/和靶器官結合。一旦結合后,放射性核素將被從組織或器官中去除,通過尿液或糞便排泄出體外。
主要的螯合劑包括:DTPA(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MPS(聚二甲基硅氧烷),琥珀酸/DMSA(二巰丁二酸),EDTA(乙二胺四乙酸),青霉胺,BAL(二巰基丙醇)。
DTPA可能是最有效的螯合劑。代表性治療方法是每日1 g緩慢注射。DTPA多用于钚和镅污染的治療。
然而DTPA并未證明鈾污染治療的有效性。盡管倍受推薦,但使用碳酸氫鈉等滲溶液治療鈾污染也是不可取的,因為這項治療的有效性受到質疑:可能引起代謝性堿中毒。某種酸polyphosphonic acids在嚙齒動物的試驗中表明有治療效果,但該實驗的毒理學特性尚未被研究。
急性期后,螯合劑的持續(xù)治療將取決于放射性核素排泄進程,且沒有必要長時間治療,因為這些分子一旦儲存在器官中將不能轉移。
本文內容源于IAEA、WHO相關技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