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林 武威市文化館
如何將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傳承下去、發(fā)揚開來,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出生在甘肅武威這樣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里,打小每至逢年過節(jié),都會有戲班子來鄉(xiāng)里唱戲,敲鑼打鼓,好不熱鬧,雖說甘肅地區(qū)也有自己的地方戲曲種類,但隴陜寧青這邊還是秦腔更為流傳也最為受觀眾喜愛。小時候不懂那戲里道不盡的人生,只知道看戲是一年中最開心熱鬧的事情,一旦要開戲了,田前屋后的莊稼人便會蜂擁而至,臺上演著《和氏璧》、《貍貓換太子》,臺下也東家長西家短嘰嘰喳喳熱鬧開來,過年的氣氛便更濃了。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豐富,也帶來了審美情趣不可避免的變化,每年過年時回到家鄉(xiāng),會發(fā)現不光是我們離開了故鄉(xiāng),傳統的戲曲演出也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F如今,城市化進程加快,在農村時令節(jié)氣和廟會集會的意識開始變得淡薄,這也就意味著戲曲在農村的演出土壤逐漸減少,中國的老百姓不再那么看重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購物、聚餐、音樂會、電影成了他們的選擇。在有著多種多樣的娛樂方式和藝術形式選擇愈發(fā)多元化的今天,傳統的戲曲演出似乎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追捧與喜愛。
時代的潮流不可強加干涉,現如今年輕的受眾更偏愛快節(jié)奏的藝術表現形式,流行的、搖滾的統統好過緩慢的、抒情的。許多人沒有那么多耐心坐在戲院去聽幾個字可以拖唱一分鐘的戲曲?,F在戲曲的受眾相比以往有所減少,有些人便唱衰中國傳統戲曲,有人言道其氣數已盡,該讓位退場了。普通觀眾可以這么想,我們卻不能這么做,因為我深知還有一群像我一樣熱愛戲曲的人存在,還有許多藝術家在為戲曲這個行業(yè)奉獻心血,甚至貢獻一生。前段日子曾經去過南京博物館,去過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從南京博物館的民國館走出來會看見一個戲臺,下面擺著十幾張桌子,每次都座無虛席,十幾二十幾元一位的點心瓜子茶位費,也不算貴,大爺大媽們每一出戲結束后都會在下面叫好,掌聲雷動,就連過道走廊里也有人駐足觀看。每每此時,也只有在大家都愛看戲聽戲的氛圍中,我才能從紛擾的日?,嵤轮袝簳r解脫出來,專心去感受戲曲的魅力,因為這戲曲的魅力啊,是需要靜下心來才能體會到的。
但是盡管戲曲還有受眾,我們仍然要承認,中國傳統戲曲正面臨著傳承與發(fā)展的嚴峻考驗。現在大多是我們這些從小有著聽戲體驗的人還貪戀著戲曲的那一份韻味,許多年輕人對戲曲的態(tài)度漠然甚至抗拒,他們有的對歷史典故不熟悉導致聽不懂戲曲的內容而興趣乏乏,有的覺得聽戲的人都是老年人不符合年輕人的氣質而把戲曲擋在門外。當然更嚴重的不是觀眾的流失,而是戲曲在傳承過程中人才的缺失。戲曲作為“角兒的藝術”,傳承離不開人才支撐,但目前面臨的情況是,在一個戲班子里,能夠登臺演出的演員的平均年齡都是中年以上,有的劇團甚至都沒有三十歲以下的演員,而學習戲曲又不同于別的學科,非得是通過師傅口傳心授,如沒有系統的規(guī)范的教學,靠自己慢慢摸索,花費三五年還不一定有多大起色,要想唱好戲那必然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要成為名角那更是難上加難。受眾年齡層偏大和戲曲人才青黃不接是目前戲曲傳承面臨的重大困境。
基于此種情形,我想戲曲在傳承方面需要做出一些改變來適應新形勢新環(huán)境,譬如劇團經常組織戲曲體驗日的類似活動,讓更多人走進戲曲了解戲曲;譬如劇團與學校合作,參與到學校的教育建設中,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定向培養(yǎng)人才;譬如劇團與政府合作,開展走入基層的巡演活動,這種文化惠民政策不光使農民受益,也是戲曲傳播的一個良好途徑;譬如跳脫出原有的戲曲專業(yè)學生一定要出來唱戲的培養(yǎng)計劃,讓更多的學生去學習戲曲的編曲與舞臺服裝的布置。我們需要順應潮流變化,在古老的傳統文化中加入新鮮血液,不可固步自封,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老味”與“新味”結合,使戲曲文化再次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中國戲曲文化是一座蘊藏豐富的文化寶庫,時至今日,我還是能偶然想起幼時在田間玩耍,田野里傳來的那一聲清澈明亮的“斬單通”。戲曲,就像我老家對面的千年不變的高山,她的神韻、風采永不會改變,因而我這顆熱愛戲曲的心亦不曾改變。衷心希望中國傳統戲曲這一有著深厚底蘊的國粹能夠傳承地更久,流傳地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