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梅
很多人寫到二連浩特,都會用到這樣一段話:淖爾(湖)命名,系“額仁”的訛音,是牧人對荒漠戈壁景色的一種美好描述,意為“斑斕”,“浩特”意為城市,“二連浩特”意為斑斕的城市。與蒙古國扎門烏德市隔界相望,兩市區(qū)間距離9公里。
二連浩特是座新城,好像是在遼闊平坦的草原上冒出來的。站在賓館樓頂放眼望去,城市如被剪刀修理過一樣,整整齊齊,邊緣非常清晰,有戛然而止的感覺。
這里曾經(jīng)是一片罕無人跡的荒漠,距它不遠處有一處鹽池,同治年間,內(nèi)地商人帶領鹽工來這里撈鹽,他們是這里最早的居民。若追溯更遠,便是茶葉之路上的伊林驛站。“伊林”是蒙語“紀元、初始”的意思,這樣的名字很容易就讓我們想到遙遠,想到開天辟地。
光緒五年,清政府在二連鹽池西北坡設電報局,辦理北京——張家口——庫倫(今烏蘭巴托)之間無線電報與有線電話業(yè)務。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電話局,把北京,張家口和庫倫三個城市的對話空間縮到最短,地球隨之變小。
到了民國初年,民族商人景學鈐、陳祖萌等人,“集資10萬,購車10輛,設站11,專為乘客運貨之需”,獲中華民國交通部批準,在張家口籌辦了商營“大成張庫汽車有限公司”。他們的探險車輛,經(jīng)過六天的跋涉,通過錫林草原,平安抵達庫倫,開啟了張(張家口)庫(庫倫)汽車路之旅,這條線路基本沿用古代形成的驛站、商道,二連為所“設11站”其中之一,它再次成為被人矚目的一個點。站名始稱“額仁”,因發(fā)音不便,更作“二連”。以車站為中心的建筑群便成為二連浩特市的市區(qū)雛形。
我們是冬至第二天夜抵達這座城市的,當天,官方公布的二連浩特天氣信息是:最高氣溫零下8度,最低氣溫零下22度。二連浩特位于中國正北方,“正北方”這個詞,看上去與寒冷、寂寞、遼闊有關。特意選在最冷的時節(jié)來到二連浩特,我們希望與她的另一種美相遇。
趕上圣誕節(jié)并不是我們預先計劃好的,發(fā)現(xiàn)這個巧合時我曾猜測,一個與受歐洲文化影響很嚴重的國度隔界相望的邊境小城,節(jié)日氣氛一定會很濃烈,可我們到了卻發(fā)現(xiàn),這里和我們的想象大不一樣,街上很難看到行人,車輛也很少,更沒有北方特有的大雪紛飛。
我們?nèi)胱〉木频?,蒙古國來的客人居多,登記房間時,穿各種樣式蒙古靴的年輕男女三三兩兩,進進出出,看著他們,我仿佛聽到從對面扎門烏德市飄來的《歡樂頌》。
同行的立山出生在黃河以南,為了此行他特意買了件加厚的御寒棉衣,盡管如此,下車后棉衣還是很快被寒風打透了,他說想吃點湯湯水水讓人感覺暖和的食物,我對二連浩特的地形有一點了解,在城市中心地帶我們找了一家火鍋店,一邊品嘗正宗的蘇尼特羊肉,一邊等前來和我們會面的當?shù)厝恕“住?/p>
小白是個熱衷于草原文化的蒙古人,雖未曾某面,但在網(wǎng)上有過很多交流,我希望他能為我們此行做向?qū)А=o兩位同行者描述小白時,我用了“蒙古騎士”這樣的詞。送走小白后,攝影師老賈說:為什么我覺得他的口音更像烏蘭察布人?老賈的感覺是對的,小白的確來自內(nèi)蒙古的烏蘭察布市,二十多年前隨家人搬到二連浩特。
自沿邊開放以來,由于二連口岸勞動力需求旺盛,邊境貿(mào)易活躍,就業(yè)、收入水平的差異以及受經(jīng)濟利益等主導因素影響,大量外來人口流入二連浩特。錫林浩特內(nèi)各旗縣市流入人口占總數(shù)的14%,而從烏蘭察布市各旗縣市流入的人口,成為二連浩特人口結(jié)構(gòu)的重要部分,占流入人口總數(shù)的72%。打開地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離二連浩特的最近的城市就是內(nèi)蒙古的烏蘭察布市,直線距離比呼和浩特到二連的距離近一百多公里,比錫林浩特還近十三公里。據(jù)烏蘭察布地方志記載,“1969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革委會通知,將錫林郭勒盟管轄的蘇尼特右旗、化德縣、二連浩特市劃歸烏蘭察布盟?!薄?980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黨委通知,將蘇尼特右旗,二連浩特市劃歸錫林郭勒盟”。這樣的距離注定兩個地方會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門,守也。這看似矛盾的界定,卻道出了門的兩個重要作用:出入與堅守。
二連國門被譽為祖國的北大門,國門上方是七個紅色大字:中華人民共和國,門楣上的國徽莊嚴醒目。國門下方的中蒙鐵路,是連接首都北京和烏蘭巴托、莫斯科的鐵路交通大動脈,被譽為“歐亞大陸橋?!?/p>
當年,一列懸掛著毛澤東、澤登巴爾、布爾加寧三國領導人畫像的火車緩緩通過中蒙邊境線的中國二連口岸國門時,由中、朝、越、蘇、蒙及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參加的鐵路聯(lián)運正式開通。同年,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決定成立并設二連鎮(zhèn),隸屬蘇尼特右旗。
興建中蒙蘇鐵路時,蒙古國為了防止因國家關系惡化時中國通過鐵路占領烏蘭巴托,于是,他們有意在大約距烏蘭巴托四五十公里的地段,把道軌鋪設成“8”字型。這樣的軌道形狀,不但可以讓火車減速,還能利用鐵道左右高地“殲敵”,以此保障國家安全,這段“8”字型道軌,是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關鍵門戶。
興建中蒙蘇鐵路時,中方為防止外敵通過鐵路長驅(qū)直入,危及中國心臟首都北京的安全,列車需在集寧車站“變軌換輪”,因為從集寧開始,進京軌道變窄,必須更換車輪才能進入北京。后來,中蘇關系惡化,北方“戰(zhàn)事”吃緊,當時的國防部長羅瑞卿接到中央命令,一夜之間將窄軌延展至二連浩特,從那時起,出入境整列車皮都得在二連浩特換輪方可繼續(xù)前行,“油輪車間”從此落戶中國北疆口岸。
我們到達國門的這一天是12月26日,60年前的今天,《中蒙邊境條約》在北京簽訂。同行的攝影師們舉著沉重的拍攝器材,對著這條看上去平淡無奇的道軌不停地按動快門。
它和其他鐵路線沒什么兩樣,平行著,沉默著??梢蛩灤﹪纾瑺砍吨?、蒙、蘇政治,經(jīng)濟,軍事關系,于是,這條看似沉默的道軌上刻滿了政治家和軍事家們的良苦用心。
門出現(xiàn)的確切時間難以考證,也不必仔細考究,我想,當人類有家園意識時就應該有了門。國家也是家,二連浩特作為國門,入必由之,出必由之,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它首當其沖,站在風口浪尖。
我把在二連浩特拍的很多種形狀的門傳到網(wǎng)上,有網(wǎng)友留言:只要敞開一扇門,便路路暢通。
是的,敞開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自信。
再次要離開二連浩特時,我接到宣傳部小琴老師打來的電話,說:你委托我們找的采訪人我們找到了,是我家孩子幼兒園同學的家長。我猛然想起之前曾委托二連浩特宣傳部幫我聯(lián)系一戶中蒙聯(lián)姻家庭。
中蒙聯(lián)姻這樣的家庭在二連浩特并不少見,我們約在二連浩特市蒙古族幼兒園見面。
巴圖賀西格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女,恬靜,溫柔,長發(fā)披肩,是從蒙古嫁過來的。她是一名舞蹈演員,有自己的舞蹈室,還在兒子就讀的幼兒園兼舞蹈老師。
見到巴圖賀西格時,她正在給兒子所在的大班上舞蹈課,課前,母子倆看不出有什么特殊,她或從容而舞,或耐心給孩子糾正每一個動作,還不停地鼓勵著,贊嘆著。十年前,巴圖賀西格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她的先生,一個來自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的小伙子,兩人一見鐘情,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最初他們在扎門烏德生活,孩子兩歲半的時候,愛人的生意重點轉(zhuǎn)到了二連浩特,她和孩子也隨遷過來。
巴圖賀西格的漢語不是很好,磕磕巴巴能說明白大意,加上我前些日子找了一個蒙古留學生學蒙語,所以我倆的對話很順暢的。我問她過年會在哪里?回巴彥淖爾還是在二連浩特,還是回扎門烏德?她說:蒙古和二連浩特的傳統(tǒng)大年很多習俗都是一樣,一樣要祭火,一樣擺上很多貢品,一樣的家人團聚,但兩面的時間正好相差一個月左右,完全可以在那面過完再回巴彥淖爾過,兩面都是一樣老人,應該一樣對待。
在二連浩特有很多像巴圖賀西格這樣的蒙古新娘,他們雖然生活在中國,可他們回娘家的路程要比婆家近很多,在她們心里,自己并不是遠嫁的姑娘,更沒有“國界”的概念。
四點半,我們的車駛出市區(qū)。
回望這座城市所擁有的歷史和記憶,以及它如今呈現(xiàn)給我們的豐滿繁密的生活細節(jié),我想把最好的祝愿留給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