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到鼓浪嶼的教堂,那場婚禮,那些尋找鼓浪嶼教堂的點點滴滴,那些教堂的歷史變遷,都鮮活地浮現(xiàn)在腦海中,成為我不可磨滅的記憶。
2013年的金秋,我接到了好友何方雪的電話,邀我一起去參加朋友孩子的婚禮,一對新人都畢業(yè)于廈門大學法律系并在新加坡工作,信奉基督教的他們選擇了在鼓浪嶼協(xié)和堂舉行婚禮。協(xié)和堂,就是那個我曾“巧遇”的禮拜堂,那個原先被包圍在鼓浪嶼第二醫(yī)院中面目全非的教堂,如今要見證一場莊嚴而浪漫的婚禮!
我在廈門的十多年間,一直未聽過和見過協(xié)和堂真身。協(xié)和堂是最具傳奇色彩的。1863年,在鼓浪嶼的外籍基督教人士“三公會”(美國歸正教會、英國倫敦差會、英國長老會)捐款在鹿耳礁合力建造了國際禮拜堂,此為鼓浪嶼上最早的教堂。1911年教堂進行大翻修,改稱協(xié)和禮拜堂,也稱英國禮拜堂。因教堂只供外國人使用(個別家世顯赫的中國人可受邀參加禮拜),被當?shù)厝朔Q為“番仔禮拜堂”(“番仔”為閩南語對外國人的通稱)。1912年,禮拜堂曾一度作為廈門基督教青年會會所,1949年后轉(zhuǎn)交給中國教會,1951年3月劃為醫(yī)院所用,1974年醫(yī)院因建藥房準備拆毀,在國家一級建筑師白家欣先生極力周旋下,用貌似破壞實則保全的方法,在教堂周邊加蓋一些樓房,使教堂幸免于難。幾十年過去了,協(xié)和堂早已被歷史遺忘,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直到2009年,“鼓浪語”文化社群編導高振碧在群里面求證一張標明“Kulangsuu,1870”的西式建筑老照片,群友龔健指出其為包圍在原鼓浪嶼第二醫(yī)院中的一座教堂。高振碧立即與《廈門晚報》和廈門電視臺取得了聯(lián)系,通過媒體詳細介紹協(xié)和禮拜堂的前世今生,在社會上引起較大的反響。之后,鼓浪嶼管委會對協(xié)和禮拜堂周邊建筑和環(huán)境進行整治,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2011年,協(xié)和禮拜堂才得以重見天日。
修葺一新的協(xié)和堂,莊重、漂亮。何方雪告訴我,當代文學大師林語堂與夫人廖翠鳳就是于1919年在協(xié)和禮拜堂喜結(jié)連理的,如今一對新人選擇在此教堂宣誓忠于對方一生,更添浪漫色彩。當婚禮進行曲響起,人們靜靜地看著美麗的新娘挽著父親的手走進教堂,我看到她清澈的雙眸閃著幸福的淚光。新人交換戒指時的誓言令人從心底由衷祝福他們一生幸福:新郎、新娘分享了他們成長的經(jīng)歷、相識相愛的點滴,極富感染力的言語濕潤了我的眼眶。
那場在協(xié)和堂舉辦的婚禮給我留下美好的記憶。
鼓浪嶼的有些教堂,我在廈門的那十幾年是常去的。剛到廈門那年的圣誕之夜,曾被朋友Nancy拉著去看她的好友諾亞在教堂的演出。我的外婆,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就與文婆婆和蕭婆婆等幾位牧師在成都布道,文革后唯一一位活著的陳玉誠老牧師從牛棚出來后創(chuàng)辦了西南三省一市的大區(qū)性四川神學院,我每次到成都都要去四圣池教堂看望他老人家。因為這層關(guān)系,我與鼓浪嶼教堂有了一層親近感,在教堂里,最能勾起我興趣的是唱詩班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因此也常陪Nancy和諾亞他們?nèi)ソ烫米龆Y拜。
三一堂是幾位教友帶我去的最多的地方。我和三一堂的牧師有過幾次交流,得知了它的前世今生。七十多年前,廈門中華基督教新街堂(中國第一個華人教堂)、竹樹堂、廈港堂百名教友遷居鼓浪嶼,因回廈門本島禮拜不便,于是三堂聯(lián)合在鼓浪嶼建立教會,這便是“三一堂”的由來,并蘊含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教義??扇菁{一千多人的新教堂在1934年基本落成,堂內(nèi)天花板的裝修及屋頂八角形鐘樓的工程延至1945年秋才修建完成。1992年續(xù)建牧師樓(現(xiàn)改為辦公樓),2000年擴建教堂正門以及附屬建筑、圍墻欄桿等,先后共歷時66年之久方得全部竣工。2006年被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一堂整體建筑呈十字造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觀賞,其非凡氣勢,都令人嘆為觀止。中心八角鐘樓頂尖的十字架高聳云天。四方八面排水的黃瓦屋頂上,居中矗立著八角鐘樓。紅墻裝飾著流暢的三角形線條,四面敞開十二道大門、十六扇窗戶極為寬大,具有通風、采光、疏散的實用特點。堂內(nèi)長寬同等的十三米跨度墻體上,巧用無柱鋼梁拱券的屋架,加上天花木板吊頂,顯得高大堂皇又帶來極其科學理想的音響效果,我對三一堂印象最深的是夕陽西下時建筑頂上高高的十字架及門前的浮雕。浮雕的主題是“主是好牧人”,牧羊人帶著一群迷途的羔羊走在山水間,不去追究它的寓意,那是一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田園牧歌圖。
三一堂在1936年12月舉辦了中華基督教全國第二次查經(jīng)大會,1950年,時年47歲的何恩及在此布教,她是鼓浪嶼島上的第一位女牧師。三一堂有鼓浪嶼島上最強的甚至是全國最好的唱詩班,其《閩南圣詩》在東南亞一帶頗受歡迎,經(jīng)常會有全國各地及海外的唱詩班來三一堂學習取經(jīng)。
三一堂的托老院稱為百合園,其前身是何恩及牧師曾布教過的福音堂,我曾前往鼓浪嶼晃巖山麓一探究竟。那是一座英式風格的建筑,設(shè)計巧妙。正門四根立柱為方形,簡潔樸素,平展的線條和山墻上的山花浮雕,具西歐韻味;玻璃窗外為百葉,寓意為打開的《圣經(jīng)》。再說說可容納干人、歷經(jīng)坎坷的福音堂的來歷。于1901由廈門泰山、關(guān)隘內(nèi)兩堂聯(lián)合提倡創(chuàng)建,2年后落成,建筑面積421平方米。1926年被廈門區(qū)會定為“鼓浪嶼堂會”,為華人自治、自養(yǎng)、自傳之教會。因發(fā)展較快,于1930年在講道堂開設(shè)了分會。1958年福音堂并入三一堂,文革中成為高頻廠廠房,福音堂牌號被毀。堂內(nèi)重隔雙層作為廠房和宿舍,幾乎面目皆非。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后,高頻廠于1987年搬走將產(chǎn)權(quán)退還,2001年三一堂將其改建成百合園托老院。
那么,鼓浪嶼歷史上到底有過幾個教堂,現(xiàn)存的又有幾個呢?鼓浪嶼是西方教會在中國最早登陸的島嶼之一,1842年2月,美國歸正教會宣教士雅裨理就踏上鼓浪嶼宣教。百年間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海島上,基督教各教派紛紛來此傳音,來到島上的教派包括新教各宗派(美歸正會、英倫敦公會、英長老會、安息日會等)、天主教及各華人自立教會(小群會、真耶穌教會等)。教會興建了一座座莊嚴雄偉的教堂。
我萌發(fā)了再尋找教堂的念頭,穿梭在鼓浪嶼密布的巷道里,和當?shù)氐睦瞎睦藥Z人打聽,雖然沒人能說清島上教堂的數(shù)量和具體位置,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找到了另外幾個教堂——天主堂、復(fù)興堂、安獻堂、講道堂、四縱松禮拜堂。真沒想到,小小的鼓浪嶼上竟有八個教堂!
天主堂 雖然三一堂是鼓浪嶼島上唯一一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我每次上島必去的地方卻是天主堂,不僅僅是因為天主堂找尋方便,在我眼里,它是鼓浪嶼上最美的一座教堂,這里也是攝友及婚紗拍攝最常去的地方。
位于鹿礁路34號的天主堂是廈門地區(qū)僅存的一座哥特式建筑,由西班牙建筑師設(shè)計。1916年,西班牙傳教士馬守仁被羅馬教廷任命為廈門教區(qū)主教,把田尾路一座作為會所的樓房與法國領(lǐng)事館交換,將領(lǐng)事館改為主教樓,并在主教樓前面建教堂。文革期間,天主堂被工廠占用。1981年落實政策歸還教會,1982年元月重新修復(fù)后開放。1993年,市宗教事務(wù)局撥出???5萬元,支持教會對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教堂進行保護性維修,當年12月中旬完工,基本恢復(fù)原建筑風格。作為教堂主樓,建筑面積287平方米,教堂正中祭臺供奉耶穌像,兩邊各有一個小祭臺,可容納200人左右。前部為鐘樓,共三層,一層為入口,二層為歌經(jīng)樓,三層為鐘塔。中、后部單層,中為禮拜大廳,后為祭臺。天主堂平面采用早期最簡單的巴西利卡式樣,有4個尖拱形成主廳,呈一般教堂的拉丁十字形。祭壇在北側(cè),長方形大廳被兩排列柱縱分,形成多面連拱的柱間,柱面勾勒自然,教堂的柱子斷面為梅花狀,柱頭為愛奧尼克式飛卷,懸吊彩藍色珠網(wǎng)天花,具回聲效果。整座教堂以哥特式尖塔為主,尖拱尖窗,連立面裝飾、門楣窗欞等也都是尖形的。特別是正面,舉目所望,均為尖塔藝術(shù),四層塔式尖頂,遞次上升,尖端置一十字架,高聳挺立,外型表現(xiàn)了強烈的造型感染力。
復(fù)興堂 是最容易找的一個,因其位于復(fù)興路2號而得名。復(fù)興堂的前身是廈門基督徒聚會處,雖然已有近百年歷史,但它卻是鼓浪嶼島上唯一一座解放后新建的教堂。復(fù)興堂在20世紀30年代屬于倪柝聲發(fā)起的聚會堂會,原址位于鼓浪嶼黃家渡。1949年黃家渡聚會處王得恩長老帶領(lǐng)信徒加入三自愛國會,但在1966年文革開始后教會停止一切活動,教堂被建筑公司占用。1980年元旦教會復(fù)會,1988年黃家渡會所因建設(shè)需要被征用,1995年政府在鼓浪嶼復(fù)興路批地給教會建設(shè)教堂,1997年新堂落成。
安獻堂 也不難找,好友何方雪曾對我提到這座位于雞母山的建筑,其言我至今記憶猶新。多年前,她常在周末帶小兒上鼓浪嶼游玩,腳步遍及鼓浪嶼的每一個角落。有一次,他們走到安獻堂,看到這座白色花崗巖建筑安靜地開放著,便走了進去,發(fā)現(xiàn)它是養(yǎng)老院。母子轉(zhuǎn)悠一圈出來,驀然發(fā)現(xiàn)安獻堂的另一側(cè)是一個基督徒墓園。當時,孩子靜靜地出了一會神,回頭對母親嘆道:生與死就是一線之隔!這些老人住在這,他們每天面對墓地,會有什么樣的感想?是否會覺得人生無常,可以更坦然地面對死亡?
安獻堂 是安息日會的堂所,其建筑風格是美式與閩南風格的合體,上世紀30年代,來華傳道的安德純牧師夫婦在雞母山西側(cè)買下一塊石頭山地后,聘請一位名叫富師的惠安建筑師設(shè)計,根據(jù)閩南特色就地取材使用花崗巖石砌成的教室大樓于1934年建成了,坐北朝南,共3層。安獻堂在竣工當年就奉獻給安息日會。次年安息日會開辦“美華女子學?!保?938年成為教會的禮拜堂。在文革期間停止聚會后改為小學,現(xiàn)在的安獻堂為基督教廈門美華老人療養(yǎng)院,其功用不僅僅限于教會養(yǎng)老,并已開放為一個度假養(yǎng)生會所。
講道堂 厝沃蘭花腳公平路18號的講道堂也被我好不容易找到了。究其原因,是因為如今的講道堂舊痕難覓,已成為鼓浪嶼紅堂生活旅館。堂內(nèi)被改建為上下兩層,做了游客的標準房間。講道堂已失去了教堂的功用,被歲月抹去了痕跡。講道堂建于1930年,是福音堂的支會,1958年隨福音堂并入三一堂。文革中,講道堂被占用,現(xiàn)在依然可以看到該堂的墻體上有很多文革時期的痕跡。
四縱松禮拜堂 最難找的一個。網(wǎng)上信息表明它位于內(nèi)厝澳路352號,在文革時期曾為鼓浪嶼群力電木廠,現(xiàn)成為民居。我們找到內(nèi)厝澳路,詢問當?shù)鼐用瘢用裢扑]出一位號稱“百事通”的老者,他說四縱松禮拜堂在文革時期是被光學儀器廠所占,他就是該廠的老職工,如今教堂已歸還給教會。當我們找到“內(nèi)厝澳路352號”時,這個建筑卻是新建或新翻修的,大門上掛著“馬拉巴”牌匾,是一幢度假旅館。據(jù)“百事通”說,再上邊的那幢建筑才是四縱松禮拜堂??赡菞澖ㄖ]有一點教堂的模樣,令人一頭霧水。若“百事通”所言不虛,四縱松禮拜堂的確切地址應(yīng)該是354號。
TIPS
·上島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天主堂和一路之隔的協(xié)和禮拜堂,一個有故事,一個最漂亮,而且旁邊有大量的名別墅,如日本領(lǐng)帶館舊址、四十四號別墅、黃榮遠堂、海天堂構(gòu)、林氏府,再經(jīng)復(fù)興堂轉(zhuǎn)旗山一號公館、容谷別墅、李清泉別墅,這是一條鼓浪嶼島上的精華段。
·安獻堂位于雞山路18號,而16號就是1924年的殷承宗宅,旁邊還有講道堂(紅堂生活館)、1842年的姑娘樓和琴海莊園海景旅館(蔣介石1920年在此住了20多天),可以200米內(nèi)一網(wǎng)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