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心,70后情感咨詢師,美文作家,著有散文集《有風走過》等。
年初,一篇網文在朋友圈刷屏,甚至引起眾多媒體齊齊發(fā)聲?!侗贝罅裘来T士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發(fā)萬字文“聲討”父母過度管控!》。
我這篇文章不是要評論這起親子沖突事件中的是非曲直,孰對孰錯,它觸發(fā)我思考的問題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到底有怎樣的影響?
人的一生中一般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父母、兄弟姐妹,或許還有爺爺奶奶等祖輩;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后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中國由于傳統(tǒng)的觀念和習俗,原生家庭和孩子成年結婚后的那個家之間的界限并不清晰,互相介入。相比較而言,孩子的處境可能更尷尬,一些新的觀念在孩子這一輩心中萌芽,但父輩并不能普遍接受,尤其是50后及以前的父母們。比如:成年結婚后的家相對于原生家庭來說才是“核心家庭”,“夫妻關系大于親子關系”等等。
因為“我是你爹你媽”,所以我有權介入你的生活。中國的親子關系在父輩那里是這樣的邏輯存在。
于是中國的親子關系,在孩子成年以后,深深地感覺到整個成長過程被父母控制。小時候經常遭遇的打罵,長大后被父母定義的應該的結婚和生育;在家里父母可以用一句話“都是為你好”正當化他們的一切要求;“要不是為了你,媽就怎樣怎樣”每個媽媽似乎都會這句口頭禪,因為這樣一說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將自己人生的不如意歸因給孩子。“我這么拼死拼活還不是為了你”……本來父母的人生是父母的,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可是在中國,因為“我是你的父母”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摻和孩子的人生。
這些事情這些話都熟悉吧?總有一款適合你!要么曾經被父母使用過,要么現(xiàn)在的你正熟練地使用在孩子身上。
知名的微信公號一旦推出寫親子關系的文章,都會引起一眾粉絲在評論中留言,幾乎是一邊倒的“聲討”父母在他們童年、少年時期留給他們的心理創(chuàng)傷。
反思“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及人格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義,也就成為這幾年經久不衰的話題?!霸彝ァ边@個概念,也從專業(yè)領域的概念普及,到普羅大眾耳熟能詳,推進迅速而且熱度不減,不能不說這個話題戳中了我們的痛點。毋庸置疑,童年、父母是一個人生命起航的地方,此生縱然遠航到天涯海角,初始的起點無法改變也無法抹去。
曾經“父母皆禍害小組”成為豆瓣網上最著名的小組之一,讓多少無法抹去童年少年成長傷痕的孩子在那里吐槽父母。
連續(xù)幾年閱讀那些帖子,從最初的共情逐漸變成擔憂,擔憂我們一代一代人會陷入原生家庭的傳承魔咒,強迫性地重復原生家庭的模式,讓所謂的成長“悲劇”一代一代重演。這才是真正的悲劇。也許每個生命都有成長的裂痕,那不是讓我們一次次撕開它玩味痛苦,而是警示我們學會成長,用成長彌補裂痕。
每一個人都要學習為自己的心理情緒負責。當我們在顯微鏡下放大那些細微的傷口時,呼嘯而至的悲傷讓我們心安理得地沉溺于“父母的錯誤”中,一時推卸掉自我成長的責任。那然后呢?沒什么用!你的人生該怎樣還是怎樣!我們將生活的不如意推卸給原生家庭拒絕成長、改變,就會忘記每個人的幸福、快樂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習慣將錢和房子作為財富,往往意識不到愛也是財富。為了我們的后代每個人都能成為精神的富翁,我們可以嘗試去做一個白手創(chuàng)造愛的財富的勇者,從而彌補成長的缺憾,讓生命變得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