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雪暉
歸化翻譯策略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biāo)語讀者的習(xí)慣的方式表達(dá)原文內(nèi)容。譯者所充當(dāng)?shù)慕巧窃髡叩拇匀?,將texto original的語言變?yōu)槟鼙蛔x者接受和理解的本國語言。異化翻譯策略則是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也就是說,譯者會考慮到外來文化的特點,最大限度地保留外來文化的原汁原味和異國風(fēng)情,保留譯文的純正性。但是,這就要求讀者熟悉外來文化,并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
文學(xué)翻譯的最終目的是忠實地再現(xiàn)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風(fēng)格,將讀者帶入作品的社會時代背景,同時也要考慮到讀者的接受和領(lǐng)悟能力,實現(xiàn)作者與讀者的完美對話和思想交流。蘭德斯(Clifford Lander)在Translation for the Theater一文中指出,戲劇翻譯的本質(zhì)是從觀眾的立場上去考慮它的“可念性”[1]。因此,譯文應(yīng)該具有聽起來悅耳,讀起來流利的特點。同時,文化移植的現(xiàn)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戲劇文本的翻譯中[2]。在《雷雨》⑴的翻譯中,對于一些具有中國文化的元素的描述,如舊式家庭的等級關(guān)系、生活習(xí)俗,舊式人家公館裝飾、家具擺設(shè)等,通過譯者的翻譯,生動地傳遞給了西班牙語讀者。而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可以采取異化策略保留源語文化元素,也可以將源語文化元素移植到譯語文化環(huán)境,以消除讀者的閱讀障礙。
例(1)魯四鳳(走向右邊的衣柜旁,尋一把芭蕉扇,又走回中間的茶幾旁扇著)
譯文⑵:SIFENG (Se dirige hasta el armario de la derecha, toma un paipai y se abanica.)
在《西班牙皇家語言學(xué)院字典》(Diccionario de laDiccionario de la Real Academia Espa?ola)中,paipai的正確寫法應(yīng)是 paipái,也為 paipay,其解釋為:m.Abanico de palma en forma de pala y con mango,muy usado en Filipinas, y a su ejemplo en otras partes[3].(一種有帶柄的棕櫚手搖扇,在菲律賓和其他地區(qū)非常普遍。)Paipay是西班牙語中的外來詞匯,來源于菲律賓語,而芭蕉扇是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消暑用品,反映了中國人在19世紀(jì)30年代的生活細(xì)節(jié)。譯者在芭蕉扇的翻譯上首先將芭蕉扇與當(dāng)時西班牙人關(guān)于東方的認(rèn)知聯(lián)系起來,從而找出了西班牙讀者能夠理解的paipay一詞。盡管paipay同中國的芭蕉扇存在差異,但是譯者卻用借代的手法,將讀者們成功帶入了夏天消暑的這一場景,從而保留了豐富的文化信息。
例(2)魯貴(坐在長沙發(fā)上),錢不錢,你沒有你爸爸你成么?你要不到這周家大公館幫主兒,這兩年盡聽你媽的話,你能每天吃著喝著,這大熱天還穿得上小紡綢嗎?
譯文:p4(dejándose caer sobre el sofá, presuntuoso)?Y qué? ?Acaso puedes prescindir de tu padre?Si no hubieras venido a la mansión de los Zhou para servir a los se?ores, y sólo hubieras seguido el consejo de tu madre, en estos dos a?os, ?habrías podido vivir los días sin hambre,e incluso darte el lujo de verstirte de muselina para pasar la canícula?
紡綢,一種平紋絲織品,質(zhì)地薄而細(xì)軟,適宜做夏季服裝,是以生絲、絹絲織成,再經(jīng)練漂、染色等工藝加工。舊時常以產(chǎn)地命名,浙江杭州所產(chǎn)者稱杭紡,江蘇吳江之盛澤所產(chǎn)者為盛紡,皆平紋素地,質(zhì)地柔韌輕薄,宜作夏季衣料。譯文中“紡綢”的對應(yīng)詞muselina在《西班牙語皇家語言學(xué)院字典》中的解釋為:(Delfr.mousseline)Teladealgodón, seda, lana, etc.,fina y poco tupida[3].(用棉﹑絲綢和羊毛織成的布,非常精致和細(xì)密。)muselina的中文名為麥斯林紗,是一種稀松組織布,多為白色或米色,可以染成各種柔和色,來源于穆斯林文化。muselina同樣作為西班牙語中的外來詞匯,被西班牙語人所熟知,是當(dāng)?shù)厣萑A和貴族身份的象征。而紡綢這一中國傳統(tǒng)布料在西班牙非常罕見,盡管麥斯林紗和紡綢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絲織品,但是它們的共同點在于,其用于夏天穿著非常涼爽且體面。譯者將紡綢這一中國文化元素移植到西班牙社會文化環(huán)境,選擇用麥斯林紗來替代紡綢,很好地傳遞了四鳳由于在大戶人家?guī)蛡?,可以用上上流社會夏季消暑面料的資格這一信息,從側(cè)面反映了當(dāng)時中國上層社會的奢華。
例(3)魯貴:叫她想想,還是你爸爸混事有眼力,還是她有眼力。
譯文:LU GUI:Ella tiene que preguntarse quién es más capaz de arreglar las cosas, ?ella o yo?
例(3)中的“混事”,即從事某項工作只為求得衣暖食足,沒有更高的追求;譏稱謀生,謂謀生,即只以取得衣食為目的而從事某種職業(yè),多含貶義。原文這里刻畫出魯貴些許自鳴得意的形象,而譯文則直接翻譯為arreglar las cosas,雖然沒有體現(xiàn)出魯貴的自鳴得意,但是卻傳達(dá)了原文的內(nèi)容,使讀者能夠通過接下來一系列的對話逐漸理解魯貴這一市井人物的形象。
例(4)魯鳳:哼,媽是個本分人,念過書的,講臉,舍不得把自己的女兒叫人家使喚。
譯文:SIFENG ?Hum!?Mh!Mamá tiene principios, es educada, digna, tanto que se siente incapaz de permitir que su hija reciba órdenes de otros.
“本分”的解釋,第一,本身應(yīng)盡的責(zé)任和義務(wù):~的工作。第二,安于所處的地位和環(huán)境:~人ㄧ守~ㄧ這個人很~這里。[4]“本分”在原文中的意思是魯鳳說媽媽是一個安于所處地位和環(huán)境的人,而西語翻譯為tiene principios。principio在西班牙皇家語言學(xué)院字典的解釋為:Norma o idea fundamental que rige el pensamiento o la conducta.[3]這里的西語譯文表達(dá)為:魯鳳媽媽是一個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原則的人。雖然譯文沒有完全傳遞出原文魯鳳媽媽安于本分,老實的形象,但是并不會造成西語讀者理解上的困難。
“講臉”的解釋是講面子,要臉面。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中,面子觀念非常重要。原文中,“面子”的西語翻譯是“digna”。 這里“digna”對應(yīng)的西語解釋為:Que tiene dignidad o se comporta con ella,這里是指魯鳳媽媽是有一個有尊嚴(yán)的人,盡管和原文中的“講臉”有區(qū)別,但是對于西班牙讀者來說卻可以很好地理解這一性格特質(zhì),可以很好地理解雷雨這部戲劇的人物形象。
例(4)魯貴:什么臉不臉?又是你媽的那一套!
譯文:LU GUI:?Qué dignidad ni qué ocho cuartos! ?Otra vez con sermones!
例(4)的譯文中,譯者使用了一個非常生動的西班牙俗語 Qué dignidad ni qué ocho cuartos。 “cuartos”曾經(jīng)是西班牙貨幣的貨幣單位,而10個cuartos被認(rèn)為是最小的計量單位,顯然8個cuartos連最小的計量單位也無法達(dá)到。因此,這句西班牙短語的意思是:no digas tontería,porque eso que dices no tiene valor,表達(dá)的意思是:你說的都是些蠢話,毫無價值。這一西班牙俗語深刻地刻畫了魯貴這一市井小人物的形象,用lenguaje coloquial使得魯貴這一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例(5)周樸園﹙眼翻上來﹚你知道社會是什么?你讀過幾本關(guān)于社會經(jīng)濟(jì)的書?我記得我在德國讀書的時候,對于這方面,我自命比你這種半瓶醋的社會思想要徹底的多!
譯文:ZHOU:(Lo mira con desdén) ?Qué sabes sobre la sociedad? ?Cuántos libros de sociología y economía has leído?Considero que, cuando estudié en Alemania, yo era mucho más radical que tú con tus nociones mediocres de la ideología social.
“半瓶醋”在中國文化中是指介于懂與不懂之間,且喜歡炫耀,比喻對某種知識或某種技術(shù)只略知一二的人。在西班牙文化中并不存在“半瓶醋”的概念,所以,如果譯者直接翻譯為“半瓶醋”,西班牙讀者從字面上不能夠明白原文想要表達(dá)的含義?!鞍肫看住痹谶@里應(yīng)該是周樸園嘲諷他的兒子周沖在社會經(jīng)濟(jì)這方面知之甚少。譯者的翻譯采取了譯意的方式,解釋了“半瓶醋”一詞的含義,用“nociones mediocres”指見解平庸。由此,讀者可以了解到周樸園對自己兒子的評價,消除閱讀障礙。
例(6)魯貴:王八蛋!別看今天我走得時候,老爺太太裝模作樣地跟我盡打官話,好東西,明兒見!他們家里這點出息當(dāng)我不知道?
譯文: LU GUI: ?ésas mierdas!Hoy,cuando tenía que irme,me hicieron teatro y se dieron tono conmigo.Está bien, ?Pero ya veremos ma?ana! ?Creen que yo no sé las cochinas intimidades de su familia?
“裝模作樣”是一個成語,中文中“樣”的解釋是模樣、姿態(tài)。裝模作樣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態(tài)。該成語出自宋·史浩《荊釵記傳奇》:“裝模作樣,惱吾氣滿胸膛?!倍@里譯者用“hacerse teatro”這一短語來替代,因為在西班牙語中,“hacerse teatro”也有演戲、裝腔作勢的意思。翻譯時運用西班牙讀者熟知的短語,向西班牙讀者們生動展現(xiàn)了周樸園及夫人作為上層階級的姿態(tài)?!按蚬僭挕笔侵赣霉俜降拈T面話來推脫或壓人,“darse tono”在西班牙語中是指高傲,擺架子。譯者選用西班牙人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短語,為讀者生動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場景,以及周樸園及夫人作為上層階級的人物形象。
2006年,張藝謀執(zhí)導(dǎo)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上映,并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十佳電影?!稘M城盡帶黃金甲》即是根據(jù)曹禺的《雷雨》改編的。在此背景下,《雷雨》西語譯本的面世,為那些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西班牙及拉美國家的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19世紀(jì)30年代文化的窗口。好的戲劇翻譯不僅能夠再現(xiàn)戲劇場景,還能夠再現(xiàn)人物形象、生動體現(xiàn)人物的身份特征、語言特征等。戲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管譯者選擇的是異化還是歸化的翻譯方式,文化移植現(xiàn)象始終存在于戲劇翻譯的整個過程中。正如Aaltonen 提出的“跨文化戲劇”(intercultural theatre)的觀點,跨文化戲劇會立足于戲劇和文化的需要,常常依據(jù)其相關(guān)的情形被選擇﹑改編和重組。Bassnett也認(rèn)為,翻譯者的作用是在兩種文化之間占領(lǐng)閾限的空間,促使戲劇傳統(tǒng)之間的某種接觸?!独子辍肺髡Z譯本很好地截取了該劇目的時代背景(1894—1924年),展現(xiàn)了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而在同一時期,西班牙受到法國的工人運動的影響,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新興思潮。相似的社會時代背景使《雷雨》的中國讀者與西語譯文的讀者更容易產(chǎn)生思想共鳴。
來自不同階層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是一部戲劇讓人印象深刻的靈魂所在。在《雷雨》的西語譯本中,譯者通過豐富、本土化的詞匯生動刻畫了一系列統(tǒng)治階級、無產(chǎn)階級等不同的人物形象,例如周樸園說話的裝腔作勢,仆人魯貴說話時的直白和粗魯?shù)?。文中?jīng)常使用mierda,cochinas intimidas等詞匯,很好地刻畫了底層人物的形象。《雷雨》的西語譯本采用異化翻譯策略突出了人物特點,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譯文中的原汁原味,再現(xiàn)了原作的語言風(fēng)格,使西語讀者能夠細(xì)細(xì)品味不同階層的人物性格。另一方面,《雷雨》西語譯本采取歸化策略,避免了跨文化交際中的沖突和誤解,便于西語讀者理解戲劇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處于不同階級的人物形象。譯者根據(jù)西語讀者需求和翻譯目的,在不同的詞匯和文化處理中選擇了歸化或者異化的翻譯策略,其目的是為了在保留《雷雨》原汁原味的同時,便于讀者更好地閱讀和理解。《雷雨》西語譯本體現(xiàn)了歸化與異化的兼容性和共存性,二者同時存在,互為補充,這種歸化與異化的融合伴隨著文化移植貫穿整部戲劇。譯者巧妙尋找歸化與異化的平衡點,取長補短,使譯文呈現(xiàn)出理想的效果,從而使《雷雨》這部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可以更好地被西語世界所熟知,對傳播中國的戲劇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
注釋:
⑴參考來源: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4.
⑵參考來源:CAO Y.La tempesdad[M].Beijing:Ediciones En Lenguas Extranjera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