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明
【關鍵詞】 詩歌美;圖畫;音樂;內涵;思想;形象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2—0110—01
詩歌是文學中最優(yōu)美、最燦爛的藝術,是語言文化中最精華的體現(xiàn),它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和人文修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從審美入手,讓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美。那么,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品味不盡的詩歌美呢?
一、感悟詩歌的圖畫美
詩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向我們展示出無限廣闊的空間,如何去感受美呢?教師可以把書中涉及到的實物檢索成繪畫素材,引導學生去發(fā)揮想象,把它描繪成一副完美的圖畫,讓學生從欣賞的角度去領會詩意美,這樣就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如,在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時,可以嘗試著描繪這樣的圖畫:山高林密不見人,一場秋雨后,山中更顯一片空寂。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一輪明月靜靜地照到松林之中,山泉清冽,淙淙流淌于山石之上,反射皎潔的月光。茂密的竹林里傳來了姑娘們的歡聲笑語,順流而下的漁船使水上的蓮葉搖動起來。倘若遇到有繪畫天賦的學生,讓他們把這幅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幽靜雅致的山水畫畫出來,那么這首詩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就更為直觀了。學生只有從欣賞的角度去領會詩意美,才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深深陶醉其中。
二、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一首好詩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往往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而一首好歌給人的感受是任何人都說得出來的,讀詩的感覺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廣闊,似“瀟灑走一回”一般灑脫,像“二泉映月”一般悠長,若“賽馬”一樣奔放。借助音樂來體味詩意,學生一定感到趣味無窮。我國古代的樂府詩可以配樂演唱,其實這也是一種以音樂來感受美的形式。例如,在學習《詞七首》之前,筆者教學生學唱了《虞美人》這首詞,出乎意料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要求學唱七首詞,筆者借機讓學生結合詞的內容給詞譜曲,然后評比誰的作品優(yōu)美動聽。此舉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詩詞的熱情。學生如果能以優(yōu)美的音樂配以全詩的內容,不論采用何種曲調,只要能從中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樂趣,就說明學生對詩的理解已達到了一定的境界。
三、拓展詩歌的內涵美
詩歌因為字數(shù)有限,很難準確形象地傳達出具體可感的審美意象,中學生社會閱歷不豐富,知識水平有限,就更難把握其深遠的意境了。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擴充句子入手,從讀詩后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等多角度進行思維,把詩歌改寫成語言優(yōu)美的散文詩,或者是擴充為寫景敘事的散文,這樣,領會詩歌的內涵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四、體味詩歌的思想美
詩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對詩歌感受的深度各不相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哈姆萊特,基于這一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勇于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一首詩的主題并非是絕對的唯一,學生的見解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教師完全可以鼓勵他們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師也要承認他們動了腦筋。如果學生實在談不出自己的感悟,教師應指導他們利用豐富的圖書資源來探究詩歌所表達的豐富感情。學生通過查資料,經(jīng)過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來的就不再是教師傳授的統(tǒng)一模式了。當然,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達成共識,提出疑點,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從而得出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的結論。
五、創(chuàng)造詩歌的形象美
在詩歌教學中,如果僅僅滿足于教科書上的分析,其結果只能造成學生思維的僵化,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已知形象去再造新形象。如,在教學唐代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時,教師完全可以借想象來豐富詩歌的內容:清晨,我獨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覺來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開寺門,只見一輪初生的太陽掛在高高的樹梢之上,晶瑩的露珠在柔和的陽光下格外耀眼。一條彎彎的小路伸向遠方,在路的盡頭,紅花綠樹掩映著古老的禪房……經(jīng)過一番精心的構思之后,學生的腦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幾句簡單的文字所傳達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動的、具體可感的圖畫。尋著這一思路繼續(xù)體味本詩,對詩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當然,讓學生全面感知詩歌并不是摒棄對詩歌的背誦、朗讀與默寫,而是在感受到深刻的內涵后,更樂意和更容易朗讀與默寫,這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為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才會有所創(chuàng)新,離開了這一點,再好的方法也都是徒勞。詩歌是美的,而注重教學藝術之美,則能更好地激發(fā)出美的感受,這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點真實感受。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