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代民間輿論對洋銀流通的認知與因應(yīng)

2018-03-19 13:32熊昌錕
關(guān)鍵詞:銀元

熊昌錕

(中國社會科學院 經(jīng)濟研究所,北京 100836)

16世紀,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開始將此地豐富的白銀運往歐洲,但巨額的白銀數(shù)量導(dǎo)致物價飛漲,最終引發(fā)價格革命。西班牙商人無奈,只得將白銀運往歐洲以外的地區(qū)。此時中國正值賦役革新以及對外貿(mào)易迅猛發(fā)展的階段,對白銀的需求旺盛,因而成為美洲白銀的重要運銷地。此前運入中國的白銀以銀條為主,在各地熔鑄成各式各樣的銀錠后投放市場,不過因其需要一定的檢驗費用,導(dǎo)致交易成本高昂,因此形制統(tǒng)一、檢驗方便,節(jié)省了一定交易成本的機制銀元逐步流入中國。但各地長久使用銀錠、制錢所形成的路徑依賴,導(dǎo)致銀元最初在中國市場的流通經(jīng)歷了諸多波折。另一方面,從政府到民間對洋銀的認知有一逐步加深和接納的過程[注]學界此前關(guān)于這一主題的研究,主要有:侯厚吉、張家驤按照時間序列,對龔自珍、林則徐、魏源以及趙蘭坪、楊端六、馬寅初等人的貨幣思想和主張進行了評述。參見侯厚吉:《中國近代經(jīng)濟思想史稿》,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張家驤主編:《中國貨幣思想史(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葉世昌細致梳理了中國歷代的貨幣理論,詳盡闡述了魏源、周騰虎、鐘天緯、張之洞、鄭觀應(yīng)等人的鑄銀錢思想和廢兩改元前的思想主張。參見葉世昌等:《中國貨幣理論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林滿紅將當時士大夫、學者對于白銀流入所持態(tài)度分為“干預(yù)派”與“放任派”,并將持兩種不同態(tài)度的思想背景追溯至今文經(jīng)與古文經(jīng)的差異,從而闡發(fā)兩種思想流派的不同主張。參見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因而對其認知和因應(yīng)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幾個層面,首先是從流通傳播層面介紹洋銀的形制及其在不同區(qū)域的使用情形,其次從認知接受層面展現(xiàn)時人對洋銀流通的看法,最后是從應(yīng)對行動層面來看洋銀流通對中國財富的“暗耗”以及各省自鑄銀元的實踐和清廷幣制改革的過程。

一、認知層面:對洋銀流入情形及鑒別真?zhèn)蔚慕榻B

洋銀自明中后期開始進入中國,因而最初輿論對其的認知和介紹是國人了解這一新式貨幣的重要途徑。早先進入中國的洋銀種類繁多,名稱各異,《一斑錄》提到,“今閩、廣外洋諸國,最西者大西洋,峽以內(nèi)小西洋。若商販所能及者,為亞齊、為彭亨、為柔佛、噶喇叭、柬埔塞,以及南洋之呂宋、蘇祿。凡來中國貿(mào)易者,并用洋錢。其四工、反衣形較小而厚者,曰小吉,其余不一。荷蘭者為大頭,則較次;三花七星則又次;英吉利者為鬼頭,已不用;佛頭而外有雙柱、馬劍,今俱不至”[1]。其中小吉指西班牙查理四世銀元,佛頭、雙柱指西班牙銀元。三花七星,是指早期的美洲銀元,因每面俱有七星。鬼頭為英國銀元,而馬劍為荷蘭銀元[2]??梢?,各國銀元流入中國后,民眾根據(jù)其形制或圖案創(chuàng)造了新的稱謂。

道光年間以后,墨西哥銀元、香港銀元等漸次進入中國,“中國定制,官庫出納,向用足色寶紋,通商后,始有大呂宋佛頭銀洋。咸豐初年,又有墨西哥鷹洋來華,銀色、輕重、光潔與本洋相等,惟花樣不同,近已通行?!挝迥?、十一年,香港銀局新造銀洋;十二年八月,香港到有美國新洋;十月到日本新洋,輕重、成色、圓凈與本洋、鷹洋相等,而洋面花樣則異,滬市及江、浙、皖、鄂尚未廣行”[3]。隨著西班牙銀元在中國的廣泛流通,清中期以后流入中國的鷹洋、美國貿(mào)易銀元、日本銀元等實際都是仿造本洋的形制,重量、成色相差無幾,不過流通程度不及本洋、鷹洋。

而洋銀的流入過程及在各地區(qū)的流通情形也成為第一階段輿論認知的重要內(nèi)容,洋銀的流入以及在中國各地的流通,最早要追溯至明中后期,一定數(shù)量的外國機制銀元流入東南沿海一帶,在漳州、廈門以及廣州等地流通。閩、粵因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很早已與葡萄牙、西班牙等國有著直接的商業(yè)往來,明中期以來更為密切?!堕}書》記載:“昔患苦倭奴,近患苦紅夷,而又土狹人稠,谷食不贍。今且不憂卉服,而憂赤子。番錢內(nèi)艷,粟貨外流?!盵4]倭奴是指日本海盜,紅夷則是荷蘭等國商販,字里行間流露出番錢(洋銀)充斥,貨物外流的憂慮。當時漳州等地使用洋銀已較普遍,“漳例納番錢,歲計百萬”[4]?!皻q計百萬”當然是夸張的說法,但當時漳州每年已有數(shù)萬到十數(shù)萬的洋銀進入,福州、廈門的情形也大抵如此。張燮在《東西洋考》中提到:“我穆廟時除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賈,熙熙水國,刳艅艎,分市東西路。其捆載珍奇,故異物不足述,而所貿(mào)金錢,歲無慮數(shù)十萬,公私并賴,其殆天子之南庫也?!盵5]明隆慶(1566~1572)年間海上開禁,外商云集閩地,白銀大量流入,使得福建逐漸成為明清政府的財賦重地。

另外,福建商人不懼風險,前往南海貿(mào)易獲取銀錢,“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東洋。大西洋則暹羅、柬埔寨、順化、理摩諸國道,其國產(chǎn)蘇木、胡椒、犀角、象齒、沈檀、片腦諸貨物,是皆我中國所需。東洋則呂宋,其夷佛郎機也。其國有銀山出銀,夷人鑄作銀錢獨盛。我中國人若往販大西洋,則以其所產(chǎn)物相抵,若販呂宋,則單是得其銀錢而已”[6]。受認知條件約束,何喬遠并不清楚菲律賓本身產(chǎn)銀有限,其銀錢多來自于美洲。顧炎武也存在同樣的認知問題,其稱:“東洋中有呂宋,其地無生產(chǎn),番人率用銀錢,錢用銀鑄造,字用番文,九六成色,漳人今多用之易貨?!盵7]其實,菲律賓所用銀錢,正是大帆船貿(mào)易從美洲運來,進而流入中國。

洋銀亦很早就進入廣東地區(qū),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提到:“閩粵銀多從番舶而來。番有呂宋者,在閩海南,產(chǎn)銀,其行銀如中國行錢。西洋諸番銀多轉(zhuǎn)輸其中,以通商故。閩粵人多賈呂宋銀,至廣州攬頭者就舶取之,分散于百工之肆?!盵8]屈大均生活在明末清初,因此所記均為此前或當時的情景,“分散于百工之肆”,說明洋銀已有廣泛使用。不過,呂宋并不產(chǎn)銀?!拔餮笾T番銀轉(zhuǎn)輸其中”則符合實際情形,其中番銀多從美洲運來。且洋銀在日常交易、輸關(guān)納稅時皆有行用,以致時人評論道:“閩廣兩省所用皆番錢,民自幼至老,有不見紋色等銀者,自正供雜稅以及關(guān)鹽等課,俱用番錢輸納?!盵9]可見,洋銀在閩、粵兩省的使用范圍十分廣泛。江蘇、浙江一帶的洋銀從廣東、福建輸入,并很快為市場所接受。慕天顏在《請開海禁疏》中稱順治六、七年間,當時禁令未設(shè),市井貿(mào)易均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各省流行[10]。此處所指各省,主要是指東南沿?;?、閩、浙、江幾省,而洋銀的流通范圍也逐漸向北擴張。

洋銀最初是在沿海、沿江商埠流通,在內(nèi)陸地區(qū)的使用則有一定的滯后性。沈復(fù)在《浮生六記》中記載自己曾應(yīng)鹽商邀請,在安徽績溪一處寺院游玩,“臨行以番銀二圓為酬,山僧不識,推不受。告以一枚可易青錢七百余文,僧以近無易處,仍不受。乃攢湊青蚨六百文付之,始欣然作謝”[11]。沈復(fù)生于乾隆癸未年,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二十五年后,為乾隆五十三年(1788)。此時番銀在徽州等地已有流通,但績溪等偏遠之地不甚通行,故山僧拒絕。相比閩粵、江浙沿海地區(qū),即使是在乾隆后期,洋銀在內(nèi)陸的農(nóng)村地區(qū)仍不甚流行。

此外,時人對銀元的種類和識別方法的描述也極為細致?!稁X南叢述》稱:“花邊錢以銀镕為錢樣,面有水草、燭臺諸紋,間有作人馬形者。邊輪有花,俗稱花邊錢,其大小遞分減為五等,輕重皆有度,便于鬻物,市中間用之。”[12]花邊錢即為西班牙銀元,其有五種不同的形制,皆有廣泛使用。而梁紹壬在《兩般秋雨盦隨筆》中介紹廣東市面流通的洋銀時稱:“粵中所用之銀不一種,曰連、曰雙鷹、曰十字、曰雙柱,此四種來自外洋。其后外洋錢有花邊之名,來自米時哥;又有鬼頭之名,來自紅毛,亦謂之公頭。民間呼為番面錢,以畫像如佛,故又號佛番。南、韶、連、肇多用番面,潮、雷、嘉、瓊多用花邊?!盵13]是著介紹了本洋的多種稱謂,并解釋了其中的原因,同時總結(jié)了不同形制的西班牙銀元在廣東各府的使用情形,相較此前的介紹更為深入。與此同時,亦有對各國銀元的鑄造情形的詳細介紹?!惰T銀錢說》記載江、浙行用佛頭洋銀,鑄自大西洋之西班牙國,……乾、嘉之時,其國在廣東省貿(mào)易繁盛,故其銀流入中國最廣,中國因習用之[14]。佛頭洋銀即為西班牙銀元,但其并非在西班牙本土鑄造,而是在其殖民地墨西哥鑄造。咸、同之后,輿論對于洋銀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同治十年(1871),有學者在《中國教會新報》上發(fā)表《洋錢考》一文,對當時流通的洋銀進行細致介紹:“今之洋錢有一種面作人像,邊作回文,中國人稱為本洋者,始于西班牙國。有一種面作鷹鳥,邊作棱文,中國人稱為英洋者,始于麥西哥國?!辈⒔榻B了鷹洋的鑄造年份和具體數(shù)量,“自一千五百二十一年至一千八百有三年,所鑄洋錢十七萬六千七百九十五萬有奇……迨至一千八百二十一年立國后至一千八百五十六年,計鑄洋錢四萬七千八百三十九萬有奇”[15]。與此前較為簡略的介紹相比,該文不僅對西班牙侵占墨西哥的歷史及本洋、鷹洋的鑄造做了詳細介紹,更細致統(tǒng)計了本洋和鷹洋的鑄造數(shù)量。雖然此數(shù)量并不一定精確,但從空間和數(shù)量兩個維度的介紹,說明此時對洋銀的認知較之此前更為全面。而有關(guān)“鷹洋”、“英洋”之謂,鄒弢給予了合理的解釋:“英法兩國所用之洋,各有款式,彼此不能通用。今中國所用之洋,面上有鷹,遂誤鷹洋為英洋,謂洋自英吉利所鑄,而不知非也。此洋皆鑄自墨西哥,運來中國,實與英吉利無關(guān),此洋亦不能用于英國?!盵16]此前鷹洋多被誤作為“英洋”,使國人誤以為此幣為英吉利所鑄,鄒弢則給出了準確的解釋,起到了勘誤的作用。

洋銀在中國大規(guī)模流通后,各地偽造的銀元層出不窮?!睹鼾S小識》云:“乾隆初年市上咸用銀,二十年后銀少而錢多,偶有洋錢,不為交易用也。嗣后洋錢盛行,每個重七錢三分五厘,……下此紅銅為質(zhì),外粘白金,或镕銀時摻雜銅屑,或雕空洋板,中以鉛灌,種種作偽可亂真?!盵2]此處反映的是上海一帶的情形,乾隆初年上海市場上的洋銀還較少見,此后開始盛行,并逐漸出現(xiàn)仿鑄的銀元,作者甚至提到了仿鑄之法,可見當時仿鑄已司空見慣。為此,部分著作從觀法、聽法等方面,強調(diào)真、偽洋銀之間的差別。道光十四年(1834),盛大士在《泉史》提及沿海商民偽鑄洋銀之法,洋錢盛行之后,內(nèi)地仿鑄者不斷涌現(xiàn)。但外洋所鑄本非足色好銀,仿鑄者銀色更低,摻雜了大量的銅和錫。洋銀以七錢二分之數(shù),易千余文制錢。于是沿海奸民,視為利藪,將足色好銀摻入鉛銅,以鑄洋錢[17]。銀元含銀量低于紋銀,但兌換制錢數(shù)卻要高于紋銀,因此造成偽鑄盛行。光緒戊子(1888)年的《新增銀論》稱:“目下所用之番銀傾镕斷無十足,惟貿(mào)易者,彼此通行。若除通行銀與勾錢銀除外皆稱為雜錢,所呼名目,因形而喚,其樣繁多不能盡列?!辈⑻岬奖孀R新、舊番銀的管法,舊銀鬼字管法曰:“阿掩原來萬字多,新舊花邊并掩阿。竹節(jié)有分中大小,的噫時管不差訛。中粗舂砍皆衣掩,單掩錢繩鬼字疏。更有凸粗無偽效,阿噫時管貴觀摩。”對于1872年鑄造的新式鷹洋辨識管法則謂:“魚骨邊欄管法多,的司丕字及知阿。掩阿意則常多見,衣掩單阿有幾何。尚有知司連兩字,單知唉字勿差訛。磨牙邊樣間中有,噎治雙唉也亦疏?!盵18]作者用瑯瑯上口的詩詞編寫新舊洋銀辨識之法,均是為了幫助民眾識別正版洋銀。

除了對洋銀形制、價格等方面的介紹外,魏源、徐繼畬還從地理角度對洋銀的鑄造、輸入路線進行了介紹。魏源在《海國圖志》中稱:“凡中國所用番銀,俱呂宋所鑄,各國用之?!盵19]1565年西班牙占領(lǐng)菲律賓后,建立據(jù)點,成為大帆船貿(mào)易的重要中站點,因此菲律賓有“呂宋”之稱。但菲律賓只是銀錢流動的中轉(zhuǎn)站,并不鑄造銀元。相較于魏源的介紹,徐繼畬在《瀛寰志略》中的敘述更為詳細:“各國行用番銀,出于墨西哥者蓋三分之二。……每歲得番銀一千數(shù)百萬圓,西班牙以此驟富?!盵20]徐繼畬關(guān)于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及其鑄造銀元情況的介紹,對于時人正確認知洋銀有重要作用。

二、揭露層面——對洋銀暗耗國人財富的抨擊

前文論及,洋銀與銀錠、制錢匯兌,因其節(jié)約了交易成本,有一定程度的升水,因此時人對于洋銀升水的認知以及與紋銀的兌換亦值得關(guān)注。成書于乾隆年間的《石渠余記》云:“閩廣近海之地,多行洋錢,來自西南二洋?!|(zhì)不及銀而價視銀為高下。始番舶捆載而來,歲數(shù)百萬,與東南貨幣相流通。顧昔以洋錢易貨而來,今以貨易銀而去。其流入內(nèi)地,塹鑿消耗,亦漸以難得矣?!盵21]洋銀最初是以結(jié)算貨幣的身份進入,但與紋銀進行兌換時,有一定的價格升水,暗地消耗國人財富?!恫¢綁艉垆洝访鞔_記載了嘉慶元年(1796)杭州一帶的銀錢匯兌情形,“每番銀一圓,直制錢一千七八九十文”[22]。市肆交易,更有高達一千一百三四十至七八十文,銀價因之日減。當時,一兩紋銀不過兌換制錢一千零二十文左右,而銀元含銀量不如紋銀,兌換的制錢卻要高于紋銀,這說明銀元更受市場偏好,因而具有更高的升水。這在《談?wù)恪分械玫搅擞∽C,浙江喜用洋銀,外洋銀餅一塊重止七錢,且銀色低潮,“咸豐七年來抵銀一兩,其軒輊已不可解。十年、十一年奸商借軒輊生波瀾,于往日光板、爛板、輕板、銹板之外,另生大糙、小糙、凈光之名,以輕重相同之貨貝,而貿(mào)易相懸殊。旦夕之間,亦有漲落,把持盤剝,民甚病之”[23]。洋銀在浙江深受歡迎,但偽造也因此盛行,且洋銀價格不斷波動,加之奸商操縱,百姓深受其害。包世臣對此揶揄道:“又江、浙各省市易,皆以洋錢起算,至壓寶銀加水。凡物之精好貴重者,皆加洋稱?!盵24]江蘇、浙江一帶的市場,洋錢充斥。又因“洋”之稱謂,價格昂貴。

湯震在《危言》中論述鷹洋流通與紋銀外流的關(guān)系,自海禁大開,東南各行省不知有銀,僅知鷹洋。鷹洋每元作銀七錢三分,其中摻雜銅質(zhì)五六分,而以銅易我五六分之銀,“吾民沾涂所得之銀,流出外洋,殆不可訾算矣”[25]。湯震認為,洋銀中含有五六分的銅,而以銅易銀,造成白銀外流,且其確數(shù)難以估量。林則徐則稱,“即如洋錢一項,江蘇商賈輻輳,行使最多,民間每洋錢一枚大概可作漕平紋銀七錢三分,當價昂之時,并有作至七錢六七分以上者。夫以色低平短之洋錢,而其價浮于足紋之上,誠為輕重倒置”[26]。林則徐同樣看到了洋銀較高的價格升水,使得中國商民常受“暗耗”之虧。《論通商之益》亦持同一觀點:“通商五十余年,銀錢之流溢于外者,不可勝數(shù)?!盵27]亦在強調(diào)白銀外流,漏卮無底,使中國蒙受巨大損失。

洋銀與紋銀、制錢兌換常有升水,加之金銀免稅,因此美、日等國將大量的銀元、小銀元運入中國,從中賺取利潤。比如美國專門販售鷹洋,在美僅為八角五分,在華則作十角,此中暗耗亦可想見。銀色既低,而進口免稅,以彼之洋易我之錢,雖不準出洋,而金銀則在免稅之列,以其劣銀之洋,易我足色金銀。日本亦仿效此法,以五角、兩角、一角等小洋通行于中國,通商地方受此暗耗,亦復(fù)不少[28]。光緒十六年(1890)十二月,《申報》上有文章談及洋銀暗耗紋銀,漏卮之危害遠甚于洋藥、洋貨、洋炮與洋船,原因在于每紋銀八錢五分換洋錢一枚,每圓浮占紋銀一錢三分,如各省均以此交易,每歲何止四五千萬枚?即已浮估四五百萬兩[29]。而洋銀每元浮價一錢三分,造成每年外流的紋銀達四五百萬兩。其余各國銀元含銀量均在九成左右,又有一定的價格升水,漏卮更甚。

鄭觀應(yīng)在《盛世危言》中提及洋銀暢行帶來的三害:其一、洋錢皆非足色,與銀兌換,并不實核分兩,只照市價長落,此中無形之折耗甚巨。其二、銀色既低,又免進口之稅,以此錢購我貨物不下千百萬,而其換得寶銀,旋即鑄造洋錢,仍售于我,從中取利,往復(fù)無窮。其三、洋銀每元或抬價一二分、三四分,甚至六七分,暗中剝削,為數(shù)無底[30]??傮w而言,鄭觀應(yīng)所述三害均是強調(diào)洋銀以低成銀色,暗中侵奪中國財富。另一方面,洋厘的漲落,易造成物價劇烈波動,且洋銀含有銅質(zhì),含銀量不如紋銀,但洋厘不時漲落,消耗國人財富。但鷹洋式樣精美,取攜方便,深受小民歡迎,?!跋灿弥蛔杂X也”[31]。

湯成烈指出洋銀來自外番,奸商牙儈從中漁利,導(dǎo)致銀價高漲,而百姓需用錢換銀,以用之納稅。銀價奇昂,奸商從中盤剝百姓[32]。魏源在《錢漕更弊議》就曾提到,江蘇漕費原本用錢,而當時洋銀兌換銅錢價格較低,因此州縣喜用洋銀,但洋銀價格的上漲,造成暗加等費用的增加,反而使百姓的負擔更為沉重[33]。郭嵩燾曾就江浙喜用洋錢發(fā)表評論,“江浙風俗,至于舍國家錢幣而專行使洋錢,且昂其價,漠然無知其非者。一聞修造鐵路、電報,痛心疾首,群起阻難,至有以見洋人機器為公憤者。曾頡剛以家諱乘坐南京小輪船至長沙,官紳起而大嘩,數(shù)年不息。是甘心承人之害以使朘吾之脂膏,而挾全力自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34]!郭嵩燾指出江浙偏好使用洋銀,對于洋銀暗耗國人財富茫然無知,而對鐵路、電報,則深惡痛絕,加以阻難,郭對此種現(xiàn)象無法理解。在此情形下,部分有識之士開始呼吁鑄造銀元,以圖抵制洋銀,而杜暗耗之弊。

而清廷內(nèi)部對此問題亦有關(guān)注,嘉慶四年(1799)十月,御史奏稱洋商用低潮洋銀暗耗中國足色紋銀,為此皇帝要求兩廣總督吉慶留心觀察洋商在粵貿(mào)易,“不使內(nèi)地銀兩被夷人巧賺”[35]。嘉慶十九年(1814)正月,戶部左侍郎蘇楞額奏稱“夷商賄連洋行商人,將內(nèi)地銀兩絡(luò)繹偷運,每年約計竟至百數(shù)十萬之多”,“夷商以為奇貨可居,高抬價值,除不補色外,每個轉(zhuǎn)加算銀七八分不等”[35]。 而皇帝也要求廣東督撫設(shè)法禁止紋銀外流。道光年間,關(guān)于洋銀升水高昂,暗耗中國紋銀的奏章屢見不鮮,皇帝多次要求沿海督撫酌定章程加以應(yīng)對。但是洋銀在沿海省份的對外貿(mào)易中使用廣泛,禁止使用勢必影響幾省利益,因而粵、閩、江、浙等幾省均敷衍了事,洋銀升水的現(xiàn)象并未得到改觀。

三、應(yīng)對層面——自鑄銀元、改革幣制的呼吁

洋銀盛行于通商口岸及工商城鎮(zhèn),具有較高的升水,造成國人財富流失,部分學者呼吁清政府鑄造銀元,同時建議在銀元上鑄上年號、標記,以宣示貨幣及國家主權(quán)。

早在嘉慶年間,學者丁履恒即建議政府鑄造金幣、銀元,他認為此舉既可阻止商人任意確定銀錢比價,又可抵制外國銀元[36]。而道光之際江蘇巡撫林則徐也稱一些商人相信官方鑄造銀元是抵制外國銀元的唯一辦法,且費用遠低于鑄造銅錢的開銷[37]。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申報》上有文章評論道,中國既欲使用銀洋,曷不自行鑄造,何必購于外洋?而且自行鑄造,即可鑄寫中國年號于其上,如日本新鑄之銀洋,更為妥當?購于外洋每圓加銀多則七八分,少亦三四分,利潤盡為外商所獲[38]。因此作者主張仿照日本龍洋鑄造銀元,不僅免受鷹洋升水之盤剝,還可鑄上本國年號,宣示國家主權(quán)。光緒二年(1876)十一月初七日,《論自鑄銀錢之便》一文稱西人精于計算但重誠信,而華人貪利而又寡信,也是難以成功的重要原因?;诖耍髡呓ㄗh由戶部統(tǒng)一鑄銀,形制采用一兩定式[39]。戶部單獨設(shè)局鑄造,不準各省和民間私自鑄造,即可免于詐偽爛鑄,保證新鑄銀元的信譽。《中國富強策》則提到了鑄幣利益,其稱鑄洋錢之利,每洋錢一枚計重七錢二分,匯兌銅錢有較高升水。南美國運洋錢出口,每千元納稅銀四錢,如此重稅,仍可獲利[40]。雖然金銀運入中國各口免稅,但運出該國則需繳納一定的出口稅。鷹洋自墨西哥阿卡普爾科運出,“每千元納稅銀四錢,如此重稅,尚可獲利”,則表明鑄幣有著巨大的利益。同時使自鑄銀元子母相行,利于收歸貨幣主權(quán)。

在朝野取得一致意見(自鑄銀元)后,廣東率先設(shè)置銀元局,自光緒十六年(1890)開始鑄造銀元,成效較為顯著,“張香帥總制兩粵時設(shè)局鼓鑄大小銀圓五種,小者現(xiàn)已通行,而日本、香港之洋已日見其少,惟大者曾不數(shù)見,總由鼓鑄不敷之故。茍能數(shù)浮于市,當市如本洋之見奪于鷹洋,而鷹洋亦自日見其少矣?!币虼溯浾摷娂娊ㄗh各省鑄造銀元,如此“外來之洋不絕而自絕矣,此亦收回外洋利權(quán)之一急務(wù)也。通行之后不特錢籌錢票自無倒閉遺失之虞,并現(xiàn)在市上現(xiàn)錢到處缺少,小洋一多更可以補錢之不足,不亦一舉而三善備哉”[41]。到了清末,不同的意見開始涌現(xiàn),陳熾在《鑄銀條陳》中指出中國自道光年間以來,外國銀錢行銷于中國海疆、內(nèi)地,并無多少弊端。因天下之錢,本供天下人之用?!褡澡T金、銀錢,而外國之金銀錢與中國分兩成色相同,均準通用,則彼錢皆我錢,為我振興商務(wù),以貨易之而已[42]。陳熾聲稱洋銀流入中國“行所無事,亦竟無弊端”,“天下之錢,本供天下人之用”,與洋銀暗耗國人財富的認知相比,可謂截然不同,同時主張自鑄銀錢以振興貿(mào)易。

除此之外,有學者作《推廣龍圓說》,文內(nèi)稱本洋、鷹洋流入中國,其重約合中國庫平銀七錢二分,但其獲利猶屬不資,因銀元中均含有少量銅質(zhì)。同時指出中國部分官員為了改變這一情形,紛紛設(shè)局鑄銀,但龍洋與鷹洋同一分兩而價值不同,各省鑄造的銀元也價值不一,因此建議凡是上解京餉及各省關(guān)稅厘金一概收用龍洋,不必有僅搭三成之限制[43]?!蹲栽煦y幣利弊論》一文同樣認為洋銀流通甚廣,造成漏卮無窮,需鑄造本國銀元以取代之,且在形制、式樣,甚至名稱均加以改革,以示與洋銀的區(qū)別[44]?!锻ㄉ陶摗分刑岢龉蔫T銀元以收回利權(quán),其稱美國專販鷹洋,在美國僅售八角五分,在華用作十角,此中暗耗何可悉數(shù)。故應(yīng)添局鑄造,以圖收復(fù)利權(quán)[45]。

朱云表在《商務(wù)議》中稱,欲興商務(wù),則需鼓鑄銀錢,“金銀銅錢出數(shù)太少,而外洋之小洋、鷹洋遂得暢行于內(nèi)地。須購買機器,各省設(shè)局鼓鑄,則外洋之銷行自滯。如前年盛行日本小洋,自廣東設(shè)局鑄造,而明治小洋遂日少,此其驗也。推而行之,設(shè)官銀行于省會,以運行鈔幣,是又賴世之執(zhí)政者矣”[46]。作者以廣東小洋成功取代日本小洋為例,指出鑄造銀元、設(shè)官銀行、發(fā)行鈔票對振興商務(wù)有重要影響。洋銀大量流入,加之制錢日漸稀少,造成銀賤錢貴?!墩撱y賤錢貴之可駭異》中指出,本洋、鷹洋先后盛行于中國,攫取了巨額利潤,但中國“不自鑄造銀錢,死守成規(guī),專鑄極笨極重之元寶,既不便隨時分拆,又累于平正高低”[47],造成利源外流,而國家難獲其利。不過此前廣東等省仿照西法鑄造的七錢二分銀元,行用以來獲利不菲,因此建議戶部明定章程,永除寶銀、錠銀之舊制,一律改鑄庫平一兩之大洋元,五錢、三錢、二錢、一錢之小洋元。通飭各直省照此征收錢糧、關(guān)稅,支發(fā)軍餉、俸薪以及厘金、鹽課等。

針對鑄造銀元所費不貲,糜費國帑等說法,《鑄銀幣得失說》進行了駁斥,其稱英、美、德、法所鑄銀元皆系九成銀色,每百兩中含銅十兩,且以紫銅澆入,音愈響亮,質(zhì)亦圓勻。而用之于市肆,每圓皆抬價一二分,贏余顯而易見。并以鷹洋為例,指出洋銀充斥市場,利權(quán)外流,希望國家收歸貨幣鑄造權(quán)?!敖袢缬晒俳?jīng)理,嚴其禁令,善其章程,鑄之日精,行之日廣,則洋錢皆可不用,由是國家既利權(quán)獨握,民亦受益無窮,不數(shù)年必能多西人之利權(quán),而使漏卮頓塞?!盵48]李鼎頤在《通行銀元八議》中指出通商以來,洋銀行用漸廣,不僅利權(quán)為外洋所握,而且偽幣盛行,市面益形敗壞。若再不自鑄銀錢,恐利源外溢日多,偽幣日甚一日[49]。另一方面,自鑄銀元亦需通行無弊,防止偽幣。

實際上,早在道光年間,林則徐與陶澍奏稱“欲抑洋錢,莫如官局先鑄銀錢,每一枚以紋銀五錢為準”[50]。然而道光帝以不能改變祖宗成法為由,駁斥了二人的奏議[注]《清宣宗實錄》卷235,道光十三年四月初六日。,不過馮桂芬、鄭觀應(yīng)均認為林則徐在江蘇已有鑄銀餅之舉,只是未能成功?!缎_搹]抗議》稱“侯官林文忠公造銀餅,初亦使用,未幾即質(zhì)雜,市中析之為另銀,銀餅遂廢”[51]?!惰T銀錢說》亦云“林文忠公造銀餅,其制渺少,全無法度,后又無法以行之,宜其不行也”[14]。雖然林則徐究竟是否在江蘇鑄造此種銀幣尚有疑問,然而其未能廣泛流通卻是毋庸置疑的。咸豐時期,黃壽臣在浙江仿造洋銀鑄造銀元數(shù)萬元,但市儈從中作難,每元須貼銀水,亦未能成功。

林則徐、黃壽臣等人鑄造銀幣的實踐雖未成功,但自鑄銀元已成為朝野共識。光緒十年(1884)十一月二十四日,吉林將軍希元奏請設(shè)立機器局,鑄造一兩、五錢、三錢、一錢幾種形制的銀錢[注]《為制錢過少不敷支用變通錢法試鑄銀錢事》,檔號:03-6683-06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清廷并未立即應(yīng)允,也未以祖宗成法不能改變?yōu)橛杉右择g斥。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二十四日,兩廣總督張之洞奏請設(shè)局鑄造銀元,得到清廷同意,并于光緒十六年(1890)正式鑄造銀元。此后,湖北、江蘇、山東等十余省份紛紛走上鑄造銀元的道路。隨著各省銀元的流通,逐漸改變了洋銀充斥的局面。

四、革新層面——整頓圜法的建言

除了介紹洋銀、呼吁自鑄銀元外,還有部分有識之士建議整頓圜法,從根本上改革貨幣制度??涤袨樵啻紊蠒饩w帝,力陳變法之必要。光緒二十一年(1895),在其上皇帝第二書中,直陳改革幣制的重要性。他從貨幣名稱及內(nèi)在價值兩部分直斥洋銀對中國社會的危害,請求皇帝飭令“戶部預(yù)籌巨款,并令各直省皆開鑄銀局,其花紋年號式樣成色皆照廣東鑄造。增置大圓,由督撫選精明廉吏專司此局,厚其薪水,嚴其罰刑,督撫以時月抽提,戶部以化學核驗。他日礦產(chǎn)既盛,增鑄金錢扺禁洋圓,改鑄錢兩,令嚴而民信,可以塞漏卮,而存正朔矣”[52]??涤袨榈母母镏ㄒ鄰摹氨@薄盃帣?quán)”兩個方面考慮,此奏是否得到皇帝的重視不得而知,然而晚清“新政”中設(shè)局鑄銀確系重要內(nèi)容,成為地方督撫熱衷之事。光緒二十三年(1897),《論中國亟宜整頓圜法》一文指出,本洋、鷹洋在中國的廣泛流通引發(fā)廣東、湖北等省鑄造銀元的實踐,但各省鑄造的銀元僅在東南七省流通,且“商民因墨西哥洋圓有定值,較中國龍圓為可恃,故至今仍喜用墨西哥之洋圓而避用龍圓”。因此欲杜此弊,有待中央政府約束各省督撫,使之一心一德、通力合作,毋相擠軋,以善其用。如此則可“使分兩成色歸于劃一,則雖鑄自各省而皆成為一國之銀圓,無論中外商務(wù),均可暢行而無滯矣”[53]。

汪康年在《論今日中國當以知懼知恥為本》中呼吁,墨銀通行各埠,中國銀錢不能一律行使,“而我失制幣之權(quán),西法稅輕,重其入而輕其出,我則反是,則失稅權(quán)”。各省鑄造銀元,且不能互相通用,使得鷹洋暢通無阻,導(dǎo)致中國喪失稅收。當務(wù)之急在于統(tǒng)一幣制,收回貨幣鑄造權(quán)[54]。晚清金石學家、文獻學家葉昌熾曾于1903年在蘭州求古書院出了三道試題,其中一題為:“問歐洲各國皆用金鎊,中國用銀,金貴銀賤,公私漏卮甚巨。即以銀幣論,西人曰先令,每一先令重二錢二分。易中國銀,浮于所之重數(shù)懸絕,是同一銀幣,中西貴賤不相敵,不變圜法,匱可立待,何策以維持之?”[55]葉昌熾作為晚清知名的學者,深知當時中國貨幣體系的缺陷,認為需要從貨幣制度上加以改革。以此為題,也是希望學子關(guān)注中國的貨幣問題。光緒三十四年(1908),歷史學家孟森在《東方雜志》發(fā)表《上度支部論鑄銀幣書》,開篇提到,中國的商業(yè)經(jīng)營有素,然而國無幣政,創(chuàng)巨痛深。今聞大部議改用金,議改鑄銀,暗自慶幸,以為國幣有望。然而又聽聞封疆各大臣持議不一,又不能無憂。作者深知清廷內(nèi)部意見紛紜,只會造成圜法改革的延宕,并針對國幣單位之爭評論道,部議改鑄新幣,主張以七錢二分為國幣,符合人民生活需求。直隸總督袁世凱斥為非計,以主權(quán)二字立論。商人則稱主權(quán)之行于貨幣,在有不用外幣之實力,不在故意排斥外幣之重量,從而擾亂國內(nèi)物價[56]。

實際上,晚清各省自鑄銀元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彌補制錢不足。因制錢的缺乏導(dǎo)致通貨緊縮,商業(yè)停滯。因此當時亦有學者認為應(yīng)采用錢票,以補制錢之不足。王瑬建議改革圜法須先發(fā)行紙幣,政府一方面可以用發(fā)行的紙幣從民眾手中購買銅料以鑄造銅錢,另一方面又可以輕便的紙幣取代外國銀元[57]。另有文章提到上海自通商以后,制錢之外兼用銀元,一曰本洋,一曰鷹洋。初行之時,本洋每元可換錢一千二三百文,鷹洋亦可換一千百余文。近年以來,本洋不復(fù)見,鷹洋僅值一千零數(shù)十文,至今日則止值錢九百數(shù)十文。“食力之人,咸有憂色,論者皆以為奸商市儈壟斷居奇,以致洋價日跌,制錢日缺?!弊髡咧鲝埻菩绣X票,以彌補制錢不足,“長江一帶多有用此者,惟各分地界,彼此不能相通,究不若現(xiàn)錢之便”?!巴茝V此法,可以照中西各銀行規(guī)例,或由殷實商務(wù)承辦,自百文以至前文票式,可與近日所行之鈔票同,取其紙張堅厚,不易破壞?!盵58]

《論行鈔票以濟錢之不足》也指出錢法日壞,而制錢日缺,“民間日用銅器繁多,奸民貪利以錢镕銅,并私鑄沙錢入市行使,致錢法敗壞而不可收拾?!倍y兩則因各地砝碼不一難以通用,“至銀幣或錠、或錁、或零星,不過成色有高低,平砝有大小,而各省通行,并無缺乏。乃自日斯巴尼亞銀圓進口,華人以其便利爭相行用,于是中國銀幣之權(quán)為外人所侵矣。繼復(fù)有墨西哥銀圓進口行用更廣于日銀,近來日銀幾不一見,民間所用惟墨銀,于是銀幣之利幾盡為外人所奪?!倍鸨疚恢摚@然也不符合中國實際情形,因中國產(chǎn)金有限,仍擺脫不了列強的控制。因此作者認為應(yīng)行用鈔票,以彌補制錢不足,同時阻塞白銀外流[59]。

《縱論時事》稱圜法之壞,始于今日。廣東、湖北、天津、福建四省鑄造大小銀元,難以在全國流通。中國自鑄大小銀元,尚不能暢行,而讓英洋、香港、日本銀元滿布中華,而民皆樂用,原因何在?是因為中國自鑄大小銀元銀色不及外洋銀元?還是輕重不及外洋銀元?主要在于使用習慣的問題[60]。并提及其友自天津到上海,攜帶天津局鑄造銀元二十枚,但上海關(guān)官員稱此等銀元,上海不能通用,每元須貼水五十文。因此感嘆到,官員尚不肯收用本國銀元,遑論小民,故而認為民眾對洋銀產(chǎn)生強烈的偏好,自鑄銀元于事無補。

關(guān)于改革幣制和國幣單位的選擇,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認為應(yīng)以兩為國幣單位,理由在于兩為記賬單位,而七錢二分銀元雖在通商口岸廣泛使用,但“元”并不能作為標準單位使用[61]。實際上,“兩元之爭”也成為清廷內(nèi)部圍繞國幣單位形成激烈論爭的焦點。宣統(tǒng)二年(1910)四月十六日,清廷頒布《幣制條例》,規(guī)定“中國國幣單位,著即定名曰圓,暫就銀為本位。以一元為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62]。清廷規(guī)定的國幣單位和重量,實際與流通廣泛的洋銀幾無二致。換言之,幣制改革仍以洋銀的形制為藍本。

五、結(jié)語

洋銀自明末流入廣東、福建沿海一帶以來,逐漸取代原有的銀錠和制錢,成為對外貿(mào)易的主要結(jié)算貨幣,此后逐步用于繳納賦稅。這一趨勢不僅體現(xiàn)在沿海商埠的中外貿(mào)易往來之中,在廣東、福建的農(nóng)村交易市場亦可發(fā)見。與此同時,洋銀逐步從粵、閩北上,流通至江、浙等省份。有別于廟堂之上各級官員或禁或放的意見,社會各界的有識之士見此情形,紛紛通過著書、日記等方式表達自己的主張。

不過在康熙年間,清政府為擊敗鄭成功集團,一度實施海禁政策,洋銀流入銳減。雍正二年(1724),藍鼎元呼吁解除海禁,理由在于海外貿(mào)易能夠帶來收益和中國所需的銀錢?!伴}廣人稠地狹,田園不足于耕,望海謀生,十居五六。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藝,以及女工針黹,皆于洋船行銷,歲收諸島銀錢貨物百十萬,人我中土,所關(guān)為不細矣。南洋未禁之先,閩廣家給人足?!薄凹冉院螅儇洸煌?,民生日蹙。”開海貿(mào)易之時,歲入“銀錢貨物百十萬”,沿海商民深受其利[63]。其后不久,清政府解除海禁,對外貿(mào)易再次興盛,洋銀再度大量流入。

結(jié)合前文內(nèi)容來看,民間輿論對洋銀流入有著不同的認知,主流看法認為洋銀成色低于銀錠,暗耗國人財富,造成白銀外流。少部分人對洋銀持正面評價,認為其適應(yīng)了當時中國的貿(mào)易情形,但其聲音卻顯得微弱。民間輿論的激烈反應(yīng)說明社會層面對洋銀流入導(dǎo)致利源外流的憂心忡忡,并多次呼吁地方政府和清廷中央積極應(yīng)對,借仿鑄洋銀以抵制之,且從根本上改革圜法幣制,以實現(xiàn)金融和經(jīng)濟上的自主。從成效來看,雖受當時認知條件的限制,但清末各省自鑄銀元的實踐以及清政府的幣制改革受到此種輿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猜你喜歡
銀元
《孫像銀元版別圖錄》出版
真假銀元比例是1:20怎么收藏鑒定
羅榮桓:珍藏救過他命的銀元南征北戰(zhàn)
面臨解放前夕,廣州工商崩潰
外國銀元流入福建及其影響初考
救命的假銀元
真假銀元
模擬天平秤的過程找出假銀元
關(guān)于川滇藏區(qū)推行人民幣、制止流通銀元、改造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認識
奶奶的銀元
玛纳斯县| 武陟县| 龙江县| 栖霞市| 高安市| 昆山市| 青海省| 林西县| 黎平县| 鲜城| 农安县| 揭西县| 天水市| 广德县| 绵阳市| 彭水| 泊头市| 抚松县| 明光市| 北碚区| 白银市| 康定县| 江永县| 永定县| 万源市| 安吉县| 疏勒县| 荆门市| 汉沽区| 新郑市| 柏乡县| 武胜县| 大城县| 钟祥市| 苗栗县| 南雄市| 滦平县| 慈溪市| 南康市| 桐庐县| 清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