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米鹿
最近,治愈系游戲《旅行青蛙》刷爆了朋友圈,一只長得不算可愛、眼睛也不大的青蛙,成了90后青睞的萌寵。整個游戲只有兩個場景:院子和家里,你能做的只有收割三葉草來買便當(dāng)、護身符、帳篷等道具。你的青蛙隨時會旅行,你只能等待它寄回來旅行的明信片,或者癡癡地等待它回家。
《旅行青蛙》不需要瘋狂地買裝備,沒有超多的日常任務(wù),更沒有任何闖關(guān)設(shè)置。那么,90后養(yǎng)“蛙”,到底在養(yǎng)什么?
對于大部分90后來說,遠離父母和家鄉(xiāng)的城市生活,更容易讓他們身陷缺愛的漩渦當(dāng)中。但在這款游戲里,他們自己就是父母,失去的愛可以通過給予青蛙的愛而彌補回來。他們天天往蛙包里塞高級便當(dāng),旅行的帳篷也挑最高級的買,生怕自己的蛙在外面餓著凍著……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們有多愛這只蛙,就有多渴望擁有一個家。
回頭來看,90后又恰恰是這些蛙。在北上廣打拼的他們,多久給家里打一次電話?寒假回家,是不是只顧睡覺、玩手機?某些方面,90后可能連自己養(yǎng)的這只蛙都不如,它每次看到美景還會寄明信片與“父母”分享,90后曬的朋友圈卻把父母給屏蔽掉了。
從微觀角度分析,《旅行青蛙》是成年后親子關(guān)系的模擬,從父母視角審視我們自己,更容易認清自己對父母的狀態(tài)。那只蛙誰也不是,它就是成年后的你。
《旅行青蛙》的流行,跟人們的內(nèi)心需求是分不開的,這樣的需求是永恒不變的,滿足它的方式也一直在更新。20年前我們迷戀電子寵物,10年前我們都在玩QQ寵物,現(xiàn)在為什么不玩了?是因為它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
跟過去的電子寵物相比,《旅行青蛙》的審美開始升級,它不再是電子雞那種像素動畫,而是唯美手繪,很符合90后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養(yǎng)與被養(yǎng)的情感,也不再是建立在圈養(yǎng)的基礎(chǔ)上,而是跨入了生活的常態(tài),形形色色的可愛明信片就是“兒子”牽掛自己的證明,也是維系情感的一根線。
養(yǎng)與被養(yǎng)的關(guān)系,也是一種充滿未知和期待的開放性關(guān)系。你永遠不知道你的蛙哪一天會離家出走,也不知道它什么時候回來。在這樣的設(shè)定里,蛙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社會生存能力就顯得無比重要。游戲當(dāng)中,我們能看到蛙的朋友有蝸牛、倉鼠、飛蛾……似乎沒有你,你的蛙照樣活得很好,而你看到自己的蛙交到朋友后,就像獲得了一種成長后的成就感。
從宏觀角度來說,90后養(yǎng)“蛙”是這個時代個體的寫照,我們比以前更需要個性、自由和現(xiàn)代感,蛙的最終形態(tài)是孤獨又自在地活著,它既能見識外面的世界,又有家可回。
所以,《旅行青蛙》這款游戲的爆紅,不僅是廣大90后的選擇,更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我們在養(yǎng)“蛙”的旅途中與時俱進,又在養(yǎng)“蛙”的過程中體會親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