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孫琦琦 編輯 | 任紅
陶罐與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陜西臨潼姜寨女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 攝影/聶鳴/FOTOE
仰韶文化姜寨類型紅陶器皿,北京,首都博物館古陶文明展覽。 攝影/聶鳴/FOTOE
小口尖底陶瓶,1958年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 攝影/海峰/FOTOE
2014年12月15日~ 2015年2月26日,由國務院南水北調(diào)工程建設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飲水思源——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之文化篇”展覽,在首都博物館展出,其中有一件紅陶束腰尖底瓶,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器物,1958年鄭州市后莊王出土,圓直口,圓溜肩,束腰腹,尖底,高94厘米,腹圍63.6厘米,河南博物院藏。這是一種神秘的原始水器。
尖底瓶貫穿于仰韶文化的全過程,長達2000年之久,它隨著仰韶文化的誕生而誕生,發(fā)展而發(fā)展,演變而演變,也隨著該文化被龍山文化的替代而絕跡。
尖底瓶是流行于我國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中的一種陶器。這種陶器一般為小口細頸、斜肩鼓腹、瘦長體尖底、腹部有對稱雙耳,可略稱為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因瑞典地質(zhì)學家、考古學家安特生在1921年4月21日首先發(fā)現(xiàn)于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是新石器中后期廣泛分布于黃河中上游地區(qū),距今七千多年到五千年左右的史前文化,可分為老官臺(包括大地灣一期)、半坡、廟底溝、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類型或階段。其分布范圍西至甘、青地區(qū),東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漢水中游,北達內(nèi)蒙古中南部、晉北、冀西北地區(qū),見于仰韶文化各類型及受到仰韶文化重要影響的一些考古學文化。尖底瓶貫穿于仰韶文化的全過程,長達2000年之久,它隨著仰韶文化的誕生而誕生,發(fā)展而發(fā)展,演變而演變,也隨著該文化被龍山文化的替代而絕跡。
《中國文物報》1999年做過一個“中國古代科技文物叢談”專版,其中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被放在頭條文章中作為“重力機械”進行介紹:“這是種汲水工具,瓶耳系繩,空瓶入水時重心變化,瓶口自然地倒向一側,水流入瓶中達到一定水量,它就自動立起。取水者放松繩索,尖底瓶沒于水中,提出后可得一滿瓶水。尖底瓶綜合利用重力與重心,體現(xiàn)了平衡原理?!笨脊沤缯J為尖底瓶是關中、中原地區(qū)史前先民特有的一種汲水器,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口小,水裝滿后不易溢出;二是瓶腹部兩邊有耳,穿繩后便于背挎和手提。尖底瓶這種自動汲水的奇妙現(xiàn)象,恰是近代物理學中重心原理和定傾中心法則的最早運用。
尖底瓶的用途,目前有汲水器、酒器、祈雨器、暖水瓶、魂瓶、葬具等多種說法。
關于尖底瓶的用途,目前有汲水器、酒器、祈雨器、暖水瓶、魂瓶、葬具等多種說法。
第一種汲水器說的影響最大,認為:“如果將其兩耳系繩放置水面,由于水的浮力和尖底瓶重心的作用,瓶上半部會自動傾倒,下半部離水面翹起;隨著瓶內(nèi)水的逐漸增多,瓶下半部也逐漸下沉,直至瓶盛滿水而直立。這種性能是利用了重心與浮體穩(wěn)定性關系的原理,具有較高的科學性。”這種說法一直非常流行。
但針對考古界以及科普讀物中關于仰韶文化尖底瓶為汲水器的流行說法,半坡博物館的研究人員1988年對館藏的一批半坡類型尖底瓶(其中包括半坡遺址、姜寨遺址等出土的尖底瓶)進行實驗考古,結果發(fā)現(xiàn)“半坡類型絕大部分尖底瓶因盛水后重心高于瓶耳而傾覆,因此不能用來自動汲水”。1989年,他們又與北京大學力學系的專家合作,進行了試驗。結果表明:尖底瓶放到水上后,因其上部粗重,確實能開始自動灌水,但當灌到一半時,重心下移,口部又自動翹出水面,因而無法自動把水灌滿。而且雙耳系繩提抬滿瓶水時,同樣會因為重心在上部而傾倒。因此認為尖底瓶并不是汲水器,起碼不能汲滿水。
中國考古學泰斗、考古學區(qū)系類型理論的奠基者蘇秉琦生前持酒器說,論據(jù)是后來甲骨文的酒字“酉”,他認為甲骨文中的“酉”字就是尖底瓶的象形。由它組成的會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裝的不應是日常飲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飲用的酒,而應是禮儀、祭祀用酒。尖底瓶應是一種祭器或禮器。但不足之處是,那時候生產(chǎn)力相當?shù)拖拢瑴仫枂栴}始終是困擾先民的大問題,能有那么多余糧去釀那么多酒嗎?尖底瓶又那么多。
王仁湘先生認為,尖底瓶分布的范圍大體上為干旱少水地區(qū),所以尖底瓶的存在和使用很可能主要與祭天、祈雨活動有關。尖底瓶的形制和功能強制性地要求使用者只能少量盛水,這可能是仰韶先民在缺水、干旱時節(jié)所施行的“交感巫術”活動,以少量的人間之水招引天上大量的降雨,寓含著節(jié)水、惜水的思想和警示。
還有研究者推測:尖底瓶是做暖水瓶用。古人把瓶子特意做成尖底,肯定是有特殊的需要。尖底最突出的功能是比平底器物更容易的插進松軟的物質(zhì)中。據(jù)發(fā)掘資料,仰韶文化的民居的半地穴居室內(nèi)都設有一個灶坑和保存火種的砂陶罐。灶坑兼?zhèn)渥鲲埡腿∨p重功能。灶坑內(nèi)有燃燒后的灰燼,這些灰燼蓄熱性能非常好,可以長時間保持熱量。仰韶居民為了在冷天或者夜里也可以喝到熱水,就把裝水的尖底瓶很方便地插進灰燼中。需要飲水時取出來,喝完再插進去。由于做暖水瓶用,所以可大可小,可以有耳,也可以無耳。
尖底瓶多出土于墓葬,但皆出土于聚落的中心大房子里,而且還都在主室的中心部位。這是祖先魂靈的所在,是晚輩祭祀時膜拜的對象。
朱興國先生持魂瓶說,其論據(jù)一是尖底瓶多出土于墓葬,二是大個頭的尖底瓶很少,但皆出土于聚落的中心大房子里,而且還都在主室的中心部位。這是祖先魂靈的所在,是晚輩祭祀時膜拜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