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彪
少年時讀水滸,對一個又一個大宋軍官前赴后繼征討梁山好漢的情節(jié)印象深刻,他們出征時無一不是信心百倍、發(fā)誓要一鼓蕩平反賊,兩軍相逢時無一不是大義凜然、大罵“反賊”,可幾個回合后落馬被俘,臉色就變了,經(jīng)不住宋江幾句好言相慰,就伏地而拜,和宋江稱兄道弟起來。老實說,每每看到這一幕幕相似情節(jié)時,年輕的心靈對宋江的人格魅力有一種頂禮膜拜的神往,甚而至于有一種隱隱的遺憾——生不逢時哪!要是自己生在北宋末年,哪怕千山路遠也會投奔到公明大哥麾下去。
中年再讀水滸,理性多于感性,對大宋軍官的“變臉”之快,有些不一樣的感受。心中常常生出這般疑問:那一干歸降宋江的朝廷軍官究竟是感于宋江的“大義”呢,還是奉行“識時務為俊杰”的活命邏輯呢?我以為屬于第一類情況的幾乎沒有,更多的是屬于第二種情形。勉強歸入第一類情形的,小李廣花榮、鎮(zhèn)三山黃信可以湊數(shù)。如果不是知寨劉高設局相逼,他和宋江的關系頂多是江湖朋友而已,至少不會那么早上宋江那條賊船,畢竟朝廷命官和江湖豪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身份轉換上有諸多障礙。黃信呢,受恩師秦明“拖累”、順水推舟上了宋江的賊船。
屬于第二類情形的占多數(shù),呼延灼、關勝、索超、董平、宣贊、韓滔、單廷圭、魏定國等皆可歸入此類。他們都是正兒八經(jīng)的在職軍官,有的還是“將門之后”,落草為寇的心理障礙有多大可想而知。以關勝為例。當關勝領兵討伐梁山,陣前見到宋江時,立馬義正辭嚴:“汝為俗吏,安敢背叛朝廷?”聽了宋江的辯白后,大喝:“天兵到此、尚然抗拒!巧言令色,怎敢瞞吾!若不下馬受降,著你粉骨碎身!”可謂言辭厲厲、威風凜凜,完全是一個正統(tǒng)大義的捍衛(wèi)者??杀鴶”环?,他的面孔就大不同了。當宋江以禮相待,好言撫慰時,他“連忙答禮,閉口無言,手足無措”,當呼延灼“前來伏罪”時,他的內(nèi)心早已動搖,但他得找個臺階,于是裝模作樣地征求起手下二將宣贊和郝思文的意見:“我們被擒在此,所事若何?”當二人答道:“并聽將令。”此時,關勝雖已有打算,但還得撐撐面子,邀手下二將一同赴死,對宋江道:“無面還京,俺三人愿早賜一死?!彼谓溃骸昂喂拾l(fā)此言?將軍倘蒙不棄微賤,一同替天行道。若是不肯,不敢收留,只今便送回京?!标P勝道:“人稱忠義宋公明,話不虛傳。今日我等有家難奔,有國難投,愿在帳下為一小卒?!边@段對話雖然不長,但咀嚼一下信息相當?shù)刎S富。關勝為何“求死”,首先是做給手下二將看,畢竟他是主將,如果爽快地歸附宋江,擔心會被手下瞧不起;其次是做給宋江看,我關勝并不怕死,我不是怕死才歸附你;第三是回去也難免一死,與其死在朝廷手中,不如死在宋江手里。“無面還京”就是最好的注腳。一個“將門之后”“朝廷命官”,身負重托,信誓旦旦,要蕩平賊寇,結果喪師敗績,即使回去,也是敗軍之將,罪責難逃、性命難保?!坝屑译y奔”表明關勝是一個“清醒的敗將”,既然回去也是九死一生,還不如先活下來再說。
如果要在水滸敗將里找一個“識時務者為俊杰”的典型,我認為關勝應當是首選。秦明、朱仝是被梁山好漢設計逼上梁山,董平則與長官不合被俘后受到優(yōu)待歸順宋江,其他降將,雖然最初和梁山好漢對陣時個個直性子,張口便罵、挺槍便刺,但兵敗被俘后,歸順起來也同樣爽快,雙膝跪地、口喊大哥,沒有關勝那么多彎彎繞繞。
少年時讀水滸,沒有注意那么多細節(jié),只是覺得連關羽的后代都投到梁山陣營真一個叫爽,當然更不會去想那一干朝廷敗將為何會歸順得那么爽快,變臉得那么迅速。中年讀水滸才稍稍明白,那一干降將都是另一個江湖中人,都是“識時務”的“俊杰”,什么時候說什么話,什么時候做什么選擇,都是心中有譜的,變臉如翻書,乃本能驅(qū)使,不足為怪。古往今來,古今中外,這般“江湖中人”數(shù)不勝數(shù)。
透過水滸里大宋軍官兵敗后的臉譜,可以窺見遙遠的大宋王朝軍官隊伍的素質(zhì),也就能夠理解商業(yè)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的大宋王朝,為何會有“靖康之恥”!所幸水滸是小說,并非真實的歷史,不然真的可以推導出很多讓人驚詫的結論來。
(摘自《雜文月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