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安慶
一、研讀:感受新聞的結(jié)構(gòu)
師:今天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請同學們打開書和筆記本。(板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本文作者是毛澤東主席,文體新聞。這是毛澤東主席為當時的報紙寫的一篇新聞稿。這則新聞報道的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渡江戰(zhàn)役中的事。
下面準備讀課文。讀課文之后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第一種方式: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第二種方式:用一小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第三種方式: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聽明白了嗎?
生(齊) :聽明白了。
師:下面按座次讀課文。(文章共一段,一人讀完全文。)
師:讀得比較好!吐字清楚,聲音宏亮,也有語氣。有兩個字的讀音需要注意。第一個字是“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中“銳不可當”的“當”,不讀dǎng,讀dāng,這里是抵擋的意思。跟我讀:dāng。
生(齊):dāng。
師:再讀。
生(齊):dāng。
師:第二個字是“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qū)”中的“荻港”讀dí gǎng,跟我讀dí gǎng。
生(齊):dí gǎng。
師:再讀。
生(齊):dí gǎng。
師:注意“荻港”的“荻”與“收獲”的“獲”這兩個形似字的區(qū)別。“荻”的右下方是“火”字,“獲”的右下方是“犬”字。
師:下面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準備,然后分別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用一段短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發(fā)言時,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也可以用課文中的原話來說。
眾生翻書思考,師巡視。用時兩分鐘。
師:大家先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
生:我以為這句話應該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zhàn)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
生: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生: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是“人民解放軍消滅一切抵抗之敵,沖破敵陣橫渡長江”。
師:誰還說?(無人舉手)大家提出了三種說法,哪種說法最符合要求呢?
生:我認為第二種說法最符合您提出的要求。他用課文的題目“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極為簡煉地用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nèi)容。
生:我也同意第二種說法,因為用課文的標題說出課文的內(nèi)容,正好是一句話,而且這句話較另外兩種說法更簡練。
師:對,就是這樣。既要做到是一句話,又要做到簡練。這樣,才能和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具有明顯的區(qū)別。下面請大家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
生:我認為應該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zhàn)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
生:我認為應該是“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qū),24小時內(nèi)已渡過30萬人”。
師:現(xiàn)在有兩種說法。大家想想,哪種說法準確地說出了全文的內(nèi)容呢?
生:我認為第一種說法簡明地說出了全文的內(nèi)容。第二種說法不對。因為這篇文章是說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而第二種說法只說了30萬,還差70萬呢?。ū娚Γ亩山藬?shù)看概括得不全面。
生:第二種說法不僅人數(shù)概括得不全,而且渡江時間說得也不準確。渡江從20日夜開始,23日才渡完。而他只說了20日夜起24小時的渡江情況。
生:第二種說法只說了中路軍的渡江情況。還有東路軍、西路軍沒說呢?所以我認為第二種說法不對。
師:對。從渡江人數(shù)、時間、三路大軍都要渡江來看,說得不夠全面,但這種積極發(fā)言的精神應該發(fā)揚。我們再看第一種說法是否準確說出了全文的內(nèi)容呢?
生:我認為是。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師:用一段話概括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不可能把全篇內(nèi)容全說出來,只能簡明地說出主要內(nèi)容。什么人?(人民解放軍)多少?(百萬)什么事?(渡江)從記敘的要素考慮,他說的這段話還差什么內(nèi)容沒交待清楚?
生:渡江地點。
師:對。應把渡江地點說出來,地點是記敘的要素之一。誰能把第一種說法改一下?
生:我認為應該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zhàn)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qū)域?!?/p>
師:對。用課文開頭的第一、二句話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nèi)容。大家同意嗎?
生(齊):同意。
師:以上我們用一句話介紹了全文的內(nèi)容,又用一段話介紹了全文內(nèi)容,下面請同學們用幾段話說出全文的內(nèi)容。
生:我覺得應該是“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qū),24小時內(nèi)已渡過30萬人。21日下午5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fā)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全部23日可渡完”。
師:先看這種說法對不對。
生:這樣說只說了中路軍、西路軍的渡江情況,東路軍渡江情況沒說。所以我認為不對。
師:分析得不錯。還有別的意見嗎?
生:我認為,為了把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說清楚,可以把全文都讀了。
生:我認為具體詳細的介紹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是從第三句“20日夜起”開始的。第一、二句是簡明概括地介紹,所以應從第三句讀起。
師:同學們同意哪一種說法?
生:我認為第二種說法更為準確。因為它把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渡江情況分為三層進行了具體詳細的介紹,而且沒有多余的內(nèi)容。endprint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齊):沒有。
師:我們用三種方式介紹了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大家應該從中明確以下幾點。1.新聞要有標題。(板書:標題)所謂標題就是用極為簡練的語言概括一則新聞的最主要的內(nèi)容,也就是說標題是新聞的提要。(板書:提要)2.新聞要有導語。(板書:導語)導語是新聞開頭的一小段話,大多是簡明地概括出報道的事實或中心。導語是新聞的概述。(板書:概述)3.新聞要有主體。主體是新聞的主干,是事實的敘述和展開。它要求對所報道的內(nèi)容具體的述說。(板書:詳敘)。大家記?。河靡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nèi)容叫標題;用一段短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nèi)容叫導語;用幾段話,具體介紹新聞的內(nèi)容叫主體。同學們抓住了“一個語句”“一段短語”“幾段話”這三個要點,就能比較順利地區(qū)分新聞的標題、導語和主體了。
師:課文開頭括號部分“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這在新聞文體中叫電頭。(板書:電頭)電頭要交待發(fā)電時間、發(fā)電地點、發(fā)電單位。以上我們研究了新聞的結(jié)構(gòu),它包括標題、電頭、導語、主體四部分。大家明白了嗎?
生(齊):明白了。
【評析】讓學生先后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概括新聞內(nèi)容,這一設計神妙至極。為什么?可在不動聲色中令學生全然把握新聞的結(jié)構(gòu)要素:標題、導語、主體。不是淺層的了解,而是深刻的內(nèi)化;不是單向地硬灌或死記硬背,而是精心引領(lǐng)下學生的自由建構(gòu)。這體現(xiàn)了教者重體知而非認知的教學智慧,將古代的“和易思”教學思想和西方現(xiàn)代的建構(gòu)主義學習觀有效地統(tǒng)一起來,貫徹得水乳交融,渾然天成,由不得人不為之驚嘆、拜服。
不過,就師生的對話,從語法的角度說,措辭是有問題的。準確地說,這里一句話是指“一個單句”,幾句話是指“一個復句”或“幾個單句”,幾段話是指“一個句群”。因為指向不明,一個學生以自己理解的“一句話”回答“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zhàn)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他的理解是正確的,卻被視為錯誤。出現(xiàn)這樣的理解錯位是不應該的。如何表意準確,又讓學生心領(lǐng)神會,還能淡化語法知識的教學,值得好好探討。
針對易混淆字音、字形加以糾正和提醒,力量用在了刀刃上;對發(fā)言不夠全面的學生,注意肯定其發(fā)言勇氣,令人溫暖。許多學生從樂于言說走向可怕的緘默,正是受到否定或嘲笑,沒有得到這樣及時的鼓勵所造成的。
按座次讀課文似未落實。不過,新聞字數(shù)較多,文字也比較淺顯,因此按座次逐個讀去實在也沒有必要。
二、探究:感受新聞的類性
師:下面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把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改成“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勝利渡江”行不行?最好結(jié)合課文說明自己的看法。
生:我覺得這樣改不行?!皺M渡”是說渡江有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勝利”是說渡江已經(jīng)完成。
師:發(fā)言最好是有理有據(jù),結(jié)合課文做解釋、說明,這樣說服力才強。大家考慮一分鐘。(生翻書思考)
生:我認為不能改。因為導語部分用了“橫渡”,所以標題也得用“橫渡”。
師:能否用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證明只能用“橫渡”,不能用“勝利”。
生:我認為不能改。因為“至發(fā)電時止西路軍的35萬人已渡過三分之二”,還差三分之一,23日才可渡完。東路軍也是23日才能渡完。
師:說得不錯。請看課文“至發(fā)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這是西路軍渡江情況?!爸涟l(fā)電時止,我東路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奔热恢涟l(fā)電時止渡江任務還沒完成,那么新聞稿能在標題中出現(xiàn)“勝利”二字嗎?
生(齊):不能。
師:對。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板書:真實性)真實性是新聞的特點之一。
師:這則新聞寫完了先不發(fā)表,等著渡江戰(zhàn)役勝利了再發(fā),不就可以用“勝利”二字了嗎?
生:不行。因為全國人民正急于了解渡江戰(zhàn)役的進展情況,當毛主席及時地把渡江戰(zhàn)役順利進行的好消息告訴全國人民時,全國人民歡欣鼓舞。如果晚發(fā)就沒有意義了。
師:對。新聞要體現(xiàn)一個“新”字,要及時的把國內(nèi)外的大事告訴給全國人民。這是新聞的特點之二,即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板書:及時性)
【評析】圍繞勝利激疑:①把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改成“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勝利渡江”行不行?②這則新聞寫完了先不發(fā)表,等著渡江戰(zhàn)役勝利了再發(fā),不就可以用“勝利”二字了嗎?真是提領(lǐng)而頓,百毛皆順!既讓學生深化了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又能進一步體味新聞語言的準確性,還有加深對新聞另外兩大類性“真實、及時”的體知,可謂一舉多得!這是真正的有效教學,也是真正的生本主義,更是智慧之花的絢麗綻放!
不過,對本則新聞報道目的的介紹——把渡江戰(zhàn)役順利進行的好消息及時告訴全國人民,有些失之簡略。至少還有:震懾、瓦解敵人軍心,抒寫自我勝利在望的喜悅等。
感受新聞“真實”的類性,是否還要引入新聞史上的造假現(xiàn)象,如當下很多明星、政要被死亡的報道,以使學生更強勁地獲得捍衛(wèi)新聞真實性的道德認同感,為培養(yǎng)真誠的言語人格而努力。還有,新聞的真實性,其實是與“傾向性”密切統(tǒng)一的——這一點如果不點化,是否會有失辯證?
三、辨析:領(lǐng)略人物的形象
師:以上我們結(jié)合這則新聞研究了新聞的結(jié)構(gòu)和特點。下面請大家從文中選出恰當?shù)脑~語,概括一下這篇新聞所報道的敵我雙方的情況,敵方如何?我方怎樣?
生:敵人紛紛潰退,我軍英勇善戰(zhàn)。
生:敵人紛紛潰退,我軍銳不可當。(眾生點頭)
師:敵人紛紛潰退,我軍銳不可當。誰還有不同意見?(生不語)看來意見比較集中。誰來解釋一下“潰退”?(出示卡片:潰退)
生:潰退,意思是潰敗,狼狽而逃。
師:差不多。endprint
生:潰退的意思是敵人崩潰了,無作戰(zhàn)能力而逃跑。
師:很好?!皾⑼恕钡摹皾ⅰ笔谴蠛記Q堤,河水一下子涌出而不可收拾。退,是后退、敗退。這個詞在文中的意思是:被打垮而敗退。(師略停,眾生記錄)
師:誰來解釋一下“銳不可當”?(出示卡片:銳不可當)
生:銳不可當?shù)囊馑际卿J利無比,不可抵擋。
師:“銳”,什么意思?
生:銳利?
師:“當”什么意思?
生:抵擋。
師:完全正確。記下來。(眾生記錄)
師:這則新聞,不僅報道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而且還就一些情況作了分析。關(guān)于分析的內(nèi)容我們就不研究了。下面,大家回顧一下這堂課講的內(nèi)容:這堂課我們講了新聞的結(jié)構(gòu),它包括標題、電頭、導語和主體。標題是新聞的提要,導語是新聞的概述,主體是新聞的詳敘。為了好記,請大家抓住“一個語句”“一段話”和“幾段話”這三個要點。
這堂課我們還講了新聞的兩個特點。寫新聞要做到真實和及時,否則就失去了新聞的價值和意義。
下面檢查剛學過的兩個詞。(出示卡片:潰退)
生:潰退的意思是被打垮而敗退。
師:對。(出示:銳不可當)一起說。
生(齊):銳利無比不可抵擋。(響鈴)
師:對!這堂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附: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1949年4月22日)
【評析】把握新聞所報道的敵我雙方情況,這一設計舉重若輕。因為看似要學生理解本則新聞的精要,其實也涉及了雙方形象的簡單分析——新聞的語言也有文學性的一面,就像王君老師所說的那樣“有形象、有情懷”。教者這方面的意識雖不是很自覺,但是憑借其教學的敏感能觸及到,可貴。
板書緊扣教學內(nèi)容,簡明扼要,綱舉目張,既是教學思路的體現(xiàn),也可視作課堂教學的微縮版,難得!
美中不足的是,教者的教學有比較濃重的保姆心態(tài),教學語言也比較冗余,常常一個要求能說多遍,而對重點詞“潰退”“銳不可當”的前教后習,也似無必要。
【總評】
讀寧鴻彬老師的教學實錄,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體知”一詞。
據(jù)有關(guān)學者考證,“體知”一詞最早出于《后漢書·志第一·律歷上·律準》:“音不可以書以曉人,知之者欲教而無從,心達者體知而無師,故史官能辨清濁者遂絕?!边@里的“體知”有朱熹所說的“將自家這身入那事物里而去體認”之意,和波蘭尼的“親知”(personal knowledge)說也有相通之處。不過,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中,體知更側(cè)重于知“道”,即對于本體的證會,這一證會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的自覺,必然表現(xiàn)為一個現(xiàn)實的轉(zhuǎn)化過程。這樣一來,體知便不是一個平面范疇,而是“一個認識論、工夫論、本體論的立體有機統(tǒng)一體,既是‘以身體之的親知真知,又是‘身體力行的著實踐履,以及‘體之于身而‘以天下萬物為一體的生態(tài)存在”,是一種更科學的“知”。以身體之、身體力行、知“道”通達——在閱讀實踐中建構(gòu)新聞本體性知識,這些寧老師都做到了。
重“體知”而非“授知”體現(xiàn)了嶄新的教師觀——不是單維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領(lǐng)者、促進者;嶄新的學生觀——不是接受知識的被動學習者,而是探索、建構(gòu)知識的主動學習者;嶄新的課程觀——不再是狹隘的教材層面的知識,而是與師生的生活經(jīng)歷、生命體驗融為一體的動態(tài)的知識生成。在語文新課程改革尚未展開的1997年,寧老師有如此的教學境界,確有大家風范!
寧老師的教學側(cè)重在新聞類性的體知和揭示上——結(jié)構(gòu)要素的體知和揭示可謂類性體知的前奏;體知、揭示新聞的真實性、及時性盡管用時不多,卻是新聞教學的高潮;敵我雙方情況的概括、體知是類性體知的尾聲——既有對新聞要素“何事”的體知,也有對作者跨體寫作的揭秘。圍繞類性展開的對話、糾錯,對教師是固有新聞知識的溫習,對學生則是全新的體知與發(fā)現(xiàn)。整個教學流程看似行云流水、家長里短般的漫聊,其實背后有著認真的思維沉潛、深度的生命融合和別出心裁的教學思量。
不過,整個教學僅限于新聞類性的體知和揭示顯然是不夠的。高質(zhì)量的教學,不僅要揭示共性的文本類性,更要揭示個性的文本篇性。前者是教學的基礎,后者才是教學的重點和升華。不上升到篇性的發(fā)掘,教學上的個性化創(chuàng)新很難有足夠的保障。這一點,朱光潛先生早就看到了。他說:“如果畫家只能夠把鼻子畫直,眼睛畫橫,結(jié)果就難免千篇一律,毫無趣味。他應該能夠把這個鼻子所以異于其他直鼻子的,這個橫眼睛所以異于其他橫眼睛的地方表現(xiàn)出來,才算是有獨到的功夫。”他談的是繪畫創(chuàng)作,但是對寫作、教學一樣適用。求類性之同僅是滿足于教學的溫飽,求篇性之異才會真正觸及教學的發(fā)展和教學主體生命的自我實現(xiàn)。
那么,《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篇性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主體結(jié)構(gòu)上的烘云托月。先介紹渡江較為順利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最后介紹遭遇敵人殊死抵抗的東路軍??此瓶陀^寫實,其實是變相地突出東路軍的頑強、勇猛和執(zhí)著——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zhàn)中,已殲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作者的欣賞、自豪、快意之情溢于言表。倘若按地點順序忠實介紹,這種個性化的表達魅力便無從產(chǎn)生。有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如下問題:東路軍很煩惱,因為他們的位置被毛主席安排在了這則新聞的最后,他們覺得為什么不把我們東路軍安排在前面呢?前面才能顯出作用的重要啊?,F(xiàn)在你要在文中找出依據(jù)來說服東路軍,安撫他們的心靈,告訴他們作者這樣安排是有道理的。這便是針對了文本篇性的妙問。但是,關(guān)于結(jié)構(gòu)上的篇性,寧老師的教學并未涉及。
其次,形象塑造上的自然穿插。形象塑造是戲劇、小說的本色手段,但是在本篇新聞的寫作中,作者也不由自主地用上了。如對敵軍“都很泄氣”“紛紛潰退”,我軍“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的描寫,對湯恩伯極具反諷意味的顢頇而尷尬的描寫。這些形象塑造的筆墨,突然減緩新聞敘事的節(jié)奏,產(chǎn)生一種類似古典小說“一會兒地動山搖,一會兒柳似花朵”的表達效果,是很有生氣的筆墨,值得好好玩味。這種跨體寫作的智慧,當下不少優(yōu)秀新聞作品也在用,如《那山,那樹,那人》《三十年前驚世一跪,三十年后一座豐碑》,使新聞的知識性和文學性融為一爐,完全可以用來比較教學。寧老師引導學生體味“潰退”“銳不可當”時,其實觸及了本則新聞形象塑造上的篇性,但卻將之視為“分析的內(nèi)容”而不加研究,不免有點兒可惜。
還有,言語表現(xiàn)上的潛隱個性。如語言的雅俗共陳,莊諧并出——說“一千余華里的戰(zhàn)線”而不說“500余千米的戰(zhàn)線”是雅,說國民黨士兵“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不說“都很心灰意冷”是俗,其間蘊藏了豐富的意蘊;“我”字在文中的萬斛泉涌,汩汩不止,其實是勝利在望的大喜悅、大自信、大自豪之情的悄然流露;攻占的地區(qū),說一兩個足可代表,卻不厭其煩地一一枚舉,這也是幸福、自得之情的歡快奔涌。有詩人說毛澤東“用平平仄仄的槍聲寫詩,二萬五千里是最長的一行……”毛澤東的這種橫槊賦詩的激情、自信和霸氣,在本篇新聞的寫作中也有所體現(xiàn)。教學中,完全可以用還原法讓學生體知:“一千余華里”可否換成“500余千米”?去掉“我”字,行不行?地點描述,說一兩個如何?有了這些比較,對作者敘事上的春秋筆法,學生便會有更深刻的體知。
另外,還應注意不同文本的貫通。比如,將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與本則新聞進行比較教學;將本則新聞的單純文字表述與當下新聞圖片、音頻、視頻相結(jié)合的特點進行介紹,以使學生對新聞的解讀能“跟上新媒體時代的步伐,引導學生重視和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在對新聞生產(chǎn)過程中使用新的傳播技術(shù)、新的文本形式和新的報道思維”有所認知,進而更加強化對本則新聞類性和篇性的體知。
不知寧老師以為然否?
[作者通聯(lián):大理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