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
20世紀80年代,科學(xué)家們發(fā)現(xiàn)了一頭頻率在52赫茲的鯨。它是這樣的與眾不同。因為,正常鯨的頻率只有15~25赫茲。
沒有人親眼看見過它,但人們寧愿相信它是一條孤獨的鯨魚,一頭經(jīng)常歌唱尋找伴侶和朋友,卻沒有共鳴和回應(yīng)的鯨魚。
孤獨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情愫吧!所以人們寧愿相信這是一條孤獨的鯨,寧愿以一種共性來研判它的境遇。它孤獨嗎?我不知道。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說,“生命中曾經(jīng)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被蛟S,大多數(shù)人所謂的孤獨,只是寂寞,是無人知曉無人排解,如蚊蟻深噬入髓的寂寞而已。
因為寂寞,因為孤單,所以需要有人知,有人問,有人可在一個頻率上共徘徊。我們太需要在相同的人群中共舞。因而人們嗟嘆,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那個與自己同屬一個頻道的聲音在哪里呢?因為找不到,人們因此郁悶,覺得苦不堪言,孤獨無比。
孤獨是什么呢?
《禮記·王制》:“恤孤獨,以逮不足。”《管子·四時》:“論孤獨,恤長老?!彼巍ぴ枴吨x杜相公書》:“以孤獨之身,抱不測之疾,煢煢路隅?!?/p>
孤獨應(yīng)是幼而無父和老而無子,這是命運無法改變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如同人生不可逆轉(zhuǎn)一般。它是命運的惡手,潛伏于人的內(nèi)心深處。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隨時隨地,席卷而來,肆虐意淫一番后,不負責(zé)任地揚長而去。
它又是孤立無援的孤單無助,是只身獨處的孤單寂寞。當(dāng)一個人不被眾人理解支持的時候,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當(dāng)一個人身處繁華,卻落落寡歡,心里的話無人可訴、無人可聽。這無疑都是孤獨的。
還有一種孤獨是與眾不同的,它是自我的一種放逐,是為實現(xiàn)理想或夢想而甘愿忍受孤獨。這種孤獨,應(yīng)是高貴的。它是內(nèi)心思想的一種充實,是一種有別于他人的生活方式,是對精神和靈魂有著執(zhí)著追求的一種狀態(tài)。在這樣的孤獨中,人們不以為苦,反以為樂,數(shù)十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
這些孤獨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著,是一種常態(tài)。我們不應(yīng)以為奇,而應(yīng)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來看待。因為,無論哪一種孤獨,不管是不是出于自愿,它都和吃飯、穿衣、睡覺、走路一樣,再自然不過。它有它存在的理由,也必然有它存在的意義。只是,在我們不想要不需要的時候,別被它輕易打倒。這是唯一要謹慎的。
我們是具有社會性的一種生物,只有當(dāng)個體的社會屬性得到滿足,就會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其自然屬性處于正常狀態(tài)。即便一個人遠離社會獨自生活,只要有足夠的食物、能夠應(yīng)對危險,他也能生存下去。
就如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根據(jù)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其中,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在一個無人的荒島上,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頑強地生存下來,經(jīng)過28年2個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鄉(xiāng)。
在這本小說中,魯濱遜的社會屬性要求他回到人群中去,回到熟悉的世界中。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實,也是他內(nèi)心強烈的需求。盡管他在那個茹毛飲血的荒島完全可以自給自足,過著正常的文明生活。
因為,我們的社會性決定了我們渴望與他人建立一種親密關(guān)系,渴望在這樣的親密關(guān)系中獲得認可與滿足,在他人的認可中找到個體存在的價值。如果,脫離了這樣的狀態(tài),大多數(shù)人是無法忍受的,他的內(nèi)心世界必然崩塌,最后難免陷入無法自拔的孤獨與痛苦中。
盧梭在《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里說,“如果世間真有這么一種狀態(tài):心靈十分充實和寧靜,既不懷戀過去也不奢望將來,放任光陰的流逝而僅僅掌握現(xiàn)在,無匱乏之感也無享受之感,不快樂也不憂愁,既無所求也無所懼,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人就可以說自己得到了幸福?!?/p>
如果這樣的狀態(tài)真有,人們可能就遠離孤獨。只是,境由心造,境隨心轉(zhuǎn),境遇不造人,人造境遇。在這種種境遇中,孤獨如附骨之疽,是無法擺脫的。我們即締造了它,也不能任它擺布。我們看輕它,它如鴻毛般不足為懼。我們看淡它,它如一縷縷青煙裊裊而逝。它在,它或不在,又能怎么樣呢?就像這52赫茲的鯨,你說它孤獨嗎?我看未必。
——選自作者網(wǎng)易博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