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谷立立編輯_方鳳燕
還記得杰克·凱魯亞克小說《鎮(zhèn)與城》里的一幕。小鎮(zhèn)青年彼得·馬丁乘坐灰狗離開家鄉(xiāng)前往紐約,一心想恢復家族的榮光。仿佛按下了播放鍵,背景響起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此時此刻,一生注定要“被仰望與被遺忘”的凱魯亞克到底還是意難平,于是用華麗的筆調(diào)細致鋪排,將穿越紐約的全程寫得有聲有色:先是田野,其次郊區(qū),接著是哈德遜河,最后是曼哈頓島。
蓋伊·特立斯想來也是意難平的?!侗谎鐾c被遺忘的》好比一曲氣勢磅礴的城市頌歌,寫的正是我們心慕已久的紐約。較之激情洋溢的吟詠,特立斯反倒是冷靜的。時間給了他雙重屬性,一方面他是洞悉世情的資深記者,另一方面他又身在其中,渴望用深刻的作品征服世界。于是,就有了“新新聞主義”。我們只見特立斯游走于感性與理性的兩端,左手是文學,右手是新聞。而他摯愛的紐約呢,不偏不倚站在正中,好比橋梁連接起他的理想與現(xiàn)實。
是的,理想,且是新聞的理想。仿佛放置于顯微鏡下的標本,《被仰望與被遺忘的》呈現(xiàn)出一個細節(jié)化的紐約:底層的、草根的、務實的、荒誕的;極矛盾,也很統(tǒng)一;既代表希望,又不排斥絕望;是弗蘭克·辛納屈、瑪麗蓮·夢露的紐約,也是油漆工、接線生、流浪漢的紐約;是《紐約客》、《紐約時報》的圣地,更是貓貓狗狗、螞蟻蟲豸的天堂。好比城市的守望者,特立斯很清楚紐約有多少個看門人,他一手掌握樓層清潔工的動向,更不會放過街頭行人的日常。你看百貨公司的顧客,一邊嚼著口香糖一邊若無其事乘坐自動扶梯;身材矮小的羞澀搬運工于夜半時分戲劇性地“強暴”身形婀娜的人形櫥窗模特兒;他猜測螞蟻如何成群結(jié)隊爬過帝國大廈頂端,留意凌晨出沒于格林尼治村的流浪貓狗……
如果說紐約是用來“被遺忘”的,那么特立斯就應該“被仰望”了。他浸淫媒體多年,此刻反而愿意推倒一切,重新來過,做個純粹的小說家,就像菲茨杰拉德、歐文·肖或者約翰·奧哈拉一樣。于是,我們看《被仰望與被遺忘的》,就像在看寫實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沒有人能夠否認它的文學價值,沒有人膽敢將之視為“閱過即棄”的報道,哪怕它擁有此種文體的全部要素。在長達50年的創(chuàng)作中,“小說家”特立斯不曾停止他的文字實驗,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去講述他的紐約故事。他無意顛覆什么,更無意將“舊”新聞體系狠狠地踩死在沙灘上,他甚至不承認“新新聞主義”的存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更像是某種回歸——憑借文字的東風,“紐約人”特立斯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回到當下,去擁抱他的城市、他的人物。在閱讀《被仰望與被遺忘的》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起彼得·阿克羅伊德的《倫敦傳》。同樣寫城,阿克羅伊德看到過去,特立斯看到現(xiàn)在。作為北美最早建立的城市,紐約的確有大把值得書寫的過去,但問題是關(guān)注歷史又有什么意義?好比觀光客,眼睛永遠只盯著自由女神像,反倒忽略了紐約最動人的風景。特立斯呢?他的所見即所得,所得即所寫,哪管鬧哄哄的歷史和不可知的未來。如果說阿克羅伊德是為倫敦祛魅,特立斯又何嘗不是?畢竟,幻象總是過于濃重,幾乎讓人忘了紐約應有的模樣。
這樣看來,《被仰望與被遺忘的》就是一部紐約完全生活手冊。特立斯大筆一揮,將城市的365行盡數(shù)收于書中。報童、擦鞋匠、接線員、鐵匠、修橋工各歸各位,享受著世俗的喜樂;富翁、大亨、明星、政治家齊聚一堂,把酒言歡,暢想未來。那么,什么才是被仰望的,什么又是被遺忘的?《王國與權(quán)力》里有句話說得好,“公正地提供消息,既不畏懼也不偏私”。這是《紐約時報》的信條,也是特立斯的宗旨。不可否認,《被仰望與被遺忘的》是一種群像化的寫作,特立斯毫無偏頗地描繪出一個群像化的紐約:這里無所謂成功,也無所謂失敗;沒有誰應該被銘記,沒有誰應該被遺忘,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還是低到塵埃里的小市民。
Fame and Obscurity
Gay Talese
Introduction >>>
A symphony of New York. Talese, the author shows us the New York style with his sharp insight and precise technique of writing: unbeknown anecdotes among crowds with vague faces and stars embarrassing momentsafter they turn away from the spotlight. Shoe-shiner at club gate, guards at premier apartments, bus drivers,mansion cleaners, builders are respected by Talese just like stars such as Francis Albert Sinatra, Joe DiMaggio, Peter Seamus Lorcan O'Toole. He treated them with equal curiosity.
The whole book is comprised of three parts: New York-A Serendipiter's Journey, The Bridge and Excursion into the Interior. Every individual described in the book has a unique and characteristic image. E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