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
唐詩中的月亮意象是古代詩詞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它給情思一個載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具有極為豐富復(fù)雜的審美意蘊,是中國文化最富有典型意義的象征物。
閱讀《全唐詩》,一大批詩歌的題目沐浴在月光的濾洗和浸潤中:《春江花月夜》《月夜》《望月懷遠》《月下獨酌》《把酒問月》《月夜憶舍弟》《江樓月》……真是月意縷縷,月光無限。
月亮,本無生命情感,是唐代的詩人們,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溶進月光里,注入明月中,從而使月亮這一無生命的物象變得多姿多彩,有理有意有情。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解讀高中語文教材里那一些唐詩中的月光:
一、月亮意象中的美感
月亮給人的美感,是高遠、潤潔、柔和、清幽、純凈的,寫月的詩中,月亮意象的出現(xiàn),使得全詩的意境立刻變得優(yōu)美和潔凈。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薄洞航ㄔ乱埂芬辉娭校掠痴障碌慕?、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云、扁舟、高樓等意象,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顏色,體現(xiàn)出春江花月夜高遠清幽的意境美?!昂I仙髟拢煅墓泊藭r?!薄锻聭堰h》中那輪明月,從無邊無際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
這兩首詩都展現(xiàn)了月的高遠清幽,澄澈潔凈的美。月亮的朦朧、柔和、純凈,讓月下的山水原野等自然景物,有著獨特的神韻。
二、月亮意象中的人生
月升月落,月圓月缺。月光是永恒的,人生是短暫的,在茫茫的歷史舞臺上人始終只是匆匆過客。所以古人常以月的意象傷感生命的流逝。如《春江花月夜》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或是借歷史遺址,抒發(fā)對物是人非之感,“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劉禹錫的這首《石頭城》借金陵城的滄桑巨變,抒發(fā)歷史興亡的深沉感慨。
日月星辰,亙古至今,綿綿不絕,而人生如朝露,與月之永恒相比,何其短暫,于是對月之時,不免噓噓感慨,發(fā)明月永恒,人生如夢之感或發(fā)幽古之情。
三、月亮意象中的愁緒
月,有明有暗,有圓有缺,常常讓人聯(lián)想到人世間的圓滿與欠缺,所以中國古代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敏感,常常因為月明月陰,月圓月缺而倍增,因而詩人筆下的月便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lián)系。
例如:“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風(fēng)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李端《閨情》),“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李益《寫情》)。
在這一列列詩行中,多少詩人在月光的撫摸下,露人性真情,顯情深癡癡,訴愁腸幾許。多少惆悵,迷惘,愛戀,憂傷,氤氳彌漫在纏綿的月光中。
四、月亮意象中的思鄉(xiāng)
在唐詩宋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人特別是詩人對月亮有一種獨特的情感,他們對月的驚嘆和對月的深情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形成了中國人一種獨特的月亮情結(jié)??吹皆铝辆蜁|發(fā)他們的心弦,牽動他們的思鄉(xiāng)念親的情思,勾起他們無限的遐想。真可謂“明月千里寄相思”。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正所謂觸景生情,詩人們魂牽夢縈的思鄉(xiāng)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而奔涌而出,夜雨、明月、夕陽、羌笛等特定的景物,都會引發(fā)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而這當(dāng)中,思鄉(xiāng)的明月尤為撼人心魂,感人至深。
五、月亮意象中的蒼茫
萬里邊疆,月華一瀉千里,展現(xiàn)有別于其它詩篇的蒼涼、壯闊、幽深的滄桑美。茫茫邊塞,夜空之下,一輪明月或是一彎新月,成了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角色,在遼闊蒼涼的塞外,月亮成了邊人最好的寄托。如:“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戌樓間”(高適《塞上聽吹笛》)。
月亮作為一種語言形象,賦予邊塞環(huán)境一種蒼茫悲壯的美,把邊塞這個地理空間轉(zhuǎn)換成藝術(shù)上的心理空間,讓邊塞詩更顯撼人心魄。
在唐詩中,我們讀到了澄澈柔美的月,亙古永恒的月,輕憂淡愁的月,思鄉(xiāng)思親的月,蒼茫悲涼的月。那一輪明月與唐代的詩人們構(gòu)成了千載佳話,萬代景觀。
★作者通聯(lián):廣東大埔縣虎山中學(xu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