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太
閱讀分享:誰家沒有熊孩子,哪國沒有壞孩子。海德堡大學的壞孩子是幸運的,接受懲罰卻沒有被扼殺天性,反可能變得更加自強。時下,師者在“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禁令前戰(zhàn)戰(zhàn)兢兢,家長則在對“掌上明珠心肝寶貝”的呵護中縮手縮腳,這導致熊孩子層出不窮!讀了這篇小文,育人者也該有所反思了吧。(特約教師:山東鄒城市郭里中學 仲維柯)
人不犯錯枉少年,但海德堡的大學生們犯錯的代價與眾不同——會被投進“學生監(jiān)獄”。
海德堡學生監(jiān)獄生設立于1712年,關閉于1914年。它被關閉的理由表面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實質(zhì)是因為這個旨在“懲前毖后”的嚴肅場所快墮落成了一個不正經(jīng)的旅游景點。當年海德堡的莘莘學子中倘若有人居然一次都沒有進過學生監(jiān)獄,那就意味著名譽掃地。
對學生監(jiān)獄的第一印象,除了涂鴉,還是涂鴉。各種材質(zhì)的繪畫、各種手法的雕刻幾乎占領了每一寸空間,從天花板到地面,從門到窗,從樓梯間到扶手。被鐵柵欄圈禁起來的荷爾蒙,無孔不入。
酗酒是“入獄”的第一大原因,卷入決斗也是不可輕饒的罪行。按照所犯過失的輕重程度,“刑期”通常是兩天到四周。如果嘲諷甚至敢于反抗警察,就會被禁閉四周。
學生監(jiān)獄換了不止一個地點。此處是1823年啟用的,一共有五個禁閉室,有單人牢房,也有雙人牢房,里面陳設著樣式簡單的木桌椅和低矮狹窄的鐵板床。房間里還有一個小小的鐵爐子供取暖,煙囪通向戶外。
精力過剩的熊孩子們找一切湊手的工具,用涂鴉來消磨時光。蠟燭的油煙、鐵爐子里的煤灰、燒過的木炭棒……都成了他們的繪畫材料。涂鴉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獄友的肖像、所屬兄弟會的徽章、滑稽的天使,配上入獄紀念日期,以及各種有趣的詩文。
如今,這些古老涂鴉作品都被覆上一層清漆保護起來,和那些刻在木頭上的名字、嵌在門上的老照片一起,成為一個逝去時代的見證。
熊孩子們可以互相串門,可以接待朋友,他們給每間囚室都起了“豪華酒店”“皇家舞廳”這樣的高大上名字,洗漱間則叫“帝王廳”。他們甚至不用耽誤白天上課——有一扇門直通海德堡大學。除了剛進宮的頭幾天只能吃干面包和水,后面的刑期就輕松多了。熊孩子們可以在固定的時間外出,到指定的餐館大嚼特嚼;朋友們可以捎進來食物,包括用洗衣桶從窗戶運進烈酒。
當然,學生監(jiān)獄并不是白住的,而是明碼標價。按照1823年的規(guī)定,囚犯們需要繳納各種雜費,包括冬季取暖費和照明費。如果有窮學生支付不起,可以選擇在特定的時間段做仆人,用勞役來抵債。獄方只提供稻草墊,床單、毯子、枕頭都需要自己花錢預備。
在學生監(jiān)獄的樓道墻壁和訪客留言里,中文俯拾皆是。有人稱贊“青春不留白”,有人支持學生反省制度,當然,最經(jīng)典的還是“某某到此一游”。
不過,不管當事人和旁觀者多么樂在其中,家長們的焦慮是亙古不變的。當年就有一位熊孩子的母親懇求兒子退學返鄉(xiāng),她痛心地說:“你喝酒喝得太多,你抽煙抽得太多,你會有壞結果。你不再是從前的你,你就是一個海德堡的壞孩子?!?/p>
樹村摘自《中國新聞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