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
我是被鳥鳴聲喚醒的,一聲,兩聲,一只,后來又來了三兩只,它們的鳴叫聲或長或短,漫進木窗的光,也一點一點洇亮,繼而有開門聲,繼而有清而安的腳步聲。一個彌漫著安逸氣息的清晨就這樣來了。
洗漱完畢,沏上一杯上好的茶,放在靠窗的煙舊色木桌上。時間還不到早上七點,風,習習吹了進來,一層柔曼的紗窗簾隨風飄起。我坐在沙發(fā)里,很久沒有過的輕松的狀態(tài)。一書、一筆、一茶、一壺。這是我此在生活的全部,一切俗世的聲音與物象都被過濾了。書讓我與智者對話,筆讓我隨時可以將翻飛如蝶的思緒凝固下來,茶讓我明目、清神,青花瓷壺讓我覺悟到另一種雅致而脫俗的生活。早晨的巷弄里還是安靜的,偶爾會有幾聲同里鎮(zhèn)上的街坊鄰居照面后的閑談,他們的聲音脆亮,順著聲音的肌理,我依然能覺出這座古鎮(zhèn)給我最本真的印象,它是安逸的。
所居住的客棧叫水筑居。這是苦覓后而遇到的,不是偶遇,我是下午二點左右從周莊古鎮(zhèn)趕到這兒的。我癡迷一切古鎮(zhèn),仿佛一條自在的魚,在古鎮(zhèn)綿長而婉麗的河流里徜徉,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也發(fā)現(xiàn)古鎮(zhèn)。這是第二次來到同里,第一次與之照面是匆匆一瞥,但那一瞥已是自我意識到,某日我將會再次來到這座古鎮(zhèn)。現(xiàn)在,雖是三月,還不是繁花盛開的時節(jié),不過這春日暖陽,有些媚的陽光照在古鎮(zhèn)南入口的牌樓上,我已是如夢中醒來,自己真的是第二次與之相見了,我們默然期盼了一年半的光景,就一對相思者而言,這是漫長的時光。我要將自己的身心全部與之融合,在這座古鎮(zhèn)度過三天。我一邊安詳?shù)刈咧?,那些曾匆匆一瞥的風物、景致,依然在那,它們倚楣泊岸,仿佛佇守多年;一邊尋覓著客棧。一家又一家客棧被我婉拒,我仿佛一個癡嗔之人尋覓愛人般,要尋到那個氣息與自己相通的地方,時光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珍貴的,不管他是華光灼耀的少年,還是兩鬢白發(fā)的歲暮之年,我不會將時光仿佛一個俗世里的暴發(fā)戶隨便拋擲錢幣那樣拋擲,于我而言,時光是無比珍貴的。好幾家客棧,要不簡單到像一個粗俗女子還未施一妝就示人樣,要不就端出一副華貴的姿容,這些我都不喜歡,它們讓我在這個古鎮(zhèn)僅存一種寄居的感覺,好像我的身心已俗成一物件,寄存在這座古鎮(zhèn)兩三天而已,它們依然會讓我的靈魂徘徊、游蕩,我的靈魂需要返鄉(xiāng),需要與一切所見的物象形成一種對話,因為彼此心氣相通,甚至不說,就將日子過得美好,將時光流淌出如蓮花瓣,我需要一種歸家的感覺,不管饑與疲,回到客棧即是歸家。我走進水筑居時已是夜晚近八點了。這條巷弄叫尤家弄,它是安謐的,深巷里那些高懸的紅燈籠,加劇了這種靜謐感。就是循著這種讓我心動的靜謐,來到水筑居。這是我喜歡的居所,一切都是原封未動的,老式的窗戶,木質(zhì)窗框的做工有些粗糙,二樓屋檐挑出少許,目光能輕盈地看到一樓的瓦楞,翹檐下一盞古舊紅燈籠、煙黑的瓦、窗、木柱、樓板、樓梯,一切是尋常百姓家舊時光氣息,不張不萎,是我喜歡的恰如其分的氣質(zhì)。房間不大,卻于窗臺下設有一個地臺,鋪席的地臺上有茶幾、沙發(fā)、兩張紅底雜白花紋的棉墊,一張煙灰色桌,或盤腿席地而坐,或慵懶在沙發(fā)里,都隨心所欲。一切都是木質(zhì)的,木質(zhì)的物什總是帶著其他東西未曾有的溫潤、仁訥感。床,木質(zhì)的,兩邊的床頭柜是木質(zhì)的且泛白著歲月的痕跡,床上方一幀巨幅畫是煙雨清麗中的江南水鄉(xiāng),它呈現(xiàn)出錯落有致的屋脊線、粉墻、靜泊于家門口的小舟。這幅畫讓我即使靜坐窗前,也依然能將同里納入視野中,讓自己再一次細細品味這幾天的時光。
同里的時光是安逸、恬靜、幽雅的,一切風物與人事,都泛出這樣的時光光澤。古鎮(zhèn)是由三條東西走向和兩條南北走向的河撫慰著同里人家的居家夢想,這使得這座千年古鎮(zhèn)家家隨河而筑,戶戶倚湄而生。南北走向的河,直而寬,這兩條河與東西走向的河構成一個規(guī)整的“口”字狀,古鎮(zhèn)三座名聲大振的古橋,有兩座就靜臥于其上,一座叫太平橋,另一座叫吉利橋。富觀街就依著河將同里變幻出另一種美:素雅而婉麗。這條街蜿蜒而美,河、粉墻、錯落有致的屋脊線、藍天,徜徉時,一步一景,讓人訝嘆。另一座名聞遐邇的古橋長慶橋就與太平橋、吉利橋,相望地靜臥于河上,北邊接通富觀街,與那幢崇本堂凝視。這里呈現(xiàn)著安逸的生活氣息,在這種安逸里又有讓人飽受俗世的溫暖。我喜歡這種狀態(tài)。在水筑居居住的日子里,我瞬間就可以從孤坐中來到這個溫暖的所在。一個人的心靈,總是需要不同的滋養(yǎng),有時需要寧靜、安謐,在寧靜與安謐中,自己與自己凝視;有時,又需要一種在溫暖的俗世生活中,際遇共有的靈魂旗幡。轉換隨性就恬然,日子就是好日子,自由的力量從慌亂、市儈戾氣挾裹眾生的塵世中返身回來。哲學家懷海特的話,清晰起來:自由的本質(zhì)就是目的的可行性。自由的力量,在于它不僅僅是支配或控制的力量,相反,它是自我建構的力量、決定的力量和目的統(tǒng)一性的力量。他的話給我溫暖與力量,在這座千年古鎮(zhèn),我建構了我此在的人生。我常徜徉在河邊,或坐于一碎花扎染青花布的茶桌,松慵地坐在木椅里,沏上一杯茶,看陽光一點一點把這座千年古鎮(zhèn)照亮,看陽光一點一點又退去,將古鎮(zhèn)另一副寧靜、恬然的面孔交還給這座古鎮(zhèn)。在清亮的早上,我聽著或長或短的鳥鳴聲,看晨曦漫上瓦楞、樹梢,將懸于門楣上或屋檐下的紅燈籠,一點一點洇得更紅更亮,最后與生活紅在一起,而此時,我就坐侍在吉利橋上。這是同里一座極美的橋,它的拱券與倒映在寧靜河面上的拱券,構成一個圓,一個純正的圓,從這兒總讓人領略到生命中的某種隱喻。吉利、太平、長慶,三座建于清代前中期的古橋,三足鼎立,將這座古鎮(zhèn)安逸的恬適的夢境安安穩(wěn)穩(wěn)地承托。這座古橋精致古樸,南北各有一對橋聯(lián),橋北聯(lián):“吉利橋橫形半月,太平雙峙映雙虹?!鄙下?lián)道盡了它的美,下聯(lián)又一句吟詠三橋。
在熹微中,立于吉利橋上,身子自由地南北轉,這是感覺同里最好的位置,待感覺漸漸虛化,則是一種全然的融入,連自己都驚訝。我站在橋上,北望,左邊太平石梁橋與右側的長慶石拱橋,一并映入雙眼。藍帶般的河水靜靜地泊在眼前,雅致而婉麗,它泛起漣漪時,古鎮(zhèn)似乎從夢中蘇醒。一只船過來了,櫓音寂籟,讓人一下子就從生活中感知著某種融于其中的理念,使生覺出某種意義。對面蜿蜒的富觀街上,素雅的同里女子噗噗地走著,她們踩在粗樸的街道上,緩緩地過來又緩緩地過去,一副安然的神態(tài)。慢慢地,一天的日子在安逸中到來。我自由自在地轉身,南望,筆直的樟樹穹頂,河兩岸的粗樸的茶帳,望不到盡頭的紅燈籠,小船次第過來,靜態(tài)中的動,或動態(tài)中的安靜,讓人品出這座古鎮(zhèn)獨有的美。endprint
河、小徑、古巷、古道、古樹、古橋、古宅……依舊是這座古鎮(zhèn)美的元素,它們一如其他古鎮(zhèn),是識讀的標簽。不過,比之其他古鎮(zhèn),同里的骨子里就是漫浸著安逸的氣息。幾千年前就是如此,哪怕阡陌巷道泥濘不堪,它仍然是那副神情。它的早年就叫了一個令人艷羨的名字:富土。先秦已成集市,隸屬會稽郡吳縣。唐時改稱銅里。宋代在這里設巡檢司,鎮(zhèn)子將舊名“富土”兩字疊加,上去點,拆分為“同里”。像一個人一樣,氣質(zhì)一旦形成,不管歷經(jīng)怎樣的歲月滄桑,眉宇間的氣質(zhì)不會隨華衣或素簡而變。
安逸終歸是人人追求的,這是人的天性使然。那些至今依然靜立在古鎮(zhèn)街巷的一幢幢深宅,甚或那些普通民宅,它們都是追求安逸的結果,一座集鎮(zhèn)能給予蒼生這樣的美,這是多好的福祉。最西端那幢雅致的明代深宅耕樂堂,與我一屋之隔的嘉蔭堂,長慶橋頭的崇本堂,甚或那低眉內(nèi)斂的陳御侍府,名聞遐邇的退思園……都是向往著同里,追尋安逸的最后生命時光而來,只不過有的追尋者,確鑿無疑地是實實在在追尋到了,他們坐于自己的亭臺樓閣上,安安靜靜地欣賞著這個河流縱橫、街巷蜿蜒深幽、微風輕拂、花草搖曳的鎮(zhèn)子,將若干個春秋的生命時光,仿若寒冬過去暖春自然而來樣地在這方福祉開得春花爛漫;有的卻最終沒能享受到安逸,但那不是這座千年古鎮(zhèn)的錯。
我再一次邁進退思園,在同里的三天時光里,我兩次邁進退思園,差不多將五六個小時的時光,仿佛安頓一塊璞玉般輕置于某塊巖石或某種靠椅上。這是一處美的所在,而更美的是,讓一個旅人能從眼前美麗的風物上,將目光一寸一寸進入人性的深幽處,看到比之眼前風物更美更深邃更令人凝神沉思的風景,它們將人由物性升華到神性。
退思園是內(nèi)斂的,大門窄小,沒有豪門的氣象,院墻不算太高,只是由西向東一溜一二百米長,稍微靠近它仰望,煙色瓦楞構成的天際線橫貫眼簾,氣勢依舊讓一個行家看出少見的氣度。其實,退思園的門面再怎么竭力掩飾,也難掩其滿園欲脹的豪氣。時間仿佛一把篩子,終究把一些東西留了下來,一百多年的時光河流淘汰不知多少風物,但退思園卻如一珍珠水落石出,它獲得太高榮譽:世界文化遺產(chǎn)。投射其上的時光,也因之閃亮,讓人覺得光陰的不朽。在這座江南園林宅第中,時光的紋理讓人看得清清楚楚,人們對這座江南園林的每一建筑,都仿佛了若指掌,似乎每一個到這座古鎮(zhèn)的人,都會踏進它所指向的時空。退思園有別于江南古典園林,別的大多是在南北縱向主軸上建筑氣勢非凡的廳堂,多進多天井,震懾人心,然后在主軸兩邊再施建亭臺樓閣或精致園林,木瀆古鎮(zhèn)上的羨園即嚴家花園是如此,就是同里鎮(zhèn)上耕樂堂同樣如此,這個園卻是并列橫向布局,由西向東依次為住宅、庭園、花園,住宅又精致地分外宅與內(nèi)宅,外宅則為退思園最西,它的南北軸線上僅有三進兩天井的廳堂建筑,讓看過太多豪門宅邸的人,覺得幾分侷促。內(nèi)宅是一幢已有外來文化氣息的南北兩樓組成的走馬樓格局。庭園是迎賓待客區(qū),它之東就是退思園精華所在,這座花園所有建筑都是貼水建筑,小巧精美。在退思園,能讓人欣賞到亭、臺、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又能賞琴、棋、書、畫。倘若它真為一個雅士擁有,那就是真正的天堂了,逸秀山川、瀲滟湖光,在這也是應有盡有,讓一個文人雅士在閱讀圣賢中,將有些疲乏的目光在眼前美景中再次清澈,那自然是人生極美之事??上В闹魅瞬⒉皇且粋€真正的雅士,甚至連文人也算不上,他是一個被彈劾回歸故里的三品官員,他的名字叫任蘭生。
深邃如鉤的目光,在與退思園每一風物一一照面時,能一點一點深入歷史的巖層深處,將塵封的歷史一點一點還原,這是退思園的美。這恐怕是退思園園主任蘭生自己也無法料到的。這個一八三七年的生人,他早期為官,是博得一片贊譽的,歷史也為之記載了一筆。他二十一歲加入皖軍,六年后就為正五品官員,此時,他才二十七歲,風華正茂,三年后又升為正四品,也才三十歲光景。這之后,任蘭生他興水利、浚河塘,還募捐白銀十萬兩賑濟河南流入安徽的災民,民聲不錯。四十歲時擔任安徽鳳穎六泗兵備道,三年后代理安徽按察使,官居正三品了。三年后遭大學士周德潤彈劾,最后在他的一些同僚的幫助下,得以免于死罪,歸于故里。不管所營造的宅園如何精致富麗,安逸的雅致情懷,恐怕早已遁跡了。坐于這方退思園任何一隅,恐怕那顆心都是怦怦直跳。
任蘭生何以被周德潤彈劾?《清史列傳》對此有記載。文字有時比刀槍厲害多了,刀槍之事如果不被文字粘附,刀槍才是真正恐怖的,但有文字黏稠,刀槍有時就得小心謹慎,除非持刀持槍者已把自己由人降屬于物?!氨P踞利津,損公肥私”,這就是周德潤彈劾任蘭生的理由。我在歷史隙縫中還見到一說,任蘭生“鎮(zhèn)捻不力”。總之,任何一項都可以免去他的職務,而后一項則是死罪。慈禧見到周德潤彈劾奏本,心里十分惱火,她是信周德潤的。我在退思園踱來踱去時,這些歷史人物一個個突然間奔突在我的眼前,說實話,我欽佩這個一介書生。周德潤秉持他的浩然之氣,彈劾了一個個呼風喚雨的人物,將一個時代的軌跡一點一點校正。有時,在一個污濁氣濃烈的官場,這種品格要守正是何其不易。也許,這個書生已持抱“舍生取義”的儒家人格信條吧。慈禧立即下詔,令任蘭生進京。左宗棠與另一大臣彭玉麟飛書于慈禧的詔令到達前送到任蘭生手上,那是免死的錦囊妙計,教他不管慈禧怎樣動怒,都稱是。見到慈禧,任蘭生撲通一聲跪地。慈禧連連質(zhì)問,任蘭生連連稱是。慈禧果然氣得一時語停。俄頃,大斥:你說該怎么辦?轉機終于來了,任蘭生說:只求退而思過。左宗棠見機開脫:那就讓他去思過吧。頂戴花翎肯定是被摘去,但頭在項上。歸鄉(xiāng)前,彭玉麟又特地給他送去一副對聯(lián):種竹養(yǎng)魚安樂法,讀書織布吉祥聲。
這個退思園園主懷揣著這副人生至寶回到故里,這年他四十七歲。他一心一意營造他的心憩之地,兩年時間花費十萬兩白銀。他將名字叫退思園,并將“退思園”匾懸于西宅二進大堂。名字取《左傳》中“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不過,他是說說而已,他難有安逸的心,繼之而來的就難有“退思”。一個俸祿并不高的官吏,卻于兩年間花十萬兩白銀造舍,周德潤所彈劾之事不是坐實了嗎?不貪不損公肥私,那個袁龍設計得再好恐怕也是一張紙而已。一個被彈劾官吏,在宅園還建些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儀廳,哪有安逸享受生命時光的心。盡管在“菰雨生涼”軒,他將彭玉麟的對聯(lián)懸于軒柱,但他坐于榻椅上,凝視對面古樸素雅的退思草堂,是否有一絲素雅之心隨湖中漣漪漾起,不得而知。endprint
退思園建成兩年后,園主就徹底地離開他營造的園子。
一切福分最終來自于自身。一生為理想奔走世界的陳去病,倒是切切實實地在他的故居孝文舊業(yè),安享了他生命最后時光,應該也是安安逸逸的,坐于宅院的窗前,眺望著河浜對岸的南園茶社,在那個同里人舒心愜意呷茶聽唱的安逸場所,他卻與同道柳亞子等發(fā)起成立“南社”進步文學社團,宣傳反清反封建的革命理想。倥傯一生,也值。他最后安逸在自己精神的殿宇里,直至生命的燈盞萎蔫。
夕陽暖暖地照在寬敞的河面上,我站在古舊塊石的駁岸邊,望著對岸的南園茶社,一幀一幀畫面越過思緒的河蕩漾過來,我似乎掂出眼前河與岸的不同意義。我往我的居所返身,不慌不忙地來到明清一條街。時光在這里,盡現(xiàn)同里安逸的本色,即使是那些腳步有點匆促的背影,但依然能讓人嗅出安逸的氣息。
我特別喜歡這種味兒。尤其是從退思園從孝友舊業(yè)里走出來時,總能覺知出明清街、富觀街、吉利橋兩旁茶肆的生活。
在同里慢度安逸的時光,與同里與己都有關。
暮到楓橋
我來到楓橋,暮氣正漸漸地籠了起來,遠些的高樓、房舍、樹木都若隱若現(xiàn),近些的人或物也開始模糊起來。不是一種下意識的行動,是行為本身使然。我在木瀆古鎮(zhèn)徜徉完后,時光已指向下午近五點,這是早春的時節(jié),夜晚的寒氣仍然仿若寒秋或冷冬,而霧氣卻比之秋冬濃重得多。在孤旅中,我可以絕對地主導自己的任何行為,我決定朝下一個古鎮(zhèn)走,喜歡感受體驗近乎羈旅中的任何迥然不同于前一刻的生命與心靈。
在寒山寺的江村橋上,人們開始從楓橋古鎮(zhèn)出來,薄靄仿佛一塊被風吹亂的帛紗在人與物中飄飄忽忽。我站在那座古樸的泛著歲月滄桑光澤的石拱橋上,拱橋最高處的石塊已被時光打磨得溜滑,渾樸的石欄也讓人感知著時光,靜思著這個世界匆匆的腳步時,滿眼一打量,時光仍停留在這兒,它們不言不語。我立即被一種喚作古意抑或鄉(xiāng)愁的東西打動,靜立橋頂,只遠望著已漸隱于暮色的河、與此刻光陰浸印于一體的街、遠處泊岸的船只,旅人從身邊而過,僅若一陣風。
我最后還是決定從鐵鈴關進入楓橋,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進入歷史時光的關口,更為主要的是鐵鈴關的過道與那座聞名千年的楓橋連成一體,在那里徜徉或踽踽獨行,會全然幻化成徜徉在歷史的甬道。仿佛干枯的藤蔓已爬滿了鐵鈴關古老的城墻,在那個煙黑色的翹檐下,城墻上幾面旌旗迎風招展,仿佛明朝的守軍正奮守著家園,抵御著倭寇。古藤、古城墻、古道、古橋、古運河,還有那個故人,一切讓人鄉(xiāng)愁泛起的物事,都聚合在此。我踽踽獨行在鐵鈴關的甬道,歷史深處的時光還暗朦而幽邃地泄在石階上,那玄色的光點引導著我一步一步朝時間的階石,一級一級往上走,我的步子正諧調(diào)著歷史的節(jié)拍,凝重緩慢,最后與歷史成為一體。終于站在了楓橋上。此刻,這個世界僅我一人,我似乎可以從從容容地與時光中的一切物事照面,帶著歷史的況味。我是從明朝的時間巷道切入進來的,上行,朝著時間的原點走,我可以回眸元、宋、唐隋、北南朝、東晉、西晉,目光與思緒在這座楓橋上最后止于橙黃色山門的寒山寺,而下行,循著明、清、民國,又悠然止于此在。仿佛一個時間的輪回。但這個輪回里,時光已不是原先的時光,而是帶上了我的情感與凝思的目光。
立于這座千年古橋上,巨大的高起的拱頂,讓我仿佛立于時間之上,我可以俯身凝視著時間的每一個細節(jié)。已沒有一個旅人,不知他們所終,我環(huán)顧著,即使暮色已愈來愈圍攏過來,我依然盡目力去張望。在這個特定的時空,我想起了英國那個叫羅伯特·麥克法倫的作家,他的《古道》冗贅,但有句話讓我思索:來到任何一處有歷史感的風景,有兩個問題我們要問,當我身處此地,我知道了什么,這恰恰又是我在別處無法知道的;接下來問,雖然是徒勞,這個地方知道些我的什么,恰恰又是我自己無法知道的。這話使我心神明亮起來。我思索眼前的物事。這座拱橋的東側,遙遠處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美譽的蘇州,京杭大運河上的舟船的噠噠聲,聲音時而短促時而遠長,而橋下即是古運河,它在外圍是開闊的,仿佛一個八字形,而內(nèi)圍窄小得多,但在橋墩處卻仿佛是一個葫蘆的底部,水在此形成一個河灣狀,靜謐的,然后,水流靜靜地流向另一座千年古撟,那座橋叫江村橋,與橙黃色的寒山寺山門對望一下,就又走遠。這座楓橋在那個唐代詩人張繼的千古絕唱《楓橋夜泊》誕世之前不叫楓橋,而是叫封橋。這是俗而實用的名字,讓每一個匆匆羈旅者,至此或許就將泊上自己的一葉扁舟,暫且卸下生命途中的所有疲憊、負累或是驚悚。在暗寂的夜里,只要封上這座橋,橋里就是另一方世界,那是旅人短暫的安床。但很多東西,即便一個已被時光撫捋千年的什物,當某一種情感沉淀于人們心中后,什物的命運與稱呼都將發(fā)生無法逆轉的改變,張繼的厚重鄉(xiāng)愁,終于把塵世中的人們擊中了,仿佛許久未彈的琴弦,于他的千古絕唱誕世后,清脆幽亮地響了起來,彌漫著濃重古意的音弦,持久而綿長,人們終于拋卻了一個稱呼的實用旨趣,而用上了黏稠著綿綿鄉(xiāng)愁情懷的名字。
暮色愈來愈濃重了,先前明亮的一切什物都被它收了起來,我走下楓橋,緩緩地左轉過來,我看見張繼穿著一襲長褂坐在那,頭微微后仰著,顯出無奈的愁容。我的喉頭突然涌起一股東西,它在那奔涌翻滾,我的雙眉由舒展而緊蹙起來,目光凝滯,我們互相望著,時光仿佛停止了,最后有淚從我眼底滑落,我等候這個故人已是千年。這是一個恰如其分的黃昏,而且暮靄沉沉,大地上的一切都恍恍惚惚,白天該明亮的東西此刻都模糊著,而夜晚該幽亮與寂暗分明的東西,此刻也猶猶豫豫,這樣的時分,本就無端地使心緒帶上憂容,又更是遇上獨自泊舟千年的羈旅者張繼。已沒有一個人在我們周圍踱步、雜走,我孑然一身來到楓橋,仿佛就是一次鄉(xiāng)愁羈緒的朝圣,我需要一次這樣的朝圣,沒有任何人打擾,而此刻則是天賜,無人,只有我與張繼相互凝視著,仿佛互相都是愁緒難解,都兀自后仰著頭,眼睛里都布滿著鄉(xiāng)愁。對我來說,這是一種久違了的心靈狀態(tài),那些曾經(jīng)熟悉的生命記憶,在塵世的喧囂中都被噪得無影無蹤,自己在塵世奔走,仿佛僅是一張皮囊在翻滾,現(xiàn)在,它終于彌漫在我整個心空,仿佛眼前的暮靄。endprint
眼前的張繼,他奔突疲憊的身子終于安靜地在這休息了千年,他依然著那一襲長褂,左衣領斜斜地搭在右衣領上,詩人的況味,下擺將整個身子籠住,右手隨意地搭在膝蓋骨上。他的身姿是灑脫的,有種對人生與仕途的桀驁不馴,那是一個士人的神情與氣質(zhì),滿臉卻是無法斂住的鄉(xiāng)愁,回溯在這個時空之前,他在那葉扁舟上是驚悚的,這個唐天寶年間的進士,仕途本來就黯淡,又逢上那個安史之亂,南下避難的滾滾洪流挾裹這個文弱書生,他甚至于苦撐一葉扁舟的力氣都沒有,但他撐了,一路上,老天挾裹著他不盡的無奈,他于驚惶中兀自離開中原襄陽那片家園,任河流的內(nèi)在驅(qū)向?qū)⑺麕ё?,那個寂寥無聲的黃昏或許同樣暮氣沉沉,遠處漆黑一團,黑暗終于吞噬了這個書生的最后一點勇氣,他正好來到這座孤寂的封橋,一片靜謐的河灣,他停了下來,將那葉扁舟泊于岸邊。深秋的黃昏已是寒氣逼人,他倦于小舟上,時光將寒冷一點一點帶來,更讓他內(nèi)心寒徹與溫暖并存的是那分鄉(xiāng)愁,濃稠地填塞了他整個心。輾轉反側,小舟搖晃,啪啪的漣漪拍岸聲,那輪彎月不知何時突然墜落了,大地一片沉寂,烏啼聲驟起,張繼突然緊了緊身子,寒徹如潮襲了上來。月落、烏啼、江楓、漁火,這一切已勾起他的思鄉(xiāng)之緒,不遠處的寒山寺的鐘聲又一聲一聲劃破寒夜,此時,他只得用一首詩來述說這分情懷: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個唐時的詩人,可能連他自己也無法料到,這首本來是寫盡他羈旅中那分無法排遣的濃釅鄉(xiāng)愁的詩,會一直緊緊沾黏著他之后的時空,他的鄉(xiāng)愁讓一千年的時光甬道,密匝匝地排列著一個個仿佛朝圣者來到此處與他凝視。封橋,因他改名為楓橋了,寒山寺因他,那一聲聲夜半鐘聲才幽幽地傳到整個寰宇,以至于在島國日本,幾乎是復制了楓橋:寒山寺、鐘樓、楓橋。一部浩瀚的中國文學,僅《楓橋夜泊》在這個島國婦孺皆知、皆誦。
在一個孤黃燈盞亮著的夜晚,我讀到張繼托孤?lián)从褎㈤L卿的《哭張員外繼》,“故園荒峴曲,旅櫬寄天涯”。對著孤燈,仰天長嘆。劉長卿與張繼同為天寶年間進士,也是仕途坎坷不平者,下獄過,兩次遭貶謫,又同樣是以詩抒懷的,就命運與情懷,他們都是惺惺相惜的?!奥脵录奶煅摹?,這是人生何等的凄愴、寂寥、悲苦。在蒼蒼茫茫、無法預知的生命旅行中,天涯即是他生命的歸途,一口空落棺木,如影隨形。故土,何時可以讓他重新捧上一抔,他無法知道,他知道的只有不盡的綿長的鄉(xiāng)愁。
舊時鄉(xiāng)愁,越過長長時光隘道,擊中今人。
我從幾百里之外的地方,一路走來,就是尋找靈魂返鄉(xiāng)的歸途,尋覓那分鄉(xiāng)愁。我凝望著已完全被暗寂籠罩的這位唐時詩人,奔突的無可安放的靈魂現(xiàn)在妥妥帖帖地安于此處,我抬眼望著聽鐘橋畔的翹檐木屋,檐下一盞紅燈籠牽人心魂,“江楓漁火,楓橋夜泊”的字樣,將那分濃稠的鄉(xiāng)愁永遠高懸在那。
寒山寺、大鐘苑、普明寶塔、驚虹渡……它們都一一在心空拂過。唯那“江楓漁火,楓橋夜泊”字樣的紅燈籠一直高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