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看待大國的視角總是略顯單一、略帶偏見,且往往慵懶地依循西方的思維路徑。大國之幻象,正吞噬國人獨立思考、謹慎判斷之力。是時候超越西方視角、找回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認知邏輯了。
走在牛津的街頭,會經(jīng)??吹脚=虼髮W的學生就坐在墳墓邊上,讀書聊天,自得其樂,毫無顧忌,似乎已經(jīng)習慣與死人做同窗。走進一些小巷,或者走到某些教學樓一側(cè),都會猛然發(fā)現(xiàn)一堆墓群,小的有數(shù)十方米,大的甚至超過兩個籃球場的面積,橫七豎八,高低起伏,有的矗立著碑銘,有的橫躺著石館,周圍雜草叢生,或古樹屹立。初來乍到者,要是晚上經(jīng)過,可能還真的會被嚇得夠嗆。
據(jù)知情者說,牛津大學許多學院的大樓,前身都是中世紀的教堂。按照英國新教的傳統(tǒng)特色,教堂的后院一般都設有墳墓。幾百年來,牛津大學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教堂被改建成學院,作為學生休息或?qū)W習之用,但為了尊重傳統(tǒng)和歷史,牛津市和牛津大學都完好地保存了墳墓。
仔細觀察那些墳墓的碑文,會發(fā)現(xiàn)有的已年久失修難以辨認,有的刻著拉丁文,有的則刻著古英語,只有上面寫著“16**”“17**”或者其他一些羅馬數(shù)字,才直觀地告訴我們游覽者,這里曾經(jīng)歷過數(shù)百年的滄桑。
建于14世紀初的圣母教堂,是英格蘭參觀人數(shù)最多的教區(qū)教堂。走進教堂放眼一望,原來整座教堂的地下就是墳墓,在座位底下、過道上都清晰可見不同時代的碑文。牛津大學的學生告訴我,過去住在牛津的先輩們,只有那些有名望的人才能埋下去。
順著教堂僅有一人肩寬的狹窄、陡峭樓梯,我氣喘吁吁地爬到哥特式建筑風格的教堂尖頂觀景臺,牛津全城美麗的風景盡收眼底,既能看到遠處的殉道者紀念碑,也能看到牛津最典型的標志性建筑拉德克利夫圖書館。夕陽沐浴著各個城堡式的建筑,不覺間便領(lǐng)悟到牛津先輩們爭相安葬在這個教堂下的理由。
事實上,墳墓是古老牛津的一個側(cè)景。吟游牛津,你能感知這個“大學與城市融為一體”的知識圣地,意味著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和深沉的歷史底蘊。
成立于1167年的牛津大學,幾乎就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歷史。盡管牛津也有許多高科技企業(yè)和商業(yè)公司,但是整個牛津城里,很少能看到少于兩百年歷史的建筑。不僅是那些墳墓,每一座建筑后面都有許多精彩的故事。
如果有“牛津通”陪同,他一定會隨時告訴你建筑背后的典故,比如,《愛麗絲漫游仙境》就是在牛津某家咖啡廳里寫出來的;《指環(huán)王》作者托爾金就是在牛津找到靈感;電影《哈利·波特》中氣勢恢弘的魔法學校食堂就是取景于基督學院……
很多人說,拿到牛津大學的文憑,就像打開了通向上層社會的大門,其實更重要的是,那意味著你從古代精神寶藏中走出。就像那些墓地飽經(jīng)的風霜,牛津就像一個充滿智慧、深藏著英倫文化精髓的大哲人。那里的平靜代表著傳世的心領(lǐng)神會。
《大國的幻象》
王文 著
東方出版社
2013年6月版
責任編輯:徐玲 龔雪
定價:42.00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