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衛(wèi),李順源,孫舫南,李守林,張 慧
(雅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雅安 625000)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遍使用以及4G信號的廣泛覆蓋,出現了一大批深受用戶歡迎的手機應用軟件,微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騰訊公司在2011年首次推出微信,為手機用戶提供即時通信服務,截至2016年,約有8億以上手機用戶使用微信,其中,大學生是微信的活躍用戶。
本次調查以雅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6.3%。對收集到的問卷進行整理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微信對大學生社會交往的影響。調查內容主要為:(1)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原因和現狀。(2)大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如何使用微信處理人際關系。(3)與傳統(tǒng)通信方式相比,微信給大學生的社會交往方式帶來的改變。
作為一款即時方便的網絡社交軟件,一方面,微信可以發(fā)送即時文字消息、語音信息、圖片、視頻等,既打破了現實生活中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時間、空間限制,拓寬了人際交流渠道,又擴大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另一方面,與傳統(tǒng)手機通信方式不同,微信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了一個虛擬和現實結合的社交平臺。
與經濟交往會產生交易成本一樣,社會交往也是有成本的。從本質上來說,有人類交往互換活動,就會有交易成本,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從社會交往的成本來看,微信作為一款可免費使用的通信軟件,大大降低了大學生社交成本,大學生使用微信時只需要花少量流量費,而在校園和其他公共區(qū)域wifi廣泛覆蓋的今天,微信溝通甚至可以視為免費。微信便捷與互動性強的特點同時降低了大學生結交朋友需要花費的信息搜集成本。實時更新的朋友圈,有利于親友間隨時隨地分享彼此的日常生活,從而降低了大學生與親友間的信息共享成本。
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就曾提出“戲劇理論”,其認為人際傳播的過程就是人們表演“自我”的過程,在他人面前的自己就像是一個舞臺上的演員,要利用各種“符號”進行喬裝打扮,但這個“自我”并非真實的自我,而是按預先設計的形象來進行表演的[2]。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有86.7%的人最常用的微信功能是朋友圈。與廣受歡迎的微博和QQ空間功能類似,用戶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即時發(fā)布照片、分享個人心情、查看好友朋友圈內容,轉發(fā)感興趣的話題。朋友圈的這些功能,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開放和私密的環(huán)境,在滿足大學生自我表達和展示需求的同時,也是他們了解微信好友最新狀態(tài)的平臺。
39.3%參與調查的大學生表示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長為4~6小時,23%的學生每天使用微信時長超過6小時,可見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社交,那么他們花在現實社會人際交往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在訪談中,部分大學生表示習慣用微信交流,同學間當面交流時間大大縮短,微信交流占用了學生大量時間。調查顯示,有29.7%的大學生認為每天在微信上花費時間過多,14.3%的大學生感覺對微信產生了社交依賴。訪談發(fā)現,大學生使用微信與男女朋友或好友交流的比例遠遠超過與父母家人的交流,說明過度依賴微信交流易導致大學生忽略傳統(tǒng)人際交往,這在無形中淡化了現實社會的直接人際交往,勢必會弱化大學生的實際社交能力。
微信“搖一搖”和“附近的人”都是用于結交新朋友的特色功能,這些功能有助于拓寬大學生社會交往范圍,但通過這些渠道認識的多為陌生人,微信的半開放性和匿名性也給一些別有用心者和不法分子制造了利用虛假身份接近大學生的機會。對此,也有部分大學生有所警覺,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有32.6%的人認為微信可能會泄露個人隱私。當被問到最常用的微信功能時,18.3%的大學生選擇“搖一搖”“附近的人”“漂流瓶”。部分學生喜歡將微信頭像設置為自己的照片,或是在朋友圈里分享地理位置、自拍、合照,甚至消費信息等涉及隱私的信息,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從微信上獲取的學生個人信息進行詐騙,甚至利用虛假個人信息取得大學生的信任,以見面交友的名義實施搶劫、強奸等惡性犯罪。
微信雖然能夠拓展大學生社會交往范圍,但是重網絡輕現實的做法顯然不妥當。在現實社會人際交往中,要靠不斷提升自身溝通能力、組織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合作協調能力來提升社交能力。人際交往的前提是信任和理解。網絡社交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因此,微信只能作為現實社會交往的補充手段,而不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體。大學生可通過主動參加校園集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學校社團以及一些校外拓展活動,開闊眼界,擴大交友范圍,增加實踐經驗,更多用現實途徑接觸新鮮事物、結交新朋友、維系友誼,并為步入社會做好充分準備。
社會交往是指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運用一定的語言、表情、文字和肢體動作等將目標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建立在雙方可以互動、理解的基礎上。樹立健康的社會交往觀,是大學生順利開展社交的前提。社會交往觀對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行為起宏觀指導作用,是他們衡量自己社會交往行為的標尺。在健康的社會交往觀指導下,大學生可以正確自我督促、自我反思,提升自我約束能力,從而改善過度依賴微信社交的狀況。大學生要充分利用微信擴大社交范圍、拓寬知識面、方便獲取有用信息等優(yōu)勢,督促自己養(yǎng)成適當不過度,依托不依賴,理性不偏激,客觀不任性的觀念和行為方式。
大學生可通過學校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等課程了解微信公眾號的信息發(fā)布、管理運營以及如何篩選甄別有效真實的信息,了解微信等網絡新媒體平臺的功能和屬性,提高自身辨別能力,避免成為網絡犯罪的受害者。互聯網的監(jiān)督機制不夠完善,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或消息的發(fā)布者,互聯網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時,也將大量消極內容和錯誤思想呈現在大眾面前[3]。在這樣一個相對虛擬、具有一定開放性的網絡社交平臺上,交往雙方的身份都有一定不確定性,大學生應努力提高自身網絡安全防范意識,不輕易在網上透露自己和家人的個人信息和財產信息,不輕信某些公眾號散布的謠言,轉發(fā)信息前先證實信息的真實性。
總之,目前我國微信用戶已經擁有8億以上,將來用戶數量可能還會增加,微信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用戶的社交模式,網絡社交時代逐漸到來。身處這樣的變化中,大學生在享受微信帶來的便捷生活的同時,也應感受到危機。微信雖然極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它的負面影響也需引起關注。合理使用微信的關鍵在于用戶能適當、正確使用新媒體科技,同時微信運營方也要逐漸完善運營、管理機制,社會、學校、家庭都要營造健康和諧的氛圍,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